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火山与地震

合集下载

火山与地震教案

火山与地震教案

火山与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和影响;3.能够分析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火山(1)火山的定义和分类•火山的定义:指地球表面上的裂隙或断层处,由于地球内部高温物质的喷发和流动而形成的地形。

•火山的分类:根据喷发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火山岩浆喷发和火山灰喷发两种类型。

(2)火山的形成原因•火山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高温物质的喷发和流动是火山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上升,当达到一定压力时,就会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3)火山的特征•火山的特征:火山口、火山喷发、火山岩浆、火山灰等。

(4)火山的影响•火山的影响:火山喷发会造成火山灰、火山熔岩、火山气体等物质的喷发,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分类•地震的定义:指地球表面上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和位移,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

•地震的分类: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类型。

(2)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和位移,释放出的能量引起地面振动。

(3)地震的特征•地震的特征:震源、震中、震级、地震波等。

(4)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地震会造成地面的破坏、山体滑坡、海啸等,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火山和地震的特征和影响;3.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火山(1)火山的定义和分类1.讲解火山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火山的形成原因1.讲解火山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火山的特征1.讲解火山的特征,让学生了解火山口、火山喷发、火山岩浆、火山灰等。

初中地理认识地震与火山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认识地震与火山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认识地震与火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与火山的形成原因和产生机制;2.掌握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3.探究地震、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联性、危害性和防灾减灾意义;4.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地震火山灾害防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2.理解地震、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联性、危害性和防灾减灾意义。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地震与火山;2.课堂讲解法:讲解地震与火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产生机制和相关知识;3.讨论引导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地震火山灾害的危害性、影响和防灾减灾意义;4.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实地探究了解地震火山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用画面或视频带入地震与火山相关知识:比如画面上显示了地球表面上突然出现的裂缝、烟雾弥漫的火山口等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地震与火山的威力和美丽。

2.课堂讲解环节(30分钟)1)地震的概念、产生机制和影响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这种构造地震被称为板块运动或地壳运动。

地震的产生机制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断裂或滑动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的危害性有很多,如建筑物的垮塌、道路桥梁的塌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2)火山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征火山是一种对地球表面产生明显影响的自然现象,它是由地球内部体挥发物质知名向地表喷发形成的。

火山的形成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和物质在地球地壳和接壤地球表面的地幔中交流,产生了岩浆的循环。

火山的特征是喷发活动,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岩浆、气体等物质冲击地表,引起火山灾害。

3.讨论引导环节(10分钟)带领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地震火山灾害的危害性、影响和防灾减灾意义。

并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防灾减灾的方案。

4.探究式学习环节(60分钟)通过组织实地观察、调查和考察,让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及其相关景观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初中地理地震与火山

初中地理地震与火山

初中地理地震与火山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地震与火山在地球上,地质活动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和神秘的现象之一。

其中,地震与火山更是令人敬畏的自然力量。

本篇文章将带领大家深入地球内部,了解地震与火山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一、地震概述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因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而突然释放,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振动的现象。

地震的发生通常与地球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板块运动:地球表层被分割成多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热量的作用下不断运动。

当板块间的相互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产生地震。

•断层活动:地壳中的断层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场所。

当断层两侧的岩石因摩擦积累的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突然断裂,释放出能量,导致地震发生。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出大量热量,使得地壳岩石熔融,产生岩浆。

岩浆的活动也会引发地震。

2. 地震的分类地震按照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照震级可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和巨大地震。

二、火山概述火山是地壳中的岩浆、气体和碎屑物质通过地表喷发而形成的地质现象。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表现形式。

1. 火山的成因火山的成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岩浆生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量使地壳岩石熔融,形成岩浆。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为岩浆上升提供了通道。

•地壳裂缝:地壳中的裂缝和薄弱地带成为岩浆喷发的出口。

2. 火山的分类火山按照喷发方式可分为喷发火山、喷溢火山和爆发火山;按照形成方式可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三、地震与火山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地震与火山活动对人类和环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 积极影响•地貌塑造: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如火山岩地貌、地震湖等。

•土壤肥力:火山喷发带来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情况。

2.掌握地震和火山的特征和影响。

3.了解如何预防和减轻地震和火山灾害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地震–地震的定义和概念–地震的形成原因:板块运动、构造活动等–地震的测量和分类方法–地震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地震的影响和灾害–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措施2.火山–火山的定义和概念–火山的形成原因:地壳活动、地热活动等–火山的结构和类型–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特征–火山喷发的影响和灾害–防火山灾害的方法和措施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地震和火山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一张全球地震和火山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地震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

–介绍地震的形成原因:板块运动、构造活动等,并结合动画、图片等素材进行说明。

–分析地震的测量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地震以及地震的分类标准。

–通过地震分布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地震在全球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探讨地震的影响和灾害,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着重介绍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地震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

3.火山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火山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火山的本质。

–介绍火山的形成原因:地壳活动、地热活动等,并结合图片和模型进行说明。

–解释火山的结构和类型,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内部结构和不同类型的火山。

–分析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和相应的现象。

–探讨火山喷发的影响和灾害,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着重介绍防火山灾害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火山灾害和降低风险。

4.教学总结–对地震和火山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梳理关键概念和要点。

–强调地震和火山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考察学生对地震和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2、视频欣赏:通过片段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




一、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1、谈话:为了更好得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2、师生小结:火山是由于地下熔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4火山和地震
火山成因:火山是由于地下熔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地球成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学生讨论: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现象?
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
印度洋海啸对你的启示?
你在其它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
本课的核心活动是两个模拟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教材中安排的是一个加热土豆泥中的蕃茄酱来进行的。在进行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免加热后的蕃茄酱喷出时烫伤学生。除了用这种方法进行实验外,传统的“水底的火山”,即加热水里的高锰酸钾来进行模拟实验,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也比较好。而对于模拟地震的实验方法则更多了。在我们书本上所安排的模拟实验属于构造地震,同时,也可借助一些媒体材料来加深学生对火山与地震现象的多角度认识。
3、情感与态度:认识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为了生存可以战胜自然。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火山和地震的具体成因。


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课前
准备
教师:地震模拟器、水槽、火山喷发模拟器、录像
学生:气球、积木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回顾

初中地理地震与火山

初中地理地震与火山
(4)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地震与火山。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与火山图片、视频等,增强直观感受;
(2)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地震与火山的分布规律;
(3)实物模型:展示地震与火山的构造特点;
(4)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课程实施步骤
1.导入新课
4.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明确小组任务和分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组织团队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3)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总结与反思
1.教学策略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调整。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地震与火山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能够描述地震与火山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但在深入理解地震波、火山喷发过程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在分析地震与火山灾害实例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出合理的观点。但在综合分析地震与火山对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
3.方法三:案例分析法
技巧:(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与火山事件进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2)结合案例分析,掌握地震与火山的防治措施,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五、中考备考技巧
1.熟悉教材,掌握基本知识点;
2.关注历年中考题型,了解考试趋势;
3.做好题库积累,加强针对性训练;
4.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注意审题和答题技巧;
三、课程内容
1.地震与火山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第一章:地震概述1.1 地震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地震是什么,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1.2 地震的成因解释地壳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让学生明白地震的成因。

1.3 地震的等级介绍里氏震级和矩震级,让学生了解不同等级的地震。

第二章:地震的预测和监测2.1 地震预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地震预测的常用方法,如地震前兆观测、地震序列分析等。

2.2 地震监测技术介绍地震监测设备和技术,如地震仪、地震台网等。

2.3 地震预警系统让学生了解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如地震预警信号的发布等。

第三章:地震的影响和应对3.1 地震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房屋倒塌、道路阻断等。

3.2 地震应对措施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躲到安全地带、采取正确的避险姿势等。

3.3 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让学生了解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如搜救被困人员、恢复基础设施等。

第四章:火山概述4.1 火山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火山是什么,它是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到地表的一种形式。

4.2 火山类型和喷发方式介绍不同类型的火山,如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以及它们的喷发方式。

4.3 火山喷发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火山灰、熔岩流等。

第五章:火山监测和防范5.1 火山监测方法介绍火山监测的常用方法,如地面观测站、卫星遥感技术等。

5.2 火山预警系统让学生了解火山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如火山喷发预警信号的发布等。

5.3 火山防范措施教授学生在火山喷发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接近火山等。

第六章: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6.1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表层被分割成多个大的和小的板块。

6.2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解释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板块边缘和板块内部的地质活动特点。

6.3 地震火山分布规律分析地震火山在全球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认识地震火山活动的主要地带。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

八年级地理《地震和火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及特点。

2. 能够分析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成因及特点2. 火山的概念、成因及特点3. 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防灾减灾措施5. 实例分析:我国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震和火山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难点: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震和火山的图像、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震和火山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地震和火山的概念、成因及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防灾减灾措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震和火山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防灾减灾措施的理解和应用。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地震遗址、火山地貌等,增强学生对地震和火山的直观认识。

2. 邀请地震和火山研究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3. 引导学生关注地震和火山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了解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节火山与地震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火山与地震爆发前会有预兆,观察和监视火山与地震爆发前的异常现象,是提高人类防震抗灾能力的重要科学研究任务。

2.知道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提高人们防震抗灾能力;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教材内容全解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地形:有高原、山脉、平原、丘陵和盆地。

那么这么多复杂的地形,是不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呢?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有关地形变化的例子呢?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一、火山
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火山喷发时的景象:灼热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向天空,或者者沿着山坡往下流动,形成一片火海。

火山口喷出浓浓的火山灰和水汽烟雾,弥漫在空中。

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

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
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
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
魄,十分壮观的。

图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
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
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
溢出的高温岩浆。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

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二、地震
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

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10多米高的浪波及到距智利一万多米的日本海岸。

②1976年7月我国唐山发生的大地震,使唐山这座城市一夜之间化为废墟。

地震破坏力如此之大,那么,地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发生断裂,移动而造成的,实验中是双手产生力量,而地震时是地球内部产生力量。

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

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

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3.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

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5.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

1级最小。

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

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

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

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

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

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三、发生地震怎么办
我们已经学习了地震的有关知识,大家都知道大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那么地震
可不可以像天气那样预报呢?换句话说,地震前有没有一些征兆呢?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汉代张衡发明了第一架测地震方位的仪器——侯风地动仪;1975年2月14日,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域的7.3级地震。

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震形变等。

尽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但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的预报每一次地震,假如有一天,我们这地方突然发生了地震,怎么办呢?
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

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1.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

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

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

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

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2.地震时的措施
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

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

课文中的几条如: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慈溪是不是地震多发地区呢?火山呢?
那么世界上地震和火山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3.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
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典型例题剖析
你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说有什么不同吗?板块学说将地壳分成那六大板块?为什
么火山地震集中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参考答案:
答案:知道。

解析:①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原是连在一起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才造成现在的海陆格局。

而板块学说认为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大陆和海底的板块都在软流圈上"漂移"。

②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除太平洋板块为大洋板块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③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而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