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淑君--从申报觐事报道论同治光绪年间对与国定义的转变_尤淑君

合集下载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内容提要]本文以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及基本人权标准为利器,深入剖析明清两朝顽固的守旧官僚对待西方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的刻薄态度,指出,这是对宗教信仰自由及基本人权的无知和蔑视。

基督教传教士梯山航海来中国布道传教,这本身就等于向中土华夏士子宣布,传播和信仰自由乃人权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教士的宽厚仁爱与中国官员文人的刻薄尖酸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守旧的士大夫文人及清政府昏庸官吏对上述基本理念一无所知。

他们只知一味捍卫"天朝上国"的国家尊严。

今天的人当从这一段历史事实中懂得:以封闭的中国酋长态度拒绝外人传教,适足以损害自己国内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信仰自由。

受害的乃是自己的国民。

中国政府种种表面胜利,其实包含着极大的危险--使自己远离主流国际社会不知几许远矣。

关起门来,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总不是外交上的上乘之策!近代西方传教士来我华传道送经,为单一封闭的华夏文化增添一异质新颖的文化要素,给中国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文化增添了一种向上的超越性文化因素。

奇怪的是:封建文化的狭小襟抱竟不肯接纳她。

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忽然笼罩国人官宦心头。

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一大二公。

教会是一种大而公的普世教会,视万国万民为一体,同为上帝之子,不分疆界与畛域,并非民族主义狭小器量所可包容的。

今天,我们必须发扬基督教中所包含的世界大同、万国一家、人人皆兄弟的精神,切莫以狭小的唯我独尊的家族情怀构筑壁垒,把中国宗教变成民族主义者拒绝交往的工具。

基督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是民族沙文主义者手中的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一种玩物。

它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我封闭毫无共同语言。

基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考点定位 1.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4.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6.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

主题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中国人惊醒。

(2)概况人物 活动影响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西医传播(选必2,P83、84)项目 具体表现西式医院建立 (1)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2)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措施(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太平天国运动(1)概况①兴起:洪秀全等在广西组织农民,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发展: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③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纲领文件内容意义结果《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康有为与戊戌“新学” 的形成

康有为与戊戌“新学” 的形成

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形成王先明内容提要: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

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关键词:康有为戊戌新学旧学西学中学近代“新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中学的近代形态,它标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陈陈相因的新的学术文化形态或风尚的形成及其运动趋向。

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的《瀛环志略》将求知的目光探向域外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先行者们,就在不断挖掘着知识新泉,涓涓细流汇集着所有旨在改变中国现实、挽救陈腐沉闷学风的思想文化支流,奋力冲出了一道新的河床。

滥觞于鸦片战争之后的这股细流,经过洋务运动的推波助澜,到戊戌时期在康、梁的努力开掘下,终于汇聚成江河之势,启开了一个学术文化新时代的到来----近代新学。

梁启超在《康南海传》中说:“先生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乃归讲学于粤城,岁辛卯,于长兴设黉舍焉。

……先生以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

其教旨专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中国数千年,无学校,至长兴学舍,虽其组织之完备,万不达泰西之一,而其精神则未多让之。

”①由此,“爰有康、梁新说之奋兴焉”。

②一“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者都渐渐注意到一个现象:西方工商业对晚清经济的正面剌激,主要限于一些沿江沿海的大埠,而中国内陆市镇与农村的经济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形态。

亦即晚清社会并存着两种经济形态:…通外商埠‟的现代①见《饮冰室文集》卷九,参见《戊戌变法》(四),第9页。

②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6辑,(台)文海出版社,第20页。

型经济和内陆的传统经济。

一般而言,我们也可以说,在一八九五年以前的中国文化思想方面也有着类似的现象:一方面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混血文化‟,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

清末民初新闻法制与自由

清末民初新闻法制与自由

清末民初新闻法制与自由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清朝统治末期至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思想活跃程度,并不逊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以变法为主题,变法也贯穿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并被赋予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意义。

今天,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应当认真地思考和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变法?究竟什么是变法?要变的究竟是什么法?什么样的法只能守、只能坚持,而不能变;什么样的法不能守、不能坚持,而必须变?变法与法治是什么关系?变法为什么要提出关于法治的主张,法治又如何与变法的内容和模式相衔接?在为“图强”而变法的意义上,这一时期的变法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思想是相同的。

不过,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变法的讨论相比,这一时期关于变法的讨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它较多地关注世界的潮流及其精神,而不是仅仅在祖宗之法及其可不可变一类的问题上做文章;较多地阐述政治法律制度的原理、原则和规则,致力于制度改革和施行,而少有关于天道、心性的从容之论和道德伦理的恢宏建构;较多地围绕政治法律制度的根本原则和结构的转变,而不是尚德与尚力、任人与任法、有为与无为之类的君王治术问题。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人文学术不仅包含较多的法学内容,而且中国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变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在学术渊源方面,渐次引进了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学、法学尤其是启蒙哲学的一系列为中国传统学术所未闻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在社会政治方面,发生了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驱除鞑虏”、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那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法律制度方面,先自19世纪70年代引进国际法、继之讨论议院制度并在20世纪之初由沈家本等人参酌西方法律改革清朝国内法制,后来,辛亥革命又开启大量移植西方宪法和法律之端。

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方面的哪一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或者是可以单独起作用的,也很难说哪一个方面的哪一种因素是绝对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变法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乃至到如今。

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江中孝2012-05-04 09:41:18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6期内容提要:以往有关戊戌维新历史的著述总把康有为视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氏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

康有为在资历、品性、学术上都难以令人信服,其思想学说在规模空前的维新实践中也难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戊戌变法指导思想康有为《校邠庐抗议》《劝学篇》作者简介:江中孝,《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晚清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广州510610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都把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说成是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

朱一新、洪良品、翁同龢、孙家鼐、张之洞、陈宝箴、王先谦、叶德辉甚至张荫桓、郑孝胥、陈庆年、章太炎都对康有为的学说不以为然,①“两考”也先后被朝廷以上谕的形式诏令毁版。

②连光绪皇帝和他身边主张变法的大臣都影响不了,难道会成为这场变法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这本来是不言而喻、无须辨析的。

但奇怪的是,既往有关戊戌维新历史的著述总把康有为视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著作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指导。

笔者近年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这两本书在当时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早期《申报》(1872—1895)政治参与功能刍议

早期《申报》(1872—1895)政治参与功能刍议

吾 申新报一事可谓 多见博闻而便 于民者也……
朝 廷 以每 日所 下之 训谕 、所上之 章奏 登 京报 ,为
词所能 涵盖 。申报舆论 对 官务朝 事 的涉及 ,申报
民表 率 ,而 民间 曾无 一事 一 闻以达上 于君 。所 谓上
行 而 下效 者 ,其 果何 心乎 ? 夫京 报 以见 国家之 意 ,
作者简介 : 卢宁 ( 1 9 7 2一) ,女 ,河南洛 阳人 ,上海商学院东方财富传媒 与管理 学院教 授 ,原上海建 桥学院教 授 ,复旦大
学新 闻学 院博 士后 ,研究方 向为新 闻史 、传播学 ;李振荣 ( 1 9 7 2一 ) ,男 ,山西太原人 ,副编审 ,复旦大学 中文学博 士 , 研究方 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出版史 、出版文化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第 1 7卷 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社 会 科 学 版 )
Vo1 .1 7 Ap il r . NO . 2 2 01 5
J o u r na l o f So u t h Ch i n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o l o g y
民也 ,惧其有 虚妄 之嫌也 。乃朝廷 不惮 烦 以垂教 万
报人 对新 闻报 纸意 义 的理解 和发现 ,都 使其 政治 参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9—1 0
基金项 目 :本论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项 目编号 :2 0 1 1 B X W0 0 3 )和上海 市教 委创新重 点项 目 ( 项 目编号 : 1 2 Z S 1 9 2 ) 的阶段性成果 。
① 《 论本馆做报本意》 , 《 申报》 1 8 7 5 年l 0月 1 1日。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优质】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优质】

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优质】浅议晚清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摘要:中国晚清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务实精神和冷静态度。

他们忽视了中国的特定国情,企盼通过短期努力就使中国的近代化取得突破,一旦受挫便又一蹶不振。

他们还缺乏求同存异的气量和胸怀,仅因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便互相攻讦,势同水火,这更加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布满了迷雾。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进程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近代化,亦称之为‘现代化’,指从1840——1949年期间的资本主义现代化。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归根到底是在近代中国决定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因?此近代化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化。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使国人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败,仅仅使部分有识之士承认了洋人的“船坚炮利”。

于是,这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了探求“师夷之长”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工业化正是从武器的近代化开始的,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由此产生。

而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

于是,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清末“新政”应时而出。

一时近代化的前途变得更为坎坷。

本文拟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中国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众说纷纭,如吴承明认为,提出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主题,探讨洋务运动与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外交的关系,探讨洋务运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这是一个跃进。

茅家琦、虞晓波在其文章中指出,甲午战后在政治上掀起维新变革思潮的同时,经济上也出现了以设?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大大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

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

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

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中国首次宪政始末记大清立宪,大皇帝万岁万万岁!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

运会来,机缘熟,文明灌输真神速。

天语煌煌,奠我家邦,强哉我种黄。

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

大臣游历方归来,同登新舞台,四千年旧历史开幕。

英雄数巨子之东之西,劳瘁不辞,终将病国医。

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

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

搜人才,备顾问,一时大陆风云奋。

勖哉诸君,振刷精神,铸我中国魂。

辛苦十年磨一剑,得此大纪念。

圣明天子居九重,忽然呼吸通。

古维扬,新学界,侧闻立宪同罗拜。

听我此歌,毋再蹉跎,前途幸福多。

1906 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仿行立宪,这可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大事,自然举国同庆。

这首歌词,就是扬州学子当月赶写的《欢迎立宪歌》。

当然,热心的不只扬州。

据上海《申报》1906年10月2日报道说:“凡通都大邑,僻壤遐衢,商界学界,无不开会庆祝。

”保定教育界开会时,师生同呼:“立宪万岁!”高唱当地文化人谱写的《庆贺立宪歌》两遍。

最热烈的要数上海,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高悬龙旗庆贺。

9月16日,上海各界千余人联合召开庆贺会,马相伯、郑孝胥作讲演,欢声雷动,会后演出名剧。

11月25日,北京各学堂师生万余人齐集京师大学堂,举行庆贺立宪典礼。

由于宣布实行立宪,连大家历来反感的慈禧,也获得了原谅。

11月25日(农历十月十日)是慈禧71岁生日,以往人们根本不搭理,今年不一样了。

《京话实报》1906年第53号报道说:“从此要实行立宪,这次圣寿就是实行立宪的纪念。

这等的好日子,拍着巴掌,跳着脚儿,要喜喜欢欢的庆贺大典。

”艰难起步其实,立宪的要求早就提出来了。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是早期铺垫,这些著作都颂扬了英国的议会和选举制度。

第一个正式要求实行议会制度的是《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

他在1884年上书清廷:“请开国会”。

同年10月,两广(广东、广西)总督(最高军政长官)张树声在遗折中奏请开设议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