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素材.doc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会响的玩具》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会响的玩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会响的玩具》是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的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制作会响玩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会响玩具的制作方法,如吹塑纸玩具、沙球、纸杯琴等,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进行自主创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制作手工艺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手工制作较为陌生的玩具材料和工具感到害怕,不敢尝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制作会响玩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会响玩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制作会响玩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独特特色的会响玩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分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教具演示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会响玩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基本技能学习:教师讲解和演示制作会响玩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生跟随教师操作。
3.创意实践:学生分组合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具有特色的会响玩具。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和创新会响玩具,提高实用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课题《会响的玩具》、制作方法、创意实践等关键词。
八. 说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会响的玩具》教案2

《会响的玩具》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节集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身的综合课型,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大胆想象并采用与别人不同的创意与设计。
玩具对学生们来说十分熟悉,从游戏玩耍生活中的玩具到今天课堂上自己设计制作玩具,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游戏学习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玩具的特点入手,将绘画与其他造型方法结合,共同运用于玩具的装饰美化。
意在引起学生的想象创意,在设计制作中激发出高昂的热情。
学情分析玩具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当中都有玩具的陪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的成长有玩具的参与,以往学生对玩具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喜欢、陪伴、好看、好玩,缺乏美术眼光下的认识。
或许学生曾在父母或伙伴指导参与下制作过简易的玩具,但怎样制作出具有造型美、功能新并承载着自己特殊情感的玩具,将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会响的简易玩具。
方法与过程: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及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大胆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玩具的制作。
2、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意设计,通过自己的创意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6—7个用不同材料制作、特点各异的会响的玩具范作;课件。
学生基本材料:双面胶、胶棒、彩纸、卡纸、剪刀、小刀等。
特殊材料:小铁罐、铁片、木棍、纸盒、乒乓球、纸杯、果汁瓶等。
教学时数1课时课型设计应用•造型表现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组织导入(感知认知):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玩具。
(老师拿出一个小鼓)敲一敲,小鼓响了。
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这个小鼓会响?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通过敲击使鼓面产生震动了,所以小鼓发出了响声。
小学美术《小陀螺》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陀螺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陀螺旋转原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更多有趣的陀螺。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互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陀螺的基本结构:明确陀螺的组成部分,如轴、主体、底部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陀螺的制作方法:掌握剪、贴、画等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到陀螺的创作中。
-旋转图形的创意设计:能够运用旋转原理,设计出富有创意的陀螺图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陀螺的基本概念。陀螺是一种旋转玩具,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种类的陀螺。陀螺的旋转展示了物理学的平衡与力学原理,它在民间艺术和玩具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陀螺,并了解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旋转的原理。
小学美术《小陀螺》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小陀螺》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旋转的魅力》。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陀螺的历史、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陀螺的制作方法,运用剪、贴、画等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陀螺作品。
3.探索旋转图形的趣味性,培养观察、想象、动手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背景的认识:了解陀螺的历史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举例解释:在制作陀螺时,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纸片剪裁成合适的形状,并通过粘贴、绘画等手法进行装饰,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学生应理解陀螺的旋转原理,并在设计图案时运用这一原理,使作品更具动感。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万花筒-人教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的是《万花筒》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玩过万花筒,觉得它神奇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万花筒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学生在制作万花筒的过程中,对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此外,在重点难点解析时,我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万花筒-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万花筒》为人教版教材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教学:
1.了解万花筒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观察和分析万花筒中对称、重复的图案特点。
3.发挥创意,设计并绘制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万花筒图案。
4.学习使用彩色笔、剪刀、胶水等工具进行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万花筒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万花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小学美术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课件-V1

小学美术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课件-V1
小学美术课是每个孩子的喜欢,学习美术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还可以让他们享受美的感受。
作为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我想给大
家介绍一款我喜欢的玩具课件——“红蜻蜓美术课”。
1. 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
红蜻蜓美术课是一款专业的美术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学科指导纲要和
教育部最新精品课程标准设计。
它包含了色彩、造型、线条、构图、
素描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能够让孩子们全面掌握美术基础知识。
2. 丰富多彩的艺术培养
红蜻蜓美术课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培养,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享受美的
感受,同时也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比如,孩子们可以在课上学习如何绘制动物、植物、人物等,还能够通过手
工制作亲手制作一些小物品。
3. 应用场景广泛
红蜻蜓美术课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能
够方便地使用。
它结合了课程内容、教师指导以及学生操作手册,帮
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能够在家里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4. 全程指导,让家长们无忧
红蜻蜓美术课提供全程指导,让家长们无忧。
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遇
到问题,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都可以直接向红蜻蜓美术课的
教学团队咨询,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总的来说,红蜻蜓美术课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美术课件,它不仅提供了专业的美术知识,还能够丰富孩子的生活,在创造力和审美方面帮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果您的孩子对美术感兴趣,不妨试试红蜻蜓美术课,相信您一定不会失望的。
小学美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实用资料《伸缩玩具》文档资料儿童玩具的种类

小学美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实用资料儿童玩具的种类一般来说,儿童玩具是为特定年龄组的儿童设计和制造的,其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和智力阶段有关。
儿童玩具的使用以一定的适应能力为前提。
在我国,儿童年龄以14岁为限。
作为儿童玩具,它拥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那就是它必须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玩具具有鲜艳的颜色、丰富的声音、易于操作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处于一个不断成长的不稳定期,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爱好,普遍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
因此,儿童玩具店应按儿童年龄段细分玩具:如按O-3岁、3-7岁、7-10岁、10-14岁等区分。
具体分类:拼图玩具类: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成就感。
游戏玩具类: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发他们的思维、锻炼操作技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数字算盘文字类:在训练孩子镶嵌能力的同时,进行大动作的练习,训练幼儿的精细动作,启发孩子对形状、数、量的准确理解,进而锻炼肌肉的灵活性。
工具类:主要让儿童认识、掌握各种工具的形状、颜色和构造,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孩子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开发想象力。
益智组合类: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精细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加深对时间、动物、交通工具和房屋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理性理解。
积木类:激发孩子们的动手兴趣,培养幼儿合理组合搭配的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巧妙的拖拉设计,锻炼儿童的行走能力,鼓励孩子的创作成就感。
交通玩具类:通过提高儿童对火车、汽车及各种工程车的构造的认知和了解,在些基础上训练其组装、拖拉和整理的能力,提高动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并通过拼搭了解物体之间的变换关系。
拖拉类: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根据不同的拖拉动物,让其知道各种动物的不同特点,锻炼他们在大范围内的行走能力。
拼板玩具类:由各种形状各异、内容丰富的拼板组成,在儿童对图形的组合、拆分、再组合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万花筒-人教新课标(2023秋)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万花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独特的万花筒图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万花筒制作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万花筒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万花筒。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色彩搭配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色彩搭配的实际应用,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合作创作的协调:在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时,如何分工、协作和沟通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举例:为了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万花筒原理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透明塑料纸、镜子和彩色纸片,让学生亲手搭建一个迷你万花筒,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原理。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4.体验合作完成作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二、 Nhomakorabea心素养目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万花筒-人教新课标(2023秋)》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使其能够观察、分析和理解万花筒的图案特点及色彩搭配;
在图形创意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或模板,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中寻找灵感,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对于色彩搭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经典色彩搭配案例,让学生模仿和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
在合作创作方面,教师应明确分工要求,教授基本的协作技巧,并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帮助他们克服合作中的困难。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万花筒的基本概念、制作原理和色彩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万花筒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素材.doc

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还是现在的宝宝,都非常喜欢拨浪鼓。
大概是因为拨浪鼓简单的敲击声带来的乐趣吧!”邹阿姨告诉记者,她是名80后,有了宝宝后很怀念小时候的拨浪鼓,可是现在买不到传统的了,只记得每年正月里的庙会上还可以偶尔看见它,但现在精工制作的拨浪鼓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纯手工艺的了。
邹阿姨回忆说,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那时的拨浪鼓是货郎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叫卖、吆喝声,每当有拨浪鼓声响起,村里的妇女、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奔来,围着货郎担买这买那。
在她8岁那年春节时,奶奶带她去逛庙会,回来的时候,奶奶给她买了一个拨浪鼓。
一路上,她拿着拨浪鼓摇个不停,自然是高兴的不得了。
回到家后,她还特意给那个拨浪鼓的手柄缠上了一层红绸子……邹阿姨还记得,那时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出来一起玩时,每人手中基本都拿着拨浪鼓。
原来,那个时代,在她生活的农村,大凡谁家生了小孩,亲戚们来探望时,都会买上一个拨浪鼓,作为给孩子的礼物,所以,那时的每个家庭,孩子们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拨浪鼓,常常在村口一起摇得“咚!咚!”响,拨浪鼓被称为是孩子们的经典玩具。
邹阿姨说,拨浪鼓这种玩具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
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摇得“咚!咚!”响时,声音高低错落,又总能体现轻松与欢快。
这些年,每年春节逛兰州庙会时,也能见到材质颜色造型不同的拨浪鼓,虽然没有货郎的吆喝声,见到孩子们手拿一只拨浪鼓,一路走来、摇动拨浪鼓的动作,和那悦耳的“咚!咚!”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每当看到这些时,"拨浪鼓"又不由自主地拨出了童年的回忆……”邹阿姨说。
邹阿姨还感慨地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现在基本一家一个宝贝,刚出生后,亲朋好友送的礼物就够办个展览了,而且大半是玩具,各式各样、琳琅满目;商家们在制作玩具时,甚至将玩具精确到了每一个月大的孩子,真是一代比一代幸福啊!拨浪鼓咚!咚!咚!让客户在金域湾找回儿时的美好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还是现在的宝宝,都非常喜欢拨浪鼓。
大概是因为拨浪鼓简单的敲击声带来的乐趣吧!”邹阿姨告诉记者,她是名80后,有了宝宝后很怀念小时候的拨浪鼓,可是现在买不到传统的了,只记得每年正月里的庙会上还可以偶尔看见它,但现在精工制作的拨浪鼓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纯手工艺的了。
邹阿姨回忆说,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那时的拨浪鼓是货郎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叫卖、吆喝声,每当有拨浪鼓声响起,村里的妇女、孩子们就会从四面八方奔来,围着货郎担买这买那。
在她8岁那年春节时,奶奶带她去逛庙会,回来的时候,奶奶给她买了一个拨浪鼓。
一路上,她拿着拨浪鼓摇个不停,自然是高兴的不得了。
回到家后,她还特意给那个拨浪鼓的手柄缠上了一层红绸子……
邹阿姨还记得,那时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出来一起玩时,每人手中基本都拿着拨浪鼓。
原来,那个时代,在她生活的农村,大凡谁家生了小孩,亲戚们来探望时,都会买上一个拨浪鼓,作为给孩子的礼物,所以,那时的每个家庭,孩子们手里都会拿着一个拨浪鼓,常常在村口一起摇得“咚!咚!”响,拨浪鼓被称为是孩子们的经典玩具。
邹阿姨说,拨浪鼓这种玩具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
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摇得“咚!咚!”响时,声音高低错落,又总能体现轻松与欢快。
这些年,每年春节逛兰州庙会时,也能见到材质颜色造型不同的拨浪鼓,虽然没有货郎的吆喝声,见到孩子们手拿一只拨浪鼓,一路走来、摇动拨浪鼓的动作,和那悦耳的“咚!咚!”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每当看到这些时,"拨浪鼓"又不由自主地拨出了童年的回忆……”邹阿姨说。
邹阿姨还感慨地说:“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现在基本一家一个宝贝,刚出生后,亲朋好友送的礼物就够办个展览了,而且大半是玩具,各式各样、琳琅满目;商家们在制作玩具时,甚至将玩具精确到了每一个月大的孩子,真是一代比一代幸福啊!
拨浪鼓咚!咚!咚!让客户在金域湾找回儿时的美好回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