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的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第一则:学而篇·序言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理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1. 揭示《论语》的背景与意义。
2. 解析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
1. 理解“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2. 清楚地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1.课文导读法
2. 互动式讨论
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论语》的探究。
1.你们有听说过《论语》吗?
2. 你们知道《论语》的来源和意义吗?
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二步:学习课文
请学生们进一步阅读《论语·学而篇·序言》,理解、默记关键句子。
第三步:领悟内涵
请学生分组互动,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思想。
1.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什么?
2.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复习总结
1.对《论语》的背景与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 理解了“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措辞的深刻含义。
3. 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论语》十则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文化素养等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竞争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 读、背诵、讨论 等方式理解《论 语》十则的内容
指导学生掌握学 习文言文的方法, 如翻译、注释等
重点字词及句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重点字词: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句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则教案 一等奖教学设计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掌握《论语》十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其内涵和意义,能够熟练运用 其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教学视频资源推荐
优酷、腾讯视频 等在线视频平台
央视教育频道 《百家讲坛》等 栏目
网易公开课等在 线教育平台
孔夫子旧书网等 古籍资料网站
教学工具准备清单
黑板或白板
粉笔或白板笔
投影仪或电脑
《论语》十则原文
教案或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教学教案通过学习《论语》十则,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课题:《论语》十则课时规划:三课时教学目标:① 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②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③ 累积《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累积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包含的深层哲理,并晓得联络实际,指点自己言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评点启迪式,分类收拾归纳法教学进程:一.导入:孔子的生平阅历和和弟子间小故事等等。
(也可展现图片)半步《论语》治天下引题学习和做人处事的格言百家讲坛中于丹的《论语》心得两小儿辩日(小学)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同窗们,你们对孔子和《论语》还有哪些了解呢?讯问大家对孔子和《论语》有多少了解。
二. 介绍孔子、《论语》相干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享年73岁。
年龄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名列于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我国古代思想家。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它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施展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另外,缭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胜利地刻划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莽撞,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慧善辩,曾皙的萧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光鲜,能给人留下深入印象。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早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时期***的必读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
这些篇章分别是: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三.总体感知1.初读课文,参考注释或应用工具书,注音(请学生注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以后凋()也12、其恕()乎二、划停顿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案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的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
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
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
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
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
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
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