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
《扬州慢》

民族精神传承
《扬州慢》等作品所蕴含的民族 精神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具有传承 和弘扬的意义,有助于激发人们 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艺术审美启示
《扬州慢》等作品所体现的艺术 审美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具有启示 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审 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06
《扬州慢》研究现状与未来展 望
研究现状概述
文献综述
03
《扬州慢》诗词内容解读
诗词内容概述
描述扬州的景象
词人通过描绘扬州的景象,如春风十里、荠麦青青、红药桥边等,展现了扬州的 美丽风光。
抒发感慨
词人通过对扬州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感慨,以及对战乱带来的 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诗词意境分析
对比手法
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扬州的今昔进行对比,突出了战乱带 来的破坏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词人的 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艺术特色
01
02
03
对比手法
词人运用了对比手法,通 过描绘扬州的今昔对比, 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 的变迁。
情景交融
词人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 达融为一体,通过描绘自 然景色,表达了词人的情 感和思想。
语言简练
姜夔在路过扬州时,目睹了战争给扬 州带来的破坏,城市破败,人民流离 失所。
痛感疾首
姜夔深感痛心,决定用词来表达自己 的感受和思考。
02
《扬州慢》主题思想与艺术特 色
主题思想
描绘扬州战乱后的凄凉景象
词人通过描绘扬州战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 和平的渴望。
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词人通过对扬州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表达了对 国家前途的担忧。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原文: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
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赏析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
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
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
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
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
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
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
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
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扬州慢——姜夔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
姜 夔 (1155 —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
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 官
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 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
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
再读课文:
思考:予怀怆然、感慨今昔:说明今昔发 生了巨变,而且这一巨变使得词人满怀 悲伤。那么,扬州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如今展现在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 样的呢?
眼前的扬州:破败荒凉
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
设问一: 上一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 特点? 设问二: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 画出来。 设问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 些句子能有所体现)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等。 可见:昔日的扬州繁华热闹。
面对今昔完全不同的扬州的,作 者感受如何?直接写到了吗?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 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 惊讶,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来了。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去后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 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 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 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 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 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 味,弦外之响。”
• 你所记得的描写了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姜夔《扬州慢》赏析

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
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
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
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
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扬州慢姜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 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 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 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 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 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 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 令人伤怀呢?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 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 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有《黍离》之悲
设问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 “空城”的?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视觉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空城
听觉
清角吹寒
昔日的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 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 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 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 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 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 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写作特色
• 对比手法的运用 纵观全篇,布局严密,由少驻,写到观 景,由景的荒芜,写到原因,由眼中所见到 耳中所闻,再到心中所思所想,有声、有色, 情景交融;采用点染法渲染,揭示主题,通 过对比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音调谐婉,辞 句精美。
古诗鉴赏:姜白石《扬州慢》

《扬州慢》
浅樽低吟亦伤怀
野云孤飞姜白石
姜 夔(1154年—1221年)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 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 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 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 湖。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 空灵含蓄著称,于诗、词、 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 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 术全才。
《 扬州慢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 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 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昔日扬州繁华富庶 (虚写) 劫后扬州一片萧条 (实写)
名句欣赏1
《 扬州慢 》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 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当年浩劫的目击 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 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这样写,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扬州慢》
雪后清晨,正值青春年华、一袭布衣青衫的姜夔 伴着西风瘦马,来到了扬州城。他徘徊在竹西亭边、 廿四桥下,希望寻找到当年风流诗人杜牧的踪迹。 然而满眼是荒草废墟,不禁唏嘘不已,悲从中来。
扬州一游,姜夔没有像晚唐杜牧那样依红偎翠、 高楼笙箫,而是悄悄地来,匆匆地走。他穿过斜阳 巷陌,留下了瘦马枯缰的身影,留下了这首怀古伤 今的《扬州慢》。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姜夔《扬州慢》原文

姜夔《扬州慢》原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姜夔《扬州慢》原文--> 《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也是本店铺整理了《姜夔《扬州慢》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 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 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 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 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 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 味,弦外之响。”
日
佳句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 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 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借用来,作了 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 所到之处,见到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 一片荒凉景象。
昔日的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主要内容及鉴赏要点
昔日: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对 比 今日:荠麦青青 正面渲染 黄昏、清角
条劫 景后 象萧
扬 州
侧面烘托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黍离》之悲
小结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 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等冷清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 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 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 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主题 感情 ( 黍离之悲) 基调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所见 对 :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 所闻 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国家 低 角悲吟。 昔盛 沉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写作 今衰 因自度此曲。 缘由 痛惜 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别人 伤感 凉
离》之悲也。
评价
之情
扬 州 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姜 夔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
么导致的呢
?
胡马窥江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 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 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 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 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 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 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 里”,破坏极其惨重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 “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尽表达他的 “黍离之悲”。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 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 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 何以堪”,痛恨战争。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 感慨今昔
• 有《黍离》之悲
写作的缘由 其他词人的评价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 维扬。
时间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所见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所闻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写作 因自度此曲。 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离》之悲也。
主题 感情 基调
别人 评价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 时间 扬。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 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思考探究: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
名句欣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 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 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 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 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 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 恨。
纵然曾写出工巧夺人 的名诗,表达过“十 年一觉”的青楼美梦 ,面对这荒凉的扬州 城,恐怕再也难写出 富有深情的篇章了。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就“无声”, 也无所谓冷暖。但词 人移情于物,刻画了 一个疏淡清冷、凄寂 萧条的意境:一轮凄 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 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 中。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 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 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 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
五亭桥
处 处 驻 兰 桡 。 这 ” 是 古 人 对 虹 桥 的 赞 美
扬 柳 绿 齐 三 尺 雨 , 樱 桃 红 破 一 声 箫 ,
“ 扬 州 好 , 第 一 是 虹 桥 。
长堤春晓
文昌阁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
2.理解本词的风格特点: 情景交融、低沉伤感
3.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6.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 使用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竹西佳处 青楼梦好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二十四桥
《扬州 慢》
竹西佳 处 过春风 十里
原句、出处
作用
纵豆蔻 词工, 青楼梦 好 二十四 桥仍在
①表崇拜之情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②形象更加鲜 ——《题扬州禅智寺》 明,增加了文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采 。 ——《赠别》 ③又以昔日的 繁华,反衬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今日的荒凉,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反而使词更沉 郁,内容更丰 ——《遣怀》 厚。有力地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达了作者对扬 ——《寄扬州韩绰判官》 州昔盛今衰的 感伤。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善于游赏风景,就算他 今天重到扬州,也会感到吃 惊。
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
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脍炙 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 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等。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上片内容小结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上片情感小结
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 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
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 手法抒发的?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 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欣 赏 下 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 重到须惊。纵豆蔻词 工,青楼梦好,难赋 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 为谁生!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 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 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 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 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 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 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 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 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 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慢
冬至
满眼
小序
驻军的号角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 毁的名篇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 淳熙丙申至日
词作的时间
•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眼前所见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所闻
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评价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时 间
评价
诗句
特点
手法
“竹西佳 “名都” 昔 繁华 对比 (虚写) 处” 热闹 昔盛 日 “春风十里” 今衰 的感 “空城” “荠麦青 破败 今 (实写) 青” 伤 荒凉 “废池乔木”
慢词介绍
•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 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 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 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 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语速慢,较舒缓
姜
夔(约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 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 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 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 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 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 人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