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中考复习资料

雁门太守行中考复习资料

雁门太守行复习资料1、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4.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

"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7、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颔联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 “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1)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3)C【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专项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部分解析)

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专项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部分解析)

《雁门太守行》专项练习1.下面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选出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日落前的美景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B.“甲光向日金鳞开”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运用典故,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之态淋漓尽致地凸现出来。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C.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捐躯报国的决心。

D.本诗善于着色,用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黑色等绮丽斑驳的色彩描绘边塞风光的秀美。

4.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出了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凝结为紫色,正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之感。

C.“半卷红旗”写出了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加上“鼓寒”的声音细节,加剧了悲壮的气氛。

D.诗作的结尾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必考题:《雁门太守行》〖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必考题:《雁门太守行》〖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必考题:《雁门太守行》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或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积累•运用(30分)1.请将下面的诗句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美观。

(2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0分)(1)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2)▲,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4)▲,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蝶恋花》)(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晏殊《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诗句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B.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今年年初灌南姑娘王芳撞倒老人后积极救治的事迹。

C.连云港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港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D.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比一年难。

因此,人应该奋斗。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

《雁门太守行》历年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历年中考题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

(4分】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山坡羊》《雁门太守行》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山坡羊》《雁门太守行》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山坡羊》《雁门太守行》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这首曲从山、(川/水)、形势三方面着笔,突出潼关地势(雄险/险要)的特点,再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来表现(战祸造成灾难之深重)。

2.结尾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劳苦百姓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其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第一、二句中“僵卧孤村”写的是诗人的(处境)、“不自哀”和“尚思为国戍轮台”分别反映了诗人的(心情)和(志向)。

2.“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风声雨声),又指(南宋朝廷风雨飘摇、随时可能覆亡的处境)。

3.“铁马冰河”四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场景?“铁马冰河”闯入诗人梦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诗人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跃过北方冰冻的河流,奔赴战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尚思为国戍轮台(还、仍然)(守卫)5.简要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这句诗。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僵卧孤村”是作者罢官回乡后悲苦凄凉境遇的写照,而“不自哀”三字使作品表达的情绪急转,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

(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情绪变化,颇有深意,答题时要把两个方面的情感都表达出来。

)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展示了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

(答题时不可遗漏要点。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首句中的“墨云”一语双关,请解析它的双重含义。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的诗常以奇特的景物、瑰丽的想象、传神的语言创造意境。

请结合诗句,从一至两方面谈谈你阅读的体验。

2.下面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情感不相类似....一项的是()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C.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3.“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除本诗外,请你再写出两句含有“云”的诗句。

【答案】1.示例:这首诗首联用“黑云”作为比喻,突出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

“甲光”写出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着金光,表现了战士的气宇轩昂。

颔联用满天的“角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听觉角度把人带入到鼓角争鸣、杀声入云的场面,使我感受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

2.B3.示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意境体验。

如,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表现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战争场面。

比如首联的“黑”与“金”两相对照,黑云表现了紧张的氛围,金色的甲光则给人无比威严的感觉。

颔联的“燕脂”“紫”写出了寒夜里,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给人悲壮之感。

这些词语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表现了战斗的惨烈,给人一种奇诡的感觉。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B“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与此句意境不符。

3.写出含有“云”字的诗词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