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推断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文 言 实 词 含 义 的 推 断 表 格 教 案

文 言 实 词 含 义 的 推 断 表 格 教 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表格教案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表格教案课题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导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考纲阐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例析】一、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想一想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

驻(车马停止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才)去。

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走(在路上),看见一古代的石碑,是晋朝索靖所写的。

停下马观看它,很久才离开。

(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下马站立,等到疲劳了,就铺开裘皮大衣坐下来观看,于是睡在了石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

少有器局,颇涉文史。

大业中,为治礼郎。

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参考译文: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

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

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

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

我们得出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我们把这种根据文句间的意思来推断词义的方法称为语境分析法。

试试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二、话说实词不论是理解文言文内容,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判断上,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三、方法探究(一)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经典例句1——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提示:(《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经典例句2——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

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提示:(《六国论》)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二)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经典例句3——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我们可联想成语“绳之以法”而推出其为“约束、制裁”经典例句4——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推断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推断方法,自主解读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常见实词推断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3. 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推断的定义、方法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c. 词义引申法:根据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d. 词义推测法:根据常识、成语等推断词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一篇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2.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推断法。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实例: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知识:介绍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如上下文推断、成语推断、语法推断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进行实词推断。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推断法,对给定的文言文段落进行实词推断。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实词推断法的要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词推断能力。

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还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运用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在实词用法上的差异,加深对文言实词推断的理解。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实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案例,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 课堂展示:让学生选取一个文言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法进行推断。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的实词推断情况,评估学习效果。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字形推断法可以独飨白粲。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王怒曰:“劓之。

”劓:割掉鼻子。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第一文库网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例: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汉字中的形声字占7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砺: 磨刀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⑤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解析:①②③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

它们的义项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使……战栗震惊。

④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⑤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

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全,全面。

备,完备。

意思同。

“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

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

恭,恭敬。

倨,傲慢。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安逸享乐攻下,攻取奔马不周全,不周到辱骂村落养成,造成任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7.重庆)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答案:C. D项下一句应理解为”蒙骗遮蔽”,可推了上一句是”包庇隐藏”.全句意思是”最初是包庇隐藏,最后酿成蒙蔽欺骗”.C项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成语有”怨声载道”.三、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语境推断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3.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推断其意义。

4. 联想推断法:联系已知词语的意义,推断未知词语的意义。

5. 字形推断法:通过词语的字形特点,推断其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运用推断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语境推断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断词语意义。

3. 讲解语法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根据词语的语法地位推断其意义。

4. 讲解联想推断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联系已知词语意义推断未知词语意义。

5. 讲解字形推断法:分析典型例句,讲解如何通过词语的字形特点推断其意义。

6. 实践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8.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在阅读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准确性和解题思路。

3. 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推断 教案 学案

文言实词的推断 教案 学案

文言实词的推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准确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考点解读—规律总结—拓展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文言实词的学习进一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推断方法实战练习。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提个问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你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找学生回答)清刘淇《助字辨略》:“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

”想要读懂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是关键。

高考中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不同含义,记忆量比较大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那么就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了,所以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来研习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二、考点扫描(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在2013和2014两年中,全国18个省区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的第一道选择题都是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考察,题干基本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种模式,在2015年,只有新课标卷1卷2没有设置文言实词的考察,其他省区都考察了这一考点。

(二)分值比重:3分(选择题)此外,文言语句的翻译也考察有赋分意义的实词,如(2015广东卷)翻译题1、“象昇麾兵作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4分)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分值远在3分以上。

三、应对策略——注意积累,学会推断(一)方法攻略通假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知识迁移法语境推断法(二)初试身手要求:各个小组首先做完所选择的题目,然后探究你是怎样运用方法解答的问题。

1、通假推断法(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张良出,要项伯()(5)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字形推断法(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河南穆修,修性庄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谨,卒能受《易》。

时苏舜钦辈亦从修学《易》,其专授受者惟之才尔。

《宋史》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

康节谨再拜,悉受业。

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赵与时《宾退录》
2.曼卿报师鲁曰
3.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

4.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2011江苏卷)
5.公讳涣,始字公群,……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2012江苏卷)
6.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2013全国卷)
三、练习(南京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

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

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

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

”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

又一里亦如之。

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

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

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

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

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

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

”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

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

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

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
乃以公为河南尹。

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

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
尹都者。

”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

”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

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

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

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

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
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

②支梧:抗拒。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市:购买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指责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

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

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

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

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7.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4分)
译文: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3分)
译文: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