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大全
《饮酒》《赤壁《雁门太守行》《春望》中考试题

饮酒(其五)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
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3、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8.“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4、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雁门太守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0.李华发现这首诗中意象与色彩的运用很有特色。
请举一例分析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运用色彩来描绘战争场面的。
41.李华想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拍成微电影来展现当时的战争情形,你认为他会将镜头聚焦在哪两个细节上?为什么?【答案】40.[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诗人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示例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的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41.细节:“半卷红旗”“霜重”。
原因:“半卷红旗”表现援军乘夜奔袭之状,“霜重”表现夜寒霜重,天气寒冷。
特写这两个细节,可以突出战争困难重重,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毫不气馁的豪情。
【解析】4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从色彩的角度鉴赏诗歌。
诗中一共有三处色彩:“黑”“金”“紫”。
“黑”“金”出现在一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黑”,用黑形容云,借黑云写敌军来势凶猛,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气氛;“金”,用铠甲上金光闪烁,表现我军的士气高昂;“紫”出现在第四句: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用“燕脂”和“紫”写血迹的颜色,暗示双方有大量伤亡。
这些浓艳斑驳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黯然凝重的氛围,烘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先理解诗歌含义,再具体分析细节。
雁门太守行中考复习资料

雁门太守行复习资料1、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只写了三个画面: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4.赏析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
"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7、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8.“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颔联赏析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主旨】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该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
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典故的使用,”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3、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⑵______。
【答案】1.示例: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上古诗文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雁门太守行
(时间:5分钟满分:10分)
一、诗歌鉴赏。
(6分)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歌颂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导析:“塞上燕脂凝夜紫”并不是写边塞风光的秀美,而是衬托战地悲壮的氛围。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进行赏析。
(3分)
答案:(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名句默写。
(4分)
3.(2018聊城)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爱国热情的句子是
“, ”。
4.“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 。
答案: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一、默写1、“诗鬼”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扬,把战事的紧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5.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精选

一、古诗名句默写(1)黑云压城城欲摧,___ _ _ _ 。
(李贺《雁门太守行》)(2019年重庆市)(1)甲光向日金鳞开(2),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李贺)(2018年青岛市)(2)角声满天秋色里(3)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2017年江西省)(3)霜重鼓寒声不起(4)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2018年广安市)(4)提携玉龙为君死(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一句:,。
(2018年贵港市)(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威武雄壮的句子是:“,。
”(2016年宜宾市)(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抒发九死不悔的报国之志的诗句是:,。
(2016年吉林省)(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
(2016年徐州市)(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
(2017年河南省)(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报君黄金台上义,提携玉龙为君死。
(10)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4分)(2017年广东省)□□□□□□□,□□□□□□□。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二、古诗赏析(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5分)(2011年盐城市)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大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
(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的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