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皮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
语言论读书笔记

《语言论》读后感《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
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
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
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
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
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学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也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提出,在不同文化下,由于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例如,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这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以及对数量和颜色等概念的理解。
这个假说是由爱德华·萨皮尔和本杰明·李·沃尔夫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一个定论,而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
一方面,有许多研究表明,语言确实对人们的思维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语言并不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拟声词——精选推荐

引言拟声词又叫象声词(Onomatopoetic words),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而形成的词项。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不仅英语中存在,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各种语言里都有大量的拟声词。
自古以来,汉语拟声词特别发达,《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是模仿织布机的声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像小溪潺潺、鞭炮噼里啪啦等。
英语中的拟声词也俯拾皆是,如giggle( 咯咯的笑)、tick(钟英汉拟声词对比拟声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但是由于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别,英汉拟声词有着诸多的异同。
研究英、汉语拟声词,比较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种辞格,并能对翻译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Onomatopoeia in English and ChineseY ANGMei PENG Zhi-hong(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China)Key words:onomatopoeia; motivation; formation; semanticAbstract:Onomatopoeia is a very important lexical and language phenomen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language formations and thinking way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onomatopoeia in the two languages. It will help us tograsp this figurative speech to research the onomatopoeia an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us promoting our拟声词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摘要] 拟声词不仅是音义结旨昀语百符号,而且能括和所指之间既具有泉似性,又具有任意性文中从两十方百对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加说明:一方面是象似性和任意性曲统一;据索绪尔的观,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连接的是语音和音响形象,即所指和能指,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萨皮尔及其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萨皮尔及其语言学理论萨皮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语言学理论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萨皮尔的语言学理论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一、萨皮尔的语言学观点萨皮尔提出了对语言的全新理解,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元素组成。
他将语言分为语言实际和语言价值两个层面。
语言实际是指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具体的语言现象,而语言价值则是指语言中的意义和符号的使用方式。
二、语音学与形态学萨皮尔的语音学重视语音的内部关系,他提出了语音的二元性原则。
他认为,语音是通过对立的特征进行差异化的,而每个语音特征都具有唯一性和相对性。
他还提出了语音规则的概念,认为语音规则是约定俗成的,它们是一种语言社会共同遵循的规范。
形态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萨皮尔认为形态学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和词形变化。
他提出了词与字的区别,并分析了词和词根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而其他形态变化则是对词根的补充和扩展。
三、句法学与语义学句法学研究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萨皮尔认为,句法规则是语言中共同遵循的约定,它们决定了句子成分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他还提出了语言中的语法范畴,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符号的使用方式。
萨皮尔认为,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任意性的关系。
他认为,符号的意义是由社会共同约定的,而言语参与者通过使用符号来传递意义。
四、社会语言学与实证语言学萨皮尔的语言学理论还涉及到社会语言学和实证语言学。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语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实证语言学则通过对语言实际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语言学理论的正确性。
萨皮尔认为,语言学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证来揭示语言的规律和本质。
五、萨皮尔的贡献与意义萨皮尔的语言学理论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言学理论》讲授提纲

《语言学理论》讲授提纲必读书目: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叶斯帕森《语法哲学》萨丕尔《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一讲西方语言学发展概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与发展:1.神话传说阶段: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西罗多德(Herodotus)《历史》《旧约全书》中的《创世纪》弗拉塞尔(Frazer)[英国]《旧约全书中的民间传说》《吠陀》(印度最古的文献)中的《教义集》“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叙》2.世界语言研究的三大发源地:公元前四、五世纪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底洛篇》古印度:《波尼尼经》(又名《八章书》)/ “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布龙)中国:“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荀子《正名篇》)二.西方语言学的发展阶段:(见第二页)第二讲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1.公元前四世纪,关于名称与事物关系的争论。
(柏拉图《克拉底洛篇》)克拉底洛:名称由性质产生,语言自然具有意义。
赫尔摩根:名称指称事物由于惯例,使用者达成的协议可以改变。
苏格拉底:论述两种观点的优缺点。
如:catastrophe(大祸) = cat(猫) + astro(天体) + fee(费用) rho 音表示运动。
但例外由惯例造成。
反映了“自然派”(柏拉图、斯多葛派)与“惯例派”(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的不同看法。
引起探索词源的浓厚兴趣。
1.按时间划分: 2.按每一时期的主要倾向划分: 500B.C.斯多依葛学派(本质派,不规则派)语文学希语法创始人:齐诺(Zeno)上腊特拉克斯(Thrax)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习俗派,类推派)时《语法术》创始人:阿里斯塔库斯(Aristarchus)期齐诺多塔斯(Zenodotus)300B.C.罗语法古马瓦罗(Varro)代表:多纳塔斯(Donatus)时(区分屈折普列希安(Priscian)期和派生)500A.D.“纯理语法”中代表:孔切斯(William of Conches)只研究拉丁语海里阿斯(Peter Helias)古贝肯(Roger Bacon)1400A.D.经验主义:[英] 洛克(Locke)传统语法文培根(Bacon)艺收集语言材料理性主义:[法] 笛卡尔(Descartes)复出现描写语法 [法] 波尔罗瓦雅学派兴历史主义观点“普遍唯理语法”1800A.D.[德] 洪堡特十历史比较法 [丹] 拉斯克历史比较九语音演变规律 [德] 葆朴、格里姆、施莱歇尔语言学世构拟原始语别 [德] 新语法学派纪“谱系树” [法] 社会学派1900A.D.现代语言学诞生 [瑞]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思潮 [匈] 布拉格功能学派结构语言学二 [丹] 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十 [美] 描写语言学派世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纪转换生成理论 [美]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句法理论》2.传统语法范畴体系的确立。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

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荐读书目(硕博阶段之硕士篇)语言文学硕士等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汇总文艺学1.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2.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4.罗钢等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6.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系共读书)9.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2.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13.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英伽登:《论文学作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刘勰著、周振甫注译:《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
16.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7.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8.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9.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
20.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一)语法学、语用学研究方向1.叶蜚声、徐通锵 2010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荐 2016 《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爱德华·萨丕尔语言与文学关系理论研究

论爱德华·萨丕尔语言与文学关系理论研究作者:王惠欣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萨丕尔在著作《语言论》中的第十一章明确阐述过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家通过自己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文学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表达风格和整体风格,将语言处于文学中,它则是具备了作者的个人色彩的语言,是带有生命力、思维和情感的表达。
关键字: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文学一、爱德华·萨丕尔与《语言论》爱德华·萨丕尔是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先后从事文学、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专注于美洲原住民语言的研究。
萨丕尔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
此外,他是语言学中形态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在比较语言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语言学》共11章,分别从语言的概念、成分、形式、结构类型以及语言的历史、交互使用、与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几个层面对语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
[1]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种通过后天学习、非本能获取的功能,属于文化层面。
语言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进行意义的详述,属于社会习惯的产物。
关于语言的构成,萨丕尔认为,语言的构成整体来说是通过“词”。
语言通过句子进行表达,而词是构成句子的主体。
每个词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说话人根据自己语言的特性和潜在的规律,将词语进行组合,构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子。
这些词语如果顺序发生了改变,那么语句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词和句的关系非常微妙,它们的不断演变构成了语言的纷繁复杂。
此外,萨丕尔还把不同的语言根据其语言结构进行了有效分类。
根据各种语言的变化方法及变化程度,将这些语言分成四个类别。
这些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种族文化相互关联,语言成为了精神文化的直接反映。
全书最后一章萨丕尔论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文学家思想意识的反映,当这种表达“非常有意思”的时候,就形成了文学。
sapir whorf假说

sapir whorf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
这一假说的提出,强调了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世界,语言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该假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Language Determinism)是指语言因其自我成形和自我创造的能力,能够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sm)则是指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
这一假说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赫尔德(G. Herder, 1744-1803)和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2-1835)。
萨皮尔(E. Sapir)和沃尔夫(B. Whorf)是继承和发展者,他们强调语言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深远,不仅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思考。
该假说的提出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观念,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
然而,这一假说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如文化、经验等同样重要。
此外,对于语言相对论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揭示了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
这一假说的提出和发展,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思考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萨皮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2、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3、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
4、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5、卫志强:《当代跨学科的语言学》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6、许嘉璐:《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8、Ciglioni,P.P.cd,1972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London Ni
9、TmdSm,P.1983 Socialing Justices,New York:Penguin.
10、Ronald Wardhaugh: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McGruw 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