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精品)

合集下载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朋友遍天下》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朋友遍天下》

第五学习主题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1978.9.29 中日北京《联合声明》 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赠送日本田中首相一套《楚辞集注》
第五学习主题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第五学习主题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 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五学习主题
中国代表团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45年6月26日)
第五学习主题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联合国旗帜
联合国总部美国纽约
第五学习主题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1971 年 10 月 25 日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
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 乔 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 黄 中国恢复联合国 冠 华 华 界。 (
第五学习主题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2001.12.11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代表石广生在卡塔尔多哈签字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1月11日)
第五学习主题
课堂小结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 与万隆会议
我国在联合国 合法席位的恢复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及其意义 3.周恩来率团出席万隆会议
第五学习主题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第2 课
朋友遍天下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订
上海合作组织(SCO 上合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5日,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 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元首签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第16课-朋友遍天下-教学设计

第16课-朋友遍天下-教学设计
素材选用:川教社历史课程网、中国基础教育网、土豆视频网、优酷视频网
人与人之间同样也要交流、合作、求同存异,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感升华
教学反思: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上述视频与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如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胡锦涛总书记宴请出席北京奥运会贵宾》
(2)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外交活动愈加频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出席奥运会,顿时北京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国的外交出现了很大的困难,那你们知道当时中国的外交面临什么困难吗?
(4)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周恩来所说的“同”与“异”分别是什么?
“求同存异”又是指什么?
(5)反向思考:若万隆会议没有中国的出席及周恩来的一席话,推测会议的最终走向如何?
点拨:(贡献:推动万隆会议圆满结束;精神:团结一致、保卫和平、增进友谊)
(6)过渡:50年代的外交突破为我们国家迎来了外交的美好前景,到了70年代—“好戏连台”
(2)导学:时间、原因、意义
(3)播放视频《重返联合国》,同时思考乔冠华为什么如此大笑?
(1)自主探究并回答相关内容
(2)学生观看视频
(3)回答问题
在自主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
学生爱国情感培养
四、中美、中日建交

八年级历史下册《朋友遍天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朋友遍天下》教案、教学设计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国际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国际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模拟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国际事务,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外交政策发展的短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短文: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如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外交政策发展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体现出你对我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我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国际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有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问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对国际关系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4)加强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图片和视频,如国家领导人互访、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等场景。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吗?在国际事务中,我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朋友遍天下》。

川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下册第16课朋友遍天下导学案

川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下册第16课朋友遍天下导学案

第15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学习目标1、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记忆人民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和90年代抗洪斗争中的战绩史实。

2、理解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

3、通过学习增强爱国、爱党、爱军的情感,努力为国防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学习重点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学习难点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仔细阅读教材,完成预习自测的填空,并在教材上勾画下来。

教材助读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庆典,向世界展现了世纪大阅兵的场面:战车载着长空利剑,金戈铁马一往无前;战鹰呼啸搏击长空,徒步方阵威武刚健。

这壮国威,扬军威的场面令人振奋,更令人思考:为什么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中国的悲剧不在重演,我国怎样依靠科技强军捍卫了共和国的尊严?预习自测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1.总方针: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军队。

2.军种:陆军、海军、空军、。

3.人民海军(1)1949年,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

(2)人民海军先后建立东海、南海和舰队。

4.人民空军(1)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

(2)现状:已建成航空兵部队、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组成的多兵种部队,组成共和国的。

二、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1.方针: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坚持走精兵之路和之路。

2.举措:发展导弹部队,形成近、中、远程和导弹的装备系列。

3.意义: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三、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1.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职责:保卫祖国、经济建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人民空军是怎样发展壮大起来的?2、人民解放军怎样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本色?质疑探究探究问题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战略。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举例说明国际、国内因素)当堂检测1.毛泽东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教学参考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教学参考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16课朋友遍天下【课程标准】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如何打开外交局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

2、承上启下:旧中国“弱国无外交”。

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二、探究新课1、讲故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手与尼克松主动握手,讨论回答:①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敌视中国。

)②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摇晃胳膊)2、过渡:建国时,周恩来就被毛泽东任命为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果然在外交战线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暂时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人们。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B.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C.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军事封锁政策)指出: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②是怎样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阅读、发现、理解、记忆)③这些原则提出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4、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阅读、讨论、回答)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遇到了什么困难?③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④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5、指导学生综合71页“导言框”和75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

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1)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1)

第16课朋友遍天下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了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史实,以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在万隆会议上进行外交斗争的情况。

2、记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重大事件,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作用。

3、理解中美、中日建交以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奉行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外交政策中的“发展变化”与“坚持不变”的外交原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使学生认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让学生回忆总结,1840—1949年间,中国曾遭受到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由此,得出旧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外交史”的结论。

然后提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和策略来扭转外交局面?。

由此导入新课。

二、题板书与目标展示2分钟1、课题板书2、目标展示(知识目标)三.自主学习与探究10分钟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提出的?2、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是解决什么问题的?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哪些国家的赞同?这一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4、中国为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有何历史意义?6、中美、中日建交的时间是什么?四、交流与合作学习7 分钟1、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提纲与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

五、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提出的?(1953年12月)(周恩来当时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2、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哪些国家的赞同?这一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得到印度、缅甸的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4、中国为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与会国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学习主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6课《朋友遍天下》教案川教版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学习主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6课《朋友遍天下》教案川教版
2.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课本中的史料,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培养实证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解释,理解其对国家利益和全球格局的影响。
4.道德素养: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树立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②词、句等详细阐述:
1.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体现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外交成就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题2:
【题目】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新中国外交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从“一边倒”向“全方位”外交转变,即从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转向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发展关系。
2.从强调意识形态向注重国家利益转变,即在外交活动中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实际效果。
-《外交与国际关系》:普及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了解其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
-探究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重庆市八年级历史 朋友遍天下学案川教版

重庆市八年级历史 朋友遍天下学案川教版

第十六课朋友遍天下一、选择题1、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召开地点是()A印度尼西亚万隆B南非C缅甸D印度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时间()A、1979B、1955C、1971D、19723、1955年,中国政府派谁率团出席亚非会议(D)A、刘伯承 B 朱德C邓小平D周恩来4、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会议是()A万隆会议B联合国会议C访问印度和缅甸时D日内瓦国际会议5、第26届联合国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的合法权益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61972年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A基辛格B尼克松C布什D克林顿7、1972年9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日本B美国C缅甸D印度8、1979年1月1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日本B美国C南非D印度尼西亚二识图题1、这副图片中讲话的人物是()2、图片反映了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

三、材料分析“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史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决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独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主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1)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2)“存异”的含义存异”是什么?(3)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本次亚非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四、简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朋友遍天下
学习方法:引导、讲述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合作探究、练习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A级)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时间,(2)提出的条件
(1953年12月)(周恩来当时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赞同国:。

(得到印度、缅甸的赞同)
这一原则是解决的问题是
(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二)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4、时间:(1955年4月)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主题:
5、中国为亚非会议的成功作出的贡献
(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与会国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


6、会议精神:
二、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是
(①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由它享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③1971年10月,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国家的有力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冲破了美国设置的重重障碍,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尼亚、阿尔及利来等23国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关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历史意义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中国成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美、中日建交
1、背景:
2、中美建交的时间是,中日建交的时间是
(1979年1月1日)(1972年9月)
2、中美两国建交时达成的共识是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表现有
(①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②我国还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的活动)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
(2001年12月11日)
4、意义:
【合作探究】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
2.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4、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为什么?
【重、难点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重大意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赞同这五项原则,至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关系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称“五项原则”。

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D )
A.在国际上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B.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在与印度等国家的交往中多有体现
D.只适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2.2006年新年来临之时,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C )A.一国两制B.民族区域自治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科教兴国战略
3.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 )A.1953年B.1955年C.1971年D.1972年
4.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是周恩来总理说于( C )A.访问印度和缅甸时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
C.万隆会议上D.第26届联合国会议上
5、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B )X A.互相尊重领土主权B.独立自主C.互不侵犯D.平等互惠
测标(分层练习)
阅读分析材料: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1972年中日政府《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联合声明》中的“战争”是指哪一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怎样重大的损失?
2、日本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对过去侵华的罪行“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30多年来,日本恪守《联合声明》的精神了吗?请举例说明。

课堂小结:(略)
补标(作业)
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B)
A、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
2、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协议。

请回答:
(1)这次国际会议的名称是什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
答:万隆会议,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2)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原则?
答:“求同存异”
(3)会议结果如何?这次会议反映的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被称作什么?
答:周恩来的发言博得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扬,有力推动了亚非会议取得成功。

人们把这次所表现出来的亚非国家要求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称做“万隆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