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群中公众参与健康传播实践及其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自评互评(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团队整体水平,我们进行了自评互评。
二、自评1. 实践目标达成情况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团队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大家能够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使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2)沟通能力:通过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单位的交流,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技巧。
(3)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亲身参与了社区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践成果展示(1)社区服务:我们团队在社区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环保宣传等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2)企业实习:在合作企业实习期间,我们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3)团队活动:我们团队还组织了多次团队活动,如户外拓展、聚餐等,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
3. 实践过程中的不足(1)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在实践开始前,我们对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2)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而导致工作进度受到影响。
(3)部分成员参与度不高: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成员的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进度。
三、互评1. 对自评内容的评价(1)团队协作能力: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但仍需加强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整体执行力。
(2)沟通能力: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仍需在遇到问题时更加冷静、有策略地解决问题。
健康管理社会实践活动(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管理人才,我国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出了一系列健康管理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将结合个人经历,对健康管理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实践活动背景1. 健康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心理疾病等问题日益突出,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3.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健康管理行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践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了解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 实地调研:深入社区、医院、企业等场所,了解居民、患者、员工等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为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3. 案例分析:针对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方案。
4. 实践操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健康管理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沟通协调: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企业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为健康管理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四、实践活动成果1. 培养了一批具备健康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他们对健康管理事业的热情。
3. 为我国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健康管理行业的进步。
4. 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实践活动反思1. 健康管理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活动组织者要注重活动效果,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六、总结健康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报告活动评价(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我校于2023年5月组织开展了以“服务社会,践行青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
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三、活动内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农村、社区等地,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扶贫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服务社会。
3. 举办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及方法。
4.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提升写作能力。
四、活动实施1. 组织准备阶段:学校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等。
同时,通过班会、年级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社会实践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实施阶段:按照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农村、社区等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主题讲座,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 总结阶段: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总结实践经验,进行成果展示。
学校组织评选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五、活动效果1. 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通过参观企业、农村、社区等地,学生了解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 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升了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健康科普的评价体系

健康科普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健康知识和科学常识,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评价健康科普的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科学性:评价健康科普的首要标准是科学性,即所传播的健康知识和科学常识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是否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
2. 准确性:健康科普的信息应该准确、客观、全面,不能有误导性和虚假性,不能给公众带来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3. 实用性:健康科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因此评价健康科普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实用性,即所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4. 普及性:健康科普需要面向广大公众,因此评价健康科普的另一个标准是普及性,即所传播的信息是否易懂易学,是否能够被广大公众接受和理解。
5. 可信度:健康科普的信息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即来源可靠、权威、可查证,并且不受商业利益、政治干预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评价健康科普应该从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普及性和可信度等方面进行。
这些标准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健康科普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网络的虚拟社群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网络中的虚拟社群,更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体验。
虚拟社群,就像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却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目标而聚集在一起。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知识。
我曾经加入过一个读书社群,里面的小伙伴们都非常热爱读书。
大家会在群里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好书,交流读书心得。
有时候,我们还会一起组织线上读书活动,大家一起读同一本书,然后在群里讨论书中的内容。
通过这个读书社群,我不仅读到了很多好书,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除了读书社群,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虚拟社群,比如学习社群、艺术社群、环保社群等等。
这些社群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在虚拟社群中,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比如,在一个科学实验社群里,大家会分享自己做过的有趣的科学实验,还会互相交流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这个社群,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虚拟社群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在一个旅游社群里,大家会分享自己去过的地方的美景和美食,还会互相交流旅游的经验和攻略。
通过这个社群,我仿佛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美丽和多彩,也让我更加渴望走出家门,去探索这个世界。
当然,虚拟社群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虚拟社群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比如,有些人会在群里发布虚假信息,有些人会在群里骂人或者吵架。
这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学习,甚至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在加入虚拟社群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健康、积极向上的社群。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辨别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不要轻易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不要参与骂人或者吵架等不良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虚拟社群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社会实践活动加实践评价(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校决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
二、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践过程和总结评价。
1. 前期准备(1)成立活动小组,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
(2)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安排等。
(3)进行活动宣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4)联系实践单位,确定实践岗位。
2. 实践过程(1)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企业、事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
(2)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弱势群体。
(3)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了解职场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4)主题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3. 总结评价(1)撰写实践报告,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分享实践心得,交流经验。
(3)评选优秀实践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
四、实践评价1. 参与度评价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有100名学生报名参加,实际参与人数达到90人,参与率达到90%。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展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意识。
2. 实践效果评价(1)知识技能提升: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及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及效果评价
一、总结
首先,在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方面,我注重不仅传递科学的健康知识,还关注生活中的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
通过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我确定
了适合目标群体的健康教育内容,让参与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自
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
最后,在评估和反馈方面,我重视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和
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我收集了学员对健康教育工作
的反馈和评价,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同时,我也及时调整和改进了教育
方式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
二、效果评价
通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增强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参与者通过接受健康教育,获得了
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知识,对于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提高了参与者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
通过教育和启发,参与者逐
渐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危害,积极改变了不良习惯,增加了健康行为的比例。
3.形成了良好的群体互助与支持机制。
通过健康教育工作,参与者之
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群体氛围,为健
康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和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
促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健康知识、改善健康行为,从而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未来,我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投身于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创新,为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健康传播知识点总结

健康传播知识点总结一、健康传播的重要性1. 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健康传播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增强自身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患病和发生事故的风险。
2. 促进行为改变。
健康传播能够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如戒烟、健康饮食、定期体检等,以改善生活方式和降低患病风险。
3. 提高医患沟通效果。
健康传播有助于医生向患者传达医疗信息,使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医疗建议,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4.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通过健康传播,社会可以形成共识,共同参与健康促进活动,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减少疾病的传播。
二、健康传播的方式1.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健康知识,使公众了解如何保持良好的健康。
2. 媒体传播。
利用各种传媒平台,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大众传播健康信息,促进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
3. 社区宣传。
在社区开展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社区工作者向居民传递健康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
4. 医疗传播。
医护人员通过诊疗过程中的沟通和教育,向患者传递健康信息,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医疗服务。
三、健康传播的策略1. 个性化传播。
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2. 多渠道传播。
结合各种传播渠道,如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高传播效果。
3. 故事化传播。
通过故事性的传播形式,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健康信息,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和黏性。
4. 营销化传播。
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使健康传播更生动有趣、更有号召力,吸引受众参与到健康促进活动中来。
5. 形象代言传播。
借助知名人士或权威专家的形象代言,使健康传播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增强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度。
四、健康传播的内容1. 常见疾病及预防。
向公众传递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如传染病的预防、慢性病的防控等。
2. 健康饮食。
向公众传递健康饮食的知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预防营养不良和肥胖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HP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年10月 第13卷 第5期────────【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南宁,530006。
【作者简介】杨杰(1987—),女,湖北襄阳人,传播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健康传播,373622492@ 。
【收稿日期】2018-10-16。
DOI 编码:10.16117/ki.31-1974/r.201805005·健康促进评价和方法学·网络社群中公众参与健康传播实践及其评价杨 杰【摘要】 网络社群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一种典型形态,为健康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传统的宣教式传播相比,网络社群具有更加平等和自主的传播特点,成为公众参与健康传播的一个可供拓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网络社群;公众参与;健康传播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Internet Community Yang Jie.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China【Abstract 】 As a typical form of social media, network community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to health communica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ropaganda, the network community has more equal and autonomous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health communication.【Key words 】 Network commun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1 健康传播的网络社群路径: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合体公众在健康知识上的不足仍然存在,但是旧有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无法维系受众的持续关注。
多个研究显示,传统的健康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新的需求,在对一些关键人群的干预和传播中表现得差强人意。
珠海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时进行过一项历时1年、传统教育模式及参与式教育模式的传播效果的对比实验。
实验对所处辖区的300名居民分别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和参与式互动科学活动进行对比教育。
结果显示,参与式教育组居民在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由教育前的50.42%和45.54%提高到教育后的90.36%和78.15%;传统式教育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由教育前的50.85%和45.90%。
提高到教育后的81.33%和49.02 %,参与组教育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高于传统组[1]。
这一实验表明,在健康传播活动的内容选择和方案实施中如果缺乏受众人群的参与,很有可能引发被传播对象的接受障碍,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对于处在健康边缘的人群,这一沟通鸿沟表现得尤为显著。
比如早期的艾滋病科普教育,由来自公共卫生机构、以异性恋为主的医学专家根据常规视角设计的宣传资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艾滋病传播的一个关键人群——男同性恋群体,导致这一人群将自身规避于艾滋病宣教之外,认知难以触及,行为改变也就无从谈起。
这种传播效果局限发生的主要根源在于健康知识的传统传播者——部分医疗专业人群存在一定的认知定势,在信息输出上习惯于采用旧有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医疗专业人士的教育背景,工作的层级结构及循证式的诊疗手段,导致其沿用宣教单向的传播形式,不能满足传播受众对于创新型传播内容及方式的要求。
鉴于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存在的明显不足,以传播地位上的平等沟通为宗旨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受到主流理论的广泛推崇;倡导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模式取代了科学界对公众的科普模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双向平等。
“公众参与”早期是由西方政治学引进,被包含于公民社会的概念中,是指信息在政府与公众两者之间的双向流动,具有对等性,指以个人、组织或群体作为主体,基于共同目的参与权利义务范围内的社会活动。
后被引入科学传播领域。
-383-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Vol.13, No.5, Ooc.20, 20182000年由英国国会上议院发布的《科学与社会》上正式提出公众参与科学模型。
该报告认为,传统的科学传播普遍采取科学知识从顶层流动至公众的单向、自上而下模式;新时期的科学传播应当更加关注平等交流,建议科学家转变姿态,注重公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反馈,听取来自公众的想法和意见,采取双向交流与互动的模式。
这一模型强调科学研究者作为公众社会的一员,在科学知识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层面,不再具备绝对的话语权威。
旧有的传播模式已经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对科学“情感上产生兴趣,态度上信任不足”,科学届需要扭转高高在上的态度,“走出实验室,走进社区,参与到双向对话中去,增进双方之间的理解”[2]。
美国传播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网络社群是“社会的集合体”,是基于共同的目的、以固定的互联网络社区为沟通渠道的用户群,在特定话题的参与表达和知识分享中,与他人及团体达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形成具有稳定情感依附的虚拟群体社区。
目前,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以健康为共同价值取向的网络社群在迅速发展,这种的共同利益社会集合体成为了健康传播网络社群的重要路径。
2 网络社群中公众参与健康传播实践的评价下面以“肝胆相照”论坛为例,进一步阐述健康传播的网络社群及其评价。
“肝胆相照”论坛是由乙肝携带者为代表的民众创立的社群媒介。
其创设的目的在于依托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其他相关人士进行联合,通过乙肝等肝脏疾病的自发探讨和来自资深病友和医生积极的引导,构建现实中弱势群体增进了解和表达抗争的言论空间。
在这个网络社群媒介之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积极参与,探索了一条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强化身体疾病抵抗能力,维护自我权益的健康传播实践之路。
目前论坛注册会员已经超过100万。
“肝胆相照”论坛最受关注的版块为“肝胆健康”和“社会区”。
表1“肝胆健康”分版块及表2“社会区”分版块显示,论坛会员们不仅注重对乙肝健康知识的自主学习,还有意识地在社群内外部寻找健康权益维护的支持力量。
这种表征与社群传播的媒介依赖属性有关。
自“肝胆相照”论坛成立以来,“肝胆相照”的会员们借助论坛平台,在线上线下进行科学的乙肝知识传播活动,树立公众对乙肝病毒的正确认识,消除其他公民对乙肝的歧视和误解;联合全国志愿者团队及媒体力量发起数次反歧视行动,如“声援周一超案”,对乙肝检查的“违宪审查书”,以及要求改善乙肝携带者就业环境的全国人大“陈请书”等,引发媒体对维护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的广泛关注,呼吁社会公民参与反职业歧视的道德呼吁。
这些行动说明以社群为联合方式的传统传播受体,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共同体的精神家园,还开始有意识地向外辐射信息,对旧有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线性传播进行反争和消解,从而实现对政府决策层的积极影响。
表1 “肝胆健康”分版块构成分版块名称版块内容乙肝交流乙肝病毒携带者交流乙肝症状、治疗保健。
生儿育女如何实现乙肝母婴阻断。
肝癌、肝移植咨询手术事项,用药治疗,护理养生等。
脂肪肝分享关于脂肪肝的防治知识。
肝硬化论坛针对肝纤维化、肝腹水的预防及治疗讨论。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分享国内外乙肝相关学术资讯。
丙肝论坛丙型肝炎相关知识讨论。
表2“社会区”分版块构成分版块名称 版块内容乙肝病毒携带者维权 帮助乙肝携带者进行维权。
雷闯公益 雷闯作为权益代表人向外界发声。
法律咨询 为乙肝携带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前程创业版 充电途径,创业设想,创业经历。
曼纽尔·卡斯特曾经提出,“在互联网时代理解社会互动新形式的必要分析思路是重建社区概念。
”而社区的基本要义,恰恰在于个人之间的纽带,这种纽带“提供了社交性、支撑、信息、归属感和社会认同”[3]。
张嫄在《互联网与中国乙肝维权运动一一以“肝胆相照”论坛为个案的研究》中通过一系列焦点小组访谈发现:“肝胆相照”论坛在两个层面上对健康传播参与者的集体身份进行了重新构建:一方面,通过医生等科普人士对乙肝知识的正确解读,乙肝携带者扭转了对自我身份的传统认知,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了全新的理解,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并自发地将对乙肝病毒知识的普及从医疗领域扩散到全社会,以消除公众对乙肝携带者的歧视;在另一个层面上,对健康权益有着强烈诉求的乙肝携带者们以论坛为根据地,建立起突破时空的社会网络,在对就业、求医等权益的维护行动中形成情感纽带,互相支持,树立起强烈的组织归属感[4]。
3 对网络社群中公众参与健康传播实践的思考通过以“肝胆相照”为代表的网络社群中公-384-HE&HP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8年10月 第13卷 第5期众参与健康传播形态的考察,可以提炼出公众以网络社群路径来参与健康传播实践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以对当下的健康传播实践形成有益补充。
第一,自发组织的系统联合体。
基于共同健康需求的用户通过网络工具与有着共同需求的群体形成一个利益联合体,在健康知识获取的互帮互助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培养对虚拟社区的集体归属意识,并进一步促成团体目标的达成。
政府作为公共健康服务传统决策者为提高健康传播的公众参与率,可依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依托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帮助特定群体在健康干预的层面形成自发组织的生态互助团体。
第二,信息以双向对等方式沟通。
在网络社群中,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处于虚拟状态中的平等地位。
健康知识领域的任何一方在话语权上并不存在传统宣教模式中约定俗成的主导者,社群成员以构建共通的语义空间为集体目的,实现了一定程度上公众自主参与的理想健康传播的形态。
公共健康的整体水平提高需要多方参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注重信息的双向互动,是下一步公共健康服务在理念上以受众为导向的关键。
第三,健康权益的自我争取。
相较于现实社群在对外表达上的严格约束,网络社群在对健康权益的争取上显得激进又主动,这与网络传播因匿名性而在话语表达上界限性较弱有关。
这种对于健康权益的积极争取自下而上地引发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管理秩序进一步完善,是提升健康传播实践公众参与积极性中不可忽视的声音。
参考文献[1]杨文洪, 张曙云.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6):401-402.[2](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 科学与社会[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3]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星河: 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 北京: 北京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 2007.[4]张嫄. 互联网与中国乙肝维权运动一一以“肝胆相照”论坛为个案的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1.(上接第382页)癌发病率近年开始稳中下降,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控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