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经世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徐经世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

徐 经世 系安徽 中医学 院第 一 附 属 医 院主 任 医师 ,
全 国第 二 、 三批老 中 医药 专家 学术经 验继 承指 导导师 , 从 医逾 5 0年 , 学验 俱 丰 , 以擅 长 治疗 疑难 杂 症 而称 尤
著 。现将其 运用黄 连温胆 汤化 裁治疗 疑难 杂症 的经验
为消 化复 宁汤 : 茹 1g苍 术 1g 柴胡 1g黄 芩 9 , 竹 5, 5, 0, g 枳壳 1g郁 金 1g延胡 索 1g 白芍 2 g山楂 1g蒲 2, 0, 2, 0, 5, 公英 2 g 车前草 1g 谷 芽 、 芽 各 2 g 0, 5, 麦 5 。取 温胆 之 意 而不 用温胆 原 方 , 减 治 疗 心 悸 ( 心 综 合 征 ) 胁 痛 加 胆 、 ( 胆囊 炎 、 石症 )胸痹 ( 胆 、 冠心 病 ) 嘈杂 、 、 吞酸 ( 汁返 胆
胆汤 的主 治 定 位 , 宽 了 其 适 应 范 围 , 痰 涎 ” “ 拓 “ 和 气
郁 ” 变生 的诸症 都 可应 用 温胆 汤 。可 随具 体 病 情加 所 减变化 , 如偏 寒者加 大生 姜 、 皮 用量 , 热 者 可 加 黄 陈 偏 芩 、 连 , 加黄连 即是 黄连 温 胆 汤 , 黄 单 首见 于清 朝 陆廷 珍 之 《 因条 辨 》 可 治 胆 郁 痰 热 、 胃不 和 等 多种 疾 六 , 胆
维普资讯
W ORLD CHI NES EDI NE S pe EM CI e tmbe . 0 r 2 08, 13, Vo . No. 5
徐经 世 运 用 黄 连温 胆 汤 治疗 疑 难 杂 症 的经验
侯 浩彬 陶 永。
( 1安徽中医学 院 20 0 5级 硕士研究生 , 安徽省合肥 市梅 山路 13号 ,30 8 2安徽 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0 2 03 ;
经书济世杏花红☆——徐经世名老中医绍介

第一卷
第 十二 期
经 书济世 杏花 红 ☆
~
徐 经世名老 中医绍介
徐 学林 王化猛 胡礼 源
( 安徽 社会科 学院 安徽 200 ) 301 ( 安徽 涡 阳县人 民 医院 安徽 涡 阳 23 0 )安徽 立 医院 3 60 (
【 摘 要 】 经世是安徽 省 中医院主任 医师 、 家级 名老 徐 国
2 6 0
握 、施 治方药的运用 已初步形成 自己的风 格 ,达到一 定的水 平 。在祖父言传身教下 , 使他 在辨证施 治过 程中游刃有余 , 成 为 当时我省 中医界 中青 年 队伍 里 的佼 佼者 。时有评 语赞 日 : “ 当代一般名 医亦无 以过之 ” ! 徐经世先 生从 医五十年 , 勤求 古训 、 博采众 家 ; 强调尊 古
’ ’
安徽
20 0 ) 3 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 医5 从 0年 , 勤学 多思 , 淡泊名利 , 德艺双馨。文 中对其身 世 经历、 为人处世 、 学术 思想、 学态度和取得 的 一些成 果等 治
进 行 了绍介 。
【 关键词】 名老中 医; 事迹 ; 中医学; 经世 徐
徐经世 (9 3 , 13 一) 号筱甫 , 祖籍安徽省巢县 西乡著 名的文 化村军徐村 ( 今属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 ) 出身 于书香 门第。 。 曾 祖徐树 官是饱 读诗书的晚清秀才 , 清末 民初 因见 国是 日 , 非 谢 绝仕途 , 把精力放 在培养寻机报 国的学子们 和子女身上 , 终生 操童子业。祖父 非常关心桑梓文化建设 , 以一 己之力独 纂了军 徐 村 五 凤 堂 第 一 部 家 谱 ,惜 毁 于 文 革 。 祖 父 徐 恕 甫 ( 84 16 , 18 — 94)字道忠 。 自幼受 家学和 军徐村 往昔 无一 自丁 的 读书风 气熏染 , 、 五 六岁 开始在 父母 的严督 下 , 读 “ 研 四书 ” 、 “ 五经” 涉猎诸子百家 之说 , , 古文字功底颇深 。其 文思敏捷且 工书法 , 常以为士君 子立身处世 当怀抱匡世济人之心 。 惜身处 乱世, 列强侵凌 中华 , 无法 以身济苍生 , 于是 边操 童子业 边寻 思改弦更 张, 遂立誓不作 良相便为 良医, 以仁术救众黎 于水火 之 中。于是悉心 询道于江淮名医、 杏坛高手 , 究 内难 、 寒、 穷 伤 金 匮诸坟典 。由于天资独慧 , 加上锲而不舍 的精神 , 很快 在医 理、 医术上取得 突破 性进展 , 是民国时期江淮 间名老中 医。其 承续先祖教书育人 , 为人 师表之家风 , 先率其子徐 少甫悬壶 于 合肥县 东南 乡 、 县一带 , 巢 因其 治病救 人 , 医术 精湛 、 德广 厚 施, 深得合 、 巢百姓尊崇 和赞 誉。严父徐少 甫( 9 7 13 )字 10 — 9 6 , 宏翔 , 天赋聪慧 , 自幼熟读诗书 , 写得一手好字 。弱冠后承祖塾 业兼执父 医业 ,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即成小有声 誉的一名儒 医 。 惜乎慧星 陨落 , 英年早逝 , 迄今仍为一些健在的学子所缅怀 。 徐经世先生就是在这样崇文 习医的家庭熏 陶下 , 自幼熟 读儒家经典名著及诸 子百家 之言 ,为他以后系统 学习 中医理 论, 打下了 良好的古汉语文 言基础 。 年近弱冠的徐经世从塾师学堂走进 医学经典 书房 ,在祖 父严格要求教诲下 , 他历经六个寒暑学习中医理论 。他在今天 能有 这样 的学术地 位, 是从 背诵《 药性赋》 《 、 汤头歌》 《 、 医学三 字经 》 《 、 濒湖脉学》 《 、 伤寒 赋》 开始启蒙 的。 读经典及历代名 后 著 , 反复阅览《 并 医学实在易》 《 、 医学心悟 》 《 、 临证指 南》 等指 导临床 的医籍 ,深 刻领会 祖父徐恕甫老先生 的辨 证思维 和处 方用药的技巧。 正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 , 由实践 到理 论的 这 再 不断深化过程使他 登上杏林 高坛。从 学习过程 中看 出他很 注 意学习方 法 , 归纳起来为读 、 、 、 四个字 。 读” 就是埋头 看 练 记 “ , 学 习中医基 础理论 , 站在理论 的高端上 ; 看” 是 随师 应诊 , “ , 学 习老师的诊治经验 ,从实践 中加深对 中医理 论的理解 ; 练 ” “ , 是在 中医典籍和老 师的指导 下 , 经过历 练 , 断地 提高 医术 ; 不 “ ” 是在实践 中多写多记 , 中医典 籍的学 习心得 、 记 , 对 师诲 及 临床成功 经验一一记 录 , 认真揣摩 , 领神会 , 心 以期 不断提 高 医术和 医论水平 。因此 , 他初出道就与祖父一样 饮誉肥东 、 巢 县, 为乡间称道 。 15 9 6年 , 祖父徐恕甫被安徽省卫 生厅调至省城 的“ 安徽 中 医进修 学校” 即安徽省 中医学 院前身 ) ( 任研究员 , 事 中医教 从 学 和临床工作 ,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 作出 了特殊的 贡献 , 自 15 年始 当选为安徽省 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 , 《 并 98 有 徐 恕甫医案》 传世 。临证 注重细考病机 , 详审脉理 , 辨证用 药 , 尤 擅长 内科脾 胃病治疗 , 为德术并重的医林耆 宿 , 成 中国百 年百 名中医临床家 。徐经世也 随祖父调 动被推荐进入进 修学校学 习。毕业 留校后又经过几年深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的历 练, 此时他对 中医思想 的理解 、各家学说 的领 悟 、I 审慎 的把 临证
从脾胃论治杂病及临床验案举隅

气 的消 退 。二者协 同 , 扶正 与祛 邪并举 , 才 能更快 促 进 机体 功能 的恢 复 , “ 邪 去正 自安 ” 。
华 琼 副主 任 医 师强 调 : 由于 肾脏 疾 病病 情 的 复
杂 性和 患者 自身 的适 应 性 , 祛 邪应 适 度 。 当代 很 多
病 的恢 复 带 来 许 多不 利 影 响 。因此 , 华 琼 副 主 任 强 调: “ 三分药 , 七分 养 ” , 要重 视脾 胃的调 理 , 以及 营养 食疗 的合 理应用 和 配合 。这对 于提 高 患者 机体 的 免
疫力 、 增强疾 病的抵抗力 , 均有着重要 的意义。
( 本文承 蒙华琼 副主隹 医师指导 , 特此谢 忱 ! )
“ 脾 胃乃后 天 之 本 ” , 直 接 影 响 着 机 体 的机 能 , 因 此 在 补 肾之余 要兼 顾补 脾 胃 ; 肾脏 疾 病 同时 也会 引起
诸 多并 发症 , 肾属 水 , 心属火 , 故 肾病 后 期 会 引发 心 律 失常 等心 脏疾 病 。华琼 副主 任 医师常 采用扶 正 补
症, 采用 相应 的治 法 , 是治疗 肾病 的关键 。 由于 肾脏
疾 病后 期 大 多 出 现 脾 胃功 能 下 降 、 气 血化生不足 ,
的 同时 , 亦强 调要做 好疾 病并 发症 的多 重预 防 , 以免
疾病 未愈 , 又 出现并 发症 。 4 预后 , 重视 后天 营养食 疗 的作 用
往 不可 能被 完全 清 除 , 伏 邪 潜伏 , 复 发 的基 础 尚在 , 因此在 扶正 补虚 的 同时 亦 要 重 视祛 邪 之 法 , 加 快 邪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

国医大师徐经世肝脾同治巧解情志病作者:李丹丹王艳昕徐经世朱晶晶濮绘绘朱龙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0年第02期【摘要】总结国医大师徐经世从肝脾着手调治情志病的经验。
其认为情志病的病因为志虑不伸,气先为病;病机在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
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主导,兼以调和脾胃,同时加以言语安慰及心理疏通,颇多效验。
【关键词】徐经世;情志病;疏肝理气;调理脾胃【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4-0083-03徐经世先生是第二届国医大师,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人才指导老师,执医六十余载。
徐老善于诊治各种疑难病症,提出“杂病论治,重在中州”“从脾论治,调肝为主”观点,强调从中调治内科疾病。
在临床中先生多从肝脾着手调治情志病,强调疏肝气、调脾胃,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徐经世教授侍诊于后,收获良多。
现将徐经世教授诊疗情志病经验浅析如下。
1 切中机因,以常識变情志病是中医学中一个专有的病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首次提及。
古医籍中认为情志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忧、思、恐),是人对外在事物和现象在情感上所作出的应答[1]。
由“惊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表明情志过激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进而发病。
先生宗先哲之言,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情志病成为一种常见疾病。
”《黄帝内经》曾对情志致病的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故徐经世教授在临诊时始终法循古医籍,着重分析情志疾病的发病机理,强调其基本病机在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治疗多先从疏肝理气入手,兼以调和脾胃,临床疗效颇佳。
2 肝脾失调,情志为病人的精神情志在情志疾病的发生、发展或转变、诊疗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2]。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1、案例一:肠胃不和
患者王某,女,40岁,主述近期肠胃不和,食欲不振,经常腹胀腹痛,大便干燥难解,舌苔白腻,脉沉紧,被诊断为脾胃湿阻型疾病。
方药:建中汤加减。
组成:白术15克,茯苓15克,茯苓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疗程:连服7天。
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肠胃症状有所减轻,食欲开始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
便通畅,舌苔薄腻减轻,脉象转缓。
2、案例二:胃痛泄泻
组成:苍术15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仙茅10克,艾叶10克,黄
柏10克。
3、案例三:脾胃虚弱
4、案例四:脾胃寒凉。
徐景藩教授临证治验举隅

2007年总第39卷第3期徐景藩教授为我国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全国卫生系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从医60余载,治学严谨,求真务实。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颇有所得。
现将徐老临证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胰腺癌根治术后上腹痛案康某,男,59岁,干部。
2004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2002年2月因上腹胀、隐痛就诊,胃镜提示:浅表萎缩性胃炎。
在门诊服药治疗,疗效欠佳,于2003年4月经检查确诊为胰腺癌,行胰腺癌根治术(胰尾、脾切除)。
术后化疗8次,出现肝功能损害(γ-GT127U/L,AFP7.7U/L),上腹痞胀不适,时有隐痛。
今春以来上腹胀痛又作,痛无规律,畏寒肢冷,午后低热,大便溏泄,日行1 ̄2次,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夜寐欠佳。
患者平素属过敏体质,手掌皮肤易起水泡,不嗜烟酒。
体检:面部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舌苔薄腻、黄白相兼,脉小弦而数,腹平软,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后腰无叩击痛,肝肋下未及,无移动性浊音。
治拟清化湿热,抑肝扶脾,理气和中。
处方:黄连2g,厚朴10g,藿香10g,焦白术10g,山药15g,蝉衣3g,炒防风6g,陈皮6g,陈香橼10g,五灵脂6g,龙葵10g,益智仁10g,高良姜3g,白芍15g,白花蛇舌草15g,炙甘草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另:三七粉1g,每日2次冲服。
2004年4月22日二诊:午后低热已退,便泄未作,脘腹痞胀隐痛未除,畏寒神倦,时有嗳气,苔脉如前。
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
治以原方加刀豆壳20g、木蝴蝶6g、佩兰10g、青蒿10g,常法煎服。
2004年5月10日三诊:发热未见,畏寒好转,上腹偏左痞胀隐痛,神倦乏力,大便成形,日行1次,舌质微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小弦而数。
辨证属术后正虚邪恋。
处方:黄连2g,厚朴10g,藿香10g,焦白术10g,炒防风6g,青蒿10g,白芍15g,炙甘草3g,陈香橼10g,益智仁10g,建曲15g,白花蛇舌草15g,海金沙12g,谷麦芽(各)15g。
运脾汤治疗胃痞验案举隅

脾虚失运之脘腹胀满、食少纳
纵观全方,健脾而不腻,行气而不燥。
该方妙在用大剂量白术加仙鹤草助脾运化,而不用传统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防太过滋腻不利于脾胃运化,同时用大剂量枳壳宽中行气消胀,配合佛手行气运脾而不伤正气,也无温燥之品耗阴伤津之弊。
方中辅小剂量党参益气健脾,
胃阴虚明显者,加当归、白芍滋阴养血,加
麦冬、石斛养胃阴。
气滞者,加陈皮、香橼,助枳壳宽中行气。
痰湿明显者,加橘红、半夏祛中焦之痰湿。
湿盛舌苔厚腻者,去滋补之党参,加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郁热者,加连翘、黄芩、蒲公英清胃热。
便秘属气滞者,加槟榔行肠胃之气、消积导
滞;属实热者,加大黄通腑泄浊;属肾虚津液不
足、蠕动无力者,加肉苁蓉补肾润肠通便。
肝气犯胃之反酸者,加左金丸泄肝火、和胃
气;反酸严重者,再加海螵蛸、瓦楞子止酸抑酸。
久病入络见血瘀证而疼痛者,加川芎行血中
之气,以及失笑散活血散瘀,则疼痛自除。
42。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临床病案举隅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病临床病案举隅
仝晓晓
【期刊名称】《爱情婚姻家庭》
【年(卷),期】2022()14
【摘要】香砂六君子汤是由四君子的基础上汤化裁而来,是消化科常用基础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疗效明显。
在跟侯留法主任门诊学习时候,常常以本方为基础方用来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本文列举 2例临床案例,共同探讨学习。
【总页数】2页(P0148-0149)
【作者】仝晓晓
【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曹志群教授临床应用化肝煎治疗脾胃病症举隅
2.半夏泻心汤治疗儿科脾胃病经验临床举隅
3.用健脾运脾法治疗脾胃病的病案举隅
4.谢军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脾胃病临床验案举隅
5.药对治疗胃病临床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或 由肝 所 及 , 脾 失 健 运 , 邪 来 门诊求 于中医治疗 , 其脉 来 虚 或 湿 诊
窦炎 伴 H P感 染 。视 其 面 容 黯 黑 阻滞 等 所 致 。治 宜 理 气 和 络 , 和 而 微 弦 , 淡红 苔 薄 , 其 脉 证 考 舌 按 有泽 , 红苔黄 , 舌 脉现 细弦 , 综合 脉 胃调 中 , 但要 理气 而 不 破 气 , 湿 之 乃 系 脾 胃虚 寒 、 燥 肝气 横 逆 之 象 , 症乃 属 木 贼 土 虚 , 胃失 和降 、 久 而 不伤 阴 , 血 而不 动气 , 经而 拟 予 健 脾 温 中 、 逆 和 胃法 为 治 : 痛 活 调 降 络伤之证 。治 以扶 土抑木 、 降逆和 不 伤络 , 出 “ 衡 升 降 ” “ 向 炒 潞党 参 1 提 平 、双 2克 , 白术 l , 焦 5克 云
Tr d t n lCh n s e cneJ u n l 51 a ii a i e e M dii o r a o
传承方法研究 ” 课题资助( oO o 1 19 N :74 32 )
・作者单位 1 安徽省 中医院( 3o 1 ;. . 2 o 3 ) 2 安徽省涡阳县人 民医院( 36 0 236)
中医药通报
20 0 8年 1 2月
l 胃脘 痛
适 , 活如常 。 生 按
童 某 , , 2岁 。初 诊 : 0 7 女 7 2 0
邵 新甫 所 谓 : 阳 明乃 十 年 8月 1 日。年 逾 七 旬 , 体 虚 “ 3 形
戴 某 , , 4岁 。初 诊 : O 7 二经 脉 之长 , 作 痛 之 因甚 多 , 男 3 2 0 其 盖 弱 , 食 少 进 , 绪 不 遂 , 郁 多 饮 情 抑 年 2月 1 日。体 力 劳 动 , 避 寒 胃者 囊 也 , 冲 繁 要 道 , 患 最 虑 , 不 乃 为 遇寒则 胃脘不适 , 大便 偏干 , 小 暑, 饮食 冷热不均 , 日久脾 胃受 损 , 多 , … ” 生 析 之 机 因 , 初 在 溲 时 黄 , 1年 以来 , 后 往 往 泛 … 先 病 近 食 气机失调 , 胃脘痛 胀 , 嗳气 吞酸 , 食 气 , 进而 则 出现 气 滞 血 瘀 , 虽 在 出 , 病 曾作 检查 胃无 病 理 性 变化 , 今
代赭 石 1 2克 , 丹 参 l 炒 5克 , 白檀 血 、 络止 痛 ; 用 赭进 未 见 呕 吐 , 便 亦 药 二
胃 , 理 在 “ ”, 胃痛 以 降 则 转 正 常 , 它 无 不适 之 感 , 守 原 此 降 因 其 故 二 诊 : 2月 l ( 2日) 进旬 日, 和 , 以赭 石 质 重性 降 , 于肝 气 方再 进 数 帖 , 药 所 用 反馈 颇 好 , 吐未 再 呕 症 状悉 减 , 无不 适 , 不 更 弦 为 犯 胃最 宜 , 时 起 到 保 护 胃粘 膜 出现 。 余 故 同
中医药通报 ・ 验案探析
徐 世 授 疗 病 举 经 教 治 脾胃 验案 隅※
● 陶 永 卓 思 源 王化 猛 张 国梁 韩 宁林 徐松 龄
关键 词 脾 胃病 胃脘痛 呕吐 吞酸 噎膈 徐经世
治 清 降 徐经世 教授 业 医五十 载 , 验 胃窦 粘 膜 未 见 明 显 糜 烂 , 动 柔 致 , 宜 健 脾 燥 湿 , 化 湿 热 , 学 蠕
胃为先 : 竹 茹 1 姜 0克 , 苍 术 l 调 节 ” 生 5 的治 疗方 法 , 收效 良多 。本 茯 神 2 0克 , 陈 皮 1 广 0克 , 半 夏 姜 克, 陈枳壳 l 2克 , 广橘络 2 0克 , 姜 例证 属 脾 胃不 和 , 邪 阻滞 , 气 1 湿 肝 2克 , 梅花 2 绿 0克 , 老蔻 仁 6克 , 半夏 1 0克 , 梅 花 2 绿 0克 , 朴 花 横逆 之 候 , 当理 气 , 川 首 故取 苍 术 二 香谷 芽 2 5克 , 代赭石 l , 2克 煨姜 6 l 0克 , 乌贼骨 l , 5克 蒲公 英 2 0克 , 陈 , 配 丹 参 、 香 、 贼 理 气 活 克 , 而 檀 乌 炙甘草 5克 。
※基 金项 目 安徽省 2o 0 7年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国 中 医名 家 徐 经 世 学 术经 验 及 其 全
屏 障 的 作 用 , 活 应 用 , 实 皆 灵 虚
《 问 ・至 真 要 大 论 》日 : 诸 痿 素 “
喘呕 , 属 于 上 。 “ 逆 冲 上 , 皆 ”诸 皆
属于 火 。 “ 呕 吐 酸 , 注 下 迫 , ”诸 暴
宜 , 求连 服 2 要 0剂再诊 。
按 呕 吐 一 证 , 客 邪 与 内 有 三 诊 : 3月 9 日) 诊 两 次 , 可 。先 生 还 提 出 H ( 经 P感 染 乃 由脾 伤 之 别 , 为 卒 然 , 伤 则 有 饮 客 内 投药 3 0剂 , 症 均 减 , 诸 胃镜 复 查 : 虚 内 湿 、 邪 阻 滞 、 气 不 和 所 食 、 志 、 胃 虚 寒 等 因 所 致 。 湿 胃 情 脾
俱 丰 , 据 前 人 治疗 脾 胃病 理 论 , 顺 , 门 圆 形 、 闭 良好 , P为 阴 逆 和 胃 , 脾 升 胃降 , 根 幽 开 H 使 和煦 肝 木 则 继 结合 自己的临床经验, 取得 了显著 性 。可 见病 已转好 , 以和 胃调 中 可起 到 杀菌 的作 用 。 的临床疗效 。仅举 几 例 , 可窥 ~ 之剂 再 服 半 月 , 无 不适 之 感 , 则 若 即 2 呕 吐 斑 而见全 貌 。 可停 药 观 察 。时 隔 年 余 , 无 不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