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究竟有多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究竟有多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究竟有多美?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李清照一直被世人看作是一名美女词人,很少有人认为她是丑女作家。
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像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
最近有人试图从李清照的作品来探求李清照真实相貌,从而颠覆其千余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还原一位真实的李清照。
李清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
在山东济南,李姓一族并不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但却是齐鲁一带很有名望的书香世家。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齐鲁学风培育出来的一个典型学者。
他博学多才,最为时人推许的是他的文学成就,在经学、文学理论、历史学、佛学诸多方面均有突出建树,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当时号称苏门“后四学士”。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知书达礼,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因为山东自古就是出“大汉”的地方,因而有人认为,李清照的出生地就注定了她不是一位苗条美女。
李清照给人以文弱纤细的形象纯粹是她的名字和后期凄凄惨惨词作的影响。
首先说名字,每一位读者读到“清照”二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
“名字清照”让人感到冷清文弱。
至于李清照的“瘦”主要来自她的词作,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
这里是她的词因“瘦”字使用得恰到好处,瘦字传神地把人的心情同景物的凋零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在文字效果上令人拍案叫绝,而不是说她人的体形“瘦”,李清照因在这三首词中的“瘦”字用得好,被后人诙谐地称为“李三瘦”。
可惜千百年来文学家、画家把词中之“瘦”混同于人体形之“瘦”从而给人们勾勒出一个瘦弱形李清照的形像。
有人从李清照的词作和人生经历以及其性格推出真实的李清照不但不瘦而是体形魁梧高大,额头宽阔,性格外向,甚至有点粗鲁的女强人形象。
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

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以下是我喜欢的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1. 勾践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迫住在吴王宫中,为吴王养马驾车。
然而,勾践并没有放弃复国的梦想,他每天卧薪尝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失败的耻辱。
最终,勾践通过努力赢得了吴王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他回国后励精图治,最终成功打败吴国,实现了复国的梦想。
2. 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在与秦军作战时,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所有船只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砸坏,只带三日的粮草与秦军决战。
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让项羽的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3. 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一生致力于抗击外敌、保卫国家。
他治军严明,善于用兵,多次打败金军的进攻。
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奸臣的陷害,岳飞最终被害死。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
4. 诸葛亮草船借箭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曹操的大军,利用草船借箭的计策从曹军手中获取了大量箭矢。
他命令士兵在船上扎满草人,然后趁着夜色驶向曹军营地。
曹军误以为这是敌人的进攻,纷纷放箭射击。
结果箭矢都射在了草人上,诸葛亮成功获取了大量箭矢。
5. 荆轲刺秦王荆轲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刺客,他受燕国太子丹之托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面见秦王。
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荆轲的勇气和胆识为后人所传颂。
6. 韩信胯下之辱韩信是汉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将领,他年轻时曾遭受胯下之辱。
当时,韩信身材高大,随身佩剑,但因为贫穷而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和侮辱。
一天,一个屠夫拦住韩信的去路,要求他从胯下钻过去,否则就要与他决斗。
韩信忍住怒火,选择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韩信的坚韧和智慧,以及在困境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
7. 玄奘西行取经唐朝时期,高僧玄奘为了寻求佛法真谛,毅然决定前往印度取经。
他穿越茫茫沙漠,翻越崇山峻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印度并取得真经。
李清照人物评价作文

李清照人物评价作文说起李清照,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奇女子。
她就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穿越千年,依然让我们为之倾倒。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愣是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天赋,崭露头角。
人家不仅诗词写得好,还颇有见识和胆量。
还记得她的那首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瞧瞧这词,写得多生动啊!仿佛能看到她在那个傍晚,和小伙伴们一起喝酒玩耍,玩得那叫一个尽兴,以至于都忘了回家的路。
划船回家的时候,又不小心划进了荷花丛中,惊得一群鸥鹭扑棱棱地飞起来。
这画面感,简直绝了!能把这么一件小事写得如此有趣,如此让人陶醉,也只有李清照了。
再来说说她的爱情。
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那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两人志同道合,都痴迷于金石书画。
李清照在中详细地记录了他们夫妻间的生活点滴。
比如说,两人一起去逛集市,看到喜欢的书画古玩,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下来。
有时候,为了一件宝贝,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想象一下,夫妻俩在烛光下,一起品鉴古玩,探讨诗词,那是多么温馨的场景啊!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跟人开玩笑。
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生活变得颠沛流离。
丈夫赵明诚也在这个时候离世,这对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可她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将心中的愁苦和悲愤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
像那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读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凄凉和无助。
她在词中不断地寻觅,却只感受到周围的冷清和凄惨。
喝点小酒想暖暖身子,可那风却还是吹得人心寒。
看到飞过的大雁,想起了曾经的时光,更是伤心不已。
这得是内心多么痛苦,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啊!但李清照可不是只会悲悲切切的。
在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时,她也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声声慢 李清照

痛 伤 苦
天上人间 半壁江山 形影相吊
各半 沦陷 孀晚
悲 恨 愁
美满姻缘 偏安一隅 漫漫余生
难全 用奸 难捱
直接抒情 (词眼)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
(意境) 间接抒情 (意象)
愁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学习要点: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愁
写作背景:这是李清照晚 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 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 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 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 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 苦的心绪)。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 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时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 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 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并联系 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 修辞作用。
声声慢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 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 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 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 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 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 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 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 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 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 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 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 四十六岁。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问题一、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
(教师引导:“眼”,传神之所。
“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问题二、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
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为何?挖掘“寻寻觅觅”这四字后面隐含的信息;挖掘“冷……”后面隐含的丰富情感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渔家傲》李清照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
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 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分析词句
上阙(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 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奇 雄伟的境界。 下阙(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 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找到 幸福。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 万里风鹏正举。风休
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渔家傲》这首词通 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 光,抒发了作者报国 立功的英雄气概和壮 志难酬、思乡忧国的 感慨情怀,同时也写 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 生活。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 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 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 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 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 的才华,虽辛苦求索, 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 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 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 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 明的追求。
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 “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 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 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 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 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 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 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 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李清照
上阙(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渔家傲-李清照2020人教版八上

的缘由。(4 分。 每点1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这里环境优美,十分和平,与 黑暗现实不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 生离死别;诗人饱读诗书、满腹才华, 渴望在这个仙境里得到施展,实现理 想。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对 人生坎坷际遇的感怀。借虚幻的梦境 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 求。
赵明诚重病时期,一位探望者携带一把石壶给这位病榻上的文物鉴 赏家看过。赵明诚死后,谣言四起,说他把石壶托人献给金国。李 清照为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 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 终日的逃难历程。从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 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皇帝最后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 随,雇船求人,历尽辛苦,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途中, 她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她与赵明诚收集的金石书画也丧失殆尽。
❖
诗人________。
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 2.李清照是__..婉__约___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
词的风格却十分_豪__放__。
3.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 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 特色。(4分)
简述宋词人李清照亲属背景

简述宋词人李清照亲属背景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一说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善文词。
李清照2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龙虎榜中,欧阳修是主考官,梅尧臣是阅卷老师,副考官中还有王珪、韩绛、范镇,考生更是人才济济,这其中就有兄弟进士,比如闻名千年的苏轼苏辙兄弟,还有曾布曾巩兄弟。
副考官王珪的外甥女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中华第一才女,以李清照为中心,说说围绕着她的那些“裙带”关系。
首先,李清照的父亲是李格非,是耕读世家出身,“父祖皆出韩公门下”,这里的韩公指得是在宋仁宗一朝做过宰相的韩琦。
李格非则是“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李格非的妻子,李清照的母亲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可若是说说她爹,那也是北宋历史上出名的“风流人物”,宰相王珪。
哎,对,就是嘉佑二年科举龙虎榜的副考官,王珪。
梨白之前是写过这位宰相的小故事的,王珪是北宋出了名的端水大师,也被称为“三旨相公。
”李清照的才华多多少少是有些遗传地,王珪便是科举甲科第二名,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榜眼。
王珪的学识没的说,对上管理也对得起“三旨相公”的称谓,大抵就是皇帝说什么他就听什么。
面对比自己有才的人,王珪的心眼也并不大,比如影响苏轼半生的“乌台诗案”,王珪也是参与煽风点火一二的。
不幸的是李清照的母亲,不久就去世了,李格非觉得女儿太小怎么着都得有人照顾,于是就又续娶了一个妻子。
巧合的是这个妻子也是王氏,且也有一个学识非凡的老爸,那就是挤下欧阳修,最后当了状元的王拱辰。
这里咱们歪一下楼,大家都知道文人相轻,天圣八年,据说欧阳修觉得自己要考中状元了,还买了一身新衣服。
结果自己还没穿上,就让王拱辰给穿上了,然后老王就成了也是宋仁宗钦点的一个状元,梁子就这么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