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立秋
为什么说一叶落而知天气网

为什么说一叶落而知天气网
一叶落,知天下秋
古人说:“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是古代的灵树,古人认为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寒风吹而万木皆枯.意思
而灵树对天地岁月的感知异常敏感。
等秋天一到的时候,它们就会察觉到。
在天地尚且炎热的时刻,梧桐最先感知到秋气,并且开始有叶子落下。
在古代,季节更替是大事。
立秋这天君王要率领大臣去郊外祭祀,迎接秋天的到来。
而太监则会把梧桐从屋外移到屋内,让皇帝可以听到秋天梧桐叶落的第一声秋响。
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以表达“报秋”的意思。
张承志说:“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
前一秒,还是大暑的酷热,后一秒,就是秋天的微凉。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
早晚的风里,已经见了凉气。
清晨的草木,慢慢长了露珠。
寒蝉声嘶力竭,仿佛要抓住最后的时光。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念起,万水千山。
万物之道,难逃阴阳二气,彼此对立,彼此循环。
炎热的大地已到承载的极限,阴气就开始显现,进入秋冬的序列中。
等万物冰封,阳气开始复起,进入春夏的轨道里。
阴阳循环,春秋交替,是万古不易的规矩。
帝王迎秋,民间祭秋,这正是先民对天道的体认与敬畏。
梧桐叶落

梧桐叶落作者:小燕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1期“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里的一叶知秋说的就是梧桐树。
自古,梧桐树就被视为圣王和先知,《花镜》中这样赞美梧桐:“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
桐不华,岁必大寒。
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
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就像有人质疑为何“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样,怎么梧桐叶落就知秋了呢,为何不是枫叶落、柳叶落、桂叶落?那漫山的枫叶被秋色染红的时候,不是更能代表秋天到来吗?还有,那被人称为懦夫和孬种的蒲柳叶落下时,秋雨横阶,黄叶铺地,不是更容易引起人们伤感的情绪吗?为什么让梧桐叶独揽秋讯,向人们报告秋天的消息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的眼里,梧桐是有一种有灵性的草木,认为它通明神谕,感知宇宙,呼应时间的能力特别强,担负着上苍赋予的感知秋风的神圣使命,所以在立秋日的第一时间里,它会落下第一枚叶子。
随后,人间的其他草木纷纷效仿,以枯枝、谢花、落叶来报告秋天的消息。
梧桐大有王者风范,所以白帝城矗立的三王碑上,树王梧桐格外地醒目,其他二王分别是花王牡丹和鸟王凤凰。
梧桐的高贵还因为凤栖的缘故,传说凤凰不栖他木,只择梧桐而落,《庄子·秋水》里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清高的凤凰让梧桐也自此扬名天下。
早在我国的《诗经》一书中,就有梧桐和凤凰的传说了,《诗经·大雅·卷阿》中吟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郑笺亦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古人对梧桐招来凤凰的传说深信不疑,《晋书》上也说过,那个叱咤风云、投鞭断流的前秦皇帝苻坚,就曾在阿房城的四面八方植满梧桐和翠竹,结果真的招来了凤凰:“苻坚时,凤凰集于东阙。
”尽管这些都是神鸟的传说,但古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喜欢梧桐树倒是千真万确的。
我们从他们的诗词里就能以一斑而窥全豹。
如李煜《相见欢》里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如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还有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不用说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指一片叶落预示秋天到来,常用来比喻敏锐的观察、感受可以由小见大。
或谓由某一事物的萌芽状态的迹象,而窥知到这一事物的发展趋向。
在古人眼里,梧桐是有灵性的草木,它通明神谕,感知宇宙,呼应时间的能力特别强,担负着上苍赋予它感知秋风的神圣使命,因此在立秋日,它会第一时间落下叶子。
随后,人间草木纷纷效仿,以枯枝、谢花、落叶报告秋天的消息。
此时,梧桐大有王者风范,因而矗立于白帝城的“三王碑”(碑上镌刻了一株梧桐、一簇牡丹、一对凤凰)上,“树王”梧桐格外醒目,其他二王分别是“花王”牡丹和“鸟王”凤凰。
论梧桐树的种植历史及文化意蕴

论梧桐树的种植历史及⽂化意蕴梧桐是产于我国南北⽅的⼴布树种属梧桐科梧桐属的落叶乔⽊。
它以其树⼲通直、枝叶繁茂、浓荫覆地等特点历史上被⼈们视为吉祥嘉⽊⽽珍爱之并加以⼴泛种植在城乡。
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化内涵。
本⽂对此进⾏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城市种植梧桐树之概况梧桐有青桐、碧梧、青⽟、庭梧之名称。
最早见于先秦《诗经》《⼤雅·⽣民之什·卷阿》有“凤凰鸣矣于彼⾼岗。
梧桐⽣矣于彼朝阳”之句“卷阿”意为蜿蜒曲的⼭岗《卷阿》篇是西周成王游⼷卷阿时随⾂对成王的颂美之词规劝成王求贤、⽤贤之意也有以凤凰栖梧桐喻贤⼈汇集。
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
说明在夏末周初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的关注。
其后的《尚书》、《庄⼦》、《吕⽒春秋》等先秦均提及到梧桐树。
梧桐树被植于城市最早是在春秋时的苏州春秋吴王夫差建梧桐园于园中植梧桐树梁任昉《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名琴川。
”[1]汉代梧桐树被植于皇家宫苑《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桐三椅桐、梧桐、荆桐”“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
魏晋时城市⾥种植梧桐树开始增多晋·夏侯湛《桐赋》⽈:“有南国之陋寝植嘉桐乎前庭”南朝著名⽂⼈谢眺《游东堂咏桐》诗有:“孤桐北窗外⾼枝百尺余;叶⽣既婀娜落叶更扶疏”句是在庭院中植桐。
汉代以后多受梧桐引凤凰的传说影响多植梧桐树以引凤。
晋·傅咸《梧桐赋》则述说了门前列⾏植梧桐树招引凤凰的盛观有:“郁株列⽽成⾏夹⼆门以骈罗”赋句称道。
⼤规模种植梧桐树则是前秦王苻坚《晋书·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梧桐不栖⾮⽵实不⾷乃植桐⽵数⼗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城市⾥种植梧桐树有“明年三⽉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雅极为可爱”[2] 之论。
唐代城市⾥种植梧桐树极为普遍。
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唐初宫中少树孝仁后命种⽩杨谓何⼒⽈此树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何⼒⼀⽆所应但诵古诗云:‘⽩杨多悲风萧萧愁杀⼈’。
关于梧桐叶诗句

关于梧桐叶诗句别李郎中薛涛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安仁纵有诗将赋,一半音词杂悼亡。
大雨苗苏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梧桐更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立秋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采桑子冯延巳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
斜月模糊,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梧叶儿元无名氏秋来到,慢慢凉,寒雁儿往南翔。
梧桐树,叶又黄。
好凄凉,绣被儿空闲了半张。
卜算子断肠夏完淳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夏日书帐陈淑兰帘幕风微日正长,庭前一片芰荷香。
人传郎在梧桐树,妾愿将身化凤凰。
秋夜陈文述梧桐叶底见银河,露气当窗冷碧罗。
四壁虫声两行雁,不知何处得秋多。
句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芳草渡冯延巳梧桐落,蓼花秋。
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江一片。
山如黛,月如钩,笙歌散,魂梦断,倚高楼。
虞美人冯延巳碧波帘幕垂朱户,帘下莺莺语。
薄罗依旧泣青春,野花芳草逐年新,事难论。
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说?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虞美人冯延巳画堂新霁情萧索,深夜垂珠箔。
洞房人睡月婵娟,梧桐双影上朱轩,立阶前。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
一声已断别离心,旧欢抛弃杳难寻,恨沉沉。
采桑子李煜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
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鹧鸪天李清照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立秋) 王维《山居秋暝》

(立秋)王维《山居秋暝》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立秋。
周代,周天子要亲自率领公卿到西郊迎秋,而到了宋朝,皇宫里则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盆栽梧桐树移到殿内,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便要大声启奏“秋来了”,而梧桐树的叶子也会应声而落,暗合“一叶落知天下秋”之意。
悲秋固然是古人的常态,但是,立秋之日凉风至,暑热的天气已经持续了那么久,这一缕新凉,也会给人带来久违的清爽感,让人心都透亮起来,暗暗生出几许宁静,几许欢愉。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优美的秋日颂歌——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先说题目。
“山居秋暝”,四个字,也是四个元素。
“山”就是山,不是海,不是村庄,也不是朝廷。
“居”是住,不是周末爬山,也不是旅行经过山路,而是就住在山里。
“秋”是秋天,不是溽暑的夏日,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暝”是薄暮时分,不是白天,不是黑夜,而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这边刚刚红日西垂,那边已经月上东山。
这四个元素都要写到,怎么写呢?先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联写初秋,真是恰如其分。
大家都知道,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
但是,若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秋天的温差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
这都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
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学习)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学习)【导语】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知识。
一叶知秋《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
小桃核牵连着的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
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秋神蓐收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立秋节气的故事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
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
它每枝有十二片叶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如果闰月,就会多长出一片。
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十分寒冷。
立秋节气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04
农业生产与立秋关系
农作物生长周期及影响因素
生长周期
立秋时节,大部分农作物已进入生长后期, 如稻谷、玉米、高粱等。此时,作物生长速 度逐渐减缓,开始积累干物质,为丰收做准 备。
影响因素
立秋后的气温、光照、降水等气象条件对农 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有 利于作物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积累;而适 量的降水则有助于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防止干旱或涝灾。
历史文化背景及传承价值
历史文化内涵
立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承 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 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独特认 识和把握。
文学艺术作品
历代文人墨客常以立秋为题,创 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为立秋节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 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秋节气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传 承价值。
03
传统习俗与活动
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仪式
祭祀土地神
在立秋时节,人们会举行祭祀土地神 的仪式,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作物丰收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土地的崇敬和 感恩之情。
祭祀谷神
谷神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农业之神, 人们认为他掌管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 成。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向谷神献 祭,祈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外出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饮食调养原则及推荐食谱
要点一
饮食调养原则
立秋时节,饮食应以“少辛多酸”为原则,尽量少吃葱、 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 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 养肝。
要点二
推荐食谱
立秋后,建议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 、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同时,还可适当食用一 些药膳,如益胃汤、五汁饮等,以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是秋季开始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节气)以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东汉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秋神名叫蓐收。
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
《山海经》上说他
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
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
女儿。
传
说中的女娲是“人首蛇身”。
“蛇身”不只是表示某种图腾崇拜,还指身材好,曲线玲
珑,婀娜多姿。
许仙痴迷的白娘子,就是白蛇幻变的美女。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
秋后问斩。
秋天有杀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
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
秋”。
《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
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
十分寒冷。
在院子里栽上一棵梧桐树,不但能知岁,还可能引来凤凰。
“凤凰鸣矣,于
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凤凰非梧桐不栖。
爱美的女孩,会摘几片梧桐的叶子,剪成不同的花样,插在发髻上。
顽皮的孩童正
围着她们起哄,妈妈喊他们回家了。
先洗手,然后伸出来,妈妈在他们的手心,每人放
七粒赤豆,再递给他们一碗井水,让他们“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着井水吞下。
据
说吃了之后,不生痢疾。
奶奶前一天就开始忙了,又要摘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树上的果子,还要把茄子
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
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过饭了,她笑眯眯地,一样样端
出来,让大人孩子边纳凉边吃。
吃剩的核不能乱扔,要给奶奶。
奶奶用手掀起围裙的两
只角,让孩子们放进去。
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们投到炉灶的火里烧掉。
这样
就不会得感冒,免瘟疫。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扩展阅读:/html/peixunxiangmu/2012/1111/58.html
本文出自:深圳神州小吃
汤粉王/html/peixunxiangmu/2012/1115/62.html
/html/xiaochixiangmu/tesexiaochi/2012/1007/19.html
砂锅粥/html/peixunxiangmu/2012/1114/61.html
潮州卤水/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肠粉/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13.html
麻辣烫/html/peixunxiangmu/2012/1105/54.html
生蚝/html/peixunxiangmu/2013/0509/492.html
烤鱼/html/peixunxiangmu/2012/1104/53.html
酸辣粉/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45.html
鱿鱼/html/peixunxiangmu/2012/1206/81.html
烤鱼/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石锅鱼/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
潮州卤水/cxcms/product/2012-6-27/254.html 肠粉/cxcms/product/2012-5-8/101.html
原味汤粉/cxcms/product/2012-5-7/66.html /html/42/42/42.html 荷叶鸡
/html/11/9/119.html 猪脚饭
/html/47/47/47.html 原味汤粉
/html/10/10/10.html 桂林米粉
/html/46/46/46.html 千层饼
/html/peixunxiangmu/2012/1007/45.html
/html/peixunxiangmu/2012/1206/81.html
/cxcms/product/2012-5-8/92.html
/cxcms/product/2013-2-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