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蓄水池基础处理

合集下载

论述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论述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论述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摘要:地基湿陷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坼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对工农业建设及人民生活经常造成严重危害,所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参考地基基础处理的相关规范及手册,阐述了几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为工程场地地基处理方案的选型论证及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置换法1、湿陷性黄土概述及分布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其强度也随着迅速降低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

有一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在土的自重压力下就产生湿陷,而另一些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只有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湿陷。

前者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后者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黄土湿陷性评价2.1黄土的湿陷性,应按室内浸水(饱和)压缩实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δs进行判定。

其中当湿陷系数值δs小于0.015是,应定为费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值等于或δs大于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

2.2湿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δs值的大小分为三种:1)、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2)、当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3)、当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2.3湿陷性黄土等级的判定湿陷性黄土等级的判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首先是湿陷量的实测值,然后在这个数值的基础上,再根据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和湿陷性黄土地基受水浸湿饱和时湿陷量的计算值,来确定等级。

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分为Ⅰ(轻微)、Ⅱ(中等),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分为Ⅱ(中等)、Ⅲ(严重)、Ⅳ(很严重)。

在确定湿陷性等级的过程中,湿陷量的计算是其中的重点,计算时主要需要确定三个数据:湿陷系数、土层的厚度、修正系数。

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措施

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措施

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措施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结构性较强的特殊土体,含水率较低时,湿陷性黄土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然而在含水率较高时,其结构性丧失,土体承载能力迅速降低,在土层自重荷载或上覆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土体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

因此为保障修筑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安全,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尤其是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开展项目建设时,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地基进行处理。

本文就水利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措施1黄土结构特性1.1黄土微结构特征黄土主要是以0.05mm~0.01mm的粗粉粒为主,其中含量在>0.05mm以上的砂颗粒较少。

简单而言,粗粉粒属于黄土的骨架,在砂颗粒的表面附带胶结物质,包括:黏土、腐殖土等。

在特别区域内,会聚集大颗粒的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具备较强的溶解性。

其形成的溶液与碳酸(硫酸)钙反应,会形成一种胶结性的联结,以此就构成了黄土。

在显微镜下观察黄土的机构,发现其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变化。

西北方向呈现架空接触式结构。

在东南方向又呈现镶嵌胶结式结构。

黄土之所以在显微镜下呈现地域性变化趋势,与黄土本身的湿陷性具有密切的联系。

1.2黄土骨架颗粒的连接形式黄土骨架颗粒的连接形式包括面胶结与点接触。

其中点接触是直接与颗粒基础,由于其接触面小,在颗粒之间会出现黏土(盐晶)膜。

这类连接方式与区域内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集中在西北、兰州区域内。

其连接强度主要是,粘聚力、盐晶膜形成的加固凝聚力。

由于接触面积性对较小,因此,在水入侵之后,会使得其中的部分盐溶解,在水膜的影响下,会削弱连接强度,减轻其中的残余强度。

由于黄土的结构遭到破坏、若是出现接触点断裂、错位的情况下,会出现湿陷、自重湿陷,湿陷速度也会逐渐增加。

面接触的接触范围较大,主要是接触厚度较大的黏土膜、黏土片、盐晶膜。

导致这类现象出现的原因为,集粒、颗粒(外包黏土类型)的刚度不足,在外力的影响下,增加了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

浅论在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

浅论在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

浅论在施工中对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摘要:青海省多处地处湿陷性黄土地段,黄土结构松散,压缩性大,湿陷性强,具有强烈自重湿陷性,给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

多年来结合施工实践,总结了一些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效果明显。

如用人工浸水方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或将具湿陷性部分地基换垫灰土垫层;或采用各种桩基础穿越湿陷性土层等,这些方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本人就湿陷性黄土的基础处理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1 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1土垫层及灰土垫层:土垫层是在地基面上,将原土翻夯一定厚度或换垫力学性质较好的土层。

灰土垫层是换一定厚度的石灰和黄土(或黏土)的配合土。

常用3:7灰土或2:8灰土,土垫层及灰土层的厚度应视原状地基土的性质和建筑物的类别根据计算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土垫层的厚度多在两米左右,灰土垫层的厚度都多在一米以内。

夯实质量要求土垫层干容重不小于1.6克/cm3、灰土垫层1.5/cm3以上,施工中应使土、灰过筛,均匀洒水、充分拌和。

最佳含水量通过试验确定压实方法一般采用震动式压路机分层碾压或蛙式大夯机分层夯实。

对土垫层小于1米厚时一般不应考虑其对地基允许承载力的提高系数,只有厚度大于1米时,可以通过试验测定后适当提高,但一般不超过原地基承载力的20%。

由于灰土层的承载力较高且防渗抗冻性较好。

1.2桩基础:按支撑形式分为支承桩,摩擦桩及混合桩;按施工方法分为打入桩及现浇桩,打入桩分为木桩、素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等。

打入桩因为制作要求较高,运输及夯打均较困难而且长桩施工难度更大,故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现浇混凝土桩长可根据需要设置,具有较大的支承力,这种抗力主要是桩体的粗糙表面与土层间产生的摩阻力,由于施工操的方便性而应用较广泛。

素混凝土#桩穿过湿陷性或高压缩性黄土将桩脚直接座落在非湿陷性土层(或砂砾层)上是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危害的一种有效办法。

1.3改善地基土的结构及性质:有物理机械的、化学的、物理化学及水理的,但它们的基本作用都是改变地基的松散结构为密实结构,变湿陷性为非湿陷性,因此它们均适用于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对非湿陷性黄土地基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应有的有下述预浸水法:采用预浸水法将大厚度的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消除在工程建设之前,预浸水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处理范围广,深度大,同时对陷穴、鼠洞、暗逢、墓坑等又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但它也有一定缺点;如工期长,耗水量大,浸水后原土承载力有所降低等,采用预浸水法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尚须注意下述问题:a.浸水基坑大小的确定:自重湿陷性是湿陷性土体浸水后因结构改变而产生的自身沉陷。

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地基的修建以及设计是工程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地基出现一定程度的塌陷,会严重威胁到地表建筑物的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遇到水分时会产生塌陷,同时泥土粘稠松软,建筑物容易塌陷。

因为地理环境、当地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利于建筑物直接在地基表层的修建,当前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一般采用垫层法、夯实法、孔内深层法、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以及化学加固法等方法。

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又缩短了施工工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关键词:黄土;地基;湿陷性;承载力;处理办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机理当湿陷性黄土地基处于天然含水量的标准时,其一般具有很高的强度以及很小的压缩性,黄土地基被水浸泡湿润之后,虽然黄土地基会受到自重作用,但是也会出现剧烈变形的情况,当黄土出现变形情况之后,其强度就会逐渐降低,表现出湿陷性机理。

同时,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机理和孔隙比例、压力大小以及含水量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

当黄土的孔隙比例越大,含水量越小时,就会导致湿陷性越强。

当黄土地基的孔隙比例与含水量不发生变化时,其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也会导致黄土地基的湿陷量增大,但是其承受的压力必须维持在特定的数值范围内,如果超过数值,就会使压力和湿陷量成反比。

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具有黄土的基本特性,其黄土颗粒成分主要为粉土颗粒,其中粉土颗粒的比重达到50%,同时,在黄土中存在许多孔隙,这些孔隙呈现多孔结构以及松散的状态,其中孔隙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且在黄土的天然剖面上会出现垂直机理,在黄土颗粒成分中,含有非常多的碳酸盐、硫酸盐等可溶盐物质。

在凝结黄土的过程中存在大孔结构以及多孔性特征,所以黄土一直保持着欠压密状态,如果黄土受到水浸泡,就会导致水分子进入黄土颗粒中,和黄土中蕴含的可溶盐发生反应,对黄土的联结薄膜产生极大的破坏性,而且还会导致黄土水膜加厚,逐渐降低了黄土的强度,当黄土承受的压力增大时,就会破坏黄土的内部结构,黄土颗粒出现滑动现象,直接导致了黄土湿陷现象。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1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粘粒以及土体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如铝、铁物质和一些无定型的盐类等,多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起胶结和半胶结作用,作为黄土骨架的砂粒和粗粉粒,在天然状态下,由于上述胶结物的凝聚结晶作用被牢固的粘结着,故使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遇水时,水对各种胶结物的软化作用,土的强度突然下降便产生湿陷。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

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小于0. 002 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

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教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

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三种。

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了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

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0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0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难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

所以,当天然含水率大于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1.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2.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

浅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

浅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
目在施工的时候仍 旧会采用预浸水法对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
Hale Waihona Puke 首先 , 对基础一下的黄土层湿陷性进行部分消除,按照建筑物的重 要性与分类 , 对处理得厚度进行最小的限定 ,并对生育 的湿陷量进行较 为严格 的控制 ; 其次 ,对基础 以下的黄土层湿陷性进行全部消除 , 这种 方式只有黄土土层在 1 4 米以内的厚度才是 比 较容易达到 的, 其常用的方 式有挤密法 ( 对4 — 1 4 米的黄土深度进行处理 ) 、 强夯法 ( 对2 — 1 0 米的黄
观背景下 ,需要解决的新 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当工程建设在低
作起来 比较方便 简单 ,无论是挖还是钻都可 以成孔 ,所需 的机械设备也 是非常简单的 ;最后 ,对填料 的要求不是很 高,不管是素土 、 灰土还是 矿渣 、建筑垃圾与粉煤灰等都可 以投入使用。
( 二 )预 浸 水 法
在处理 自重湿陷量超过五百毫米 的场地 ,且黄土层超 过十米 的自重
处理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自 重湿陷性黄 土 地基处理
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T U4 4 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4 ) 0 7 — 2 4 8 一 O 1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 分布着众多的黄土 ,而且这些黄土的厚 从 而使得孔内桩问土与填料 可以得到非常强烈 的压力进行 固结 ;再次 ,
浅谈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
田君 平
甘肃第五建设 集团兰州分公 司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湿陷黄土 由于土质较为柔软、物理结构较为疏松导致在黄土地 区的工程在地基处理方面存在不 少难题。如何进行地基处理 ,确保 工程 建 筑的安全性成为在 湿陷性黄 土工程 的主要施工 问题。本文就 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进行 了分析与探讨 ,以此为我国 自重湿陷黄土地基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蓄水池基础处理
摘要论证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蓄水池基础处理程序、方法,同时该注意得事项,为该类型的基础处理及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蓄水池;地基;处理
由于蓄水池基础上部为Q3m黄土,土黄色,硬塑~坚硬状态,具大孔隙,属Ⅳ级自重湿陷性场地,因此需对蓄水池基础进行预浸水处理,以消除其湿陷性。

本次讨论设计拟对蓄水池基础做打砂井预浸水处理,处理面积约为5.5万m2。

1 浸水坑及砂井布置
对蓄水池及其辐射范围内做打砂井浸水处理,总处理面积为5.5万m2。

浸水坑深0.5m,面积控制在500m2左右,共需浸水坑110个,浸水坑开挖好后,再开挖砂井,砂井孔径为150mm,井距3m,呈梅花状布置,砂井挖深为15m左右。

砂井挖成后,再充填碎石,然后注水浸泡,坑内水深保持在0.3m以上。

经计算,两岸共布置砂井6285眼,总进尺4.93万m,充填碎石870m3。

2 浸水时间
根据地质资料,蓄水池基础湿陷性黄土渗透系数分别为:1.87×10-4cm/s,合0.16m/d,平均湿陷深度为15.0m,经计算蓄水池需泡水时间为94天,可以完成湿陷量的90%以上,泡水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打砂井后渗透系数增大,可以缩短泡水时间,浸水后地基下沉稳定时间与湿陷厚度、湿陷特性及浸水坑平面大小有关,根据本地区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经验,并查有关资料,打砂井后渗透系数可达到0.35-0.45m/d,按0.35m/d计算,浸水时间为43天,可以完成湿陷量的90%以上。

故初步确定浸水时间为45天。

实际浸水时间应根据实际观测沉降量及湿陷性消除效果确定。

3 浸水水源
蓄水池附近可供利用的水源有扬黄水和寺口子水库的蓄水,由于扬黄水调度比较困难,并且水费成本高,故只能调用寺口子水库水量。

寺口子水库总库容为1.0515亿m3,现状蓄水量为1306万m3,而此次预浸水处理耗水量为86.6万m3,寺口子蓄水量完全可以满足。

寺口子水库水经过河道至南城拐子泵站,经泵站扬水到南城拐子支干渠,南城拐子支干渠设计流量为1m3/s,在南城拐子支干渠与蓄水池之间修建临时引水渠道。

4 预浸水耗水量
耗水量可用下式进行估算:
Q=mFT
式中:Q—总耗水量(m3);
m—单位浸水面积平均日耗水量(m3/m2·d),m=0.35;
F—浸水总面积(万m2),F=5.5万m2;
T—预浸水时间(d),T=45天。

将有关数据代入计算得蓄水池耗水量为Q=86.6(万m3)。

在预浸水开始的前几天,用水量比较大,查有关资料,前5天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4%,施工单位在预浸水前应做好水源调查工作,并配足相应的输水设备,以满足工程要求。

由上表知,预浸水第一天耗水量6%约为5.196万m3,每小时2165m3,即0.6m3/s,而南城拐子支干渠设计流量为1m3/s,完全可以满足预浸水第一天的耗水量,以后每天的耗水量逐渐减小,可以通过南城拐子支干渠控制的灌区进行调节。

5 湿陷观测
湿陷观测包括地层湿陷观测、地表变形观测和耗水量变化观测等内容。

首先在预浸水前,应远离浸水坑50m的位置埋永久性水准点,先观测一次,然后开始注水,浸水初期,每日定时观测一次,做好记录,后期如湿陷量变小,可改为3天观测一次。

同时准确记录注水时间和水量,观测地表产生裂缝的范围、形状、数量、时间等,以便今后分析确定湿陷影响的范围。

判断湿陷变形稳定的标准应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规定,即最后5天的平均湿陷量小于1mm/d,根据土坝基础湿陷性处理实践经验,这对刚性基础、运行期沉降量要求小的建筑物是适宜的。

但对蓄水池这类建筑物基础,因其不需要完全消除湿陷性,浸水期主要湿陷量占总湿陷量的70~80%左右,其余湿陷量将在浸水后期缓慢完成。

因此设计中仍采用原规范GBJ25-90规定的最后5天的平均湿陷量小于5mm/d为准,可认为湿陷变形完成。

坝基浸水结束后50天左右,进行地质的补充勘查工作,重新评定基的湿陷性,根据评定结果,确定施工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方可施工。

6 注意事项
浸水坑开挖严格按设计尺寸与高程进行施工,要求坑底平整,再用钻机成孔,孔径和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渗水井填充碎石应注意防止塌孔,以免影响渗水效果,碎石粒径控制在20~30mm范围内,河卵石和人工粉碎石均可。

对蓄水池场地进行预浸水处理时依照规范规定“浸水坑边缘至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并应防止由于浸水影响附近建筑物和场地边坡的稳定性”。

对场地内的陷穴、塌坑、落水洞当泡水期间发现存在贯通漏水时,应及时采用高浓度泥浆灌至密实,封堵漏水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