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9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四调节专题九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方略板块四调节专题九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案

专题九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4.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5.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

6.活动:调查并探讨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

►[疏漏诊断]1.神经调节相关的正误判断(1)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 )(2)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3)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 )(4)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突触后膜内( √ )(5)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2.激素调节相关的正误判断(6)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的因子之一( √ )(7)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 )(8)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 )(9)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 )(10)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 )(11)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使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在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 )►[长句冲关]1.概述性知识(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3)激素调节的三大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2.程序性诱问(4)皮下注射胰岛素而不是口服使用的原因是胰岛素的本质是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在消化道内会被蛋白酶催化水解而失去作用。

(5)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酶分解。

(6)有些人由于外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试分析该患者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尿床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出现问题导致的。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之体液调节(含内环境与稳态)教学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之体液调节(含内环境与稳态)教学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之体液调节(含内环境与稳态)教学案第一课时一、 复习内容体液调节,内环境与稳态 二、 教学目标1. 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理解和掌握) 2. 激素分泌的调节(理解和掌握)3. 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和拮抗作用,其它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了解) 4. 内环境(理解和掌握) 5. 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了解) 6.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和掌握) 7.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了解) 三、 复习过程 一、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是指 。

在体液调节中, 调节最为重要。

2.内分泌的调控关系以及反馈调节(方框中填腺体名称,括号中填促进或抑制) 3.反馈调节的意义 。

4.协同作用是指 。

这可以通过 和 对生长发育的作用来说明。

5.拮抗作用是指 。

这可以通过 和 对血糖含量的调节来说明。

6.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外,还有 、 等,它们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调节作用。

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水的平衡来源: 排出: 2.钠盐的平衡 来源:排出:主要由 ,极少量由汗液、粪便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3.钾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其次由 排出 多吃 排,少吃 排,不吃 排三、内环境与稳态四、典型例题[例1] 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A.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增加B.蛋白质合成增加,葡萄糖利用减少C.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增加D.蛋白质合成减少,葡萄糖利用减少例2.选体重相近、发育正常的四只雄性小狗,甲狗不做任何处理,乙、丙、丁分别做不同手术处理。

A .甲状腺、垂体、睾丸B .甲状腺、睾丸、垂体C .垂体、甲状腺、睾丸D .睾丸、甲状腺、垂体[例3] 将成熟雄鼠的甲状腺进行手术切除,从第三周开始,每天注射激素A ,结果激素A 和激素B 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A 是。

(2)激素B 是 。

(3)如果停止注射激素A ,鼠的身体状况是 。

如果将注射量增加5倍,连续注射3个月,鼠的身体状况是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道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并且理解
它们的作用。

时间:1 节课(45 分钟)
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理解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稳态调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3. 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引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态调节,为什么它对生命体是重要的。

2. 知识讲解(15 分钟):讲解稳态调节的概念、重要性及人体内部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如体温、血糖和血压等。

3. 案例分析(15 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激素在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讨论
不同情况下激素是如何调节内部环境的平衡的。

4. 总结(5 分钟):对学生进行复习和总结,强调稳态调节在维持生命体内部环境稳定性
中的作用,并做出示范性总结。

5. 作业布置(5 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稳态调节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案例分析、总结。

教学资源:教科书、案例分析材料。

评估方式: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

延伸拓展: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其他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深化对该知识的理解。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一、引言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备课准备,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容易理解的生物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以及稳态调节的机制;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2. 分析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3. 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系统的图谱,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向学生简要解释人体内环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内环境的稳定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b.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通过举例分析内环境稳态调节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重要性。

3. 实验设计(2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人体调节体温的过程。

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实验假设和设计方案。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3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观察和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体如何通过调节体温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5. 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体还有哪些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学生可以从呼吸、消化、排泄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补充知识点。

6.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自主选择一个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的疾病或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3. 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稳态的概念、稳态维持机制。

难点:稳态维持机制的具体细节。

教学资源:教学PPT、实验设备、生物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什么是稳态?为什么生物体需要维持稳态?2. 列举一些常见的稳态例子,如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等。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保持内部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

2. 分析稳态的重要性:稳态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有助于保持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平衡。

3. 探讨稳态维持机制:介绍负反馈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调节等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方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过程。

2. 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体会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和机制。

2.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稳态在维持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关于稳态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与预期结果。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实验演示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提高他们对稳态的理解。

在讨论与总结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氛围活跃。

在设计作业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稳态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讲义 上课课件ppt 考情解读 考点通关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课件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讲义 上课课件ppt 考情解读 考点通关
沸水浴 现象
尿糖检测的方法
1 正常人 振荡 2分钟 蓝色
2 糖尿病患者
振荡 2分钟 砖红色沉淀
空腹时检测,也可用班氏糖定性试剂。蓝色混合液在沸水浴中变为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糖。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26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通关秘籍】 (2)尿糖试纸法:反映的是几小时前的血糖水平。 先将尿糖试纸放入盛有尿液的容器内,即刻取出,稍待片刻。在30 s内与试纸包上的不同 尿糖颜色比较,以确定尿糖含量。结果以“+”表示,“+”越多,血糖含量越高。 (3)血糖测定仪:精确地反映当时的血糖情况。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9
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1.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2.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直接相关的系统和器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继续学习
目 录 Contents
考情精解读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 成与稳态
考点三 水盐平衡的 调节
考点四 血糖调节
考点二 体温调节
考点五文言实虚验词:模拟尿 答糖题的模检板测
高考复习讲义
考情精解读 1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趋势
知识体系构建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考纲解读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0
3.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由图可以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过了7和11层生物膜。 (2)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分别在肺泡和组织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9 人体的稳态与调节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7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查。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2)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可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肾上腺。

5.体温调节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6.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1)平衡本质:吸收量等于排出量。

(2)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定中的作用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2.二次免疫3.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1)在特异性免疫中,对抗原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或物质有: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 细胞和抗体。

(2)吞噬细胞对抗原有识别作用,但它的识别作用没有特异性(3)浆细胞不能直接接触抗原,但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四、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实例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机制及意义2.下丘脑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4)调节: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3.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细胞液,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

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

过敏反应产生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5)营养不良引起。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

综上所述,凡能引起组织液蛋白质浓度升高或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因素,都能引起组织水肿。

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引起生命体的变化。

五、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常见的能够构成内环境成分的物质:①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等。

②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乳酸等。

③其他物质:氧气、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细胞膜上)、呼吸作用酶(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中)、转氨酶(肝细胞等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细胞内)等则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不断更新,主要依赖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又不断排出代谢废物,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又是相对的,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

3.几个病理的概念抽搐是低血钙或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严重干扰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其兴奋性增高,容易在微弱刺激下发生放电,从而出现抽搐。

尿毒症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是有害物质积累引起的中毒和肾脏激素减少发生的病,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六、有关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两种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特别提示:(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温度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2)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3)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4)相关的组织或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5)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

体温主要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速率。

2.水盐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高渗、低渗和等渗性脱水)3.血糖调节(1)血糖平衡的调节(2)血糖的激素调节七、分析群体及生态系统各稳态的具体应用1.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性遗传和基因的“稳定性”,是“物种”的基本生物特征。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使之具有与亲代细胞在数目和形态上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细胞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正常生长发育,又保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时产生配子的细胞分裂形式,对于保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和创造物种的遗传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2.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同一概念,主要包括两种能力,即抵抗力和恢复力。

前者表示群落抵抗干扰、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

后者表示群落在遭受破坏以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得越快,群落也越稳定。

组成群落的物种数越多,群落内物种间的关系越复杂,群落稳定性越高。

3.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不同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4.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关于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上图来表示。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偏离这个范围时,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而恢复到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则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这一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因素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

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例1.(2015·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变式探究】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

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易错分析】内环境有关的三个失分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二血糖、体温、水盐调节例2.(2016·高考江苏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丙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解析】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