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编者:朱在彬〕〔2017/12/1〕 〔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比喻、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该联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悲壮的号角声,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环境描写,表现边塞风光的壮美、苍凉和悲壮,从侧面表现战争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写潜师夜袭,从侧面表现战争生活的艰难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的称颂,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侧面表现诗人渴求建功立业的 1..本诗表现守边将士什么精神?答:表现将士们英勇赴战、誓死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半卷红旗〞是怎样景象,作者要表现什么?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诗文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作者情感,,尾联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从侧面表现诗人渴求建功立业的激烈愿望。
“黑云……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反衬将士们勇敢、顽强和爱国的精神。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中考语文古诗文《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中考语文古诗文《雁门太守行》知识点中考语文古诗文《雁门太守行》知识点《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归纳:1、首联划线部分的的作用?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
(现在形容反动势力猖獗一时的情况,以及所造成的紧张局面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2、表明战斗的激烈惨状的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赞叹壮士报国的志向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内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
“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词曲鉴赏 雁门太守行 (2)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报君黄金台⑤上意,提携玉龙⑥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的恩遇,手提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课下注释:⑤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 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⑥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 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写法:用典。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知遇之恩,誓死 决战,凸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决心。 修辞:借代。“玉龙”代指宝剑,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作用:抒写全体将士的心愿,感人至深;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译文:敌军攻城气势汹汹,如乌云压境,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 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课下注释: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修辞:比喻、夸张。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展现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不可侵犯的气概。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诗歌主旨 本诗通过描述备战、鏖战、驰援的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
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统编教材思考题探究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 人不敢熟视”。结合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 者呈现的画面。 【答案】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 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在肃杀的秋色中,军中号 角的声音响彻云霄;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紫色。带着半卷着的红 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为寒气所逼,声音低沉。
八年级上册 第19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雁门太守行》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雁门太守行》易错知识点《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坍塌。
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半卷红旗靠近易水边。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为报答国君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愿为君王血战到死!注释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比喻句。
黑云:比喻敌军。
向日:迎着太阳。
2.角:军中的号角。
3.“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4.易水:河名,此处为引典,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6.报:报答。
7.黄金台:引典,《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8.意:信任,重用。
9.玉龙:宝剑的代称。
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易错知识点1.燕脂、夜紫:是形容血迹,不是深夜景色!2.半卷红旗: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不是打了败仗!3.声不起:是鼓因霜重“声不起”,不是鼓励的斗志不起!!4.战场景色是壮丽,不是秀美、秀丽!5.季节:深秋,不是冬天!时间:夜里,不是傍晚!6.全诗采用了夸张 、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拟人!7.间接描写了战场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不是直接描写!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叙事、写景,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不是对偶!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修辞手法比喻、夸张,不是拟人!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写景,实写。
不是虚写!1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前半句听觉描写,后半句视觉描写,不是前半句视觉,后半句听觉!1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叙事,不是写景!修辞手法是引典,不是比喻夸张!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间接表达,不是直接表达!1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修辞手法是引典,不是对偶。
《雁门太守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专题12《雁门太守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据说,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
且不论故事是否属实,这首诗肯定是写得极好的。
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特点。
2.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3. 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难点: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三、原文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注释(1)《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
(2)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3)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4)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5)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6)角:军中号角。
(7)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的血迹。
(8)凝:凝聚。
(9)临:逼近,到,临近。
(10)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响亮。
(12)报:报答。
(13)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14)意:信任,重用。
(15)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人水化为龙。
五、诗意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战士们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号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古诗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绘了雁门太守辛弃疾忠于国家,秉公执法的形象。
该古诗通过生动的写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守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仰,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公正的赞美之情。
诗文原文及注释原文:秋阴一雁过,江月犹回白。
输钱赵翼事,悔教夜火柝。
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
况是险年丰,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注释:•秋阴一雁过:秋天阴沉的天空中,一只雁飞过。
表现了寂寥的季节氛围。
•江月犹回白:月亮还未完全升起,反射在江水上,水面呈现出一片白色。
•输钱赵翼事:指辛弃疾年轻时在钱塘县任职,曾与赵翼有过一段交往,但因一些事情导致他悔教夜守火柝,心生后悔之情。
•银绝羌笛堕:因为吹笛的人已经离去,只有笛声还在空中回荡。
•锦连楚客惜:楚国的客人倾慕锦绣之地,舍不得离开。
•况是险年丰:更何况是在艰难的时代,国家危难之际,丰年的收成成为珍贵的财富。
•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诗人以景色形容心情,表达出忧愁和凄凉的情感。
诗词赏析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将雁门太守的品德与身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秋天的阴天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飞过的雁更加强调了孤独和凄凉。
江月未升,反射在江水上,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光芒,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这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季节氛围,同时也突出了太守的孤独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辛弃疾悔教夜守火柝,暗示了他年轻时在官场上的一些挫折和不幸。
而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的描述,则表现出太守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以及与楚国客人相对而行的情愫。
最后一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曲《雁门太守行》知识点梳理精讲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调名,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
“雁门”,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太守”,即当地的行政长官。
“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古体诗,题目是古乐府旧题。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
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
著有《昌谷集》。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答案】①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②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③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五、知识拓展六、核心命题解读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迎面而来的敌军,就像乌云压近,城池将要被摧毁,守城的将士身穿铠甲,铠甲迎着太阳闪着耀眼的光芒。
(符合诗意即可)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古诗文《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中考语文古诗文《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知识点归纳:
2、表明战斗的激烈惨状的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赞叹壮士报国的志向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答:“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内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
“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
8、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如:“黑云”之“黑”写出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之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
势;“燕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染紫泥土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