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综合实践项目 制作细胞模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五、模型制作(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提高动手能力和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各小组根据确定的制作方案,开始制作细胞模型。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个结构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如何用材料更好地表现它?(2)我们制作的模型与真实的细胞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六、展示与评价(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各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后,将作品展示在教室中。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制作的细胞模型,包括细胞的种类、结构特点和制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教师也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重点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创意性和制作工艺。
(2)理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2.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细胞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模型的制作过程。
(2)细胞各结构的准确呈现。
2. 教学难点
(1)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细胞模型。
(2)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理解细胞结构的功能。
教学法
1. 演示教学法: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细胞模型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细胞模型的制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 问题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模型制作的方法。
七、总结与拓展(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聚焦大概念,着力从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保护环境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种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践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为了教育共识,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相较于传统师传生受式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措施,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推进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培养;核心素养引言:“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实施以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就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领会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情制定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理解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同时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它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育目标制定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体现。

通过模型建构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例谈

通过模型建构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例谈

通过模型建构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例谈摘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模型构建,使学生充分理解和阐释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生物教学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理念中将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互为倚重,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科学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

模型作为认知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将原型的本质特征,通过一定的直观形式进行表现,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更强的实践动手机会、更广泛的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模型来描述生物学规则可以让学生从庞杂的生物学事实中找到可以用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生物学逻辑”,对学生了解生命运行的规则非常有效。

同时,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阐释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模型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初中生物建构细胞模型教案

初中生物建构细胞模型教案

初中生物建构细胞模型教案一、教学背景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概念、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细胞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细胞整体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建构细胞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了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如细胞膜的保护和物质交换、细胞核的控制中心等。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细胞模型。

(2)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资源1. 自制课件:细胞结构图、细胞模型素材。

2. 实验材料:橡皮泥、牙签、彩纸、胶水等。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4-6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讲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细胞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步骤。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每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如何建构细胞模型。

(2)动手操作:学生利用橡皮泥、牙签、彩纸等材料,按照讨论的结果建构细胞模型。

(3)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建构细胞模型。

4. 成果展示(1)每组学生将建构好的细胞模型进行展示,介绍模型中各结构及功能。

(2)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对展示的细胞模型进行评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2)学生分享在建构细胞模型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结构的功能。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细胞模型。

3. 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一)2024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一)2024

生物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一)引言概述:生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所应获得的核心能力和知识结构,它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实践能力以及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现代生物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文:一、培养科学探究能力1.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性的实验设计和报告撰写5.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构建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1.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意识2. 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运用的责任感3. 引导学生对生物科技和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4.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动物保护观念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道德意识三、培养生物实践能力1. 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和野外调查的能力3. 发展学生的生物样品收集、保存和分类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图表和模型制作的能力5.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项目设计和科普活动的能力四、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培养学生对细胞、基因、进化等基本概念的理解2. 强化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认识3. 提高学生对生命过程和生物相互关系的理解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原理与应用的掌握5. 引导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前沿研究进行学习和探索五、提升综合应用能力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2. 强化学生对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3.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文献阅读和科学报告撰写能力5.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实践项目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总结: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是生物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构建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生物实践能力、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高一生物细胞模型制作

高一生物细胞模型制作

高一生物细胞模型制作原标题:“指尖上的生物”——高一生物细胞模型制作比赛圆满落幕为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我校生物教研组于近日举办了高一年级生物学科细胞模型制作比赛。

本次学科活动是一次开展STEAM融合生物学教学的尝试。

生物学STEAM融合教学是指将STEAM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融合入生物学教学,以项目式学习或实践活动为载体,灵活运用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掌握生物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生物学课程学习中的第1个模型构建活动,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制作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不仅能学会构建物理模型的一般方法,还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

各班学生巧妙运用各种材料精心设计,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注重模型的美观性。

这次的比赛中涌现出了一批非常有创意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经过评委老师认真细致审评,最终将优秀作品统一展出,吸引了广大师生前来欣赏,大家对同学们的作品赞不绝口。

本次学科活动圆满落幕,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生物的兴趣,充分展示高一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撰稿:陈晴摄影:王晓红附:获奖作品及获奖名单附获奖名单一等奖:1.一年四班:杨铭宇、张艺、贾荞西、王誉博、刁柏宇、孔思哲、丛烁厚2.一年二班:王德鹏3.一年三班:赵欣然、孙鹤鹏、裴婷娅、张嘉怡、梁馨月、冯可乐4.一年五班:胡熙佳、王治澎、车佳璠、郝思佳、王馨悦5.一年一班:徐航、郭艺、刘正声、潘泓宇、于士超、孙思杰6.一年七班:姜婷、王艺燃、李祉颖、王乾、张熙伟二等奖:1.一年二班:尚婧、杨雯婷2.一年四班:徐子策3.一年三班:王传博、高一文、唐笑薇、董尚岳、戈俊杰4.一年六班:胡泽霖、李昭正、武雪晴、何相明、张昊冉5.一年五班:张嘉瑞、周舒悦、马恺仪、鲍瑞雪、常乐乐、郑文秀6.一年二班:王梓旬、张思源、曹桐桐、徐铭泽、杨基发、王子羽7.一年二班:朴贤、李哲贤、史佩铭三等奖:1.一年二班:王宇晨、马乐陶、关惠心、张恬钰、李梦轩、李黎丞美2.一年三班:郭福硕、初盈汐、戚翔、孙世豪、王泉林3.一年一班:梁斯嘉、郑笑艺、蔡嘉璐4.一年一班:韩宝琨、魏东来、杜睿哲、冷天基5.一年四班:周笑雨6.一年五班:黄子恺、郭吉镇、侯点竹、宋庆鸿、高温俊7.一年六班:管玥、郭佳怡、张又文8.一年六班:张屹然、罗番、郭清扬、胡泽霖、郑彬凯、姚依林9.一年七班:王明扬10.一年三班:秦善美、周宇轩、崔宇佳、韩昀霏、何英子11.一年四班:杨铭宇、张艺、贾荞西、王誉博、刁柏宇、孔思哲、丛烁厚。

开展制作生物模型活动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开展制作生物模型活动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开展制作生物模型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者:王彦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0年第18期摘要:开展制作生物模型活动,可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生命观念、优化探究方式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其生物核心素养。

本文通过阐述生物核心素养及生物模型的内涵,并从开展生物模型制作活动的现实意义、积极作用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展开探究,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生物模型;制作活动;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8-025-2生物学有众多研究方法,而模型建构法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其也是高中生物教学分析、理解、掌握与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

如今,模型建构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常见,并经教学实践验证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综合能力的养成。

学科的育人价值集中体现于学科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学习后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价值观与关键能力,以生物核心素养为例,其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需要教师积极开展高效的生物模型制作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生物核心素养与生物模型1.生物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的必备品质,可帮助其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有条理地解决各种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

生物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关于如何增强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适应观、平衡观与生物结构观,让其在解决问题时实现正确世界观与生命观的运用;而科学思维则是一种具有逻辑与理性的求知态度与思维方式,这一素养由生物学的教学需要而催生,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科学探究更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生物学本身便对探究学习有着较大的需要,通过探究学习,可引导学生学会创新与合作;相对于之前的三种能力,社会责任则涉及了每个学科,比较容易理解。

浅谈对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理解

浅谈对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理解

浅谈对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理解《浅谈对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理解》在初中教育阶段,生物学科对于学生认识生命、理解自然以及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而《生物新课标》的出台,为初中生物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要求。

初中《生物新课标》强调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让学生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奇妙性。

例如,通过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能够明白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从而建立起“细胞是生命的基石”这一重要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的培养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等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

比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等结论,从而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并能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学生可以分组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萌发情况,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社会责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关注生物学在社会中的应用,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能够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参与相关的社会议题讨论,作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相关内容时,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从而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新课标还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不再是单纯地按照知识点进行罗列,而是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不同的主题中,形成了一个更加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

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从微观到宏观全面理解生物体的结构组成。

在教学方法上,《生物新课标》倡导多样化和探究式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开展制作细胞模型活动,从方案设计、实施、选材、制作、修正、完善、展评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探究情境和创新空间,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创新精神、科学品质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细胞模型制作活动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师:生命精彩无限,细胞奥秘无穷,一个小小的微粒,却奇妙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用细胞模型这把钥匙打开细胞之门,走进神秘的细胞世界,去解开一个个科学之谜。

2 活动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模型制作是对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抽象处理的学习方法,利用模型的形(形象化、直观化、简约化)去揭示原型的神(形态、特征、本质和规律)。

3 活动流程
3.1 活动前动员
(1)教师网上搜集学生制作模型的活动视频,筛选、剪辑
后,制作成短小又不乏精彩的视频;(2)制作优秀细胞模型的展播视频;(3)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各种细胞模型;(4)营造模型制作的激情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活动前准备
(1)学生分组、分工;(2)教师参考要求:具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点。

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制作,为期一周。

由5名教师、10名学生组成评委。

评比程序:宣布评分标准→模型展示→模型解说→模型答辩→现场打分→颁奖仪式。

3.3 制作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制作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可操作性等;预期模型制作过程,对所遇困难,提出解决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明确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又要通过感性材料和创意设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领悟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成就感;最后小组讨论、总结制作模型的流程,归纳该模型在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的闪光点。

4 活动案例(表1)
5 活动反思
5.1 认知方面的误区及分析
(1)尽管制作模型颜色不做要求,但通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小组都把制作细胞壁的材料颜色选为绿色或涂染成绿色,误认为
植物细胞应该是绿色,却未进一步分析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2)细胞核机械定位在细胞中央,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考虑,认为细胞核是细胞的“中央司令”,没有从细胞整体角度考虑,疏忽了细胞质流动性的理念。

(3)过分依赖、模仿课本亚显微细胞结构模型,使细胞器的数量、定位与课本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像一致,未充分理解细胞结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生物学观点,缺乏创造性。

(4)忽略了各个细胞器间的大致比例关系,有“鼻子大过脸”的嫌疑。

查阅相关资料不够详实,未了解不同细胞结构和不同细胞器的大小及比例关系,没有从局部与整体的观点考虑布局。

(5)未能充分考虑形神兼备,注重形态的相似,忽视结构的凸显(如线粒体模型,选材上注重球形或椭球形却忽视了如何增大内膜表面积等结构),不能很好地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6)展评讲解环节,大部分小组代表视细胞模型(静态)等同于原细胞(动态),没有理清模型与原事物的关系,模型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静止的事物生动化,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的内在规律,解释原型的本质和规律。

5.2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的培养
刘恩山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指向标,是教育
目标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中的分解和落地;生物核心素养是课程宗旨,指学生持久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后终身受益的结果,能展现生物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

开展细胞模型制作活动是构建学生有效获得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之一。

5.2.1 形成生物學科思维方式
生物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时间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意识。

细胞模型制作体现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强调建构模型分析问题的思想,强调直观实践性解决问题的思想。

5.2.2 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尽管模型制作费时费力,但模型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形象的认知和体验,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和制作的欲望,使基础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既利于相关知识理解,又提高了动手制作技能,便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5.2.3 培养探究与创新的科学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景,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建构模型时,学生需要确定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检验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亲历思考和探究中完成知
识体系的构建。

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参与,不断分析、交流、答辩、反思和修正,极大地丰富了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2.4 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模型建构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求同存异、扬长补短、共同建构,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等多种交流活动,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进行反思,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4-55.
[2] 邰玉韦.聚焦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6(8):9-11.
[3] 许海云.模型制作:提升高中生探究思维能力聚焦多个维度[J].中学生物教学,2016(6):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