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摘要: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模型,通过对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和演化模型的分析,提出群体极化现象下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为促进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媒体情绪;群体极化;动力机制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涵义“群体极化”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众多意见群体在媒体、政府、意见领袖等的影响下,在思想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最终大多数偏向于某一方的意见,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现象。

二、媒体情绪群体极化动力模型1. 影响因素影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因素主要有: 媒体热度、时间热度、关注热度,他们共同形成媒体情绪指数,此外还有网民情绪指数度和社会情绪指数。

关注热度。

当媒体关注某网络事件时,用某种数据来刻画其关注的程度,称为关注热度。

主要分析新闻报道对读者的吸引程度。

显然,新闻报道越能吸引读者关注,其所传递的媒体情绪越强烈。

曝光程度。

主要分析新闻报道是否密集、连续。

时间热度。

当某网络事件吸引大家注意时,网民就会关注它,随着时间推移,该事件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网民关注度也会逐渐减弱。

这个时间延续得长短就是时间热度,即媒体关注的时间长短。

媒体情绪指数。

网络舆情发生后,媒体发布新闻进行报道,表明媒体关注该事件; 通过媒体了解到该类事件后,网民发帖,参与评论,两者相互促进。

随着媒体热度和发帖热度的提高,关注热度进一步变热,时间热度也增强,形成了较高的媒体情绪,这就是媒体情绪指数的形成过程。

本文用时间热度、关注热度和曝光程度来综合评价媒体情绪指数。

发帖热度指网民的参与度,主要指某个时间段内的所有发帖数以及每天网民的发帖数,通过这两个数据来度量网民的参与度。

网民情绪指数用发帖热度来替代。

社会情绪指数。

指政府的参与度,即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发布的新闻条数,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随着网络舆情信息的扩散,政府必然出面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持续、全面、科学地发布或转发事件相关信息。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作者:牛月龚小润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

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

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

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一)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

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

”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

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摘要: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为传播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原本较为分散的信息逐步集结起来,由此出现了网络传播极化现象。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现象;研究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发迅速。

同时,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日益增大,新时代下公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复杂性。

但网络群体的集聚,使得极化现象日趋严峻。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不仅可以使得传播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效率都以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会各界能够在较为良性的网络传播氛围中,正确地解读相应的信息,进而为民众高效参政议政带来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参与极化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已主要采取新媒体工具对信息进行传播。

然而,新媒体也给有序参与带来一定的挑战。

这是由于公民的话语对立冲突将会导致偏激观点,进而出现秩序不佳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公民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任由其发展起来,将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新媒体参与环境,以便于更好地维持秩序,出现极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第一,现实社会矛盾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网络计划的潜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民物质生活也逐渐富足。

但是来自于群体利益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突发事件的出现,让一部分人发表过激言论,试图宣泄自己的不满,就会出现极化现象。

第二,网民的从众心理、自身素养等方面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民的素质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我国网民的年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就会导致网民言论行为都会存在一些偏差。

传播学视阈下的“粉丝”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以“鹿晗效应”为例

传播学视阈下的“粉丝”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以“鹿晗效应”为例

传播学视阈下的“粉丝”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以“鹿晗效应”为例作者:韦香惠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2期2017年10月8日,鹿晗通过微博公布与女星关晓彤的恋情,当天获得46万以上转发量,直接导致微博后台宕机。

此后,拥有43万人数的最大粉丝站子(粉丝群体的互联网集聚地)“朝鹿”宣布脱粉。

这些日常生活中,情绪性各异的粉丝在聚集在互联网上聚集之后,可以为了偶像利益,迅速形成一个去个性化、容易极化的强大群体。

粉丝群体极化已经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现象,背后有远超于人们想象的丰富意味。

1 粉丝群体极化现象的表现1.1 群体极化概念的界定群体极化,最早是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1961年群体讨论的实验中发现:群体在做决策时,经过群体讨论,个体的意见会受到相互影响,而使得最终的结果呈一致性。

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中论述了群体极化的作用机制,指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

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

他们屈从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笔者由此得出群体极化表现在以下方面:价值观受群体影响;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体特征趋同致形成圈层。

1.2 鹿晗粉丝群体极化的表现1)价值观的群体极化。

群体由个体所构成,个体通过自我分类将自己与某一类别群组建立心里联系的过程,之后个体就会在心理上成为这一类别的一员,并与其他同类属成员形成心里群体的关系。

其核心是去人格化,表现为刻意与自己从属不同分类的群体保持距离,甚至采取冷漠与敌视的态度。

另一方面,个体通过主观感知将自己判定为某一特定群体中成员,以形成内群组与外群组。

基于此所形成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同质性明显加强,形成一个小团体,因此即群体观念极端性也会伴随加剧,最终导致价值观的群体极化。

2)决策行为的群体极化。

2014年,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授予鹿晗微博“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称号。

鹿晗的粉丝群体在互联网集体表达喜爱。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作者:龚艳萍陈胜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2期摘要: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极化现象,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传播角度研究群体极化现象,本文总结国内外关于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的现状。

Abstract: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ed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from the social psychology, domestic scholars mostly researched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from the social spread perspectiv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group polar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关键词:群体极化;现象;综述Key words: group polarization;phenomenon;overview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49-02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在线社会网络对消费者新技术产品采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021)资助。

作者简介:龚艳萍(1963-),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市场营销;陈胜(1989-),男,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市场营销。

0 引言Stone(1961)为了研究群体是否比个人更加保守,通过实验设计,让六个被试同时给处于一系列两难处境的人物做出独立的决策建议。

其中一个决策情境如下:“乔治是一名实力强劲的国际象棋手,最近参加了某比赛,遇到了另一名强劲的对手,该对手在早期的一个比赛和乔治打成平局,但是乔治最近状态不如过去比赛,在与该对手较量中发现一个可能快速击败对手的方法,但是一旦采用这种方法失败,乔治将毫无疑问的输掉比赛。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群体极化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决策或讨论中,个体意见趋向于群体内更极端的立场,从而导致群体决策偏离理性、客观的状态。

这一现象不仅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探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从信息传播、用户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讨影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因素,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针对群体极化现象,本文将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规律,为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群体极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描述了群体决策过程中个体意见向群体内极端立场靠拢的趋势。

因此,对于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群体极化对社会共识形成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群体决策往往倾向于极端立场,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侧重于探讨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如从众心理、权威效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

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

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

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

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

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

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

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发泄心中的不满。

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宽容性使弱势群体在发表言论时,大多会采用极端的言语来发泄长期积压形成的情绪。

(3)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到位和网络舆论工作的不合理措施是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加深的和发展的外在原因。

网络网舆论引导的不到位也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群体讨论时,权威言论的发表与引导有利于对极端言论的消弱和唤醒迷茫状态下网民的理性。

有不同观点,包括在重大问题上有不同观点,并不奇怪。

问题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上的错误言论不能失语。

总结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管理:
(1)对主要网络舆论传播平台加强引导和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从而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主要舆论环境是网络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头所在,对网络主要舆论环境的引导和管理显得非非常好重要和必要。

对目前的BBS论坛设置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尽量减少有WEB2.0技术所带来的群体分化的负面效应。

(2)加强对低年龄段的网民上网的监管力度,避免受到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

①在有效监督的条件下进行有选择的网络浏览,如监护人配同等。

②技术上加强限制,对未成年人上网要设置信息过滤的相关技术,有效过滤一些负面、不良的信息。

③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在网吧等环境比较差的环境进行上网活动。

(3)合理有效的实施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实名制的合理实施,对网民的群体狂欢中所反映的道德与责任缺失问题有非常积极的预防作用。

网络实名使网民在行驶自由与权力的时候仍或多或少的处在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之下,从而减少对自身的放纵和随意。

网络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胡说八道,网络实名制措施对一些不良现象应该有所约束和收敛。

(4)政府应加强网络宣传方式,建立网络政务平台,用权威言论进行引导。

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左右的特点,政府应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在网上多发表具有专家水平的意见。

政府应加强网络宣传方式,建立网络政务平台,及时的对当前的一些重大热点事件进行权威评论,增强网民对网络舆论的信任程度。

总之,在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下,更应加强平时工作中的公正与透明度,及时缓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对于出现的矛盾要提供有效的反映渠道,避免把矛盾扩大化,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