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贵州省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①盆地中的城市——贵阳、六盘水和安顺。
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盘水)、放射状(安顺)和多边形(贵阳)展布,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盆地内部还散布有残丘、孤峰等。
这类城市的环境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拥有的水土资源比洼地的多,但差异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较浅,易开采也易受污染。
②谷地中的城市——宽谷中的都匀和铜仁,构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义。
城市沿河两岸展布,占据高漫滩、阶地以及部分缓坡地,两侧陡峭,或有和缓的峡谷、宽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资源,并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环境容量较大,但土地资源缺乏。
③台阶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远的台阶上的城市如凯里、兴义,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规则展布,水资源较缺,自净力差。
高原面台阶洼地上的城市,如毕业,地表基本无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资源贫缺,为9市中自然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市。
从总体上看,贵州城市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见表1)。
地形封闭9市的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为封闭。
如贵阳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环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盘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区山峦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
地形封闭,不但城市发展有困难,也易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除安顺和遵义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达85%以上。
各市的平地并不连片,而是被残丘、孤峰分割,实际是“山间平坝”,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
地势高低悬殊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数多在1000m以上,毕节市相差达1700m多。
地势高低悬殊,不但对发展交通带来困难,而且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时31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的作用(1)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思考 冲积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分布密集区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一定。
一般情况下,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2.聚落规模⎩⎪⎨⎪⎧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耕地破碎地区:聚落的规模相对较小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分布。
(2)山区河谷: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3)河流中下游:城市较密集。
1.河网密度影响聚落的规模在农业社会,聚落规模与周围耕地面积和人们到最远耕地的路程及所需的时间密切相关。
以我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河网密度对耕地及聚落规模的影响如下表所示:地区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度 稀疏 密集 耕地 集中连片 破碎 聚落规模较大较小2.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形态的影响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及成因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山区平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密度小较小大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3.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河流地貌冲积平原山区河谷自然灾害洪水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聚落选址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22·湖南地理)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
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河流摘要: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 成因复杂,景观雄伟壮丽,也因此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石质化严重;同时,贵州属于丰水多雨地区,一到雨季,河水流量大增,河谷被严重冲刷;而且,贵州地势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递降,局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汹涌,下蚀作用严重;再加上山区河床基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不整合面和火成岩侵入接触面的发育状况,特别是其产状以及岩性的差异,使得贵州山区的河流九里十八弯、深峡幽谷、瀑布成群。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碳酸盐岩冲刷下蚀山区河床引言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总长度11270公里;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有93条,以乌蒙山——苗岭为分水岭,分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各占全省面积的65.7%和34.3%【1】。
人们向来喜欢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贵州,贵州的山,时而层峦叠嶂,时而千沟万壑,这样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贵州的河流在平面上的蜿蜒曲折,千转百回;而在垂直方向上,河谷深邃,瀑布成群,使得贵州风光无限好,游人如织。
了解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开发旅游业有重要作用。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特点喀斯特地区河流上游河谷深而陡,河流落差大,受到河流下蚀严重,往往出现“一线天”或天生桥的自然奇观。
受侵蚀的溶洞水、地下暗河有时会与地表径流汇合,形成河流的源头。
喀斯特地区河流易受侵蚀,当形成较大坡降时便有可能形成瀑布。
久旱遇雨时,受风化的岩石会坍塌进而被水冲走,从而带走大量泥沙,造成河流下游淤积,增加水库集沙蓄水的压力。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成因1.地质结构和水力条件的影响。
贵州境内地质构造多样,旋钮变形的褶皱复杂,这为河流的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断层的活动使河谷提升或下沉,构成河岸的悬崖峭壁。
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 境内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 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 ,全省有94.6%的人居住在喀斯特地区。
最新山区找水方法

最新山区找水方法今天我给大伙讲一下,如何在山区地区寻找地下水源。
先说说山区地下水发育的基本规律。
山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河水、稻田灌溉及渠道渗漏。
而地下水的排泄则受到地形及构造条件所控制,并集中在地势较低洼处或阻水断层、岩层界面处出露。
受地质构造控制,在断裂带、褶皱转折端和相变带地下水排泄点集中,且水量较大。
层状地貌结构区则分层排泄,多呈悬挂泉;深切河谷往往是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是岩溶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场所,大泉、地下河出口大多分布于此。
整体而言,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地下水在岩层中的分布又是极不均匀的,不是遍及整个岩溶含水层及其分布范围。
然而,岩溶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即能为地下水的勘探和开采指示方向。
山体在褶皱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于褶皱轴部,常形成纵张裂隙和“X”型扭裂隙,特别是脆性的碳酸盐类岩层,弯曲时褶褶皱轴部往往出现岩层加厚、挤压破碎现象,或层面滑动,在褶皱轴部形成虚脱的空隙。
当可溶岩连续大面积出露时,有利于地下水的活动与富集,促使褶皱轴部岩溶化,形成沿轴向发育的地下河。
在背斜条件下,由于裂隙具有上张下压的性质,所以顶部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利于地表水的渗入和地下活动。
因此,背斜地区浅部富水深部富水性较差。
向斜构造,因顶面受挤压,底面形成纵张裂隙,结果往往出现深部较浅部富水。
总之,背向斜弯曲最大的轴部比弯曲小的翼部岩石破碎,在补给条件具备时,轴部比冀部富水。
紧密褶皱中的可溶岩,在平面上受非可溶岩层间隔,常形成许多彼此平行的岩溶带,与此相应的是许多彼此平行的地下河,使岩溶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与构造线平等的方向性,同时也控制着地下河的补给区和资源大小。
褶皱型式是千变万化的,各种形态的褶皱对岩溶水的富集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弯窿构造由其特定的地质力学性质,使岩溶水呈环状和放射状分布。
断层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岩石的完整性,其结果有利于降水的渗入,加强了地下水的循环交替能力和不断更换溶蚀能力,从而加速岩溶化过程。
贵州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总结与思考

收 稿 日期 :0 10 -0 2 1 -72
作者简介 : 李钧 , , 男 贵州思南人 , 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工作 。
d i1. 9 9ji n 10 —2 5 2 1.4 0 o:0 36 /.s . 0 19 3 .0 0 . 1 s 1 1
贵 州 山区河道治 理工程 设 计总结 与思 考
李 钧
( 州省水利水 电勘测设 计研 究院, 贵 贵州 贵 阳 5 0 0 ) 50 2 摘 要: 近年 来, 照水利部的要求 , 国各地加 快 了中小河 流治理 的 实施 力度 , 按 全 由于部分勘 测设计 单位 对河道 治
测量人员受专业知识限制基本不理解历史洪水及历史洪水调查的具体概念加之缺乏掌握科学客观调查历史洪水的方法为图方便往往简单随机找个路人问问结果而已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代表性大受影用此成果推算出的河道水面线与实际情况可能会产生较大偏差对可能采用的河道治理方案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人 民珠江
21 0 1年第 4期 ・ E R I E P A LRV R
1 贵 州 山 区 河流 的特 点 贵州是一个多 山的省份 , 对 于平 原地 区河流 , 区河 相 山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93 ( 0 1 0 -0 00 10 -2 5 2 1 ) 0 3 -2 4 加, 一并使用 。 3 存在的问题 在 河道 治理工程设计 中 , 通常存在 以下 问题 : a )认识 问题 。一方 面, 在河道治理工 程设计 中 , 计人 设
计洪水成果产生偏差 。再者 , 部分水文人 员对历史 洪水收集
调查 的重视 程度不够 , 没有或很少深入 现场专 门进 行治理河
段历史洪水 调查 , 简单 交代 测量人 员 , 而是 让他们 在河 道地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黔北山区。
毕节市境内地形多样,山地、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地貌复杂多变。
在这岩溶山区是毕节地区地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岩溶山区是地下水在石灰岩中侵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形成了许多地下溶洞、地下河流和地表裂隙等地貌特征。
在岩溶山区中,石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石漠化综合治理成为了当前贵州毕节地区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石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岩溶山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地表资源而造成的。
在这些地区,地下水自然条件下不断向地表渗出,携带地下矿物溶解成分,经日晒和蒸发,将矿物沉积物质沉淀于地表,形成了石漠化的特殊地貌。
而人类的过度开采和滥伐,过度放牧以及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更是加重了石漠化的程度,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
石漠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地表裸露,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还极大地减少了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石漠化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降雨的冲刷下,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不仅土地资源的耗损,还会导致河流淤积、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的农田和城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石漠化地区的资源枯竭,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农田产量下降,牲畜饲养条件恶化,市民居住环境恶化。
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如何解决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综合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扶贫开发等方面。
应加强对岩溶山区的科学调研和监测,提高对石漠化成因和演变规律的认识,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修复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对当地农户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等方面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浅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近年来,随着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加,我国山洪灾害频频发生,对我国经济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成重大损失,必须加大防治意识和措施。
本文主要针对贵州盘县地区近几年的山洪灾害以及防治情况,分析总结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本人结合实际情况对防治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与同行共勉。
标签:山洪灾害;基本类型;成因;防治对策;效益引言贵州盘县地处北亚热带,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特性,属季风湿润气候。
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流域内河流均为山区雨源性河流,周围山高坡陡,每遇暴雨就形成陡涨陡落洪水。
因此,必须全面加强防治山洪灾害力度,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近年来的项目建设及应急处置,创造性地建设了适合盘县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大大提高了基层防汛信息化水平和指挥决策能力,发挥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
1、山洪灾害的基本类型暴雨是造成盘县境内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多发生在每年的5-9月份,一般5月就开始有洪水出现,4月份偶有发生,洪水灾害多为暴雨形成,属暴雨洪涝灾害类型。
因此,山洪灾害按类型可分为:①溪河洪水:暴雨引起山区溪河洪水迅速上涨,造成山洪灾害。
这是山洪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由于溪河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大等特点,常常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库、山塘溃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很大。
②泥石流:山区沟谷中暴雨汇集形成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性强等特点,并兼有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洪水和滑坡危害更为严重,一次灾害可能造成一个村庄或城镇被掩埋。
③滑坡:土体、岩块或斜坡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动形成滑坡。
滑坡发生时,会使山体、植被和建筑物失去原有的面貌,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由于区内分布着大面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碳酸盐岩类,在湿润的气候和活跃的水流作用下,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落水洞、洼地、伏流等遍布,地表河流与地下伏流相间衔接,落差较大,因此一般洪水量级不大,具有陡涨缓落,历时较长等特点。
贵州开阳南江大峡谷景观地质成因与开发保护建议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六期基础地质“大旅游”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三块长板之一,紧紧围绕将贵州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目标,为实现贵州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摸清旅游资源家底,2016年省政府开展了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普查过程发现开阳县南江大峡谷最具特色。
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当前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本文拟对其景观地质成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实现南江大峡谷有效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1.概况南江大峡谷距贵阳市旅游中心城市54km,距开阳县城20km,交通便利。
景区主要依托南江河流流经地带,峡谷总长约40km,西起龙广桥,东至猴子田,落差218m;峡谷两岸峭岩壁立,峰峦叠嶂,野趣横生,属于乌江流域,景区面积约40km 2。
2006年被评为“开阳八景”之一、2008年—2010年连续三届获得“贵州省十大影响力景区”和“十大魅力景区”殊荣、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被誉为“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列入《中国特点大典》(贵州卷)等。
景区与纸香沟和相思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在同一条旅游线,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峡谷景区以山水风光、喀斯特地貌和森林植被为主要景源,以发育典型、气势宏大的喀斯特峡谷风光和类型多样、姿态各异的瀑布群落为特色,峡谷内还保存有全国最大的钙华瀑布群。
峡谷自然景观有82处;南江峡谷雄峙、壮丽,以奇峰、险滩、绝壁别具特色;南江峡谷中心区域,保持原始风貌,整个峡谷集中了峡谷、青山、修水、奇洞、危岩、深潭、急流、飞瀑、涧泉、茂林,以及所增设的索桥、栈道于一体,风光旖旎、景象万千,主要景点有一唱三和瀑布、金钟瀑布、天外天瀑布、水落亭台瀑布、滴水观音、虬龙入海、诸葛亮献计、石门鬼怪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
2.景观地质特征(1)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贵州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和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其地质构造的发展和演化在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主要受东侧江南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影响,晚古生代—古近纪则同时受东侧江南造山带和西侧特提斯构造域的发展演化影响,新近纪以来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燕山运动奠定了贵州地区现今主要地质构造面貌和地貌发育的基础[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河流
摘要:贵州是世界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类型发育齐全, 成因复杂,景观雄伟壮丽,也因此贵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石质化严重;同时,贵州属于丰水多雨地区,一到雨季,河水流量大增,河谷被严重冲刷;而且,贵州地势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递降,局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水流汹涌,下蚀作用严重;再加上山区河床基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不整合面和火成岩侵入接触面的发育状况,特别是其产状以及岩性的差异,使得贵州山区的河流九里十八弯、深峡幽谷、瀑布成群。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碳酸盐岩冲刷下蚀山区河床
引言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总长度11270公里;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有93条,以乌蒙山——苗岭为分水岭,分属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各占全省面积的65.7%和34.3%【1】。
人们向来喜欢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贵州,贵州的山,时而层峦叠嶂,时而千沟万壑,这样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贵州的河流在平面上的蜿蜒曲折,千转百回;而在垂直方向上,河谷深邃,瀑布成群,使得贵州风光无限好,游人如织。
了解贵州山区河流形成的原因,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开发旅游业有重要作用。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特点
喀斯特地区河流上游河谷深而陡,河流落差大,受到河流下蚀严重,往往出现“一线天”或天生桥的自然奇观。
受侵蚀的溶洞水、地下暗河有时会与地表径流汇合,形成河流的源头。
喀斯特地区河流易受侵蚀,当形成较大坡降时便有可能形成瀑布。
久旱遇雨时,受风化的岩石会坍塌进而被水冲走,从而带走大量泥沙,造成河流下游淤积,增加水库集沙蓄水的压力。
贵州喀斯特山区河流的成因
1.地质结构和水力条件的影响。
贵州境内地质构造多样,旋钮变形的褶皱复杂,这为河流的侵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断层的活动使河谷提升或下沉,构成河岸的悬崖峭壁。
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 境内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 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 ,全省有94.6%的人居住在喀斯特地区。
【2】构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相对不稳定,容易风化,极易受到侵蚀。
上游区河谷的纵向坡度较陡河流流速较大,河流以河水自身重力的能量向下冲蚀河床,同时河水中携带大量的砂砾直接冲击、磨蚀河床,使河谷不断加深,呈V字型。
[3]
2.岩层成分的因素。
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河床及以下岩层,由于本身地质结构原因或受到岩溶水侵蚀程度不同而形成孔洞。
不管属何种成因, 一旦河床中出现横向陡坎, 形成瀑布, 河流的势能就在这里集中转化, 大量消耗。
水流随下落而加速, 当溅落到坎脚的河面时就产生冲击, 水花四散、水雾上飘。
在进入河流水体后, 还产生复杂的涡动水流。
这些过程强烈地影响了瀑布附近的地貌发育, 塑造出瀑布地段特有的地形。
[4]
3.岩溶水的影响。
贵州处在岩溶化高原中,岩层孔隙数量大且多,暗河、溶洞分布较广,岩溶水丰富,赋存条件复杂,偶尔会出现小溪或小河突然消失或突然出现的情况。
喀斯特山区河流的影响
1.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河流上游河窄,水急且深,一般不易通航,中下游部分河段落差大,或形成小瀑布,也会对船舶通行造成一定影响。
2.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河流上游冲刷严重,而下游容易淤积,不仅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减少,岩石裸露,还使下游河段堵塞淤积。
如1979年6月17日至18日的两场暴雨, 毕节地区的以那架区有近130ha早坡耕地上的土层被冲刷干净, 成了光石板, 而被冲刷的泥沙碎土又在山脚淹压农田103ha,河湖库坝的淤积现象也十分严重, 致使河道通航里程大大缩短,1960年贵州境内河道通航里程3567km,到目前仅剩1897km 省内最大的水库—乌江渡水库运行仅十余年, 就淤积了2亿多m3的泥沙, 占总库容的9.7%相当于原设计60 年的淤积量。
从另一方面来讲,历史上河流淤积形成的小冲积平原变成了如今重要的粮食基地,是贵州这快贫瘠土地上的一块小宝地。
3.喀斯特地区的岩溶水与地表径流互补,缓解季节性水量失衡,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模松. 解读贵州. 贵州的河流,2004.
[2] 彭琴. 林昌虎. 何腾兵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特征与水土保持研究进
展,贵州科学. 2006年9月.
[3] 程南祥.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三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4.
[4] 莫仲达. 贵州岩溶区河流瀑布地形发育与水利开发的地质问题. 中国岩溶.
第13 卷199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