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阅读答案】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阅读答案附赏析

雁门太守行 阅读答案附赏析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附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云:比喻敌军。

B.角:号角。

C.临:来临。

D.声不起:声音不响。

2.对该,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1.C2.C【解析】试题分析:1.C.临:靠近。

2.《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

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几个注意点: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题干等;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3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李贺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
22.“半卷红旗临易水”和“报君黄金台上意”分别活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目的`有何不同?(2分)
23.“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是千古名句,据说大文学家韩愈初读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被该句所打动。

结合全诗,分析这个句子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22.①荆柯刺秦王
燕昭王重金纳贤
②前者表现急速行军无所畏惧,后者表现对天子和将士的歌颂。

(一问1分,共2分)
23.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修辞和作用各1分,共2分)。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导语:练习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帮助掌握所学知识。

下面是《雁门太守行》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同学们的练习和关注。

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雁门太守行》《从军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从军行》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完成10—11题.(共6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这里指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凤阙]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0.从下面所给的选项中任选一句诗,结合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分)
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乙: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答:
1 1.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

《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和“”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进而表达出的情感(3分)
答案:
(二)(6分)
10. 答案示例甲:敌兵滚滚而来,像一片黑云,翻卷着,涌动着,逼近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了;我军严阵以待,适逢日光从云隙间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铠甲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耀人眼目.
答案示例乙:大雪铺天盖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怒吼着,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似乎也卷入了激烈拼杀的战阵.
(共3分。

想象内容合理即可)
11. 旗鼓忠君爱国(共3分。

每空1分)。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五)(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五)(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分)
12.最后两句化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用意?(2分)
答案:
三.(一)11.(2分)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2.(2分)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升华了主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现代文阅读题)雁门太守行语文阅读答案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雁门太守行语文阅读答案答案

雁门太守行语文阅读答案答案
现代文阅读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23.(2分)C
24.(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

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________的决心。

(3)“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 “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 “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 “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答案】(1)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

“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

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2)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3)C【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2),不亦君子乎?(《论语》)
(3)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6)请写出连续两句含“家”字的古诗文名
句:,。

答案: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白露为霜(2)人不知而不愠(3)弓如霹雳弦惊(4)伤心秦汉经行处(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