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汉”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永不屈服的灵魂《老人与海》赏析-老人与海-全集

永不屈服的灵魂——《老人与海》赏析“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是一部写陆地、海洋与天空的中篇小说,海明威在八周里完成了这部两万六千字的作品。
直到后来出版也始终保持了初稿的原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动,一气呵成。
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一辈能写出的最好作品。
《老人与海》以简单的故事说的不仅仅是要对挑战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
在一个钟头里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更准确的说只是一个小册子,你才会明白为什么海明威能因它的主要成就而获得全世界作家写了几千万字也难望其项辈的诺贝尔文学奖。
舍利曾说过《老人与海》是一部字字珠玑的不朽作品。
尽管我没有读英文版本的能力,但我已能从它的中文译本中一窥它的魅力。
(我一直认为看中文译本无法真正领略到原著的精华,而这次却很意外)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
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它事物。
"的确,从书中很多内证来看,海明威把诸多的内涵融入了这个简单的故事中。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
他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
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
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
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
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
《老人与海(节选)》ppt课件38张

象征了不可 捉摸、神秘莫测 的命运,既施恩 于人又捉弄人, 风险与机会并存 喻人生战场,人 生存的环境。
象征了不可知的自然 力量,与人对立的邪恶 势力和不期而遇的挫折, 包括厄运、劫难等。只 有经历与“鲨鱼”的较 量,人才能成为强者。
“电报式风格”的艺术特色
结构上的单纯性 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 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 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
八分之一是我们能看到的,八分之七是隐 藏的,那我们能读出哪些隐藏的内容呢?
阅读文章后三段
海明威为何给老人设置这么多困难?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本文中直接出场的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 主要是围绕着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 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 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
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词藻,尽量采用直截 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 动。这些则是得力于海明威多年新闻记者的功底,形成了一种 简明、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人称“电报式风格”。
1926年,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 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 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彷徨、失望的集中反映,对当 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
倡“电报式”行文风格,以简洁、精炼和直
接、明快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文

从《⽼⼈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从《⽼⼈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 ⼤学⽣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都知道毕业⽣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毕业论⽂是⼀种有准备的检验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怎么写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从《⽼⼈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毕业论⽂,欢迎⼤家分享。
[摘要]本⽂从⽂学⽂体学的⾓度对《⽼⼈与海》独特的⽂体特⾊进⾏较为系统的分析,运⽤统计法和描写法揭⽰其风格要素即⼩说的语⾔材料、表达⽅式和叙事⽅式的具体特征,进⽽指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关键词]海明威、语⾔特⾊、现代叙事⼿法、⽼⼈与海 简介 美国著名⼩说家海明威是⼀位不平凡的语⾔⼤师,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荣获1954年诺贝尔⽂学奖。
⽂学语⾔可分为两种:⼀种是叙事语⾔,另⼀种是⼈物话语。
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艺术,创造出⼀种独特的⽂学散⽂风格。
本⽂从《⽼⼈与海》⼊⼿,对其语⾔特⾊和叙事⼿法简单的分析。
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语⾔特⾊——电报风格 以《⽼⼈与海》为例,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了他个⼈的偏好,显⽰了他的电报风格语⾔特⾊。
海明威倾向⽤英语中最核⼼、最普通的词汇。
从《⽼⼈与海》的⽤词和句⼦结构不难看出,⽂章的⽤词很简单,很少⽤表⽰抽象意义的⼤词。
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清楚,他必须得保持体⼒,所以就强迫⾃⼰吃前⼀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的⾦枪鱼。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一、本文概述《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以其简洁有力的叙述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展开,他独自在海上与大鱼搏斗,最终虽然只带着鱼骨回到了岸边,但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本文旨在探讨《老人与海》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象征意义,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以及其他角色的深入剖析,揭示海明威所追求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桑地亚哥塑造成为了一个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形象。
他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渔夫,更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勇士。
桑地亚哥在海上与大鱼的搏斗,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更是人与命运、人与自我之间的较量。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海明威传达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坚韧和勇气。
除了主人公桑地亚哥之外,小说中还有其他角色的存在,他们或是与桑地亚哥有着紧密的联系,或是作为旁观者见证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这些角色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
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明威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明威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启示和勇气。
二、《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主人公——圣地亚哥。
这位老年古巴渔夫,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圣地亚哥的形象,首先体现在他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上。
面对巨大的马林鱼和接踵而至的鲨鱼,他从未放弃过斗争,即使在困难重重、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他的左手抽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但他依然紧紧地拉着钓线,与大鱼展开了长达两天两夜的激烈搏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0《老人与海》课件

写 作 背
《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 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 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
杀死鲭鲨, 杀死两条星鲨, 杀死铲鼻鲨,刀
大鱼被吃 大鱼被吃掉四 子被折断
掉四十磅 分之一
鲨鱼受重伤, 剩下半条鱼
老人被打败 了,大鱼只 剩下残骸
问题探究
1、在与鲨鱼的决斗中,本文通过哪些方法来塑造老人的形象?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并概况这些语段展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
2、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决斗?又如何看待老人决 斗的失败?
1953年,海明威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凭《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 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 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硬汉形象”
“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 师、斗牛士、猎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 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 和勇气。
In a word
越少,就越多
结构和情节简单,人物少到不能 再少,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 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句子简 短,语汇准确生动。
《老人与海》主题探析

《老人与海》主题探析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海明威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
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
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
正如肖恩#奥弗莱因所说: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犟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
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自然或是社会中,人应该正视现实,接受一切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
纵然面对死亡,也要漠然处之,宁折勿弯,这是桑提亚哥所执著的人生要义,也是《老人与海》的哲理闪光。
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理论与思想基础是行动哲学。
它主要以主体的行动为表达方式,用主体的行为和动作展示其丰富的内涵。
他所揭示的是肉体和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来自于不断运动的驱动力,强调的是在深沉的行动中锻造有价值的灵魂,他们用行动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冷静、果断、顽强和不畏任何强大力量的主体意识。
他们所遵循的真理是“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拼搏,终不免失败。
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但在精神上永远是个强者。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
〖2021年整理〗《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他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这位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乃至悲剧性命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而不弯腰的硬汉子典型。
作为硬汉性格的最典型体现,桑提亚哥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首先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
桑提亚哥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
在远海上为制服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
2超时空的主体情境,赋予了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力量。
海明威笔下的许多硬汉总是活动于具体的时空,而桑提亚哥则明显不同,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于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先后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展开搏斗。
在这种超越具体的时空中,老人与大海及与鱼的关系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他与大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人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老人由此而获得了豪迈的人格力量。
即如他的那句口头禅所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3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
和其他许多硬汉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神色走向必然的失败,而是在遭受了那么多磨难之后,仍满怀信心地梦见了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导语:《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凭借这部作品,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简介,欢迎阅读!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
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
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
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
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
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
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
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
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
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