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写作全程导航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作文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作文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变幻多端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都在准备迎接寒冷的冬天,一切都在慢慢地变化着。
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句话,正是描绘了秋天的变化之美。
“一叶落”这个形象生动的词语,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片金黄的落叶在秋风中飘舞的场景。
落叶的飘落,不仅仅是一种景色,更是一种象征。
它告诉我们,时间在流逝,季节在变迁,生命在轮回。
而“知天下秋”,则是告诉我们,从一片落叶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秋天的景象。
这句话,是对秋天的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揭示。
秋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大地被染上了金黄、橙红、深紫等各种色彩,仿佛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这些色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而正是因为这些美丽的色彩,才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之美。
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果实累累的树枝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有红彤彤的苹果,有金黄色的梨子,还有紫红色的葡萄等等。
这些果实,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口感上的享受,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劳动的成果和丰收的喜悦。
而正是因为这些丰硕的果实,才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之美。
秋天,是一个风清气爽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清风拂过,空气清新,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清爽和舒适。
而正是因为这种清爽的气候,才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之美。
总的来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句话,揭示了秋天的变化之美,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神奇和魅力。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五彩斑斓的景色,还可以品尝到丰硕的果实,更可以感受到清爽的气候。
正是因为这些,才让秋天成为了一个让人陶醉的季节。
然而,正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揭示的那样,秋天的美丽是短暂的,时间在悄悄地流逝,一切都在慢慢地变化着。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眼前的美丽,让心灵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得到滋养,得到升华。
同时,也应该学会从一片落叶中,去感受整个秋天的美丽,去感受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高三写景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_800字

一叶落知天下秋?_800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
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
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
“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
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味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
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
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
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四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
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
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
一叶落才知天下秋作文

一叶落才知天下秋作文一叶落才知天下秋作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叶落才知天下秋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叶落在秋,叶落知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落才知天下秋。
——题记叶子,在风中掉落。
秋到了?不,秋快过了。
一直以为,才刚刚,不,是才快要进入秋天。
怎么会眨眼间,秋,已从身边匆匆掠过,直到连叶子们也等不及了,才忽然发觉——呵,都深秋了。
翻开日历,赫然发现,昨日,竟已是秋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了。
怎么会这样?我迷惑地问自己,才刚听见秋的脚步声,就要迎来冬了吗?居然,要等落叶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提醒,才知道这一切吗?叶落才知秋,时光过得太快了,以至于我连它们是怎么从我身边溜走的都不知道。
“光阴似箭,日月似梭”这两个已被我用滥了的词语,直到今日,我才明白了它们的'真实含意,不由得让我长叹一声:“时光老人啊,放慢你的脚步,等等我吧!”还记得,一眨眼前,我们还是刚入学时嘻嘻哈哈的顽童,但一眨眼后,我们已经六年级了。
时间像流水一样地逝去,像流云一样地飞走,却没有流星一般的华丽,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逝,等你惊觉过来,已经追不上它的脚步了。
回忆似水流年,小时候的我,不知时光易逝,总觉得每一天都很漫长。
为了让时间快些过去,我问妈妈:“有没有什么药,让我一吃下去就长大了呢?”妈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宝贵,你胡思乱想什么呢!”我不理解地摇摇头,跑开了。
我问老师:“老师,怎么样才能让时间再快些呢?”老师问答:“时光荏苒,别人想让时间走慢点还来不及呢,你怎么会想让时间再快些呢?”我皱起眉,不解地走开了。
现在想来,那时的念头真的是不可理喻。
笔下走龙蛇,抬头一看,天已经暗了。
一下午的时光,就这样走了?我不可置信,但又不得不相信。
保不准就一眨眼的工夫,十年、二十年就过去了呢?叶落知秋,叶落才知秋,一叶落才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2)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2)作文教学2009-03-23 22:389号文一叶落知天下秋?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这是以偏概全,一叶落并不就是天下秋了,不能以一点来看全面。
天下秋是由无数落叶来组成的,这是一个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一叶落,天下就并不一定是秋。
爱迪生曾经说过,他的每一件发明都不是偶然发明出来的,它们都是经过他多次的猜想和实验才能够发明出来,就比如他所发明的灯泡,他用了几千种材料,失败了几千次,才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如他没有做这么多实验,灯泡也不会被发明出来。
想要质变就必须要量变,这就像考试一样,碰巧考出一次好成绩,不能就这个人成绩优异,多次的考试成绩才能反映出一个人成绩的高低,而成绩的高低又由平时积累的知识决定的,这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叶落并不就是天下秋了,天下秋是由无数落叶才能质变的。
一叶落并不能知道天下秋,看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全部,要知天下秋就必须纵观全景。
这就像看一个人一样,看到他的一个缺点或是一个优点,不能说他是坏人还是好人,不能说他对还是错,必须看到他的方方面面才能作出判断。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伟大的领袖,他也是我们新中国的创造者,但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他曾主导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令我们国家停滞不前的错误活动,难道人们就能以此否定了他的成功,否定了他的一生?我们不能以一局部来判断全局,泽东的一生应是七分功,三分过,功大于过,我们不能以他的一面来概括他的一生。
一叶落并不能知天下秋,每一件事都有多面性,看一件事就必须以总观全局的看法去看待。
一叶落知天下秋?不。
天下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天下秋就必须总观全局,一叶落不代表秋天到。
得分42简评正确理解了题意,观点鲜明,能围绕观点展开议论,叙议结合,有较强的说服力,层次清楚,语句通顺。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精选作文八篇

【篇一:一叶落知天下秋】古语有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这些都是讲到从一些细小事情的变化上,便可以了解整件事情的态势与状况!在今天这种时代背景下,倘若我们能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那“一片落叶”,了解未来的“秋”或许我们可以提早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微风”吓倒!怎样才能做“一叶知秋”呢?这就需要我们思维与观察的本领了。
三思而后行这古训在当下是十分智慧的处世之道,思考的魅力也是散发着芳香的!庞涓因为缺乏深思,慎察而中了孙膑之计,以致成“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司马懿因为没有熟虑、谨行而上了孔明空诚计的当,最终以拥重兵却惨败为结局。
然而正是经过思考的洗礼,细致的观察,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就能挑起整个地球,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秤,他就能称出地球的质量。
可见细微的观察与深思熟虑可以让我们从细小的变化,事情中总结规律,最终完成大的成就,才能了解事物发展趋向,不致被一时的假象所蒙敝,最终失败:才能主动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即将出现的危险!一叶知秋不仅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也是蕴含着许多生活的智慧与趣味!如北风吹落了第一片枯枫叶,我们知道——秋天不远了,燕儿们结伴开始飞向南方,我们了然——冬天快要到了。
而且的老人家身体似乎就是一个季节的传感器,要下雨了身体便有不适了,腰酸了,腿疼了……我们了解了这些,便可做到及时添减衣物,不致在瑟瑟的风中流鼻涕,了解这些,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恬然!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这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篇二: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简单的话,却有道不尽的禅意。
它告诉我们由小见大,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引导我们去探求。
细微事物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不同的奥秘,引领我们开拓另一片净土。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道敏锐的目光,感知世界。
周国平说:“拾一粒埃土,世界就在脚下。
”这正道出了生活中智慧的哲理,一道敏锐的目光是看到了一种变化,抓住了那个重要的瞬间,预感大形势的改变。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1)

一叶落知天下秋?2009广一模语文东莞标杆作文(1)作文教学2009-03-23 22:361 号文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
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
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
“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
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味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
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
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
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
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
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
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
一叶落,天下秋作文

一叶落,天下秋作文落叶飘飘悠悠,它总是那么潇洒飘逸;或乘风而去,或落叶归根,只因为落叶是秋天的点缀,一叶知秋,歌颂着多个春秋,见微知著地预示着流去的年华。
它虽是一片枯去的青春,却还有预见未来的灵魂,有着坦坦荡荡的精魄,不然何来“一叶落知天下秋”?卧龙先生黯然离世,他如落叶班带着无限的留恋,叹息着壮志未酬就骤然归根了。
卧龙即诸葛亮,我想他的伟绩是家喻户晓的,但又有谁沉思过他离世时的“未雨绸缪”?诸葛亮刚离世,司马氏大军就追至,可为什么又狼狈逃回?那是因为诸葛亮未雨绸缪,知己知彼所以吓退敌军,这说明诸葛亮真的是一代奇才。
可是历史的潮流总是汹涌向前的,一人之力总是难以力挽狂澜,何况诸葛亮所忠于的是刘禅,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正是一面倒的庸君,刘备曾暗示诸葛亮如果刘禅无能,可以取而代之。
可能这就是语言艺术,诸葛亮就更忠心耿耿了,可是他可曾想过他去世后的蜀国?诸葛亮离世不足几年,姜维只是抵挡了一阵子,刘禅就大开城门拱手让国了。
一叶知秋,诸葛亮的离世就预示了一个朝代的结束。
一片忠心的落叶,本想力挽狂澜,却始终抵抗不了汹涌的寒秋,是无奈?是惋惜?一切都化作过眼云烟。
落叶既可知道凄戚的秋日,也可以预测丰收的秋季。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历史大树的一片落叶,它虽然坠落了,但也伤透了大树母亲的心,可是它见证了大树的坚强,见识了“坚强不屈、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精神,斯人已逝,但中华儿女仍然勇往直前,一叶知秋,但那原来惨惨戚戚的悲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蒸腾下瞬间挥发,留下的是顽强拼搏、勇敢前进的民族精华。
枯叶飘逸,不一定是生离死别的'哀痛,而是振奋人心的呐喊,因而它预示了强大的民族灵魂,升华了坚持不懈的复兴大道。
一片落叶对于万千世界是沧海一粟,坎比虚无缥缈的空气,但它不是单纯的落叶归根,而是一种坦坦荡荡的气节;它不仅预示了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还昭示了那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气魄。
躯体飘逝何足挂齿,但那气壮河山的精神决不可死!落叶要将离去的伤悲化作呼唤着前仆后继的勇者呐喊,唤醒着,振奋着丰秋的将至,一叶知秋,因不凡的落叶而昭示更金碧辉煌的金秋!一叶落,天下秋作文篇二一片浑黄干枯的落叶,轻轻的躺下,却有十分沉重,似乎承载着千万棵树的枯黄,诉说着秋天的萧瑟,一叶落知天下秋。
广州一模作文(1)

广州一模作文评卷分析一、关于题目的释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
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审题本次作文题是一句带有公理性的话后面打上问号,显示了对这句话的质疑之意,带有辩证思考,同时又是比喻性题目,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清题目中对象的关系。
“一叶”比喻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两者具有小与大、点与面、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等关系。
处理这些关系应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2、落实写作重点。
文章的写作应取“一叶”与“秋”的比喻义,写清其本义。
重点应在“知”的理解,根据题目的含意,“知”应取“感知”“预知”“推知”“判断”“看见”“体会”“体现”“认识”“反映”“折射”等具有推测动作和现存状态之意。
因为,从命题意图看,命题旨在考查学生认知事物、了解社会能力。
综合上面内容,写作时,可选择肯定或否定其中一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或对思想品格的认识,或对伦理道德的理解,根据特定的关系,推断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折射出思想品格等人性光辉即可。
具体操作:正面立意(一叶落而能知天下秋):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大主题;可通过某一小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可通过某一细节了解事物的规律;可通过某一瞬间反映生活(历史)的永恒;可通过某一诗词章句的片断反映作者的内心气象。
……反面立意(一叶落焉知天下秋?):应全面看问题,避免片面认识;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看问题不能草率做判断;应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单从表面的现象去判断事物,往往缺乏合理性。
……主要存在问题:1、滑出命题旨意,只写题目的本义,直接写树叶飘落,秋天到来。
2、题目的重点动词“知”吃不准。
把“知”理解为“决定”,如“细节决定成功”;把“知”理解为“否定”“代表”,如“不能因一次失败而否定别人的能力”,“一次失败并不代表着永远都失败”。
3、不具体落实“一叶”与“秋”的本义和两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一模作文“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写作全程导航一、力求审题的准确度就话题作文而言,所谓审题主要是通过对材料和话题的审读,来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写作的方向、范围和要求。
高考作文中要获得高分,这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审题的准确、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成败。
审题不准或者完全错误,作文就会被判“死刑”。
就像一艘航船,方向不对,即使行驶得如何出众,又怎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话题作文发展到今日,审题的难度在降低,但是降低难度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审题,相反更要重视审题,试想,对于一则把握题意并不难的作文命题,如果因为忽视而导致“偏题”甚至“离题”,岂不可惜?但是每年这种悲剧发生却绝不在少数。
一言以蔽之:审题决不可以等闲视之。
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先用唐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和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具体的感性的自然现象发端,然后顺势作思维的第一级跳跃: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第一级跳后紧接着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第二级跳: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最后顺势导出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试题表述简洁明了,一气呵成。
和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样,“一枝一叶一世界”仍是关系型的,反映“一枝一叶”与“一世界”之间的关系,正如题目提示的那样,“有限”与“无限”,“寻常细微事物”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关系。
然而与一般的关系型话题不同,此题关系单一,而内涵丰富。
对由“A与B”组成的话题,考生通常要思考A与B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只有一种关系,可以有多种复杂的关系;而这个话题则只能根据材料明确指出的“寻常细微的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这样的观点来做“一枝一叶一世界”的文章。
考题其实和英国诗人布莱克诗“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无限握在你手中,永恒存在一瞬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生必须把握住“有限”(“一枝一叶”)和“无限”(“世界”)间的辨证关系来展开。
应当说在审题上并无多大障碍,因为审题的“度”,命题者在第二跳中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了考生。
但是,遗憾的是不少考生还是在准确把握题意上栽了跟头。
仔细品味上述两跳,它体现了思维的两个流程:感性(特殊)——理性(普遍)。
这就预示着考生在具体行文时,只要另用其它的有限的具体现象来揭示某个世界、某种无限就切题了。
如果对“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两句话再作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一叶知秋”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高度科学概括,它的全部哲学意义在于让人从一片树叶的凋落而知秋天的到来,从事物的细微处看到它整体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由自然法则下的“一叶知秋”我们还可以将这个比喻性的话题进一步拓展为社会法则下的“一叶知秋”:小中见大,现象中有本质,特殊中寓普遍,微观中见宏观,平凡中见伟大,局部中有整体,有限中蕴无限,个人与集体,个性与共性,瞬间中藏永恒……所有这些类比拓展当属“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个话题之列,因此也可以说这个有限的话题包蕴了无限的哲理。
面对这样的话题,有二十年左右人生阅历的高中生定会产生共鸣,也一定有话可写。
二、力求立意的高新度考生在审准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便是为文章立意,立意即确定中心。
一篇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中心,它是灵魂是心脏。
立意首先求“稳”,在此基础上再求“高”求“新”求“深”,忌庸俗肤浅。
所谓“稳”,即要切合命题者的意图、原材料的主旨。
据此,考生应当跳出材料,多角度联想、想像,将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尝试多元立意,最后比较,优化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
正如2004年江苏卷作文题一样,“一枝一叶一世界”的话题同样可以唤起考生的广博联想,立意的要点同样是要将“一枝一叶一世界”具体化,从而将立意具体化。
因为这一话题包蕴了无限的哲理,适应于任何领域,故而考生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联想,都应该而且一定能找到能说明“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具体事例或现象。
聊举几例:由一个个小小的生活故事,揭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观某人琐行碎言,而推知其人格之高下、精神之优劣、胸怀之广窄;由父母师长友人点点滴滴的关爱,而感知爱的世界至情无声、朴实无华、博大温暖;由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份意外的感动,而感知生活的美好;由人生有限而事业无限,而感知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追求无限事业的辉煌中去,方能流芳百世;由某地某些并不起眼的变化,而折射当今改革开放的成就;……再来看几篇考场佳作的立意角度:《茶•琴•菊》一文,仅从茶、琴、菊三个文化视窗,让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风起风落间》以孔子、苏轼、李白、贝多芬、凡〃高等中外名人事例,小中见大,呼唤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歌唱的心》仅以船长、骑士、艺人的追求表现人类灵魂的精华——坚强、执着、忠诚;《指间的世界》也仅以几个人几本书,启示人们去读书,去感受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是尘埃,也是宇宙》则以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引导人们去关注无限的宇宙;《尝鼎一脔》则从艺术、哲学、思想的高度鼓励人们去挖掘、升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这样一个话题,绝大多数考生是从正面入手,因此如果能从反向立意的话,就显得新奇而与众不同,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既然一片好叶、一枝好花能让人感知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一片败叶、一枝丑花折射一个并不美好的世界又有何不可呢?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差之毫里,谬以千里”不也同样能够诠释“一枝一叶一世界”的寓意吗?比如:由楼价飙升、房地产商的暴利可显民本式微,揭示贫富的急剧分化;由股市违规、劣质奶粉可见诚信缺失,呼唤公德回归;由贪官污吏的层出不穷,揭示反腐败斗争的任重而道远;由艺人假唱、拒演、打架、炒作、贿评,揭示其异化的人格;由几个民工的城市遭际,而反映世态炎凉,提请关注弱势群体;由环境的日益遭毁,窥见利欲熏心下地球母亲的累累伤痕,吁请环保意识;由贫寒学生上不起大学、穷苦病人看不起病等一枝一叶,揭示当今社会的诸多不和谐之处,呼唤建立和诣社会的重要与迫切性。
……如能这样的“反弹琵琶”,文章在立意上自然胜人一筹。
这就意味着考生面对话题不仅要广博联想,更要善于勇于绽开广博联想中的一支奇葩——相反联想。
三、确定文体的新适度有了不俗的立意,还得有反映这立意的最佳文体。
文体虽然只是文章的形式载体,但其对作文得分的高下也是不容忽视的。
历年来高考话题作文中产生的满分佳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文体的创新。
文体之于内容,正如瓶之于酒,美酒装新瓶更能沁人心脾。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审美心理总是“喜新厌旧”的,在每天大批量的批阅后,阅卷老师更喜欢“新面孔”而对千人一面的作文心生厌烦。
因此好内容如果能出之以好形式,更是相得益彰。
这里所说的文体的“新适度”,“新”指的是与众不同,“适”指的是既适合话题内容,又适应自己的最佳发挥。
本题作文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因此考生在审题、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写,然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写出来的作文就得符合该文体的写作要求,写什么文体得像什么文体,否则便会被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得分可想而知。
就“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话题而言,可供选择的文体大有余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纵览今年浙江优秀作文乃至满分作文较去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这一话题在文体的“新颖度”“丰富度”上未能体现异彩纷呈。
考生大多选择的是议论性散文的笔法,如附文《风起风落间》,鲜见小说、短剧、童话、寓言等文学性体裁,至于日记体、书信体、新闻体、问卷调查等应用文类的体裁更是难得一见。
不知是这个比较空灵的话题束缚了考生的文体定位能力,还是考生在求新不能之下退而求其稳使然。
试选择上述“由几个民工的城市遭际,而反映世态炎凉,提请关注弱势群体”这一角度,如若出之以“调查报告”,则不妨作如下构思。
先以“民工潮”和民工对城市建设的贡献提出调查目的;然后以一句诸如“那么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待遇呢”设问,提起下文;紧接着主体部分则从“就业”“劳保”“子女入学”三个角度,虚拟或采访三位民工的遭遇;最后以“大贡献”和“低回报”这一对比性议论,揭示民工整体的生活状况,进而画龙点睛昭示主题:关注弱势群体。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同样也能得高分。
四、追求语言的彩色度语言是作文唯一的也是最终的载体,再高新的立意,再新适的文体,再新巧的构思,再丰富的材料最后全都要借助于语言来完成传达。
语言最能体现一个考生的才情,《考试说明》将对语言的要求列入了“发展等级”中,足见重视有加。
《考试说明》中关于语言要有文采的具体要求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为此考生在落笔时须树立强烈的追求语言美的意识,发挥自己的语言个性,尽量做到让自己的语言出彩。
“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话题本身就具有诗意的外壳和哲理的内核,这给那些擅长议论或抒情的考生展示才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试看如下几篇优秀作文的语言:选一个宁静的午后,挑一个阳光四射的地点,舒展着筋骨,捧一杯香茗,透过晶莹剔透的茶杯,看茶叶舒展姿态,你会蓦然感慨:你拥有了一个世界。
不是吗?晶莹的杯皿仿如人类臵身的宇宙,流动着的液体仿如周围清新的空气,而那水中时而舒展,时而闭合,时而上浮,时而下沉的茶叶又与那人生百态有何等相似。
——《茶•琴•菊》晨风抚起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蝶翅轻拍芳朵,轻舞飞扬,那是新生的涌动;绿叶滴下晨露,折射阳光,那是盛夏的生机。
——《风起风落间》无论是船长、骑士,还是艺人,哪怕他们有着不凡的业绩,在这无限的时空中,他们都只能是一瓣鲜花甚至是一段残枝。
然而一滴水足以让阳光展现它的全部光辉,一瓣花朵足以让世界的芬芳在上面停留。
这些普通、卑微甚至已经不存在的职业也足让人类灵魂的精华——坚强、执着、忠诚……在上面流淌着光辉。
他们是人类,是世界的缩影,他们和千千万万同样平凡的人一起,让自己歌唱的心,汇成一曲人类灵魂的大合唱。
——《歌唱的心》月明星稀的夜星,你把酒望天,你从那一轮明月里看到了阴晴圆缺,看到了悲欢离合;你从门前流水里看到了乐观豁达,看到竹杖芒鞋的潇洒。
——《雨夜读书有感》“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这寻常的谒语,使他们免受六道轮回的苦楚。
这如同树叶在“一岁一枯荣”的谶言里悄悄生长,悄悄凋落,如同石头在阳光中慢慢承受风雨,如同牛羊在晨曦暮霭中一声又一声的问侯。
这一片轻灵的诵念之声,伴着收藏在有限中的永恒,轻轻漫过我的心田。
——《一叶一菩提》在书里,我看见了任长霞扫恶打黑时的铁面无私,扶危济困时的柔肠百转;我看见十里长街,百花满地,晚幢如云;我看见这个弱女子成了百姓心中流动的丰碑,赢得了百姓最虔诚的尊敬的爱戴。
——我看见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