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

浅析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

浅析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作者:李月庆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10期摘要: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及沂沭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日照沿海地区以及胶东半岛,其中鲁山、沂山和蒙山为中心的山地丘陵地区及发源于此的沂沭河流域是山东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

从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来看,旧石器时代山东地区已有古人类居住,但这些古人类应当是从北方或西北方迁徙而来。

此外,旧石器时代的山东地区很可能与周边地区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山东地区;文化山东地区自有人类开始,便产生了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山东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因此,要探究山东地区的文化渊源非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不可。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以《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2]为参照,结合新近考古发现,对旧石器时代山东地区的文化作进一步探讨。

一、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情况20世纪60年代,沂源千人洞遗址的发现开启了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目前来看,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几个比较集中的区域,现根据地貌、地理条件,大致分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及沂沭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日照沿海地区和胶东半岛三个地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及沂沭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是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有:沂水县的西水旺与南洼洞、平邑县的白庄小西山和骑子鞍山洞穴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仅有银雀山遗址一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存数量较多,主要有千人洞遗址、凤凰岭遗址、湖台遗址、黑龙潭遗址、望海楼遗址、宅科遗址、上崖洞遗址、南武阳城遗址、金雀山遗址、浮来山地点、小麦城地点、乌珠台地点、沂水县20处地点、郯城马陵山40处地点、金雀山公园遗址等。

日照沿海地区也是山东地区出土旧石器时代遗存的重要区域,其中秦家官庄发现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大青峰峪村地点发现的石器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日照沿海旧石器地点群、日照竹溪村与日照黄泥梁遗址均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东省考研考古学重点时期遗址及文化的整理与分析

山东省考研考古学重点时期遗址及文化的整理与分析

山东省考研考古学重点时期遗址及文化的整理与分析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山东省的历史和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山东省考古学领域的一些重点时期遗址的整理与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这些遗址及其相关文化。

一、山东省考古学重点时期山东省地域辽阔,可追溯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考古学领域,山东省的重点时期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等。

1. 新石器时代遗址山东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众多,其中以济南趵突泉遗址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济南趵突泉遗址是山东省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

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山东省远古时期的社会形态、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则是山东省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2. 商代遗址山东省的商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济南郑村山商城遗址、临沂沂水商城遗址等。

这些遗址是研究山东省商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商代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3. 周代遗址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山东省作为周王朝的重要一部分,其遗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东省的周代遗址主要分布在历城、荣城、临沂等地,这些遗址是研究周代山东省政治、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二、遗址的整理与分析1. 遗址的整理工作遗址的整理工作是考古学的基础工作之一,它主要包括遗址的保护、整理、清理、修复等工作。

对于山东省的考古遗址,整理工作至关重要。

遗址的保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其原始状态不受破坏。

整理工作包括对遗址进行细致的清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遗址的结构和功能。

修复工作则是对遗址的损坏部分进行修复,使其更加完整。

2. 遗址的分析工作遗址的分析工作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它主要包括遗址的文化层序划分、遗物的分类与鉴定、区域性文化差异等内容。

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借助GIS研究史前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
呈 现复 杂化趋 势 。 南省 龙 山文化 河 遗址 共 计 12 2处 , 布 的显 著 特 3 分
征 是 淮 河 流 域 遗 址 数 量 的 突 发 性
之 间的 相互 作用 关 系 。钱耀 鹏[ 8 1 分 北 纬 3 。 3一 6 2 间 。 西 长 约 12 3 o2之 东 析 了 自然 环 境 因 素 对 聚 落 要 素 形 5 0 m, 北长 约 5 0 m。 里是 中 8k 南 5k 这 态特 征 , 以及 微 观环 境 因素 对 聚落 华 文 明 起 源 的 核 心 区 域 ,是 考 古 类 型及 其平 面形 态 、 观环 境 因 素 宏 学 、 明起 源 、 境 考 古 研 究 始 终 文 环 对 聚 落 区 域 特 征 及 其 发 展 道 路 与 关 注 的重点 区域 。省 内有史 前聚 落 特点 的影 响作 用 。顾 维 玮 和朱诚 20 0余 处 ,整 体 上秉 承 了裴 李 岗 0 在对 古 遗 址 分 布 与 环 境 演 变 关 系 文化一 韶 文化一 山文化一 商 文 仰 龙 夏 研 究 中认 为 , 址 的分 布与 气候 和 遗 化这一 中原 史前 文化演 化序 列 。在
址人 地 关 系 的 特 征 因 素 进 行 了 分 环境 的关 系 进 行分 析 , 现 了史 前 大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 . 发 比较 大 的村 落 的 房屋 有
析 . 用 了遗 址 面积 、 址 文 化 层 选 遗 置 、 址 距 河 的 距 离 、 址 距 河 岸 遗 遗
聚落 选址 的一般 规 律 , 为解 决 聚 落 整体性 思路 。
域 文 化谱 系 以外 的其 他 文化 类 型 .
如 大汶 口文化 、 家 岭文 化 等也 在 屈
近 的登 封 、 禹州 一 带 , 次 是 晋 南 其 汾水 中下游地 区。商代 是第 二个奴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栾丰实【作者简介】栾丰实,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济南250100)【关键词】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稻作农业/发展与扩散地处黄淮下游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偏早时期是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区。

随着与南方地区文化交流的增强,至迟在北辛文化时期稻作已传入海岱地区,然后循着东、西两路由南向北不断地扩散和发展。

到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稻作农业经济。

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点,稻作农业还渡海传播和扩散到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区,并进一步向日本列岛扩散和发展。

一、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变迁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尚不清楚,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为距今8000年前后的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只发现了10余处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以北地区,东起潍河流域,西至济南以西的大沙河流域,东西长200多公里。

泰沂山系以南地区,前几年在安徽东北隅的宿州小山口和古台寺两处相距不远的遗址下层,发现了与后李文化相似的文化遗存,而其他地区目前尚无线索。

后李文化之后是距今7000-6100年的北辛文化,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比较丰富。

遗址的数量达到100多处,空间分布也基本上遍及大运河和南四湖以东的山东及江苏的淮河故道以北地区。

尽管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差异,但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继北辛文化而起的是大汶口文化,其存续时间为距今6100-4600年前后。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也由平等社会开始走向分层社会,最终导致了早期国家的诞生。

距今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是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海岱地区方国林立,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战争频繁,催化和刺激了社会的迅速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如稻作农业的广为扩散等[1]。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

齐鲁文化山东历史(史前时期)

引言概述:山东是中国的齐鲁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重点介绍山东在史前时期的齐鲁文化。

正文内容:一、早期居民与文化形成1.山东史前时期的居民主要为先民族、苦寒族等部落聚居。

2.居民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生活方式简单原始。

3.古人类在山东地区的活动遗址中发现了石器、陶器等古代工具和器物,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水平。

4.山东的史前时期迄今发现的文化遗址有岳阳文化、沂山文化等。

二、岳阳文化的特点1.岳阳文化是山东史前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

2.岳阳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农耕的出现。

3.岳阳文化遗址中的石器制品种类丰富,工艺精细,显示出先民们熟练的石器加工技术。

4.在岳阳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生活。

三、沂山文化的研究1.沂山文化是山东史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沂山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3.沂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器种类丰富,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人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社会组织能力。

4.沂山文化还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对山东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史前时期山东的社会组织1.在史前时期,山东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2.部落之间存在着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3.部落内部存在着酋长制度,而部落之间则形成了联盟或者宗族制度。

4.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五、齐鲁文化的影响1.史前时期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对后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齐鲁文化的发展为山东地区的经济繁荣、政治统一、文化灿烂奠定了基础。

3.齐鲁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和农耕发展,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4.齐鲁文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传承方式,为后来的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提供了借鉴。

总结:山东在史前时期的齐鲁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组织形式为山东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

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

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类型1、城子崖类型: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中上游和徒骇河流域的鲁西北地区。

2、尹家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汶河、泗河中上游的泰安、济宁、枣庄地区。

3、姚官庄类型:主要分布于潍河、瀰河流域地区,西界大约在淄河沿岸,东侧似未越过胶莱河。

4、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河、沭河中上游地区和日照、赣榆沿海一带,西、北两侧分别与尹家城类型、姚官庄类型相连,向南似未越过陇海铁路。

5、杨家圈类型: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及其沿海岛屿地区,三面环海,西南部与大陆相连,分界约在胶莱河一线。

6、王油坊类型:主要分布于鲁西南、豫东和皖北地区。

分期1、分期典型遗址的分期:尹家城遗址(划分为六期)、丁公遗址(划分为五期)、三里河遗址(划分为四期)。

陶器的演化可以反映各个分期的不同特点。

2、各期的文化特征第一期:本期遗存见于东海峪、尧王城、大范庄、尹家城、西吴寺、前掌大、丁公、三里河、呈子和狮子形等遗址。

房址主要为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较小,已经开始出现台基式房屋;墓葬均为中小型墓;陶器的颜色,墓葬和居址差别很大。

第二期:瓷器遗存主要发现于东海峪、尧王城、尹家城、丁公、城子崖、姚官庄、呈子、三里河、狮子行、邹家庄和杨家营凤凰台等遗址。

房址中半地穴式、地面式和台基式建筑并存,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居多;陶器中黑陶的比例上升。

第三期:本期遗存主要见于东海峪、尧王城、尹家城、西吴寺、栾台、尚庄、城子崖、丁公、凤凰台、田旺、西朱封、姚官庄、三里河和狮子行等遗址。

房址中半地穴式建筑较少,地面式建筑较多;发现少量特大型墓;陶器以黑陶居多。

第四期:本期遗存主要发现于尧王城、化家村、尹家城、王油坊、尚庄、城子崖、田旺和三里河等遗址。

房址以方形和长方形的单间地面式建筑为主,某些地区还有双间或多间相连的建筑;大中小型墓均有发现;陶器以黑陶最多,灰陶次之。

第五期:瓷器遗存主要见于两城镇、尹家城、造律台、王油坊、栾台、青堌堆、莘冢集、尚庄、南陈庄、邢寨汪、城子崖、丁公和田旺等遗址。

以地层关系证实山东龙山文化渊源的史前遗迹——东海峪遗址

以地层关系证实山东龙山文化渊源的史前遗迹——东海峪遗址

以地层关系证实山东龙山文化渊源的史前遗迹——东海峪遗

程红;刘建忠;王娟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2()17
【摘要】文章以日照东海峪遗址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了东海峪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发现了著名的三叠层、先进的台基式建筑及夯筑技术,以及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等典型器物代表。

所有迹象表明,东海峪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且已步入文明社会,对研究早期国家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116-119)
【作者】程红;刘建忠;王娟
【作者单位】日照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山东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2.安徽萧县金寨遗址发现大汶口至龙山文化遗迹
3.根据一张古画寻找到的龙山文化遗址——山东胶县北三里河遗址调查小记
4.草鞋山遗址发现史前稻田遗迹
5.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考古

山东考古

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张学海:《海岱地区史前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韩嘉谷:《环渤海古文化谱系和区系类型说》,《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胡炳华:《山东史前文化遗迹与海岸、湖泊变迁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何德亮、孙波:《试论鲁南苏北地区的大汉口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栾丰实:《论大汶口文化和崧泽、良诸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王锡平:《试论山东地区的素面陶鬲》,《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方辉、崔大勇:《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族属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张敏、韩明芳:《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的初步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徐基:《商文化大辛庄类型初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刘彬徽:《山东地区东周青铜器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考古学专刊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南京博物院:《日照两城镇陶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枣庄建新》,科学出版社1996年。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科学出版社199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温凉偏湿的变化过程。古植被主要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存在针叶 林 和 阔 叶 林 面 积 来 回 摆 动 的 情
况。暖湿时期人类居住海拔较高,冷干时期人类聚落也随水从高处往低处迁移。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及 龙 山 早 期 阶 段
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山文化晚期及岳石文化初期出现 的 冷 干 气 候 事 件 有 可 能 对 龙
!# $" 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
图 lb 沭河上游遗址预测概率分布图 与实际遗址分布图的叠加
Fig. lb The overiap of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predicted freguency of reiics with reai site map in the Upper Shu River region
582
第四纪研究
2006 年
neae)植物中可 能 包 括 水 稻 花 粉。 当 时 气 候 属 中 全 新世的温暖湿润时 期,生 长 了 现 生 亚 热 带 地 区 的 蕨 类植物。到了大汶 口 文 化 中 期 阶 段,枣 庄 建 新 遗 址 孢 粉 分 析 反 映 出 的 生 态 环 境 ,具 有 偏 旱 的 自 然 景 观 , 很可能表明当时 气 温 略 有 下 降,湖 沼 收 缩。 当 时 生 长的植物有栎、胡桃( Juglans)、榆( Ulmus)等暖 温 带 落叶乔木树 种。 同 时 出 现 了 喜 温 干 的 松 树( Pinus) 以及中旱生的草 本 和 小 半 灌 木,如 蓼( Polygonum)、 藜( Chenopodiaceae )、豆 科( Leguminosae )、蒿、禾 本 科、麻黄( Ephedra)和生长于森林区及森林草 原 带 的 干燥山坡上 的 中 华 卷 柏( Sellaginella chinensis)。 还 有生长 在 潮 湿 林 下 或 沟 谷 的 草 本 状 蕨 类,如 紫 萁 ( Osmunda )和 中 华 里 白( Hicriopteris chinensis )等。 从 植 物 硅 酸 体 分 析 来 看 ,均 属 于 禾 草 类 ,其 中 羊 茅 类 禾 草 植 物 硅 酸 体 占 优 势 ,还 有 芦 苇 和 竹 子 ,形 状 有 方 形 - 矩形、棒形、扇 形、芦 苇 扇 形、尖 形、圆 形 - 椭 圆 形 、哑 铃 形 、竹 类 鞍 形 、颖 片 和 叶 片 硅 化 表 皮 。 另 外 , 有水生藻类环纹藻( Concentricystis)及 松 属、蒿 属、藜 科、卷柏 属( Sellaginella )的 花 粉。 由 于 羊 茅 类 禾 草 是一些较高的禾草,一 般 喜 生 长 于 较 为 湿 润 的 土 壤 中 ,特 别 是 芦 苇 和 竹 子 的 存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 当 时的气 候 环 境 是 较 为 湿 润 的[4]。 到 了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阶 段 ,气 候 明 显 变 凉 、变 干 ,但 与 现 在 相 比 ,仍 是 温暖湿润的气候。
第 26 卷 第 4 期 2006 年 7 月
第四纪研究 OUATERNARY SCIENCES
文章编号! ! 1001 - 7410(2006)04 - 580 - 09
Vol. 26,No. 4 July,2006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
齐乌云 梁中合 高立兵 贾笑冰 王树芝 王金霞 赵志军
"! 聚落考古调查
我们对该区 112 处 史 前 遗 址( 其 中 有 的 遗 址 兼 有两种文 化 )进 行 了 聚 落 考 古 调 查。 按 文 化 类 型 计,含大汶口晚期文化遗 址 40 处、龙 山 文 化 遗 址 70 处、岳石文化遗址 9 处。 绝 大 多 数 遗 址 的 文 化 性 质 比 较 单 纯 ,堆 积 的 厚 度 一 般 相 对 也 比 较 薄 。
坡度越大,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小;遗址距离大河流越远,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越小,遗 址 存 在 的 概 率 越 大;遗 址 距 离
中等河流的垂直距离、小河流的水平垂直距离越大,人类不便于利用水资源,遗址 存 在 的 概 率 就 越 小。 区 域 地 质 地
貌考察及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 地 区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至 岳 石 文 化 时 期 的 古 气 候 有 温 和 偏 湿—温 凉 偏 湿—冷 凉 干
第一作者简介:齐乌云 女 38 岁 副研究员 第四纪环境与环境考古专业 E-mail:giwuyun@ sohu. 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9801001 )资助
2006 - 03 - 20 收稿,2006 - 04 - 14 收修改稿
4期
齐 乌 云 等 :山 东 沭 河 上 游 史 前 文 化 人 地 关 系 研 究
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其中人骨 的 食 性 分 析 结 果 表 明,大 汶 口 晚 期 的 食 物 结 构 存 在 贫 富 差 异,
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 C3 植物为主,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以小米等 C4 植物为 主。 借 助 GIS,SPSS 软 件 所 建 立 的 人 类 居住场所的选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定 量 关 系 模 型 表 明,人 类 居 住 场 所 的 选 择 与 地 貌、水 文 等 自 然 环 境 密 切 相 关。
山文化的结束和岳石文化发展进入一个低谷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题词! ! 沭河上游 史前文化 人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 ! K982. 要 支 流,它 发 源 于 鲁 中 的沂山山脉,由 北 向 南 注 入 淮 河。 沭 河 上 游 主 要 包 括山东莒县。莒县 位 于 山 东 省 的 东 部,日 照 市 的 西 部,东 经 118 35' ~ 119 06'、北 纬 35 19' ~ 36 02'。 沭河上游属鲁中南 丘 陵 区,其 地 貌 基 本 是 一 个 山 间 盆 地 ,两 边 是 低 山 、丘 陵 ,中 部 为 沭 河 的 冲 积 平 原 ,地 势 北 边 高 、南 边 低 ,北 边 是 沂 蒙 山 区 。 该 区 属 于 暖 温 带 季 风 气 候 类 型 ,地 带 性 土 壤 为 棕 壤 ,植 被 为 暖 温 带 落叶阔叶 林[1,2]。 区 内 多 为 时 令 性 河 流,以 沭 河 为 中心,呈树枝状 分 别 向 内 汇 合。 古 文 化 遗 址 多 分 布 在沭河及支流两岸的河漫滩及丘陵台地上。
莒县大朱家村遗址的 l ~ 5 号样品、杭头遗址 的 l ~ 5 号 样 品、集 西 头 遗 址 的 2 号 样 品、段 家 河 遗 址 的 l ~ 2 号样品属于大汶口晚期阶段的文化堆积,其 孢 粉 组 合 以 乔 木 植 物 花 粉 为 主,达 78. 6! ~ 90. 4! ,灌 木 及 草 本 植 物 花 粉 次 之,占 8. 2! ~ l4. 6! ,蕨 类 及 藻 类 植 物 孢 子 较 少,仅 占 0. 9! ~ 8. 8! 。在乔木植物花粉中,以松为主的针叶植物花 粉 居 多,占 43. 7! ~ 66. l! ,而 阔 叶 植 物 花 粉 占 2l. 0! ~ 35. 4! ,包括 桦 属( Betula)、栎 属、胡 桃 属、 椴属( Tilia)、榆属 等。灌 木 及 草 本 植 物 花 粉 以 榛 属 ( Corylus)、蒿属、菊科( Compositae)、禾 本 科 为 最 多, 蕨类植物孢子出现了 石松 属( Lycopodium)、卷 柏 属、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和 真 蕨 纲( Filicales)。 由 此可见该时期孢粉 中 乔木 植物花 粉 含 量 达 75! 以 上,虽是以松为主的 针 叶 植 物 花 粉 含 量 远 远 超 过 了 阔叶植物花粉,但是 喜 温 湿 的 阔 叶 树 种 还 是 占 一 定 的 比 例 ,出 现 了 中 生 草 本 蒿 、禾 本 科 及 湿 地 环 境 下 的 水 龙 骨 科 、环 纹 藻 的 孢 子 ,说 明 当 时 应 是 一 个 温 和 偏 湿 气 候 条 件 下 的 以 针 叶 树 为 主 的 针 、阔 混 交 林 植 被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中心,北京 100710 )
摘要! !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 址 动 植 物 遗 存 的 浮 选、遗 址 及 墓 葬 出 土 人 骨 的 同 位 素 微
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 文 化 时 期 的 生 业 活 动 以 农 业
沭河上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属新石器 时 代 晚 期 ,岳 石 文 化 属 青 铜 时 代 的 早 期 。 其 中 ,大 汶 口文化晚期的年代范围大约 3000 ~ 2600BC,龙山 文 化 大 约 2600 ~ 2000BC,岳 石 文 化 大 约 2000 ~ 1600BC。
在大汶口文化 晚 期 沭 河 上 游 大 型 聚 落 很 少,多 是一些中小型聚落,其 中 位 于 沭 河 冲 积 平 原 上 的 陵 阳河遗址为中心聚落。沭河上游龙山文化的聚落遗 存 发 生 了 一 定 变 化 ,主 要 表 现 在 聚 落 分 布 的 扩 散 ,即 没有一处规模和位 置 都 处 于 绝 对 地 位 的 遗 址,而 是 形成了多中心分散 分 布 的 格 局,从 目 前 掌 握 的 材 料 观察,这些相对独立 的 小 聚 落 群 主 要 分 布 于 沭 河 及 它的一些重要支流 上,如 段 家 河 遗 址 和 孟 家 洼 遗 址 等。岳石文化时期该流域内的遗址数量明显减少, 这种急剧衰落的现 象 不 仅 存 在 于 沭 河 上 游 地 区,同 时也存在所有岳石文化分布区内。在遗址分布上, 从平缓的河漫滩到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前台地都有分 布,其分布很分散,没有聚落中心可寻( 图 1a)。
!" 多种分析所反映的人地关系信息
为了搞清 沭 河 上 游 同 一 时 期 遗 址 间 的 空 间 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