高中地理《第一章 第4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程标准:1.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课标解读:1.理解外国文化中的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以及随社会的进步发生的变化。
3.运用某地地域文化分析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与人口[情景导学]《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思考] (1)材料中描写了当时怎样的婚俗?(2)材料中婚俗现象出现的背景是什么?[提示](1)早婚,初婚年龄低。
(2)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相对不足,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加。
[教材导学]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人口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4.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2)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降低。
5.宗教对出生率的影响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仅是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不是单单受天主教影响的缘故,还深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婚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样,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也并不是只受宗教单一因素的制约。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情景导学]某地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有儿无女不称心,有女无儿会伤心;一儿一女不放心,多子多女才舒心。
[思考] (1)以上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人口文化?(2)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口发展会呈现怎样的特点?[提示](1)重男轻女、多子多福。
(2)人口出生率高,增长快。
[教材导学]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1.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没有任何联系②地域文化仅指表现在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方面的差异③地域文化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④地域文化是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湘教版必修二1.4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学习目的] 1.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理解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①开展中国家:初婚年龄____________→妇女生育年龄提早→________________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兴旺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________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____________。
4.宗教对人口开展的影响:扩大权力→一般不反对____________→高出生率。
考虑晚婚的风俗对人口自然增长有何影响?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如今________、职业选择、____________等方面。
2.变化⎩⎪⎨⎪⎧ 从早婚早育→ 从多育多子→ 从“学而优那么仕〞→“ 〞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判断1.地域文化的形成既有长时期的开展过程,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 )2.中国古代“学而优那么仕〞,其中“仕〞指工人。
()3.在当代社会,“多子多福〞属于婚俗新观念。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会促进文化交流。
()探究点一文化背景与人口结合以下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202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
调查显示,有孩子的夫妻的离婚率要比没有孩子的夫妻低,社会学家们认为没有孩子是很多夫妻离婚的原因之一,至少有66%的离异家庭是没有孩子的。
高中地理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湘教版必修2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读课标,找方向。
1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二、读课文,找知识点。
1、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定长时间形成的特定现象。
[自主探究] 举例说明文化和地域文化(如国家的、地域的、民族的等等)★2、外国文化与人口(1)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这些差异对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最大。
(2)婚俗影响,主要表现在和。
(3)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出生率;婚姻关系,出生率。
发达国家:初婚年龄,出生率;婚姻关系,出生率。
(4)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不反对。
[合作探究1]1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有哪些?2 欧洲信奉基督教,为何出生率最低?★3、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2)生育方面表现为:从到;从到。
职业选择表现为:从到。
人口流动表现为:从到。
[合作探究2]1 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形成此观念的原因是什么?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有何影响?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梆子 B豫剧 C盆地 D城市2.导致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主要因素是()A 经常发生战乱 B先进的生产方式 C妇女所占的比重小D宗教信仰普遍3.能够影响人口生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A只生一个好 B 男女都一样 C多子多福 D四海为家四.课后作业。
(自主完成“中学第二教材”P13-14的习题)。
湘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湘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自主学习】:一、欣赏歌曲,体会不同作风民歌的共同魅力,感悟什么是文明和地域文明,完成以下填空。
1、文明:人类在社会历史开展进程中所发明的和的总和。
2、地域文明:在一定地域长时期构成的现象。
3、影响:地域文明对_____________继续地发生作用。
二、从身边事例说起,经过对自己家族的调查和温州人口迁移现象的剖析,了解中国文明资料1:在中国,没有哪个中央像温州一样,在革新开放的大潮里一次又一次成为言论的焦点, 也没有哪一个中央像温州一样,有那么多人散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温州人有40万;在国际创业的那么有135万,占了温州全市常住人口〔912.7万〕的1/5左右。
资料2:温州地域人口迁移表示图。
〔见课件〕思索:1、温州的人口迁移与文明背景有何关系?2、人口迁移对人口素质有何积极影响?三、经过案例剖析,论述本国文明对人口影响的空间差异,并完成下表。
〔空间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文明背景,对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人口的增长。
【学致运用】〔充事先势评论员,对以后一般人口文明现象停止辨析,养成以辩证观和开展观看待效果〕资料:2021年11月15日,中央决议放开〝独自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严重调整完善,是国度人口开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思索:据你了解,放开独自二胎政策有何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方案生育政策?【课堂反思】:1、请依据你对本节课内容的了解,试着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同窗或教员交流〕。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习目标】1.知道外国文化中对人口文化的影响。
2.知道中国人口文化发生哪些转变以及转变的原因。
【活动过程】活动一:阅读案例,完成相关活动。
案例一:爱尔兰人口约374.4万,是欧盟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际之一,首都都柏林。
早在1926年,爱尔兰妇女的平均婚龄便高达29.1岁,超过了当代提倡晚婚的其他所有国家。
根据1951年的人口普查,50岁女性从未结过婚的占同龄女性的26%,在爱尔兰,由于女性晚婚而少数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
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eland ),简称爱尔兰,位于欧洲西北部的爱尔兰岛上。
面积7 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400 万,是欧盟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绝大部分为爱尔兰人。
主要宗教是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
爱尔兰语为第一国语,英语为第二国语。
在爱尔兰,大部分人讲英语,贸易合同和函电均用英语。
政府文件同时用英语和爱尔兰语两种文字发展。
货币是爱尔兰镑Irish Pound ,辅币为便土Pence.首都,都柏林(Dublin),主要商业区在南岸,主街奥康纳街宽达50米,为欧洲最宽大最宏伟的街道之一。
案例二: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认为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
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
1.以上两段文字材料说明了什么?2.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有很大的影响?分别如何影响?案例三: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巨大。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基本教义有“四谛”、“六道轮回”等。
一向鼓吹出家遁世、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人口再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
近代以来,在汉族地区,宗教的影响趋于衰微(佛教在生育、孝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靠拢),但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仍有影响,如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云南南部的佛教,内蒙古,藏青地区的喇嘛教等。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必修2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学习重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难点】中外文化与对人口。
【学习过程】【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
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________长时期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换句话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例如西方国家和我国传统文化差别较大,因而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二、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初婚年龄、________________)。
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________之风盛行,初婚年龄________。
这意味着妇女生育年龄________,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________,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在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________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________出生率。
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
(1)生育——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______”;(3)人口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到“四海为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课堂导学案:1.4地域文化和人口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导学案【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22——23页,了解教材相关内容;参考资料和地图册,完成导学案。
2、用彩色笔,把重点、难点和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研讨、展示准备,同时要认真思考,善于提问和总结【学习目标】1、了解的基础上区分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能举例说明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学习重难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预习案】预习一:文化与地域文化(阅读教材22页)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的特定文化现象。
预习二:文化背景与人口(阅读教材22页)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1)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2)婚姻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的影响:预习三: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2、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如下变化:(1)从到;(2)从到;(3)从“”到“”;(4)从安土重迁到“”。
3、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_________________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探究案】探究一:理解并掌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并辨析以下哪些属于文化范畴:黄山云海、布达拉宫、京剧、未成年人保护法。
探究二:物质文化是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精神文化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你能判断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物质文化,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精神文化?教育和讲课、“神州”五号飞船、法律词典、潍坊“风筝节”、光盘和电脑探究三: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拉丁美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
探究四:判断下列各题是从哪个角度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的?(1)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
(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 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教学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
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4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时设计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间 思想 新 课 导 入[导入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说到“文化”这个词,大家很熟悉了。
但到底什么是“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有了200多种。
那我们这里所提的“文化”是指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文化”的概念。
[板 书]1.4地域文化与人口[思 考]2分钟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他们引导到学习课题上来新 课 第 一 部 分 文化 与地域文化[课件展示]文化的概念[讲 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视频“女儿国”[提 问]视频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哪些是属于文化?如果属于文化,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课件展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图片,如印度、埃及等。
[讲 述]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图片时,就能判断出这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我们把这样的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叫做地域文化。
[板 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观察思考]8分钟 以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强调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利用图片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新 课 第 二 部 分文 化背 景与 人 口[承 转]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地域文化与人口”,那么地域文化究竟与人口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来看“文化背景与人口”。
[板 书]二、文化背景与人口[展示课件]爱尔兰和菲律宾人口出生率状况的材料 [提 问]以上文字材料说明了什么?[提 问]那除了这两方面,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人口的出生率出生影响,是怎么影响的?[展示课件]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现 象 出 生 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婚俗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宗 教[板 书] 初婚年龄大小婚 俗婚姻稳定程度宗 教[预设答案]初婚年龄大,人口出生率低;宗教也会影响人口出生率。
[讨论交流]15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和归纳,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能力———影 响 文 化差 异新课第三部分中国文化与人口[过渡]从这里我们发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婚俗、宗教等文化方面的差异,人口的发展也有很大不同。
其实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算是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会有所差异,人口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中国文化与人口”[板书]三、中国文化与人口[讲述]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古代现代婚姻观生育观择业观迁徙观[讲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国家的婚姻观、生育观、择业观和迁徙观都有了很大差异。
下面我们先来看婚姻观。
婚姻观是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这也可以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的法定婚龄来看出。
[展示课件]材料:我国历史上对结婚年龄的规定[提问]为什么古代提倡早婚早育,而现在又提倡要晚婚晚育了呢?[讲述]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人口的出生率就下降了。
其实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不仅和晚婚晚育有关,还和生的孩子少了有关。
接下来我们就看来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由于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增加财富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特别是男性劳动力,从而形成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展示课件]材料:“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十三经注疏》[讲述]但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承转]以上两方面都是从生育方面来说的。
那职业选择呢?是从“学而优则仕”到了“全民皆商”。
这又是为什么呢?[讲述]伴随着人们的职业观发生变化,人口流动情况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是从安土重迁到了“四海为家”。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安土重迁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
如《汉书·元帝纪》里就提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各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就有不少人“四海为家”了。
人口流动状[思考讨论][预设答案]古代人口相对不足,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繁殖;而现在人口压力已经十分沉重了。
[预设答案]“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而在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
18分钟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况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婚姻的范围也空前广阔,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也大为提高。
[活动探究]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小结]生物学研究表明,婚姻范围小,夫妻双方有可能有着比较近的血缘关系,共同的基因缺陷使得子女患“家族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婚姻范围的扩大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基因缺陷,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另外,任何地域都会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讨论]课堂小结[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域文化与人口”。
请同学根据板书,给我们简单讲述下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略。
[回忆构建]2分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逻辑性并加强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1.4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二、文化背景与人口初婚年龄大小婚俗婚姻稳定程度宗教三、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和讨论法,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上课时,学生全神贯注,讨论激烈,回答问题时能结合实际生活,说的头头是道,完全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反馈的也很好。
从各位老师听课的评价、学生上课的表现和我自己的感觉,都表明了这次创设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比较成功。
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体会到,只有着眼点于围绕学生为课堂主体,设置情境,并使情境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学生课堂学习的始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