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甘泉书院碑记文章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

始自甘泉,盛于曰璐(上)关于清代扬州书院的状况,柳诒徵在《江苏书院志初稿》中称:“两淮盐商利甲天下,书院膏火资焉,故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名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省内外人士咸得肄业焉。
”看来正是盐业的发达,使得扬州的书院颇为兴盛,其繁荣程度可与省会南京相媲美。
从古至今,盐业一直属于专卖品,而扬州的地理位置乃是处于运河入江口,故成为了盐品的集散地。
为此,清政府在扬州设立了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两个机构。
而管理巡盐察院署的巡盐御史有很多情况都可以直接奏报给皇帝。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扬州经济极其发达。
有些盐商富而好礼,会捐出一些款项来建造和修复书院,扬州的梅花书院就属于这种情况。
朱军编著的《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一书中称:“梅花书院是扬州古老书院之一,在今扬州市广储门外左卫街官房,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也是扬州唯一尚存的书院。
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书院的开办与明代心学家湛若水有直接的关系,湛若水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后来还担任过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
正是因为他的任职经历,使得其师陈白沙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
明嘉靖六年,当时湛若水正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他在赴京考绩时路过扬州,扬州当地的一些学人在扬州广储门外给他建了一处讲学之所。
《鸿雪因缘图记》中所收梅花书院图对于这件事,吕柟在《甘泉行窝记》中有如下简述:“甘泉行窝者,今少宰甘泉先生增城湛公所过之地也。
嘉靖丁亥,先生以大司成考绩北上,道出维扬,其门人不期而至者五十人,居一日,秉贽而谒者又几十人。
先生乐之,有至止之意焉。
车且起,有葛涧者请立会友约,后来者益众。
涧乃谋选地于城东一里,承甘泉山之脉,创行窝焉。
曰:‘此可以裒同志之士,讲先生之道也。
’扬故有甘泉山,蜀冈诸阜咸发脉焉。
高二三十丈,望五十里。
其巅有泉,甚冽,曰甘泉,与先生之号不约而同,行窝正当其结聚处,此所以名也,遂匾于门,柟所书也。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其影响之大,可以说仅次于《兰亭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其影响之大,可以说仅次于《兰亭序》展开全文依古轩画廊发布时间:18-04-2716:50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品,刻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原石在陕西麟游,由于它受到历代学书者的喜爱,被捶拓的次数太多,所以原石被磨损得非常严重,已经面目全非了。
这一碑石的拓本流传下来的有不少,其中以明代李琪所藏的宋拓本为最好,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楷书24行,行49字。
用笔有方有圆,笔画瘦劲但不生硬。
带有隶书笔意,主要表现在竖弯钩和捺的用笔上,提按自然,没有突出的方正棱角,笔画圆转婉丽,使整个字刚柔相间。
字形大多偏长,在严谨整齐的结体中有着许多细小的变化,字的中间部分紧凑,而有一两个主笔写得比较长,留下空白,使它的空间一下子疏朗了很多,显得秀逸生动,风骨明朗。
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欧阳询的书法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赞扬和重视,而且在唐代就名扬国外。
高丽王深爱他的书法,曾派遣使臣专程到中国来求其墨迹,使得唐高祖感叹说:“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
”欧阳询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代表作,对后世影响之大,可以说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特别适合初学,有助于掌握间架结构规律。
《九成宫醴泉铭碑》节选释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 就其左为使者临 莅时所暂息,其 右即名状元厅, 使与试者皆观感 而兴起焉。计捐 廉四千余金,用 犹不足,则洪君 之父恒裕又佽办 二千金,其费六 千余缗,凡三月 告成。
把左边建设成使者到来 时临时休息的地方,右 边是状元厅,使得参加 考试的士人看到此而倍 感鼓舞。建设费用预计 四千余金,后来资金不 足,洪莹父亲洪恒裕又 帮助筹集了两千金,共 计花费六千余,历时三 个多月完工。
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zxxk
• 书院之设,所以佐 设立书院,其目的是为了辅助郡 郡县学校,为国家 育人才也。维扬为 县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维扬 东南人文林薮,其 是东南人文荟萃之地,其下辖有 巡差使者所辖则有 安定、梅花、乐仪三个书院。我 安定、梅花、乐仪 于嘉庆戊辰秋天(1808)奉命到 三书院。余以嘉庆 扬州处理政务,工作之余,召见 戊辰秋奉命莅扬, 各院生员并对其进行考核,然后 政事之暇,进诸生 评定优劣,奖赏成绩优异者,以 而校试之。既第其 激励他们学习。随着生员的增加, 甲乙,复优加奖赉, 对他们的食宿标准也相应予以提 以激劝之。既乃增 广旧额,益加月给 高。每到授课之时,我都要亲自 为膏火资。每课期 去查看,每日看到生员以文学修 必亲莅,竟日见诸 养和高尚德行来互相鼓励。 生以文行相勖。
书院”的匾额。
学科网
• 虽由岭得名,实 取宋广平独步之 祠,王沂公和羹 之语,期学者之 由名状元至贤宰 相也。兹洪君既 已崛兴,斯名为 不负矣。余因欲 广其舍为孝廉会 文之所,相院后 尚有隙地,遂创 构文昌楼五楹, 每月集多士校艺 于此,
该书院虽由梅花岭而得名, 但实际上取材大唐丞相宋广 平、宋朝名状元王沂公的人 生经历,期望后学者由名状 元走向贤宰相之路。现在洪 莹已经是状元,声名鹊起, 实在是没有辜负先贤的期望 啊。我想把该书院场地扩充 开来使其成为孝廉进行文学 交流的地方,查看后院尚有 空地,于是着手构建五间文 昌楼,每月召集许多士子在 此切磋文艺,者听到此消蜂拥而至,逐渐 达到了一百余人。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文原版碑刻米字格(全)
九成宫甘泉碑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西府乡九成宫内,是明代中晚期著名碑刻之一。
它是一块豪华的石碑,高约1.62米,宽0.95米。
甘泉碑是由一位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兼政治家罗贯中题写于明代万历年间。
该碑是为了纪念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思宗在位时经过九成宫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立。
甘泉碑的题字采用了米字格结构,整体呈现出简洁、有力的书法风格。
甘泉碑的内容主要描述了这次胜利发生的过程。
碑文中记载了明思宗在位时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他亲自带领军队前往九成宫,最终在这里取得了重大胜利。
碑文详细描绘了战斗的过程,表达对明朝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明思宗的赞美之词。
甘泉碑除了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外,还展现了明代时期的建筑和宫廷文化。
整个碑刻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堪称艺术的杰作。
碑文用古朴、工整的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笔画有力,充分展示了书法家罗贯中的才华和技艺。
九成宫甘泉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明思宗的战功,也展示了明代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貌。
同时,甘泉碑的精美程度以及文字的简练明了也使其成为古代书法的典范之作。
总之,九成宫甘泉碑是一件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无论是从历史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值得珍藏和研究。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

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山东即墨古城于2015年4月29日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一通石碑,石质为即墨大庙山石材,褐色,只存碑体,碑首、碑座已经遗失,碑身字迹清晰,上下左右犹见祥云、龙纹纹饰。
碑身尺寸长290厘米,宽116厘米,厚27厘米。
碑文标题“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落款“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日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臣张玉书奉敕敬书”。
碑文12行,每行50字,字迹规正,一丝不苟,稳健自如,雍容清逸。
碑文分两部分,上段对孔子的德行、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下段则是康熙皇帝对孔子的赞词,现恭录如下:盖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宣其蕴。
有行道之圣,得位以绥猷;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宪。
此正学所以常明,而人即墨出土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与即墨文庙韩 璐 毛洪东山东即墨文庙内的大成殿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书画心所以不泯也。
奥稽往绪,仰溯前徽,尧、舜、禹、汤、文武达而在上,兼君师之寄,行道之圣人也;孔子不得位,穷而在下,秉删述之权,明道之圣人也。
行道者,勋业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
尧、舜、文武之后,不有孔子,则学术终淆,仁义湮塞,斯道之失传也久矣。
后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为治国平天下之准,其奚所以衷焉?然则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审矣。
朕巡省东国,竭祀阙里,景企滋深,敬擒笔而为之赞曰:“清浊有气,刚柔有质,圣人参之,人极以立。
行着习察,舍道莫由。
惟皇建极,惟后绥猷,作君作师,垂统万古。
曰惟尧舜,禹汤文武,五百余岁,至圣挺生,声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书删诗,定礼正乐;既穷象系,亦严笔削;上绍往绪,下示来型。
道不终晦,秩然大经,百家纷纭,殊途异趣。
日月无逾,羹墙可晤。
孔子之道,惟中与庸,此心此理,千圣所同;孔子之德,仁义中正;秉彝之好,根本天性。
庶几夙夜,勖哉令图,溯源洙泗,景躅唐虞,载历庭除,视观礼器,摛毫仰赞,心焉遐企。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

甘泉书院碑文及碑记一、甘泉书院碑文(原文无标点,□代表看不清的字):尝思贤哲挺生,固由天地菁华之萃,人才蔚起,尢赖君师乐育之功,□□□□□□,气习殊尔,必须振兴之有术,唯我杨太公祖讳赞绪,仰体□□圣化,俯恤边儒,本无□之深衷,著作人之雅化,特捐廉俸,创建云峰书院,及乎宋太公祖讳淇源,□□□□公项储给师生膏火,自是而后,继任贤候,荣蒞斯土,□□□□□□□,勋等肄业其中,相聚而言曰:云峰书院为鼓舞人文之区。
文昌帝君,实司衡人文之柄,盛德□□宇宙,大业偏洽儒林,吾侪素存景仰之心,□□□□□□□,敬塑帝像,用效趋跄,二月初三恭逢。
帝诞甚喜,献□有日,□忭颂祝无疆,更相联名,聚成胜会,凑得银。
□□□□,以供祀祭,□明德昭格降福,孔皆敬业乐群,若启若翼,成人□□□□科甲联元,爰颜会名曰连元会,是为记。
儒学教授:谢琏、李嗣勋、陈仪、梁元珣绅士:林应用、岑鸿业、曾学高、林连元、岑树淳、李盛枝、朱上瑛、岑鸿爵岑文济、林应翰岑廷元、岑鸿章、岑鸿逵、杨延星、罗国佐、岑文渊李世英、林森华、梁上材、岑文瑛、岑鸿烈、梁成德、刘绍俊、覃超元李隆、潘其仁、林森美、李方成、唐世杰李元章、屈必伸、李登荣刘廷翰、朱景昭、雷再溥、刘朝俊、吴世绩、黄元都、蒙全、黄志道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仲春月立二、甘泉书院碑记尝读《禹贡》,河济之次维海岱,青之雄冠九州,夏殷前已炳炳矣。
气凝重而嵸嶐,俗阔达而骏迈。
历三代以远,数千百年间,其生斯地与莅斯地者,今未识几多贤士大夫也。
康熙己巳,余奉命观察青州,□鹿尘鞅,不恒居公廨,劳心厘剔,日无暇晷。
越岁,诸务渐次就理,怀砖之俗曾乐余之不扰。
因得陟云门,汲范井,南眺穆陵,俯临淄水,□然想见管宁齐桓之遗烈。
延陵季子曰“洋洋大国风”,非虚语耳。
若人物则房文昭、王文正之里第已不可考,而宦迹自范文正公外鲜专祠,当不能无疑者。
间日稽之郡乘,其地旧有矮松园,盖自宋时已称闲胜,矮松二,王沂公为之赋。
元明之际,衲子窜入而为佛刹。
走近甘泉书院

走近甘泉书院这是一个掩隐于闹市深处的地方。
外面,车水马龙,是张掖较为繁华热闹的南大街;里面,书声朗朗,是宁静祥和的甘州区民族小学,无数学子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少年阶段最美好的读书时光。
这里还遗存着一座迄今数百年的古老书院——甘泉书院,它曾经见证了张掖教育文化的兴衰,也绵绵延续着张掖历史传承的文脉。
因工作关系,以前多次走近这个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地方。
最早什么时候去的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时所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有一座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一座亭子和一个青石砌就的水池。
木楼和亭子已经十分沧桑,正在时光的磨砺中一点点老去。
水池依然如故,特别是“有本如是”的题额,使人揣度良久。
题款作者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甘肃巡抚陈棐,一个学识深厚的官员。
窃以为,陈棐这个题款,大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取孟子“有本者如是”之义,说张掖水源的来历;二是引申为风化之源,由此而始。
第一层意思在《甘州府志》里已经明了:张掖甘泉有二,一在城西南甘浚山下,泉水甘洌,为甘州得名之源;一在甘州城南门内城墙下,即今民族小学内,泉水从城墙下流出分两翼,称为“文流武派”,建池会合后,还曾建立一个牌坊,横批“文武一道”。
第二层意思只是揣测而已,不知道四百多年前的陈巡抚是否想得这么深远。
今天所能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是这个历史建筑的一角,像一本古书的残页,需要揣度的东西实在太多。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书院与官办儒学的区别在于:书院的生源一般是秀才或儒学中优秀的童生。
因此,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
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自汉武帝设郡到唐宋时期,战乱频仍,民族纷争不断,一直是和平与战争并存,直到明代始有长期安定之局面,因此,书院兴起,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自明至清,张掖先后设有甘泉书院、天山书院、南华书院、得书院、河西讲舍、山丹仙堤书院、东乐仰止书院、民乐金山书院、临泽蓼泉书院、高台建康书院等十所书院,其中以甘泉书院创办最早、最为有名,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留有旧时遗迹的书院。
襄阳甘泉寺(最终稿)

襄阳甘泉寺三月底,我经文字六零三厂后的靶场尽头小路上山。
但见桃花含羞、山花烂漫,林间草木争相报春。
行走了约10分钟,路渐平缓,再往前豁然开朗,树高枝阔。
地面散布大量的砖石,视其上为一台地,步测长近百米,进深约15米。
行走约四级台地后,发现一“光绪十六年”墓碑,碑面楷书阴刻“皇清例赠登仕郎王公讳大德老□”。
遂前行探究,后终因山藤树灌所扰而不能前行,未能走到尽头。
台地每级高差在1到2米之间,最上一级长约40米。
台地地表散落有大量石块及部分砖瓦,台地中间有一塌陷坑,从塌陷坑壁面上可看到有1米多深的地层堆积,包涵物多为瓦片。
台地的北面有大量裸露的山石和一原来军队建的遗弃的山洞。
从现存地表遗迹看,此地应为一寺院遗址。
寺宇最少有五进,依两山间的冲地而建,顺山势而修。
历史上岘山有谷隐、景空、砚石、卧佛、凤林、延庆和甘泉诸寺。
据《襄阳府志》的记载,其中“谷隐寺,城东南谷隐山”,“在县南十里”,应在现习家池边,原省五监狱水泥厂内,现存寺前两棵古银杏树。
“景空寺在县南十里白马山”应与谷隐寺在同一块冲地。
“砚石寺在县西八里,后有巨石,耸然特峙,上题‘岘石’二大字。
”现从六化建内走延庆寺路,过采石场,可见岘石依旧,“栖霞”、“啸月”几字仍很清晰。
“卧佛寺,县西南五里”,襄樊学者多有考证,应在原省邮电学校与华山之间。
也有学者考证在襄樊学院附中院内,但仅凭一井不足为据;另外岘山诸寺也多在山腰之上,而学院附中位于山脚。
“凤林寺在城南七里凤凰山”,但此遗址位置应属华山范围。
于是只有延庆寺和甘泉寺两种可能了。
“延庆寺在望楚山”,望楚山即现在的华山,位置“不能详也”。
但从六化建上微波站的路命名为“延庆寺路”,若此路路过延庆寺,则延庆寺在华山南坡,与此遗址位置不相符。
也有学者考证延庆寺遗址在华山高处的一水池附近。
于是就只剩下甘泉寺了。
志书上对甘泉寺有较详细的记载:“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
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