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后强化作业:第2章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014-2015学年《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2章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二章 第 4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学习目标定位
第二章
第 4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2
细胞中的脂质
要 点 归 纳
1.脂质的分类
第二章
第 4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图中面积不表示量的大小,只表示包含关系) (1)共性: ①都含有C、H、O三种元素,其中脂肪中C、H的含量相 对较高。
②都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丙酮、乙醇等有机溶剂。
第二章
第 4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2)不同点: ①脂肪只含有 C 、 H 、 O 三种元素,是动物的主要储能物 质,同时也具有保护内脏和减小摩擦的作用。 ②磷脂含有 C、H、O、N、 P五种元素,是构成细胞膜的
重要成分。
③固醇的种类较多,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性 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够 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1)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常见的 葡萄糖 、______ 果糖 、________ 单糖有________ 半乳糖 、________ 核糖 和 __________ 脱氧核糖
葡萄糖 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等,其中________ 两 (2)二糖:是由________ 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植物细胞 蔗糖 和________ 麦芽糖 ;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 中存在的二糖有________ 乳糖 。 有________ 淀粉 ,构成植物 (3)多糖:作为植物体内储能物质的是________ 细 胞 壁 的 主 要 成 分 是 __________ 纤维素 ; 动 物 细 胞 中 的 多 糖 有 糖原 肌肉、肝脏 中,是人和 ________ ,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 _____________ 动物细胞的________ 储能 物质。
2014-2015学年《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2章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二章
第 3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实验材料选取的注意事项 ①若选用动物细胞,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
其没有细胞核。
②若选用植物细胞,应该选用无色的,不宜用叶肉细胞, 防止光合色素的干扰。
1.1.1 集合的概念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1 2 学习目标定位
本节主攻要点 6 思维创新升华
3
教材问题释疑
7
方法技巧探究
4
课前预习导学
8
课堂知识构建
5
课堂合作探究
9
课后强化作业
第二章 第 3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不同遗传信息,以不同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方式储存在
DNA分子中。有一些病毒中没有 DNA ,只有 RNA ,它的遗传 信息储存在RNA分子中。
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第二章
第 3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2
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要 点 归 纳
1.DNA和RNA的比较
(1)组成元素:C、H、O、N、P。 (2)组成单位:
第二章
第 3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问题探讨: 1.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 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
2014《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 的概率为1/4
[答案] B
第一章
章末归纳整合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解析] 本题考查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的有关知识。由F2中出现性状分离比灰:黄:黑:米=9:3:3:1可 见,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黑色、黄 色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灰色由双显性基因控制,米色由双隐性 基因控制。设控制该性状的两对基因分别为Aa、Bb,则黄色 亲本为aaBB(或AAbb),黑色亲本为AAbb(或aaBB),F1灰色均 为双杂合个体(AaBb),F1与纯合黄色亲本杂交
[答案] A
第一章
章末归纳整合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离定律的过程及特点。验证分离
定律可用测交法,其中显性亲本为杂合子,因此A影响最小; 若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基本要求就是要显性绝对表现,没有 过渡类型,且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B、C影响较大;实 验操作流程的控制和结果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也是实验成功的重 要因素,D影响较大。
第一章
章末归纳整合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2.(2013· 天津卷,5)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 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一章
章末归纳整合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第一章
2020学年《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后强化作业第2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二章第1节一、选择题1.在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时必须要()A.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B.先加入斐林试剂乙液,后加入甲液C.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D.以上A、B、C三项操作方法都正确[答案] C[解析]斐林试剂的甲液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只有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才能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
而还原性糖就是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起到鉴定还原性糖的作用,因此应选C。
2.在鉴定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都要加入石英砂进行研磨,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A.研磨充分B.防止有机物受到破坏C.提取有机物D.有利于研磨液的过滤[答案] A[解析]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研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破坏组织细胞,使细胞中的还原性糖或蛋白质出来进入研磨液中,以便得到含还原性糖或蛋白质较高的组织样液,而与B、C、D三项没有关系。
3.下列健康人的四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①尿液②胃液③汗液④唾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解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而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4.用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是()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无色→浅蓝色→棕色C.棕色→绿色→无色D.砖红色→浅蓝色→棕色[答案] A[解析]在还原糖的检测过程中,斐林试剂是将0.05 g/mL CuSO4溶液与0.1 g/mL NaOH溶液等量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浅蓝色的Cu(OH)2絮状沉淀,将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倒入组织样液中,此时呈现出Cu(OH)2的颜色——浅蓝色,随着加热温度升高,Cu(OH)2被还原糖中的醛基还原形成Cu2O,呈现棕色(蓝色与砖红色的混合色),随反应的继续进行Cu2O的量增多,最后呈现砖红色。
2014届高考生物课后强化作业:阶段性测试题一.pptx

解析 斐林试剂可用来鉴定还原性糖,鉴定结果是出现砖红色沉
学海无涯
淀(氧化亚铜),西瓜汁的颜色也是红色,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A 说
法正确;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但进行圆周运动
的情况,显微镜的观察与实际方向相同,B 说法错误;鸡血细胞具有
学海无涯
D.糖类、蛋白质、脂质在其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 答案 D 解析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的不同能反映细胞的代谢活动强弱 情况,但这一般是指同种生物同一器官、组织的细胞,不同种生物细
胞的代谢强弱是不能简单地从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上判断;水分的
多与少,对生物新陈代谢都有影响,但影响的方式、程度是不相同的, 对不同种生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中心体活动不产生水;三大营养物
3.(2013·潍坊一模)下图表示一个由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 子,共含 271 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 R 基中的硫基(-SH) 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最多有 20 种 B.氨基酸合成该分子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4824 C.该分子至少含有三个游离的氨基 D.该物质遇到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 B 4.人的红细胞必须生活在 0.9%的 NaCl 溶液中,若将红细胞置于 浓盐水中,红细胞则会失水皱缩,从而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这一事 实说明( ) A.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 B.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C. 无机盐离子容易进出细胞 D.水分子容易进出细胞 答案 B 解析 人的红细胞必须生活在 0.9%的 NaCl 溶液中,若将红细胞
学海无涯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二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2014-2015学年《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课后强化作业:第1章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一章第2节一、选择题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A.细胞直径大小不同B.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不同C.有无核膜、核仁等核结构D.细胞器的种类及复杂程度不同[答案] C[解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本质区别是细胞核的结构不同。
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等核结构。
2.下列各项中由细胞结构组成的生物是()A.甲型H7N9病毒B.HIVC.衣藻D.SARS病毒[答案] C[解析]衣藻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A、B、D三项都是病毒,而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3.下列4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3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有明显区别()A.酵母菌B.乳酸菌C.青霉菌D.蘑菇[答案] B[解析]比较选项中的四种生物,酵母菌、青霉菌和蘑菇都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恩格斯把细胞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下面关于细胞学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使生物界的有机结构的多样性因细胞这一共同特征而统一起来B.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C.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样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D.为达尔文进化论、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奠定了生物学基础[答案] D[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使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结构而统一起来,奠定了生物学基础,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5.所有原核细胞内都具有()A.内质网和中心体B.核糖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细胞膜D.细胞膜和叶绿体[答案] C[解析]原核细胞同真核细胞相同,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但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二、非选择题6.下列各图分别表示几种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可能属于病毒的是________,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其他三种图示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毒的生活及繁殖必须在________内才能进行。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它在结构上不同于真核细胞的最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2015学年《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1同步课件:第3章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4.按成分分类
(1)含有DNA的细胞器:④。 (2)含有色素的细胞器:①。
第三章
第 2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二、叶绿体与线粒体的比较
叶绿体 线粒体
外膜 使叶绿体或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 结 构 特 点 膜 是一层光滑的膜,包围 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扩大了 内膜 着几个到几十个绿色基 内膜面积,附有多种与有氧 粒等细微结构 呼吸有关的酶 在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 在嵴的周围充满着液态的基 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 质,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 有关的酶 酶
结构和功能 (2)在________________ 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 各种结构之间的协凋配合。
第三章
第 2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3.生物膜系统在功能上的联系和作用 (1)判断正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 输和信息传递。( × ) (2)将结构与功能连接起来:
基体做进一步加工,再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
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3 .提示:需要,如核糖体在将氨基酸连接成肽链的过程 中就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是由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提供的。
第三章
第 2节
成才之路 ·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生物 · 必修1
(三)旁栏思考题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够提供细胞生 命活动需要的能量。鸟类飞翔、运动员运动需要大量能量,所 以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中、运动员的肌细胞中线粒体多。同样
3.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养料制
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4.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成才之路》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件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一章 第2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提示:1.每一对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 2.不一定,豌豆是否表现高茎,不仅仅由基因型决 定;还会受环境的影响。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2.实验现象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 (1)F1表现双显性性状。 (2)F2有四种不同的性状类型,数量比接近于9:3:3:1。 (3)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
第一章 第2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第一章 第2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答案:一、 1.黄色、绿色 圆粒、皱粒 2.黄色 绿色 圆粒 皱 粒 3.3:1 3:1 分离定律 4.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不同相 对性状的组合 二、 1.黄色 YYRR yyrr 2.YR yr YyRr 黄色圆粒 3.(1)彼此分离 自由组合 (2)yR 1:1:1:1 4.(1)随机 (2)16 (3)9:3:3:1
第一章 第2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3)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的遗传杂交实验研究中,连 续进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4)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 粒性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的遗传观念的挑战。
第一章 第2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1节一、选择题1.在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时必须要()A.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B.先加入斐林试剂乙液,后加入甲液C.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D.以上A、B、C三项操作方法都正确[答案] C[解析]斐林试剂的甲液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只有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才能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
而还原性糖就是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起到鉴定还原性糖的作用,因此应选C。
2.在鉴定还原性糖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都要加入石英砂进行研磨,加入石英砂的目的是()A.研磨充分B.防止有机物受到破坏C.提取有机物D.有利于研磨液的过滤[答案] A[解析]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研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破坏组织细胞,使细胞中的还原性糖或蛋白质出来进入研磨液中,以便得到含还原性糖或蛋白质较高的组织样液,而与B、C、D三项没有关系。
3.下列健康人的四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①尿液②胃液③汗液④唾液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解析]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而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4.用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是()A.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无色→浅蓝色→棕色C.棕色→绿色→无色D.砖红色→浅蓝色→棕色[答案] A[解析]在还原糖的检测过程中,斐林试剂是将0.05 g/mL CuSO4溶液与0.1 g/mL NaOH 溶液等量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浅蓝色的Cu(OH)2絮状沉淀,将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倒入组织样液中,此时呈现出Cu(OH)2的颜色——浅蓝色,随着加热温度升高,Cu(OH)2被还原糖中的醛基还原形成Cu2O,呈现棕色(蓝色与砖红色的混合色),随反应的继续进行Cu2O的量增多,最后呈现砖红色。
5.如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B.蛋白质、糖类、脂质、水,N、H、O、CC.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N、CD.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C、O[答案] A[解析]本题的解题突破口在②上,若表示化合物,则②表示水;若②表示元素,则为氧。
二、非选择题6.某小组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如下图),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画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在a。
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b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2)a错。
更正: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b错。
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3)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解析](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紫色越深说明蛋白质含量越多。
(2)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不能同时加入,因为先加NaOH溶液(A液)可以为Cu2+(B液)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环境。
若A、B液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OH)2沉淀而失效。
(3)结合图中曲线可以看出,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多。
一、选择题1.组成小麦的主要元素是()A.C、H、Ca、K、Mg、B B.N、P、S、Zn、Cu、MnC.C、H、O、P、S、N D.H、O、Fe、B、Zn、Mg[答案] C[解析]“小麦”是一个具体实例,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
2.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误的是()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性糖的鉴定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组织材料[答案] A[解析]甘蔗、甜菜中的蔗糖是非还原性糖。
3.鉴定苹果白色果肉中含有葡萄糖或果糖等还原性糖,是将其与某一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能证明还原性糖存在情况是()A.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B.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D.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答案] A[解析]还原糖的鉴定要用斐林试剂。
4.(2014·济南一中)C、H、N三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答案] C[解析]据题意分析,同种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含量差异很大,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故C正确。
5.(2014·济南一中)下列化学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A.Mg B.PC.B D.N[答案] C[解析]微量元素是B、Zn、Cu、Cl、Fe、Mo、Mn,故C正确。
其他都是大量元素。
6.下列各项作为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理想材料是()A.韭菜B.鸢尾C.菠菜D.梨[答案] D[解析]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还原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
因此韭菜、鸢尾、菠菜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较多,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不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而只有梨符合条件。
7.在新榨取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将成熟的花生种子的子叶做成临时切片,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橘黄色的颗粒;向新鲜豆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豆浆呈紫色;向马铃薯匀浆中滴加碘液呈现蓝色。
上述实验现象证明梨汁、花生种子的子叶、豆浆和马铃薯中主要含有的有机物依次是() A.葡萄糖、蛋白质、脂肪、淀粉B.糖类、蛋白质、淀粉、脂肪C.淀粉、脂肪、蛋白质、淀粉D.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答案] D[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上述实验现象证明梨汁、花生种子的子叶、豆浆和马铃薯中主要含有的有机物依次是: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
二、非选择题8.请根据你已经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元素中含有C、H、O三种元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原理:C、H、O三种元素的组成,就无机物而言,可组成CO2和H2O,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只要能检测到CO2和H2O即可证明。
实验过程:将某一生物体,如种子(黄豆)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可发现有黑色的含碳化合物形成(即碳化现象);同时,可在试管壁上观察到水珠的出现,说明有水,即可证明有C、H、O三种元素。
9.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人认为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
为探究其化学成分,某课题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已知糖类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后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物质,且二者单独检验时互不干扰)请补充完整实验。
(1)实验步骤:①将细菌细胞粉碎后,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得到细菌细胞壁。
②将细菌细胞壁分成两等分,编号为A、B。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剂(2)菌细胞壁中加入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糖类;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说明含有蛋白质。
根据实验现象,可预测实验结果有三种可能:①细菌细胞壁中同时含有糖类和蛋白质;②只含有糖类;③只含有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