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情况。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是人体的中心,治疗脾胃病必须从调理脾胃开始。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需要补益,中医认为补品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枸杞等可以补益脾胃。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丸等。
3. 清热化湿
湿热内蕴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使用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消渴丸等。
4. 改善饮食
脾胃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饥饿、过度冷饮和过度辛辣食物等。
中医认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5. 心理调整
中医认为,情志与脾胃有关,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脾胃失调。
因此,治疗脾胃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总之,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补益脾胃、清热化湿、改善饮食和进行心理调整。
对于脾胃病的患者,需要在中医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

汪龙德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总结甘肃中医学院于立友,王宁汪龙德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毕业后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长期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他在临床中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我作为他的研究生,跟师1年多来收获颇丰,现将导师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谨记脾胃病生理特性,细斟脾胃病致病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五行属土,应长夏,脾主四末,应四季之末各一十八日,所以脾土在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所主,这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当中的重要性,也为脾为后天之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所以脾和胃的关系就是化与纳、燥与湿、升与降的关系。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其病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也常受精神情致的影响,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中焦气机阻滞,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湿聚成痰,痰湿日久不化,可导致热邪的出现,所以湿痰热是影响脾胃病的关键病理因素。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导师认为脾与胃的发病谱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上要细心辨证区分。
例如:纳谷不香、口淡乏味、纳呆之类,多是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导致;而恶心、呕吐、嗳气之类,多是胃不降浊,胃气上逆之症。
他强调脾病与胃病多同时出现,但二者当有轻重主次之分,临证时需仔细辨认,分而治之,才能药到病除。
二、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导师认为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是两个完整而不同的理论体系。
应当用各自理论指导各自的临床治疗,不可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的治疗。
例如:某患者,西医诊断为脑出血,中医辨证为中风中脏腑之淤血阻络证,是否就不能用活血化瘀药了呢?这显然是错误的!他坚持为了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尽量选择一种最为适合的治疗方法,哪个治疗方法疗效好就选哪个,不可中不中西不西。
当然,如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二者同时应用也无可厚非,总之宗旨就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着想。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3.1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3.2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3.3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3.4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3.5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4.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4.2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4.3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中医脾胃科跟诊心得2000字

中医脾胃科跟诊心得2000字篇一:本次见习有幸能跟诊到郑老师。
向其学习中医的临床思维,诊断思路,与处方用药的特点。
郑老师在诊病过程中通过详细的问诊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四诊合参诊治疾病。
对病人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对于我们在跟诊时存在的疑问也耐心解答,加深了我们对中医临床的认识。
在跟诊过程中,通过对老师常用药物的观察,不难发现老师使用寒凉药物居多。
多有清热,解毒,滋阴之品。
当然这样的用药特点是建立在对疾病的准确辩证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老师所言:有是症用是方,不必畏惧寒凉。
“天人合一”是中医整体观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关系紧密,而所发生的疾病也与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福州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境内群山林立,溪流纵横,地热资源丰富。
而这些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也造就了福州人的湿热体质,所患疾病也多偏属湿热。
湿热为患,久病必虚,长此以往,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这也给疾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诊疗中更应该留心仔细。
要探求疾病的本质,而不可被其外在表现的症状所迷惑。
如跟诊中有些病人表现为呕吐清涎,通常看到此症状都会想到此为胃寒之表现,但再通过问诊可得知病人纳可,食多,舌质红。
苔薄黄。
热性症状偏多,故将其定性为内热盛。
其实,胃阴虚实也可以有口干、舌红、吐涎、易饥的表现,故治疗时应该以清内热为主。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常常还会有脉证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应该遵从“舍脉从症”的原则,因为症状反映了疾病的本而脉象只是提示了病情复杂,即以症状作为治疗的依据。
对于热病,我们亦须区分虚实,实者清热降火,虚者滋阴降火。
许多人外在有目赤、口臭、咽肿、便秘等“上火”的表现,但是结合其他症状有时可以发现是因为心血虚或肝肾阴虚所致的虚火上炎。
温病认为:湿热为患不可滋阴。
因为滋阴药物,其性滋腻,会助湿,使疾病迁延难愈。
但若疾病的热象更重,滋阴降火亦是可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不宜选用过分滋阴的药物。
而应当选取具有清热之功的滋阴之品,如石斛。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脾胃病诊治经验

一面,除上述见症外,伴见口苦、溲赤,在此情况下,不妨温阳与解毒并举;温阳药能 振奋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而解毒药则有直接针对病原之意图,可加用板蓝根、黄 柏、丹皮、白花蛇舌草等。 对慢性肝炎之各种证候,区别是在气分还是在血分,有利于根据病理层次进行辨证 治疗,故不容不辨。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在血,故慢性肝炎尤 多络病。其特点为肝区疼痛,牵及背部,舌质有紫气,苔薄腻,脉弦涩,肝功能长期不 正常,对其治疗,疏肝养肝、必兼通络,通络必兼解毒。一般可用《金匮》旋复花汤为 主方,取茜草代新绛,药如旋复花、茜草、丹参、泽兰、柏子仁、紫草、菝葜、路路通、 参三七等。不效,需参用虫类药,叶天士“取虫蚁之品,以松透病根”,确是经验之谈。 常选用九香虫、全蝎、参三七各等份,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5粒,1日3次,收效 堪佳。虫类药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大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应用。 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肝肾精血亏损、瘾块癖积的证候。朱师强调养正消 徵,重药轻投,调和肝脾,燮理阴阳,汤丸并进,治疗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结合机体免疫反应,选用部分有促进细胞功能之品,如党参、黄芪、仙灵 脾、白术、白芍、当归、女贞子等健脾、补气、补。肾、补血、补阴之品。朱老早在50 年代末,就研制成复肝散后改为复肝丸(今之复肝胶囊)。1963年在《中医杂志》8期 披露后,全国各地较多同仁验证临床,尤治疗慢肝和早期肝硬化疗效均较理想。“复肝 丸”,(由红参须、参三七、地鳖虫、紫河车、炮山甲、广姜黄、广郁金、鸡内金等组成), 对慢性肝炎之癞块癖积及早期肝硬化,确有改善症状与体征,促进肝功能好转之疗效。 但是对于肝胆湿热壅遏,转氨酶明显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待湿去热消,方可斟酌 用之。 朱老还根据《内经》:“肝开窍于目。”指出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必然反映于目。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对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 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所以, 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后写进 《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脾胃病诊治上朱老倡导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 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见微知著,既病防变等观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好 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挥。
脾胃乃后天之本,3年调理最全经验总结,适合每个人

脾胃乃后天之本,3年调理最全经验总结,适合每个⼈我们最常说的就是脾虚,可是很多⼈对脾虚不以为然,往往觉得脾虚不能够实际感受到,脾虚不会影响正常⽣活,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脾胃乃后天之本,⼀切疾病的调理都应该从脾胃开始!脾虚会导致很多疾病的⼊侵,同时影响⼈体的阳⽓,阳⽓决定⼈的寿命。
⼀、脾虚是个啥很多⼈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是不是脾虚。
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
中医脾虚: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虚损造成的⼀系列⾝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理现象。
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是出现败⾎症。
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脾则是后天这本,是⽓⾎⽣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看。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体的⼀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
脾脏占有全⾝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体最⼤的⼀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
由此看见脾对⼈体的重要性。
⼆、脾虚会怎么样1.脾虚会肥胖现在不管是男⼈、⼥⼈都在追求好⾝材,想瘦⼀点,因为瘦⼀些会更美,瘦⼀些会更健康。
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
⾸先,脾虚导致运化能⼒下降,代谢困难,⾷物的能⼒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
肥胖容易引起⼼脑⾎管疾病,脂肪肝,增加⼼脏负担,⼈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松软不再紧致,肺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肚⼦上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缚鸡之⼒”的⼈,这些⼈往往因为脾虚导致⾷物⽆法运化,出现体弱乏⼒,精神不振,⾎虚,⾯⾊蜡黄或苍⽩。
往往这⼀类⼈不能负重,抵抗⼒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怕热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
脾虚会导致⽓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病也还是⼿脚发热,喜冷。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便秘等。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调理脾胃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食物,养护脾胃。
应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饥过饱,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2. 药物治疗
中药对脾胃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香砂六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的胃痛、腹胀等病症;大建中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恶心、呕吐等病症。
3.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针灸调理经络,调整脾胃功能,起到治疗脾胃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仲景等。
4.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之一。
可通过按摩腹部、足三里、大椎等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理,养护身体,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脾胃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关键部位,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免疫力和营养吸收能力。
中医认为,脾胃属于“中焦”,主要功能是
运化水谷精华,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华,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排泄等重要器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不适的症状,如胃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名中医对于治疗脾胃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脾胃喜温喜干,不喜寒湿,因此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酸、过甜、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
2. 运用中药调理。
中药对于调理脾胃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中医中,有很多针对脾胃病的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还可以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单味中草药,如山楂、泽泻、砂仁等。
3. 运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
脾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可以起到调理脾胃、促进正气的作用。
4. 进行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在治
疗脾胃病时,也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音乐、冥想、放松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达到舒缓情绪、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总之,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十分丰富,需要通过综合调理、个性化治疗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进行治疗。
同时,还应注重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脾胃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 号:R 5 . 2 63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17 .8 0( 0 2 50 8 .2 6 47 6 2 1 )1 .0 00
【 要 】 中医治疗脾 胃病的经验总结:①重视舌诊 ,四诊合参 ; 肝脾 同治,重在健 脾;③治理脾 胃, 气同治 。尤其适 摘 ② 痰 用于慢性 胃炎、消化性溃疡病 、慢性结肠 炎、肝硬化等 消化道 疾病的诊治 ,临床疗效卓著。 【 关键词 】 脾 胃病;中医治疗;经验 总结
S m m a i i g t ee p re c f r ai g s le n t m a h d s a e M u rz n x e in eo e t p e n a d so c ie s si TC h t n n
王 平
( 四川省 巴中市巴州区梓檀庙 乡卫生 院,四川 巴中,6 63 ) 306
cmb a o f l  ̄Heaopei T n zifcs go esle; ̄G vrac o c , hem o gh. a i l l i befr o i t no l n i a; p tslnco gh,ou i nt en n h p o e n es mah p lg T n z iP rc a ys t l o n t tu r u a
..
8. 0 .
C ii lo rao C iee dcn 0 2 V 14 No1 l c un l f hn s i e 1 o. ) n aJ Me i 2 ( . 5
可 降虚元之火 ,茯苓健脾而渗湿 ,利水而不伤正。诸药协同,
可调整 肾肝脾三脏功能 ,有开有阖 ,寓泻于补 ,使补而不腻, 泻邪而不伤正 。在大队滋阴药中,佐 以桂枝 、附子各一两,意 在 阴中求 阳,阴生阳长 ,即所谓 “ 少火生气 ”之义,诸 阴药得 附桂之温化则滋而不滞 ,附桂得 阴药之润则温而不燥 。故诸药
[ b tat T mmaie h x ei c fra gsle n o c i ae C A src] os u r eep r n eo et pena ds mahds ssnT M: ̄ E hs ntn u ig oi te zt e t i n t e i ) mp ai o g edan s , s o sh
22病症炯异 ,病理本质则一 . 肾为先天之本 ,水火之脏,五脏六腑之根本 ,五脏 阴阳调
味地黄 丸滋其 肾阴,附桂温其肾阳,阴阳并补,可使肾气 得充,
升降复常。 如 肾气得充 ,气 化复司,津津蒸化而上行布散,则 消渴饮 多 自减 ,浊水亦得下行。收纳浮 阳,则虚火得以下降,补 肾之 虚,则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虚冷不温可升 。通过补。 肾,可使燥 者能润 ,利者可约 ,总之 ,协 调肾脏 阴阳,恢复气机升降是桂 附地黄 丸多向调节作用之治疗 途径 ,也是桂 附地黄丸愈病之机
合 用 可 协 调 肾脏 阴 阳 、激 发 元 气 之 根 。
阴阳两虚这一共 同的病理本质,均可用桂附地黄 丸治疗 。 23协调 阴阳 ,恢复升降是愈病之途径 - 阴阳盛衰乃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 ,转归之机 理,而升 降 出入则 为阴阳气机之运动形式 。阴阳失其相对平衡,则机体升 降失常 。肾之阴阳宜 以平秘 ,相互为用 ,化生肾气 ,若 肾阴肾 阳偏盛或偏衰 ,则病证可偏阴偏阳,若阴阳两虚 则肾气不足 , 整 体机 能下 降,而产 生各种升 降失常之病证 ,桂 附地黄 丸以六
t e d a o i n e t n f c r n c g s i s p p i l e ie s ,c o i o i s c rh ss o e l e d o h r d g si e d s a e , h i g ss a d t ame t o h o i a t t , e t u c r d s a e h n c c l i, ir o i ft i r a t e ie t e s s n r ri c r t h v n v i c i ia f c c so ttn ig l c l i a y wa u s d n . n e a
机能下降而体温 不升。肾气 之虚 ,虚 阳上浮则可见 内伤发热 ; 肾司开阖 ,前后不利责之 肾,肾气不足,中阳不振 ,阴寒下迫 可见泄泻 ; 阴寒固结则见便秘等等。要言之,凡具有 肾气虚弱 、
编 号:E -2 7 6 0( R 1 0 0 0 修回:2 1.80 ) 0 20 .8
中 医 治 疗 脾 胃 S l na ds mah i ae; C t a etS mai e x ei c Kewo d ] pe o c s ssT M et n; u e n t de rm m r e h pr ne zt e e 现 将 我 治疗 脾 胃病 的体 会 浅 述 如 下 。
脾 胃的盛衰 、寒热与强弱,分析脾 胃疾病的病因病机 ,通过 四 诊合参 , 辨证论 治, 才能够更好地做到药到病除。对每个患者 , 除了细问其病情 ,按其脉象,无不特别细察其舌象,以辨其脏
1 重视舌诊 ,四诊合参
观察 舌象 是中医诊疗 的传统经验和特色 ,是审证求 因、辨 证论 治的可靠依据 f,在脾 胃疾病的诊治中更是 占有重要的意 ”
理。
节 中心。肾气盛则五脏得养 ,肾气衰则五脏 阴阳失调 ,五脏之
伤 ,穷必及 。 肾,笔者认为理虚 以治。 肾为本 ,肾气不足 可导致一 系列表现 不同的症状 。如肾主水 ,合膀胱司气化 ,肾气不足 , 则膀 胱气 化失司,可见诸小便或多或少或频 或闭等异 常:肾藏
龙雷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 ,命火不足则脏腑形骨无 以温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