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写作学生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教学案新人教版

2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巧的构造安排、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2.了解、区分、并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重点〕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

〔重难点〕导入新课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

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都会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济南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1.文章按照怎样的构造来写济南的冬天?〔预设:总——分——总。

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局部,总的围绕山与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阳光、山、雪、水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一共6段,其中2、3、4、5段写山;第6段写水。

3.课文写了什么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

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闲宁静。

④济南的冬水:绿、清亮。

4.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

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春》 学案

《春》 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春》学案(共2课时)主备:仇上仕审阅:袁泰清、刘道学时间3月10日学习目标: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3、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4、背诵课文,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导学过程:(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练习拓展)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下来。

涨.水()朗润.()酝酿..()卖弄.()宛转.()应和.()笼罩..()薄.烟()蓑.衣()斗笠..()黄晕.()..()抖擞2、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酝酿:繁花:卖弄:黄晕:静默: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吹面不寒杨柳风:3、文章可分三部分春;绘春;春.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春图;春图;春图;春图;春图.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的扬州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着、民主战士。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扬州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黄光山色,风物宜人。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了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任清华大学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朱自清也在血的教训面前成为一个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

(小学学案)11蟋蟀的住宅 (1)

(小学学案)11蟋蟀的住宅 (1)

11 蟋蟀的住宅语文要素阅读:1.默读课文,知道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习作: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表达更有情趣的写作方法。

人文主题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1.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

2.能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学准备1.《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2.观察蟋蟀,搜集蟋蟀的图片。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根据课后习题默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完成《新解新教材》预习卡。

3.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

课时目标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课文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3.品读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同学们,听,谁在唱歌?(播放音频)2.出示图片。

蟋蟀不仅是歌唱家,还是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蟋蟀有关的课文——《蟋蟀的住宅》。

(板书课题)3. 书写生字“宅〞。

(屋檐宽、底座平、房子稳)4.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巢、穴、窝,为什么题目是“蟋蟀的住宅〞而不是“蟋蟀的窝〞呢?5.总结:人的住房称之为住宅,作者把蟋蟀这种小昆虫的住处称为住宅,是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了。

(板书: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反应检查,纠正读音。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先同桌互读纠正,再全班交流:住宅隐蔽毫不慎重住址优良挖掘搜索倾斜骤雨布置抛出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宅〞是翘舌音,“慎〞是前鼻音。

(2)课文中的许多生字都集中在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

202年地理第四篇情境传统文化学案

202年地理第四篇情境传统文化学案

情境1 传统文化情境素材1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全国卷Ⅰ·T43)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17时至22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情境素材2 古代遗迹(2019·全国卷Ⅰ·T43)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

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

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试题情景以景泰蓝制作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及区域认知学科应用通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这一地方传统技艺的发展,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重点从旅游资源角度对其价值进行分析学科素养主要考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试题情景以安仁古镇为背景,考查此镇旅游留宿少的原因学科应用通过对某一旅游景点留宿人数少的现象进行分析,从地理视角来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科素养主要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世界遗产】2019年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内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修建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通过平原低坝和谷口高坝两级水库将水拦蓄形成湖面,用“草裹泥”(用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堆筑水坝,外覆黄土,体现了良渚先民的聪明与智慧。

如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良渚古城外围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主要作用是()A。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学案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学案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学案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群文阅读学案1随着《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的出版,目前中学阶段的语言教学也加强了对文学阅读素养的培养。

作为重要的教材之一,《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群文阅读内容,紧跟新课改的教育方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为学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学阅读课程。

首先,本次群文阅读活动以《修辞立其诚》为主题,该文是一篇批判社会不公的作品,选材严谨,言简意赅,语言生动贴切。

教师在上课时,鼓励学生展现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和体现对作品中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学生通过阅读文中的话语,艺术形象,深入了解了中西方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加深了对修辞方式的理解。

此外,学生还通过讲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性理解、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寻找文化渊源等途径,深刻揭示了文学的丰富内涵。

其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又开始了《怜悯是人的天性》的阅读。

该文是一篇温馨感人的作品,蕴含着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可以为学生所感,启示学生的情感。

学生们通过对文中角色的爱与怜惜的体验,进一步明确了怜悯的含义和人生的真谛。

此外,学生们也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爱与关怀。

针对这两篇群文阅读,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群读讨论环节。

在这个环节,学生们被分成小组,共同阅读,讨论彼此的阅读感受,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

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学习、建立互动、共同创新,从而更好地理解、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文化思想精髓。

总之,《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取的这两篇群文阅读,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取向的多元视角,而且也以互动、探究和创新为理念构建起来的课堂。

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扬学习主人翁精神,更好地实现中学语文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此外,教师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加以引导,鼓励每个学生都秉持着自身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想法,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学阅读提供更好的平台。

群文阅读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学案《古都、荷塘》

群文阅读之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学案《古都、荷塘》

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任务群教学设计《故都的秋》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年12月23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意味深厚的词句,理解其表现技巧,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3.体悟作者的情感,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课堂导学】一、作者微传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

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

1928年加入“太阳社”。

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作品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散文创作有浓重的自传色彩。

从1921—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派遣现实带给的苦闷,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游记散文,《故都的秋》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

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情景引入】一、预习任务:1、请认真阅读文本后,将不理解的字词摘抄下来,并自行查字典解决;2、划分层次,明确层次内容;3、认真圈画要点,并在你欣赏的文句或文段旁边写好旁批(要求:①赏析好的地方;②谈出自己的感悟)二、探究1.故都的秋的总体是什么特点?通过哪些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故都的秋味?2.彼时,人们惯称“北京”为“北平”,但是作者却命名“故都的秋”,为什么?你认为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相比,哪个更好?3.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4.结合中国文人“悲秋”的浓重情结探究作者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案学案
以本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将其应用于习作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交流预习,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识字,重点指导辨析易混字和易读错的字。
课件出示:
淘 牵 鹅 卵 坑 洼 填 庄
稼 俗 跃 葡 萄 稻 熟
重点指导:“卵”读“luǎn”,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里面的两个点;“填”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真”,里面有三横,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葡”和“萄”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的笔画比较多,书写时要注意。
(1)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再默读第4自然段,用三角符号把景物标出来,把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并注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老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师总结:在溪水边,“我们”闻到了香味,看到了白色的鹅卵石,看到了小水塘,看到了小水塘里面的月亮。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课件同时出示句子: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是一个拟人句,“抱”字既写出了小水塘中月亮的状态,又充满了感情,因而非常生动。
第二部分(4~5):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6~7):写“我”和阿妈在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8~9):写走月亮时“我”的感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2.进行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水流的“满意”,更是体现自己的满意,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景色的喜爱之情。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1-6单元作文教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1-6单元作文教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1-6单元作文教学案第一单元作文《学习仿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仿写,认知仿写,学会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认知仿写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

对初中生来说,仿写是在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

它与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文章不一样,是一种巧妙化用和创新的写作方法。

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仿写可降低作文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生动的范文可以感知学习,揣摩作者的审题,领悟作者的立意,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心中有了文章的形象,写起来会比较容易。

2.仿写是创新的基础。

钱钟书先生说:“善用仿写不亚于独创。

”因此,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模仿和借鉴优美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和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就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中学会组织素材,完成从仿写到创新的写作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作文仿写步骤:(一)选好范文好的范文就像好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尽快入格。

仿写的首要环节是选定范文,进行深入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作文“低头族”现象评改课学案
一、情境作文要求:
1. 审题—针对谁/什么写
2. 构思—确定写作内容
3.表达—语气、场合、人称等
二、师生共同修改
题目一:请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火车、地铁或公交车上的这种场景
例文一:
晚高峰时段的地铁站,人来人往,比平常的时段要拥挤的多。

许多刚刚工作下班和刚刚放学的学生都走入地铁口,随着拥挤的人潮下楼,来到他们要搭乘的地铁。

有些人焦急地等待着地铁,有人庆幸自己刚好赶上地铁,也有人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赶不上地铁。

上了地铁的人们,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的人,大多数都会拿出手机,开始与手机“对面”的朋友聊天,有些人会拿出手机刷微博,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在玩游戏,到站了,就收起手机,向目的地出发。

修改:(删、补、调、改)
二、小组研讨并修改
请以“低头族,你错过了……”开头,写一段文字,表达面对这种情景时你内心的感受
例文二:
低头族,你错过了美好的生活。

每当我踏上公交车、地铁,我看到的画面不是人人带着微笑,给年长者让座,而是年轻人全都坐着,低头看着手机,戴着耳机,一副与世隔绝的姿态。

而老人们扶着扶手,无奈地看向窗外。

低头族,你将时间与精力花到了手机上,只为一时的愉悦,可在以后你看到的世界是模糊不清的,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你的朋友越来越少。

为何不趁现在,放下你的手机,去传递温暖,把座位让给需要的人?为何不起身去看路途美丽的景色?为何要错过这美好的生活?不要再冰冻你的内心和这个世界,请退去伪装,感受生活的美好!
修改:(删、补、调、改)
四、自我修改
五、迁移练习
列提纲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