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调查论文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得体会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的心得体会
我读的毛泽东的文章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革命形势。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形势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内部有统治阶级长期混战的局面。
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形势的特点:(1)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
(2)1927年中国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3)对评价反革命的力量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毛泽东提出共产党要以群众为基础,要团结群众,扩大了群众的斗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奈何不了我们。
毛泽东还提出游击的战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
’
文章指出“农民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的现象就像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只要一点火花就会燃成烈火。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了解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充分团结群众的基础之上。
毛泽东用自己独特看问题的眼光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看法做了清晰的说明。
因此,我总结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
1、看问题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
2、把人生的大目标分小目标各个击破,最终实现人生的大目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从点滴做起,相信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
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
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
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
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
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
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一」《星星之火,能够燎原》可谓《毛泽东选集》中最经典的文章,在文中,我国伟大的缔造者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微小之势,但却能够燃遍中国大地”的慧眼真睛,拨开种种迷雾清醒认识到,中国革命必将进入高潮,且之速度也是十分之快的。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即“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说明中国革命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当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不仅仅回答了对"红军能打多久"的疑问,并且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构成。
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甚或一个伟大人,在历史上的意义,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提高的,就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篇二」一元钱可以买到什么呢?若是在几十年前应该还是可以买到不少东西的,不过在物价疯涨的现在想必很多人都会觉得一元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吧。
但在河南却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餐饮公司“畅饮畅食”的老板简耀辉,在他承包的一个大学餐厅中推出了26个普通饭菜窗口和一个特殊窗口——27号窗口。
这是专为贫困生提供的窗口。
学生仅花一元钱,就可享用到一个二两重的馒头、一碗菜、一碗粥(或汤),外加一小份荤菜(鱼或肉),不少非贫困生闻讯纷纷光顾27号窗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得体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得体会读了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这是一个伟人对于时代的诠释、是一个赤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写出了对于中国前途的担忧,对于时局清楚的认知,对于革命的坚持,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心。
读来振奋人心,足以令热血男儿动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1930年1月5日,这篇文章其实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1930年一月,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与此同时红色政权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一些领导人作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
面对越来越偏离轨道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婴儿。
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
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
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
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论文写作 doc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论文写作 doc艰辛的革命历程已经被载入史册,在一个和平年代,不妨抛却政治、革命等因素,简单阅读这篇回信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这个时代的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大革命失败后,夺取政权的国民党实行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前所末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艰难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红军前途产生担忧与怀疑的悲观论调,正是这个时候,毛主席写下了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回信.信中回答了对"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提出了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著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站本形成。
阅读这篇文章时,即使我在课堂之上已经了解到详细的背景,但是阅读仍然很困难。
我无法明白毛主席所认识的“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具体含义;我也无法理解他所断定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他似是而非的问题比比皆是。
最重要的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行文时论断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而且在历史的今天看来大多数都是对的。
每个人的思想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必然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面对很多我无法理解的问题,我决定翻阅《毛泽东选集》,我相信在这里,我会找到答案。
看完了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我惊叹于毛主席对于社会各阶层的认识,他在这篇文章里,论及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每个阶级都有详细的区分并作了深入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
细想一下,这个难道仅仅是博览群书就能做到的吗?我觉得不是。
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与考察中国社会,不会有如此之论述。
之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看到了他在农村地头奔走的身影,也看到他调查记录的细致。
读到伟人背后的这些故事就不难理解他的重要论断“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案”;读到这些故事,可以想象他在大多数人坚持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时所感受的落寞;读到这些故事,不难想象他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自内心的坚定与自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指出: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四、现实的客观情况是,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甚或一个伟大人,在历史上的意义,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就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时期.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读后感一1930年一月,面临大革新失利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我国,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我国革新不只必然会迎来高潮,并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我国革新局势的过错估计,指引了全国革新行进的正确方向,坚决了全党全国大众抢夺巨大成功的情绪和决心。
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拂晓的曙光。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顶用生动恰当的比方它是站在海岸眺望海中现已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烦躁于母腹中的快要老练了的一个婴儿。
让全国人民知道到我国革新高潮决不是彻底没有举动含义的、可望而不行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我国一句古语,阐明我国革新现在虽只要一点小小的力气,可是它的开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我国的环境里不只是具有了开展的或许性,简直是具有了开展的必定性。
这一本质知道在五卅运动及其今后的大革新运动现已得了充沛的证明。
这句老话就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这篇文章就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发出的一封对赤军出路终究应该怎么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在录入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要了解一篇巨大的文章甚或一个巨大人,在前史上的含义,了解他们是怎么推进前史行进的,就有必要要对其时的前史背景以及前史环境做充沛翔实的了解。
1927年大革新后,国民党控制集团将捕杀的收罗张遍了全我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戮的共产党员和革新大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革新的片面力气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失落,我国革新转入失落。
我国共产党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敢不敢坚持革新?怎样坚持革新?是我国共产党人和革新大众有必要答复的两个底子性问题。
尽管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检测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装备抵挡国民党反抗控制的榜首枪,敞开了中共独立领导革新战争,创立人民军队和装备攫取政权的新篇章。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一】伟人的著作,需要有思想高度的人去读,这是我对读毛泽东的著作的理解。
以前,读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都是走马观花,不去过多思考其深层次的内涵,即使有所感悟,也不去深刻领会。
在这次“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活动中,又一次学习这篇文章,全文作了笔记,静下心来,翻阅资料,学习了这篇文章写作前后诸多关联文章。
才真正理解了毛泽东这一中国历史的丰碑人物,他所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伟大之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他自身的睿智的思想和长远的目光。
翻阅资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语出自明朝张居正的《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文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书·盘庚上》也记载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等人的信,当时,林彪等一部分人对于时局过度悲观,在信中,毛泽东批评了他们对局势估量的悲观思想,通过客观的分析当时革命形势,转变了党内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指出了中国革命在不断壮大,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
其中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点小小的火星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新生的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成燎原之势。
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时局的判断和分析是抱有极大信心的。
通过这几天的阅读和思考,感受颇深,细想来,有三点感受。
其一,毛泽东对当时局势的把握客观到位。
他讲到,现在中国革命的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上的反动派、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
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深,地主阶级、反动政府同农民和工人、学生之间的矛盾也深刻化。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
通过对一系列的矛盾的分析,他断言,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快会要来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感
最近得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对其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卷有些
感慨。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一个正一开始起步的襁褓时期,而且是大革命失
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同志领导建
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但是,当时党内有“左”倾思想
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而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
“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
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经过艰苦奋
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主张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
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次全国武装起义。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
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
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
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句“老话”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便是毛
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
信,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曾求学于师范院校的毛泽东,怀抱着拯救天下的激情与理想,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胜利。这当中的必要条件除了他天生卓越的领导
才能,不可忽视的另一点就是他乐观的心态。他很多文字中都洋溢着这种乐观情
绪,例如初一课本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
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一扫陆游营造的悲凉基调。在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更是树
立了一个理性的乐观者形象。
首先,毛泽东开门见山的指出林彪的“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悲观的”这一
问题,简明地阐述了理由,并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悲观估量是错误的,即,林彪“没
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清楚”。接
着,分七条分析了中国的特殊时局,得出“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权发展政策”才
能促进革命的高潮的结论。随后分四条分析了为什么林彪会产生这种悲观的估
量。同时引用之前的书信稿件中的内容论证了“应该客观乐观的看待时局”以及
“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必要的”等观点。
整封信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考虑全面,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在那种混
乱不定人心摇摆的情形下,毛泽东仍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冷静与乐观,他对局势
清晰客观的认识,使他能做出并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定,最终
领导革命走向胜利。除了思维上的严谨,更是我惊叹的是这封信的语言文字。在
大多数人眼中,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天才军事家,他还是一位诗人。除了之前提到
的《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都是公认的佳作。而
在这种政治性的书信中,毛泽东的文笔依旧充满了诗人气质。在信的末尾他这样
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
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
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远看东方光芒四射
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
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
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曙光将他并不孤独的背影拖的很长、很长,
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