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件

我会写
mù
色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sè
瑟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吟】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可爱。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 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 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把“铺”换成“照”、“射”好不好? 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 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 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 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
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9 古诗三首
第 三 课时
《雪梅》 作者: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 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 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課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盧鉞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篇二】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同步練習題第一課時一、看拼音,寫詞語。
mùsèyínshītímùcèmiàn lúshānyǒuyuán jiànɡluòfèilìwénzhānɡshānfēnɡ二、解釋詞語。
1.可憐九月初三夜。
可憐:___________2.題西林壁題:___________3.只緣身在此山中。
緣:___________4.梅雪爭春未肯降。
降:___________三、按古詩的內容重新排列詩句。
①可憐九月初三夜②一道殘陽鋪水中③露似真珠月似弓④半江瑟瑟半江紅排序:___________①雪卻遜梅一段香②梅雪爭春未肯降③梅須遜雪三分白④騷人閣筆費評章排序:___________四、選擇合適的答案。
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我們得到的啟發是:()A.對於複雜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斷出其他方面。
B.對於複雜的事物,應從多角度觀察,多方面調查瞭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觀察,調查瞭解,又要親身去體會、去分析。
五、用詩句回答問題。
1.“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暮江吟》一詩中含有比喻的詩句是:___________。
3.《雪梅》一詩中“雪”和“梅”對比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暮色吟詩題目側面廬山有緣降落費力文章山峰二、1.可愛。
2.書寫。
3.因為。
4.服輸。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 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服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 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现出 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 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可爱。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 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 精巧的弯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 比喻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真珠 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 一句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 描写,创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意境。
左右结构
吟侧 峰缘 降须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
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 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也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这两句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分析 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赏析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 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 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 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 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 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 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 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 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 “差”讲。
的话描述古诗描写的情景,并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3)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是否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呢?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制作:赵航
暮 江 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
(1)认真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
(2)借助图片及词语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1.古诗文阅读。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①白日:太阳。
②青春:形容春天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
(1)从“苔花如米小”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苔花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B.作者笔下的苔花虽微小似米,却也要像牡丹那样尽情绽放C.第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苔花小的特点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充满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感情(3)读前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4)这首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他山里的学生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唤醒。
梁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什么道理?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雪梅[宋]卢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第三句中“雪”的意思是( )。
A.雪花B.下雪C.积雪D.雪灾(2)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是( )。
A.梅和雪B.雪和诗C.梅和诗D.梅、雪和诗(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雪梅》不同。
课本上的《雪梅》中,诗人用“ ,”两句,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作了对比;而这首诗中,作者则阐述了、、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3.经典诗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①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②遮望眼③,自缘④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闻说:听说。
②浮云:此处用典。
汉陆贾《新语》:“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③望眼:视线。
④缘:因为。
【译文】登上飞来峰上高高的塔顶,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站在最高的地方。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暮mù(暮色、暮年、暮气)
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tí(题字、题诗、问题)
侧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
庐lú(庐山、庐舍、草庐)
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
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é(阁下、阁子、阁楼)
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
二、我会认组词
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三、多音字
似sì(好似)shì(似的)
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四、古诗大意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
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六、课文主题
《暮江吟》通过描写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时,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同时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暮江吟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
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明代
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
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
可谓工微入画”。
《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
“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
“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
“瑟瑟”本是宝石名,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
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
“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
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
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
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
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精巧的小诗。
诗中描绘出两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