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长征路上的坚强与勇气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长征路上的坚强与勇气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长征路上的坚强与勇气一、远征的艰难与红军的坚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的豪迈诗句,也是形容红军长征精神的最好概括。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上极不平凡的一段历程,无数革命先烈以其坚韧不拔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我们树立起了可歌可泣的典范。
长征的路途是严酷而艰辛的,红军面临的是漫长的山路与崇山峻岭,泥泞的路面与饥饿的困扰。
黄河决口,封锁了前进的道路,红军被迫进行艰苦的泥泞跋涉;雪山、草地,寒风与饥饿让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红军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坚韧意志。
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并没有让他们退缩,相反,他们团结一心、坚持不懈,不畏艰难与挑战,坚守信念与理想。
他们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危险关口。
正是因为他们的顽强与勇敢,红军才能在长征路上走过艰难,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二、革命信念的坚守与革命意志的勇敢红军长征中展现出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与顽强的革命意志,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和教育。
正是这种信念与意志,使得革命先烈们能够坚持不懈地为革命事业奋斗,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长征途中,红军遭受到了毫无道理的敌对围剿,饱受敌人的残暴迫害。
但面对这一切,红军并没有屈服,他们以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秉持着对革命的忠诚与信仰,毫不畏惧地前进。
红军将军们在长征中坚定地领导着队伍,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他们对党对人民的深深承诺。
长征中,红军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也没有辜负过人民的期望。
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
红军将领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坚持信仰、忠于事业的精神,他们的坚韧与勇敢,使每一位中国人都无比自豪。
三、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红军长征路上的坚韧和勇气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红军的奋斗精神和革命意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成长与奋斗。
红军不怕远征难——观《长征》纪录片有感

作文之光
☆程淑雯
——观《长征》纪录片有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最近,我读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里尽显红军长征时的英勇无畏。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我观看了纪录片《长征》。
它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长征路上的各种艰辛。
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挑战人类的极限,突破四道防线,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走过危机四伏的沼泽地……
当看到飞夺泸定桥时,红军的先头部队在仅有几根铁索的泸定桥上艰难爬行,而且一边爬一边铺板,同时躲避对岸敌人的机关枪。
脚下是波涛
红军不怕远征难
汹涌的江水,对面是敌人的枪林弹雨,这个过程是
多么危险啊!这样的困难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
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回,但都被红军战士们一一克
扫一扫,听一听。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通用3篇)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通用3篇)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篇1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昨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放映。
重走多地历经艰险挖掘征途中的人物故事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来自《档案》团队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
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对当今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两位讲述人同时亮相真实手法再现历史现场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
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
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
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体会(2)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体会(2)《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篇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还记得80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艰险历程,体现了中国的辉煌与僮景,矗立起长征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的雕像。
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开发区星罗棋布,作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应该好好发扬长征精神。
在学校里,我们要帮助、关心身边的小同学,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在家里,我们要尊敬父母……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曾想到,这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着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我们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我始终牢记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奋发向上。
上课了,一双小手写个不停;双休日,在房里看课外书,有时,也画几幅图,写几篇趣文。
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正因为这些的努力,我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但这离我的理想还有一大段的距离。
《长征》纪录片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具体到我们学生,就是要学习上高要求,生活上艰苦朴素。
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要树立历史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千古!《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五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艰苦跋涉,历时一年的风风雨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终于胜利到达陕北。
纪录片长征的观后感(通用9篇)

纪录片长征的观后感(通用9篇)纪录片长征的观后感(通用9篇)纪录片《长征》是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一曲悲壮的交响乐。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纪录片长征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纪录片长征的观后感篇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
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纪录片《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
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
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
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
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
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
看《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

看《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终于在北京卫视播出了。
长征是个奇迹。
当年,重要的根据地失守,红军不得不进行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在途中,他们横渡大渡河,过草地,爬雪山……经历了多少的苦难?失去了多少条生命?最终纵横十四个省,跨越了万水千山,胜利会师陕甘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非常钦佩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想想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现在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长征取得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以红军精神努力学习,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国的先驱是红军!红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观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

观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今天起,每天19时30分黄金时间在北京卫视首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观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观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1记得《楚辞·大招》开篇有这样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如果将这句话置于人的宏观视野,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枢纽点与传承力所在。
8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族,为了驱除鞑虏,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设红色政权,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影视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过采访200多位长征历史见证者和红军后代,记录了这一段“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
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
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
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观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观后感红军,一个多么让人熟悉的名字,一个伟大得不可磨灭的名字。
我们永远无法猜透他们脚下走过的的长征路的艰苦卓绝。
接下来搜集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观后感,欢迎查看。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观后感一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周年,我充满着对此次纪录片的好奇心,更怀着向革命先辈学习长征精神的心情,观看了北京卫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
在观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过程中,我感觉这个纪录片的拍摄更新颖、也更容易走进人心。
它通过对长征的过程和历史档案等老素材,用创新的手法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据说“此档节目的摄制团队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可见他的用心,通过观看,也不难让人看出拍摄角度的新颖。
本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辉煌历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给当代年轻展现了一个大家不曾认真了解过的一段辉煌历史,很推荐大家都看一下,一定会觉得很有意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观看,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长征这段历史,也更多的知道了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在怎样的条件下艰苦抗战,又是怎样一次次的克服困难,他们发扬着无私奉献、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面对国家危亡,抛头颅洒热血,用血和泪铸就了“长征胜利”的辉煌长征永远在路上!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观后感二今天,我观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电影,使我深受鼓舞。
我没有理由不佩服那些红军战士,他们不怕困难,硬把万里雪山,千里草地踩在脚下。
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但是红军战士们做到了,他们没有靠任何东西,只是靠那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我看到在爬雪山的时候,一位战士精神抖擞地喊着:“同志们!加把劲!上雪山开粮仓去!”我被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一年前的10月17日,《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在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举行了纪录片的启动仪式。
整整一年时间,摄制组重新走过这条牵引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的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一次次绝地逢生,一次次转危为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80年前的长征精神浓缩在正在热播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17日起在北京卫视首播。
整整一年间,制作团队重走牵引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多个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纪录片人团队,在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了80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
这部刻画长征青春力量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寻觅到80年前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等长征路上的主人公,为这部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
据主创团队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非虚构”创作;通过实地调研,与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创新纪录片语汇也成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大亮点。
复现场景下的情境式讲述,展开历史记忆中的青春对话,纪录片让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人“穿越”成为“史中人”,让观众可以“亲历”历史发生的当时当刻,产生强烈的情感带入与视觉冲击。
此外,真实场景中由演员完成的表演,通过CG技术增加现实无法呈现的虚拟场景和特效,更真实地体现长征精神的可贵。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10月17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正式与观众见面。
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执行总导演吴志勇透露了很多过程中的艰难故事和感人细节。
视角:为“青春”树碑立传《档案》团队经过多年的打磨,不仅是北京卫视的王牌,在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也自成一派。
谈到新作的创新和突破,《档案》栏目总制片人、《红军不怕远征难》总导演吕军说:“正式启用这个项目后,团队对长征历史进行了非常浅显快速地了解,把以前写的文章、书、影视剧看了一遍,总体感觉是“长征30周年、40周年、50周年基本上大同小异,讲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物同样的经历,所以我们想要做一个不一样的长征。
”最终主创们基于70%以上的人没有走完长征,以及整个长征队伍的年轻化,确立了全新的角度:从青春视角,给无名英雄树碑立传。
选题:敢于直面当年的失败除了视角的创新,选择人物故事上也有独特的标准。
吕军举例,湘江之战在以前所有片子里要不然不提湘江,到这打了败仗走了,或者讲多么惨烈死多少人,具体怎么失败没有分析,但《红军不怕远征难》不讲喋血湘江,偏讲热血湘江。
“湘江为什么还能够有人活下来?为什么最后从那么大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就是因为有一种不离不弃的红军战友兄弟之间的情谊在内,面临生死劫难,只有战友互相帮助团结不离不弃才使一些人活下来。
”吕军认为,这些新鲜感基于主创团队的年轻,“年轻人有他们看待和解读故事的方式,片子呈现出来带着年轻时代的气息讲当年一群年轻人的状态。
”视觉:让观众身临其境由于长征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80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拍摄:翻越更高的雪山制片人刘晓彤透露,剧组从雪山开始拍摄,几经辗转最终在四姑娘山地区的雪山完成。
为了追求雪量,剧组实际的拍摄点比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海拔还要高,达到4500米左右;复现大渡河的场面有很多武警战士参与了拍摄,在一个深山里面找了一处危险的悬崖,晚上下很大的雨,地面基本全是尖石,实拍红军在奔跑过程从悬崖上滚落到五六米高度的地方。
“我们防护的措施不是太多,当时为了完善这个效果,摄影机也是离得比较近,在下面等着他滚落下来倒下去,其实在他倒下去那一刻摄影机离得太近抽出来慢了一秒钟脑袋磕到显示器上血流不止”;有一场爆破戏,为了尽量保护环境,地面有很多石头没处理,有一个演员被爆起来腾空五六米高的石头,砸到后腰,他趴在那没有动,坚持拍完。
”故事:对历史档案的重新挖掘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例如飞夺泸定桥,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吹牛,22人冒着枪林弹雨还能爬过去?不可能!“站在现场,就会发现答案一目了然”,吴志勇说。
当地一位党史专家,退休了还在义务宣传22勇士,他告诉我们飞夺泸定桥是团队合作非常专业非常科学的打法,“22名勇士分成一个突击组,就像敢死队一样在最前面。
当时敌军知道红军来的时候他们把桥板拆除只剩五分之一。
开始打之后,后面有一个专门铺板子的,夺下来一米铺一米,我们火力掩护这些人把那边打得抬不起头来,对面那些人准备放弃泸定桥,他们接到命令是走的时候一定把泸定桥炸了,他们放很多手榴弹点了一把大火,那个手榴弹没有炸但是大火把对面桥头给烧了……”。
泸定桥纪念馆有22个石碑,但上面只有五个人的名字,就是因为找不到,这位党史专家一直在寻找,退休了仍然义务在做这件事情,“他说我只要活一天我就要把这22位勇士名字全部找到,现在已经找到12位了”。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几天前栏目组跟老先生再度确认这12个名字,他因为严重感冒病倒在床上已经生命垂危。
声音:“我们唯独没有资格说苦”执行总导演吴志勇说,可以用很多形容词形容这次的不易,唯独没有资格说苦,相比20年前红军长征那个苦,我们太不值得一提了。
“20年前比我们年纪小的红军战士他面临的是枪林弹雨、是敌人的围追堵截、是饥寒交迫、是物质的极度的匮乏,还有大自然的最恶劣的考验,冒着生命危险。
我们在丰衣足食情况下沿着他们这条路去寻找他们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
我不想说我们这一路到底走了多远,走过多少河,爬过多少山,最重要我们这一路到底找到多少故事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找到什么样的答案,这是我们最重要要在片子里面体现出来。
20年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历经742天完成一项改变中国的伟大远征,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够做到,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20年后我们为什么回望这段历史,这是做片子的初衷。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记得《楚辞大招》开篇有这样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如果将这句话置于人的宏观视野,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枢纽点与传承力所在。
8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族,为了驱除鞑虏,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设红色政权,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影视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过采访200多位长征历史见证者和红军后代,记录了这一段“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
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
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
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
同时,利用CG技术的场景营造与历史影像、现代影像的重合来较为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图景,从而展示出既贴近年轻人心理,又有“不了解”长征的知识性,既有信仰,又有艰苦卓绝的苦难的诗篇。
换而言之,该片不仅使我们看到长征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惨烈,乃至那股在每个人心底熊熊燃烧的精神力量。
正如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序言》中写道,“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无论是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还是现已104岁的刘光芹、101岁的杜宏鉴、95岁的刘占荣……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无奈、有力量,也有缅怀。
然而,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回到长征的“原点”时,我们看到的是饥饿、寒冷、死亡的折磨,还有对信仰的坚持与践行。
只不过,当摄影机通过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园时,我们是震惊的,因为这里埋葬着25048名战士,埋藏了一个个中华独立自主、崛起的梦。
可以说,这些“墓碑”,是长征精神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记得有人说过,“不残酷,不青春”。
的确,在严酷的环境中,人的“青春”磨练才会更显活力,更加的热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是“青春”的锤炼,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锻造。
我们跟随着讲述者,去追逐一场“长征”的历史,去感悟“小我”与“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态,去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