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影评(在那1942年豆瓣)

合集下载

电影《1942》编导影评

电影《1942》编导影评

电影《1942》编导影评
《1942》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编剧,张涵予、郭涛等演员主演的电影。

影片以1942年河南饥荒和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角色的故事,反映出那个时期的残酷、悲惨和荒诞,同时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影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

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表现手法自然流畅。

整个电影拍摄精良,回归细节的反映,表现整个时代的插曲、风采、特点和真实情况。

编导的本色处理手法,时而用法律的语汇和情感的调整为基础,时而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历程深入分析和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审美风格和哲学思维背景。

影片将每个角色的故事都展示得非常深入和饱满。

人物形象所采用的策略,紧凑而鲜明,经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将人物性格、言行、动作、情感、故事和社会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主角岳父一家的生活境况,尽管情感铺着别有一般的悲壮,却也透着人性的美好,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影片的表现手法也十分丰富多样。

以叙事为基础的表现手法一直贯穿整个影片,情节的转换和铺陈都十分得当。

此外,影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战争和和平、生和死、爱和恨等极端情感的碰撞展现出来,显得极其深刻。

影片还在细节处理方面下了巨大功夫,如各个生活细节、时代背景的刻画、演员们的表现等,无不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942》是一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是一部展示出良好道德情感和人性价值的电影,其思想和内容对观众有很高的启示性。

在电影的情节、人物、画面等方面都得到非常成功的表现。

十分推荐观众去观看。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场浩劫,起先是旱灾,接着是蝗灾,然后就是国民党当局将灾区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不顾,命令国军依然向颗粒无收的灾民要军粮,最后直至将他们视为“包袱”甩给入侵的日军……影片以东家老范和村民瞎鹿一家子在漫长的西去逃荒路上为主线,对比国民政府上层人物在那场灾难中的种种态度,还有美国记者白修德从底层老百姓的深入调查到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不断奔波呼吁,将整个影片连贯成一个时间链条,使我们看到——在老百姓西去逃荒的一百多天里,底层和上层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都究竟在发生着什么状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底层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和上层要员坐视不管”的社会现实。

整部影片没有我先前想到的单纯诉苦的惨烈,甚至在诉苦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不少“冯氏笑点”,让人看后,先感觉好笑,细想后又很心酸自责!比如花枝为了两块饼干,摸黑跟踪长工拴柱偷窥他要占有东家老范的千金星星,在关键时刻她又突然现身很坦然地对拴柱大声说:“没有弄成吧?人要是一喝了墨水,那就是条喂不熟的狗,你把饼干给我,我跟你睡!”可是先前大家不要忘记——当全村人还在老家没有出来逃荒时,花枝一大早去老范家里借粮食,少东家借机对她图谋不轨还许诺多给些粮食时,她却表现得那么决绝!只是在后来漫长的逃荒路上,花枝看不到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这些残酷的生存现实使花枝这样正经的农村少妇,也不得不丧失了最后的一点点廉耻。

还有瞎鹿的老娘在逃荒路上,半夜里惊闻儿子要卖掉小孙女是为给自己换药吃,马上就声嘶力竭地喊着:“如果卖孩子是为了我,那我现在就上吊去!”瞎鹿却没好气地回敬一句:“你想上吊,哪里有房梁啊?!”是啊,低矮的草棚,确实让人上吊求死都不能!这种“冯氏喜剧元素”在影片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人看后先不假思索地笑几声,随即就噤若寒蝉,因为细想它的背后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无奈!使每个观众笑后又会在内心质问自己:“你怎么可以笑呢!?”于是不由自主地自责起来,仿佛自己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了!这种“一笑一责”的观后感,使观众观看影片不时地领略上一回,我们就这样在笑后随即自责的反反复复中,深深记住了那些难忘的情节,从而使整部影片超越观众事先“单纯诉苦”的预想,反而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就叫做“笑的心酸,笑得无奈,笑中有泪”吧!影片中令我内心痉挛的一幕是:逃荒路上,东家老范即将临盆的儿媳,在破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婴,母亲随即却撒手人寰,婆婆趁着儿媳身体没有凉下来就扒开儿媳的上衣,为的是能让孙子吃上一口奶,被老范呵斥了一顿:“她都五天没吃过东西了,哪里有奶呢?”老范为了能让孙子吃上奶,动员闺女星星宰杀带了一路心爱的黑猫,可是依然没能挽救儿媳的生命。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观影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为《一九四二》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发布,预计2012年上映。

该片从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

《1942》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重启《温故一九四二》。

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也加盟该片。

《一九四二》更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1942》的背景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食人“的河南大饥荒: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下。

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

1942年,大灾来临,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境地。

灾民们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割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老婆。

末了还是被死神衔去。

然后灾民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

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食人”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

这次造成300万老百姓饿死,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

农业在中日军队反复争夺中受损严重:八年抗战,河南是中日对决的主战场,遭到战争的反复蹂躏。

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后退,直到依托黄河天险才略有喘息,豫北全境沦陷。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影1942影评(一)从听到刘震云这个《温故1942》的名字就随即想到了“温故知新”,至于知什么新就没想过了。

也是很早就听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形容,但想象终归是想象,在看了《1942》时才算是,只能说是算是了解了大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暗无天日的浩劫,每一个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什么的人,即使是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信息都不能算体会到了灾难,没有感同身受只能算是了解。

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观众的哈姆雷特都不雷同。

有人说整部电影毫无高潮,也没有亮点,也有人说看得快睡着。

但我倒觉得不尽然,什么是高潮?英雄拯救世界?正义战胜邪恶?魔幻动作冲击视角?俊男靓女终归眷属?逃荒路上一个个不断倒下的饿殍,有没有让你心头一紧?一双双饥饿的眼睛闪烁着,男人放弃了妻女,女人放弃了贞操,有没有让你讶异无言?百万人的饥饱都换不来统治者怜悯的一声救助令,有没有让你义愤填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易妻易子,盼死厌生的灰暗世界,有没有让你悲悯苍生?电影里,镜头下展示的是七十年前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和人民。

我更相信每一个惨烈镜头下的历史比之过去都有不及无过之。

真实比虚幻更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不是没有高潮,是从未平淡过。

整部电影都是揪着看的,国民党部队战敌不力欺压灾民,花枝起先不肯为两斗小米妥协少东家,到后来为了两块饼干争抢着于栓柱交易,灾民剁碎柴火充饥,官员们在酒肉桌上谈论赈灾,奸商军需官大发昧心的救灾款……一幕幕都让我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让我最克制不住的是星星在被卖到妓院,几次想弯腰都无果羞涩的说是因为吃得太饱了。

侧面的敲击更让我揪心。

张国立这次拼命不仅仅在减肥上,戏也更出彩了,印象最深的是当女儿星星排在队伍里等待被卖,老东家眼神的那种期盼和不舍,被挑中后不由露出笑容,在被星星看见后又尴尬的收起来彳彳亍亍的不知道什么心情,也不知道该表现哪一种出来。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看三联周刊对《1942》整个创作团队的访谈,他们是抱着拍摄一部苦难大片的心态来创作的,从出品人王中磊到导演冯小刚以及主演张国立、徐帆,每个人张口不离“苦难”二字,唯独鲜见原作者刘震云的声音,大概他也清楚,真正的苦难是说不出口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苦难,多数只有“苦”,少数包括“难”。

什么是苦?这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苦”是无法独立成一说的,它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是一个相互对比的结果。

比如别人冬天穿棉鞋你穿拖鞋,你就比别人苦;别人上学有车接送而你只能走路回家,你就比别人苦;别人月薪一万住公寓而你月薪三千住地下室,你就比别人苦。

什么是“难”(念第四声)?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无可奈何的意味在里头,有可能是天灾,也有可能是人祸。

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你事先预料不到,一旦发生后多数人都束手无策,必须通过长期缓慢的付出才能逐渐恢复创痛。

无论是相对的“苦”还是突发的“难”,它们都是会被人经常挂在嘴边念叨的事情,“难”虽然比“苦”在感受程度上更深刻一些,但终归都是浮于表面的事件而已。

“诉苦”是我们每天都会干的事情,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心中对现状的不满足,“苦”是可大可小的,它是生活中绝大多数牢骚的理由,是纯粹的发泄形式,不带任何思考。

而“难”是比较重大的事件,它的不寻常注定了它带来的惨痛也更大,比如火灾、地震、饥荒、海啸等。

“难”是大苦,会促使一部分人进行反思,只有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归根溯源的思考,“难”才有上升为“苦难”的可能。

也就是说,“难”是一个社会事件,“苦难”是基于这一事件之上的反省之后的平和叙述。

只有在“难”事中见到未曾泯灭的人性、看到未曾消逝的微笑、听到未曾消逝的歌声,这件毁灭性的灾难才有了新生的力量。

因而真正的苦难是深藏心中的,如果一定要说出来,那么讲述者必定是带着平和的状态去重现悲苦的现场,并且他能看到现场的仁与光,而不仅仅是带着苦大仇深的心情去还原一个事故现场。

1942电影影评

1942电影影评

1942电影影评篇一: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篇一:1942>观后感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

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

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

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

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

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

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

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

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

”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

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

电影《1942》之影评

电影《1942》之影评

电影《1942》之影评第一篇: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周海英包文姝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电影通过双线并行,分别以老东家、栓鹿为首的灾民家庭和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出了悲剧时代下的中国所面临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尊严与生存的冲突,信仰与肉体的斗争,真相与谎言的交织,良知与利益的纠缠,逃难与逃亡的演变,发出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的关怀与追问。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这部电影是一段对历史的深刻解读,是一段对生命人性的关怀与追问,它展现出了一个 70年前的中国,一个积贫瘠弱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一个早已被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所遗忘了却又必须面对的中国,一个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河南人所刻骨铭心而又不愿回首的中国。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尊严与生存充斥,信仰与肉体斗争,真相与谎言交织,良知与利益斗纠缠着……在那里,没有什么是对,没有什么是错,一切似乎都是合理,一切又似乎都是毫无意义。

剩下的只有饥饿,只有逃亡,只有绝望……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但在饥饿面前,这种对立失去了平衡。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1942》影评。

《1942》是由冯小刚执导,冯小刚、张涵予、章子怡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该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2年河南饥荒期间,中国人民与日寇的斗争故事。

影片在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好评,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在艺术和历史价值上获得了认可。

首先,影片在历史还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1942》以1942年河南饥荒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日寇的暴行。

影片通过细腻的场景和真实的服装道具,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

同时,影片也通过细节展现了日寇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也做得相当出色。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都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真实遭遇。

冯小刚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农民,他的坚毅和乐观让人印象深刻;张涵予饰演的日寇军官则展现了日寇的残暴和冷酷,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则展现了当时妇女的坚强和顽强,她的表现让人动容。

这些角色的塑造让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最后,影片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不俗的成就。

影片的画面质感非常出色,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布置,色彩搭配和摄影角度都展现了导演的用心。

同时,影片的音乐也很贴合剧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了视听的双重盛宴。

总的来说,电影《1942》不仅在历史还原、人物刻画和艺术表现上做得出色,更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商业价值,更在于其对历史的还原和对人性的关怀。

希望以后中国电影能够继续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1942影评(在那1942年豆瓣)
推荐五部揭示人性的好电影。

韩国的娱乐圈真的很深。

人性是本世纪永恒的话题。

今天线女推荐五部关于人性的好电影。

如果你见过,请留言告诉我你的感受。

第一部:《现代启示录》豆瓣评分:8.5
科波拉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代表作,改编自康拉德名著《黑暗的心灵》。

背景是越战。

越南战争后期,美国上尉威拉德奉命追捕科茨上校,科茨上校离开美军在柬埔寨建立自己的王国。

一路沿河而上,他们目睹了各种暴行和杀戮,目睹了美国士兵和当地人在长期战争中做出的各种变态行为。

威拉德大为震惊。

最后威拉德在柬埔寨科茨王国被当地人抓住,遇到了科茨。

然而,科茨想死,要求威拉德把这个地方夷为平地.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战争,不如说是揭示了我们永远不想通过战争找到的真相。

第二部:《1942》豆瓣评分:7.8
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面对饥荒的各种人性。

故事的背景是1942年河南大旱,当时人们离乡背井,外出逃难。

身边的人一路跌下来一个个,像是牢不可破的诅咒。

莫莫当时权力阶层的腐败加深了饥荒的灾难。

看完这部电影,人会觉得复杂,难以形容,无法言说。

第三部:《七宗罪》豆瓣评分:8.8
本片是对人类七大原罪的现实演绎,由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犯罪题材,血腥暴力。

基督教用撒旦的七种邪恶形象来代表七种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情欲。

变态的宗教杀手,平时连只鸡都不杀,却找到了对人进行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的依据。

整部高智商犯罪的电影,每一段你以为要解密的内容,终于迎来了下一次犯罪的开始。

第四部分:《玩物》豆瓣评分:6.2
在韩国娱乐圈,像一个公开的秘密,女演员不断自杀,不断有爆料说韩国演绎公司让女演员和她们睡觉,陪她们喝酒,把她们当商品卖,做色情交易。

韩国娱乐圈“吃人”的潜规则被“张紫妍”和50名幸存者的死亡撕裂。

这部电影是根据“张紫妍事件”改编的,故事由一个“女演员自杀案”引出。

临死前,她给一名记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透露了她被胁迫和性贿赂的痛苦经历。

当时舆论哗然,负责查案的警察和检察官,离真相越来越近,却收到了
号,夹杂着韩国娱乐圈和韩国权力阶层的灰色地带,一句话概括“水深很深”。

第五部:《罗生门》豆瓣评分:8.8
日本京都正南门罗生门。

行僧、打柴工、乞丐在城门底避雨,三人闲聊。

话题开始了,故事的前奏开始了:一个武士和他的妻子路
过荒山,发生了一件事。

妻子被侮辱,武士被杀。

悲剧是怎么发生的?以武士之死作证的凶手、妻子和女巫都有自己的看法。

真相只有一个,但每个人作证的目的不同。

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盖自己的错误,大家开始讲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荒山上的悲剧变成了一团看不见的雾。

聊完了,雨过天晴。

樵夫在罗晟门附近发现了一个哭泣的弃婴。

他决定收养这个婴儿,走进夕阳的深处。

人性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这些电影从不同领域揭露着人性的方方面面。

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去踏破人性的底线,哪些被践踏的魂魄在深渊里哀嚎,但每个践踏者都仿佛选择性耳聋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