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安徽婺源篁岭古村简介

安徽婺源篁岭古村简介

安徽婺源篁岭古村简介(原创版)目录1.介绍安徽婺源篁岭古村2.篁岭古村的历史文化背景3.篁岭古村的特色建筑和景观4.篁岭古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介绍安徽婺源篁岭古村】安徽婺源篁岭古村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篁岭古村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落而闻名于世。

这里不仅被誉为“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

【篁岭古村的历史文化背景】篁岭古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南宋时期达到鼎盛。

这里曾经是徽州地区著名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上,篁岭古村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商人,他们的活动促进了篁岭古村的繁荣发展,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篁岭古村的特色建筑和景观】篁岭古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典型的徽派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致。

这里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除此之外,篁岭古村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千年古樟、五峰寺、篁岭晒秋等。

其中,篁岭晒秋是篁岭古村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每年秋收时节,村民们会将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在窗台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篁岭古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篁岭古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逐渐减弱,但这里的古建筑和自然风光依然吸引着大量游客。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村民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如:修复古建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等。

在未来,篁岭古村将以更加美丽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国内外游客领略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之,安徽婺源篁岭古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自然风光,成为了我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这里不仅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也是人们体验徽州文化、感受古村落韵味的绝佳去处。

“晒秋人家”的“蝶变之路”——婺源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模式”

“晒秋人家”的“蝶变之路”——婺源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模式”

县乡论坛“晒秋人家”的“蝶变之路”——婺源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篁岭模式”□ 吕 军“梯云村落、晒秋人家”篁岭古村,建村于明朝宣德年间,隶属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

过去一直是深藏在婺源石耳山脉的一个偏僻而幽静的山村,它因“修篁遍岭”而得名,是具有独特风篁岭秋晒新建成杏塘村小学2021年 第5期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迄今已有580余年历史。

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篁岭古村房屋建在一个陡坡上,建筑物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被人称为“挂在悬崖上的古村”。

村内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

每年的秋收季节,这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层层叠叠,甚是壮观,造就了独特的“晒秋”景观。

有关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

然而,前溯十年,尽管篁岭古村有它独特的韵味,但是也和国内其他濒临消亡的古村落一样,这里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恶化,原来的180多户人家中,有条件的村民都陆陆续续搬走了,最后只剩下68户,整个村庄“人走、屋空、田荒、村散”,一片萧条。

村民搬迁后的闲置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开始腐烂,有的甚至倒塌,村庄面临着在“半空心化”中逐渐消亡的命运,宝贵的“晒秋”景观也在逐渐消失。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如何让这68户村民过上好日子?如何更好地保护晒秋文化?如何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和文化生态保护双贏……这些,成了婺源县委、县政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面对困难和问题,婺源县委、县政府主动扛起责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难题,制定了引进社会资本对篁岭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旅游产业的解决方案。

2009年,这一问题有了转机,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对篁岭古村进行整体搬迁和保护性开发。

如今的篁岭村庄“一分为二”:一个是山上的篁岭古村,另一个是山下的篁岭新村。

篁岭民俗文化设计与应用

篁岭民俗文化设计与应用

篁岭民俗文化设计与应用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遍地丰收,被称为“最美乡村”晒秋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本次选择“晒秋季”这个选题是因为晒秋能够使人们体验农俗乐趣,并且具有历史意义,值得传承与发扬,而且当地晒秋文化鲜少人知,缺少发扬和宣传的手段和途径,再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设计的大学生希望更多人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看到篁岭晒秋的美。

近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丰富,旅游市场越来越大,传统旅游业的竞争力也变大,这时旅游品牌意识也随之出现,在旅游行业中旅游品牌效益渐渐深深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品牌的丰富也带动着地方旅游的效益提高,这里以两个成功案例为例。

案例一: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惠山泥人主题笔记本是在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旅游纪念品之一,如图(1-1)这套设计之所以成功因为他选取的就是以泥人的形象演变出自己的品牌形象,具有显著的识别性,因为是以民间工艺为主这套设计衍生了一系列手工艺的图案来辅助主体图案,更具有丰富性,在宣传上来说这套设计符合大众喜欢颜色丰富极具特色。

案例二:瑞昌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如图(1-2)这套设计为茶叶包装,是通过运用传统的剪纸工艺打造出不落俗套的中国风。

极具底蕴,又富有创意性,在同时以文化传承做推广,整套设计用了瑞昌剪纸民俗组合成一套沉稳又不失大气的设计,在宣传上设计本身就足够吸引一些热爱文化的朋友们。

所以本次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定位,推出以地方特色为主的品牌设计,借鉴这些好的案例,以统一的地方品牌定位,设计出既有民俗地方特的又能发展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品牌设计。

我们的品牌灵感首先来源于婺源晒秋的民俗,晒秋时节婺源篁岭满山的色彩,篁岭人家的风土,浓郁的乡情是灵感的来源。

篁岭景区营销策略研究

篁岭景区营销策略研究

篁岭景区营销策略研究作者:黎卉敏万田户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第02期摘要:近年来,篁岭晒秋成为“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模式在国内外旅游界引起广泛关注。

对篁岭营销进行研究,对于篁岭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梳理其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SWOT分析和STP分析框架,用4P营销理论系统构建了篁岭旅游营销策略,为其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篁岭景区;营销策略;旅游市场一、篁岭景區旅游发展概况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县的一处山寨式徽州古村落。

因其地多竹,修篁遍野,故名篁岭。

篁岭拥有500多年的建村史,但由于地质地貌,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等原因,村里大部分闲置房屋年久失修,腐烂倒塌。

2009年,民营企业家吴向阳等人成立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开发篁岭。

2010年,公司邀请专家编制《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对篁岭进行科学规划开发。

篁岭景区核心面积为5平方公里,与2013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

从2014年至今,篁岭有六个国字头荣誉称号。

分别是:国家5A旅游景区,最美中国符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篁岭景区利用新景区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借助网红的传播与影响力做创意营销。

使得篁岭晒秋成为“中国最美符号”,还成功打造了“成龙古建捐赠”“晒国旗”“抗战七十周年”等营销事件。

虽然篁岭景区花很少的营销费用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但显然营销力度还不够。

此外,营销团队庞杂,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

最后,因为市场的消费层次不一样,篁岭景区还要从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来进行营销。

二、篁岭景区旅游营销环境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篁岭景区自然环境优美。

千棵古树,万亩梯田,加上蓝天白云,构成了“南方布达拉宫”。

村内深藏着丰富的人文艺术:徽州古宅、徽州版画、“三雕”艺术,还有极具特色的民俗晒秋,引众人争相前来参观游览。

婺源篁岭村简介

婺源篁岭村简介

婺源篁岭村简介
婺源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镇境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该村地处婺源县东南部的山区,海拔约800米,四周群山环绕,风景优美。

篁岭村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婺源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群之一。

村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古宅、古井、古桥、古道等,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建筑以精美的木雕、石刻、砖雕、彩绘等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文化内涵。

除了古建筑,篁岭村还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村内的梯田景观、瀑布群、古松林、竹林等自然风光,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此外,村内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手工艺文化等,游客可以体验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婺源篁岭村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古村落,是一处值得一游的旅游胜地。

传统村落古建筑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村落古建筑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传统村落古建筑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关键词:传统村落;徽派民居;乡愁;保护与开发篁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是“晒秋”文化的起源地,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同时还是一座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至今仍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古村落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四面环山,周围千万棵古树围绕,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古建筑搭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高低错落有致的形态。

“地无三尺平”给了篁岭一个完美的转折,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篁岭古村落居民创造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自然条件再加上丰富的人文资源给古村落带来了源源不断地寻乡之人,让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我们从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进行探析,以感受不一样的乡愁。

(一)篁岭古民居的形态与平面布局形成1、山居人家,聚族而居。

据道光版《婺源县志·山川》所载:“此地古名篁里。

篁岭(山),县东九十里,高百仞。

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

”“篁岭(村),离城八十五里,曹氏世居。

”这么看来篁岭曾是是曹氏聚居的村落。

走下缆车,迈过数十棵红豆衫木的林道后,百来栋民居房舍依靠山的陡坡便出现在眼前,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层层叠起,鳞次栉比。

篁岭的水口是古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的缩影,被称之为“地之门户”,仅反映当地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实表达了古人对于风水的诉求,对和谐吉祥的向往。

山下,则是层层梯田簇拥,弯曲回绕。

2、巷道纵横,桥井交错。

古村落建筑的布局则是依照“三桥六井九巷与天街”进行打造。

村中的桥、井、巷错落分布,俗称“三桥六井九巷”,三桥即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

六井,井指的是“塘”,其中有五色鱼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

九条巷则以天街为主街曲折延伸通往村落每家每户,深街窄巷,容易给人静谧幽深的空间感。

3、门厅、天井、厅堂是篁岭古民居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开放又封闭、明亮又幽暗、室内外空间不断交替变换的格局,形成传统村落民居虚实空间的形式美。

(二)篁岭古民居的用材与主要构件形式1、结合徽州文化,民居以砖、木、石为原料,就地取材,来源于自然又反馈于自然。

(2021年整理)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2021年整理)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完整版)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江西婺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摘要:近年来,旅游之风愈演愈烈,而乡村旅游在我国由南至北遍地开花,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在婺源,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朝阳产业",但也伴随着出现许多问题:景区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混乱,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节假日游客人满为患.……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婺源的发展,亟待解决,以期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解决办法一、江西婺源发展的背景、意义(一)婺源发展的背景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具有非常明显和强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加强各地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婺源篁岭 案例借鉴

婺源篁岭 案例借鉴

婺源篁岭案例借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婺源篁岭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

这里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婺源篁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尤其是那一片片茶园、竹海和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宛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

每到秋天,篁岭的竹林便被火红的枫叶点缀,构成了一幅秋色宜人的画面。

而在阳光下,茶园里的茶树亭亭玉立,摇曳生姿,勾勒出一幅青翠欲滴的水墨画。

篁岭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婺源篁岭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篁岭村庄保存着大量明清建筑,石板街道和古老的鳞次栉比的石屋组成了这个古朴的村庄。

走在村庄里,仿佛置身于古代,回到了历史的长河。

篁岭还有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如传统的歌舞、乡村戏剧和手工艺制作等,展示着当地丰富的民俗风情。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婺源篁岭需要在保护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

应该采取措施控制游客数量,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加强生态修复,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环境。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应该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保护传统文化。

应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刻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婺源篁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保护传统文化,让这个美丽的地方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第二篇示例:在江西婺源县的婺源篁岭景区,有着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婺源篁岭以其迷人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婺源篁岭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旅游景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婺源篁岭在景区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保护”与“创新”结合---文化景婺源文化产业价值增值链,聚集和整合文化经济
(二)“有形”与“无形”结合---物质空间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现状概况
篁岭
晓鳙
村落格局
水系现状
交通现状
30
4. 自然地理环境 村庄地处中低山地貌区,地形复杂,四面环山,山坡坡度总体上是从下 往上逐渐变陡。山坡天然坡度一般20—42°,局部达42—50°,可建设用地较 少。大雨或暴雨多发季节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东北约1200米有栗木坑河。村西南约300米的山脚下即为晓容坑河。水 资源丰富,水量充足,但季节性强。 5.基础设施条件 篁岭村交通不便,全村与外界只有简易公路相通。路线蜿蜒曲折,雨季就 无法通行。村内电力充足,用水依托山泉,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示婺源多元文化内涵的基地。
4. “共赢”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居民参与民俗文化村的开发和经营。以开发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居民的协调发展。
发展策略
(一) 项目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策略
发展目标
以古村落物质空间为平台,以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纽带,将篁岭村发展成一个景观
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
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和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态文化古村落。以挖掘
度假旅游转变。市场需求由观赏山水田园向体验婺源乡村文化的转变。
开发婺源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打造竖立篁岭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婺源文化产业进而促
(二) 文化挖掘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策略
进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支柱性项目。
31
秋”农俗特色景观。成为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乐园。
篁岭资源评价
1、村落景观评价 村落建筑景观和梯田山林景观是篁岭村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因此整体性的 保护和规划是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村落格局评价 篁岭村落格局特征明显,依山就势。街巷高低错落,空间格局极富变化。需 对村落的内部环境道路、建筑、居民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修缮整治。 3、社会发展评价 由于受地质、交通、供水、用地的诸多要素影响,严重制约篁岭村的发展。 村落将面消亡的危险,急需尽快抢救和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
《婺源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婺源县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以《婺源篁岭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篁岭景区生态调查报告》《篁
岭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为基础。
34
三、规划原则
1. 保护的原则:在整体研究村落文化系统特色与机制的前提下,以文化景观保
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按照“以屋换屋”思路,对村民在篁岭新村补偿、搬
32
迁、安置。
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
开发建设民俗文化产业。
篁岭以“零门票”的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实现农民的“零距离就业”。
开创一种保护与发展兼顾、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并重的新农村发展建设道
路。
发展目标及规划
然山川地势为依托.北依山体,藏风聚水。南望河谷山峦,气象万千。是
我国传统风水学的典范。
(3) 民俗风物特色
篁岭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现在已较少。由于篁岭可用地十分
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
顶木架上。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
竹簟,每到秋天晒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
区位图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1.区位 篁岭村位于婺源县主峰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归江湾镇管辖。距县城约30公 里。
29
2.历史沿革 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 东迁至大鳙源后至篁岭。曹姓文人辈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26代)。1934年 簧 岭全村因火灾被毁,只剩祠堂。(资料提供毕新丁先生) 3.社会经济状况 篁岭村隶属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四面环山,全村186户人家600多人。由于 篁岭交通不便,易发生地址灾害。婺源县人民政府在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鼓励村民 集体搬迁下山,目前本村仅有村民73户,人口约320人。篁岭村地处山区,村落发展主 要以农业经济为主。
护为前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 特色原则:以村落文化景观为特色确立其独具地域特点的景观氛围,以民俗
文化,农耕文化为基础,以休闲创意文化为内涵使篁岭成为婺源旅游中的新一代优势
品牌。提炼古村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生活和交往氛围,并加以表现和延续,保护和营
造文化景观。
3. 开放的原则:以徽文化为背景,以篁岭村空间环境为平台,打造一个可以展
中,最富吸引力和影响力的5A级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 将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为多元文化产业的策略
把婺源乡村文化的建筑艺术、民间艺术、生活风俗,物产风貌等多元要素,全
方位的加工,提炼、演绎,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四) 依托文化产业引擎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的策略
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以篁岭文化产
一、项目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含以篁岭村为核心的村落建筑(45亩),和梯田山林景观及外围
生态保护区。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特色资源
(1) 村落景观特色
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呈环抱状。山地建筑特征明显,建筑聚落鳞次
栉比,层层跌落,呈线性布局,空间变化丰富。水口林位于村落中心,
80多株红豆杉群,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梯田主要分布在村落南向,河
谷对岸的梯田景观,层层相间,远望如画,呈季节性变化。
(2) 历史文化特色
篁岭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风水格局。村落整体形态以自
通过篁岭村闲置房屋及村落公共资源的整合,按照“以屋换屋”思路,开发民
核心项目以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农家生活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示基地、文化
俗农耕文化产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物质文明
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特色农家客栈等项目。建成后的篁岭将成为婺源生态文化旅游区
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