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中考复习素材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

第六单元课外诗词理解性默写(一)《秋词》刘禹锡1.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5.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秋词》(其一)中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9.刘禹锡《秋词(其一)》借鹤鸟临空引出豪迈诗情,表达出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刘禹锡在《秋词》中用“一鹤凌云”的动人图景展示自己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这两句诗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在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

4.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年级必背古诗文集锦

七八年级必背古诗文集锦

1部编版初中七八年级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篇古文集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篇古文集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篇古文集及译文1. 朱熹《绍齐元和尚与碧山人墓志铭》该篇墓志铭描述了绍齐和尚和碧山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对他们无私贡献的赞美。

2. 杜甫《登高》该篇描绘了登高时的美景,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该篇描绘了赋有诗意的古原草,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叹和祝福。

4. 王勃《蒹葭》该篇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蒹葭的形象,并借此表达了王勃对自己国家遭遇困境的忧虑和对责任的担当。

5. 陶渊明《归园田居》该篇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田园生活,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至简生活的向往。

6.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该篇描写了秋夜时分的凉爽景象,以及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7. 李白《静夜思》该篇体现了李白夜晚时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8.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该篇以描写凉爽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触动。

9. 王之涣《登鹳雀楼》该篇以登上鹳雀楼为主题,通过描绘楼上美景表达了对壮丽景色和过往历史的钦佩和思考。

10.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该篇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的美景,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11. 岳飞《满江红》该篇以抒发忠诚和坚定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引领民众崛起的愿景。

12. 谢灵运《行宫》该篇通过描绘行宫的宫殿、花园等景物,表达了谢灵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腐败的讽刺。

13. 苏轼《江城子》该篇通过描绘江城的壮丽景色和村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和苏轼对现实社会的关切。

14. 晏殊《浣溪沙·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该篇以描绘水田飞翔的白鹭和夏木啭叫的黄鹂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15.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该篇以赋诗古原草为主题,表达了对古原草的景仰和对友别的伤感。

16.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该篇以春江晚景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时光的感慨。

(完整)七年级上册最全古诗文

(完整)七年级上册最全古诗文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lún)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 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 ǔ)。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选入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是古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5.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译文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10.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20.《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25.《世说新语》两则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①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①.【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②.【雪骤】雪下得急. ③.【差可拟】差不多. ④.【未若】比不上. ⑤.【因】乘.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比不上柳絮乘风飘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大全30.《寓言四则》倒数两则1.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有一天)天下大雨毁坏了墙.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补,一定有盗贼(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晚上(他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2.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一些迷信活动)的人,他的马无原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领地.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恭喜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祸患呢?”家里有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很喜欢骑,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打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了.唯独这个人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2.《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年级上册古文

七年级上册古文

七年级上册之——《童区寄传》童寄者郴州[1]荛牧儿也[2]。

行牧且荛[3],二豪贼[4]劫持,反接,布囊其口[5]。

去逾四十里,之虚[6]所卖之。

寄伪[7]儿啼,恐栗[8],为儿恒状[9],贼易[10]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11],一人卧,植刃道上[12]。

童微伺[13]其睡,以缚背刃[14],力上下[15],得绝[16],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17]曰:“为两郎[18]僮,孰若[19]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20]也。

郎诚见完与恩[21],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22]计[23]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24]所。

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25]炉火烧绝之,虽疮[26]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27],一虚皆惊。

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28]。

”虚吏白州,州白[29]大府。

大府[30]召视儿,幼[31]愿耳。

刺史[32]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33]。

乡之行劫缚者[34],侧目[35]莫敢过其门。

皆曰:“是儿少秦武阳[36]二岁,而讨杀[37]二豪,岂可近耶!”【注释】[1]郴州:原为柳州,陈景云《柳集点勘》经过考证,认为“郴”当从《文苑》作“柳”,并认为区寄的故事是柳宗元在永州听杜周士说的。

何书置先生也认为本文作于永州。

可信。

[2]荛(ráo饶)牧儿:打柴放牧的孩子。

荛:打柴。

[3]行牧且荛:一面放牧,一面打柴。

行:从事。

荛:打柴[4]豪贼:强盗。

豪,强横;贼:古代时指强盗。

反接:把双手反绑起来。

[5]布囊其口:用布封住他的口。

囊:口袋,这里做动词用意为捂住。

[6]虚:通“墟” 集市。

[7]伪:假装。

[8]恐栗:恐惧发抖。

栗:通“栗”,战栗。

[9]为儿恒状:做出小孩常有的那种样子。

恒状:常有的情态。

[10]易:意动用法,轻视,不在意。

七年级古诗文

七年级古诗文

七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诗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文一、《论语》六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六则》练习1.解释加点词。

(30分)○1学而时.习之按时○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3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4温故.而知新旧,这里只学过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6可以为.师矣做○7学而不思则罔.通“惘”,迷惑不解○8思而不学则殆.危险,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10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他们的○9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并且○11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东西○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以(它)为乐○1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人○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2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

○8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3.填空(16分)○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6分)○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课文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8分)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不是,“温故”是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是顺承关系。

6.课文主要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则。

并谈谈你的理解。

(5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学习的方法,强调独立性考的必要性,因为“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学习态度,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好。

7.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4分)二、〈〈世说新语〉〉二则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过中不至()(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去后乃至()(4)元方入门不顾()2.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友人下车引之,想表达什么呢?4.元方为什么入门不顾?你认为他的做法合适吗?参考答案:1.(1)过了(2)丢下(3)才(4)回头看2.(1)(您)过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

(意对即可)3.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4.这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友人无信无礼,尤其对子骂父的行为更是太失礼了,这样做合适。

(不合适。

友人有改过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对长辈要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

华歆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

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1.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句子中的“此”是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华歆开始犹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后来坚持不舍此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王朗开始欲携此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后来欲舍此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你帮助而又损害到你自身利益的事,你会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难道(或“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呢)?2.贼将至。

3.怕贼来追已经接纳,不应放弃地方尚宽贼已追来4.如大公无私,舍弃自身利益,帮助他人。

或动脑筋想妥善的办法,既帮助了别人又不损害自己的利益。

三、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