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发泄心中的不满。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宽容性使弱势群体在发表言论时,大多会采用极端的言语来发泄长期积压形成的情绪。

(3)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到位和网络舆论工作的不合理措施是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加深的和发展的外在原因。

网络网舆论引导的不到位也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群体讨论时,权威言论的发表与引导有利于对极端言论的消弱和唤醒迷茫状态下网民的理性。有不同观点,包括在重大问题上有不同观点,并不奇怪。问题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面对这些重大问题上的错误言论不能失语。

总结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管理:

(1)对主要网络舆论传播平台加强引导和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从而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网络主要舆论环境是网络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头所在,对网络主要舆论环境的引导和管理显得非非常好重要和必要。对目前的BBS论坛设置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尽量减少有WEB2.0技术所带来的群体分化的负面效应。

(2)加强对低年龄段的网民上网的监管力度,避免受到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

①在有效监督的条件下进行有选择的网络浏览,如监护人配同等。②技术上加强限制,对未成年人上网要设置信息过滤的相关技术,有效过滤一些负面、不良的信息。③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在网吧等环境比较差的环境进行上网活动。

(3)合理有效的实施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实名制的合理实施,对网民的群体狂欢中所反映的道德与责任缺失问题有非常积极的预防作用。网络实名使网民在行驶自由与权力的时候仍或多或少的处在道德与责任的约束之下,从而减少对自身的放纵和随意。网络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胡说八道,网络实名制措施对一些不良现象应该有所约束和收敛。

(4)政府应加强网络宣传方式,建立网络政务平台,用权威言论进行引导。

针对网民易受权威左右的特点,政府应加强引导者的权威性,在网上多发表具有专家水平的意见。政府应加强网络宣传方式,建立网络政务平台,及时的对当前的一些重大热点事件进行权威评论,增强网民对网络舆论的信任程度。

总之,在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下,更应加强平时工作中的公正与透明度,及时缓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对于出现的矛盾要提供有效的反映渠道,避免把矛盾扩大化,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3035287.html,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作者:牛月龚小润 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 【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 (一)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二)群体极化和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2013 年 5 月第 3 期 May 2013 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 【社会治安】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刘 青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 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1]关于“群体极化”最经典的定义则是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在该书中,他列举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总结得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他把这一现象定义为“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行为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倪建均在《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了网民的特点:“网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倾向更加明显,网络群体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夸大意见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导致一些情绪性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地弥漫和扩散。”[3]2010年,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通过对Twitter上近三万条关于George Tiller医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对网络中的心理和现实中的心理进行对比后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4]桑斯坦也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从而证明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寻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5-01 作者简介:刘青(1986-),女,北京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戴笑慧冷天虹 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笔者对2008年12月25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7465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①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1915条跟帖评论②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4580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87%;搜狐1188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③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

浅谈网络新词的文化现象

浅谈网络新词的文化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运用,市场经济的形成及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出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但能深刻反映现实的词语。再加上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这些新词传播速度加快,也烙上了新时代的网络印记。久而久之,网络新词的出现与传播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所谓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并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或火星文。而且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语言。

在中国,网络语言并不止于中文,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得网络新词更加多元化。所以我将从英语网络新词和中文网络新词探究它们的应用状况、产生的原因、构词规律、、社会意义以及利弊。 英语网络新词可以用构词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首字母缩写词 这类词主要沿用传统的电报电传缩略语, 通常是取出词组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一个新词。这些词汇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含义,并且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NZ: New Zealand(新西兰)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行政长官) 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下)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公告牌系统) IE: Internet Explorer (网络搜索器) 二、复合词 复合词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网络构词手段,而合成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中与elect ronic ( 简称为e) , cyber , hyper ,web 等词构成的合成新词的数量为最多。如: hypermedia (超媒体) hyperlink (超级链) cyberculture (网络文化) cybercrime (网络犯罪) 网上商务(e - business) biotech = biology + technology (生物技术) 其中,复合词中派生词得到大量使用,如: 1. re - : reboot 重新起动retry 重试, recyclebin 回收站, refresh 刷新, replay 回放。 2. pre - : preview 预览, preset 预置, prescan预扫描, preprocessor 预处理程序。 3. inter - : internet 因特网, interactive 交互式的, interface 界面, interlace 隔行。 4. digit - “数字的,数据的”: digitcam 数码相机digerait 网络专家; 5. - naut“操作者”: internaut 网上漫游者; 6. - ware“件, 软件”: freeware 免费软件; shareware 共享软件; groupware 群件。 三、旧词引申新义的使用 许多普通词汇在网络英语中被赋予了新意,利用原来词义的本体转换成喻体来表达。这样出现的引申和扩展过来的新词生动形象,让人心领神。 如:window 本来为“窗户”之意,在计算机语言中,意为“电脑视窗”。 mouse“老鼠”,则指计算机设备的“鼠标”。 memory“记忆”,具有了“内存”的色彩。 library 意为“图书馆”,在科技信息术语中,专指“信息库”。 menu 原指饭店菜单,引申为屏幕上以另框显示程序中具体内容的选项或指令的清单。surfing 由冲浪手在水面滑行而得的比喻,指在因特网上浏览访问众多信息。 以上是英语网络新词的一些发现,我们再看中文网络新词,会发现有很多新词也与英语网络新词相互影响。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 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 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 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终极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群体”这一名词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群体行为容易产生极化性事件,在网络社会的条件下,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和理论构建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进行评析,并对笔者关于网络群体极化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前景作出阐释。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群体价值取向,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化的特征促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性事件与价值取向“移植”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虚拟的网络也成为人们“本性表达与释放”1的社会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将社会热点问题搬到网络上便被迅速地传播与放大,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与碰撞,就会引起事件的相关人员和非相关人员的集体关注,并试图以群体行为和极化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向,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在国内,2009年上海“错钓案”、2013年陕西交通执法人员带名表事件、2015年99%访民“精神病”说、2016雷洋案以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等。在国外,2011年“阿拉伯之春”事件、2014年“冰桶挑战”事件等。 2005年到2016年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笔者自注 在查阅和了解国内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之后,笔者发现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1宋嘉庚:《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0年,第7页。

试论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来袭,你Hold住了吗? ——试论现阶段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网络语言的流行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语言的流行对经济、社会生活、教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汉语言规范等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危害。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流行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应当理性处理,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语言的流行积极作用危害趋利避害 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1] 从文化发展至今,社会上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如:饮食文化、宫廷文化、草根文化等。不同文化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在21世纪的如今,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尤其是在网民,青少年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网络语言还大肆迈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际、学习课堂上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广为使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指在当下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经常出现和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它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防火墙、主页、浏览器、服务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一些特殊用语,如网民、网虫、黑客、电子商务、博客等;三是在网络交际(聊天室或BBS)中的常用语言或表情视觉符号,如菜鸟、美眉、恐龙、踩踩等。[2]从近些年看,一些更加形象生动,与人们生活更为贴切,更能表情达意的新鲜词汇涌现而出,如有木有、肿么了、坑爹、我勒个去……这些网络语言与普通词汇一样,有着自身的一些含义,当然也有一定的使用场合与语境,比如说:“有木有”一般配合“伤不起”,使用在咆哮体中。坑爹指个人遇到令自己不如愿的事,有欺骗的意思,又包含了微微的“不给力”的意思成分。类似的有“坑人”等,多由男性使用。除了使用单个词外,人们尤其是网民还很有才地将这些网络语言串成句,来表达人们特定的情感,或悲

群体极化现象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Myers, D. G., & Lamm, 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 83(4), p602-627 【緣起】 作者利用西洋棋測驗所引出的觀念,希望讀者為文中的棋士作決定,若採用較冒險的方式才有較大的勝算,發現經由討論後,團體決策反而較未經討論前的平均決策更為冒險性,而且其程度超過任何一個人的冒險性。經過討論的效果使平均數往risky 的方向移動,這現象稱為risky shift。不過在之後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謹慎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謹慎;同理,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risky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risky,這就是作者所指出的:團體極化假定---平均團體後(postgroup)反應,會與團體前(pregroup)反應同方向,但更為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文以一個小測驗開頭,測試一般觀念中,團體決策會較個人決策保守,不過這只是本文中所陳述的一半觀念而已,經討論後的團體決策也會較個人決策積極(Risky),這就是本文題目的來由---極化(Polarization)。文中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內容大意】 James Stoner (1961) 首先提出此一論點:一個人在經過與群體討論後所作的決定,往往是比討論前更為冒險的決定,所以稱之為風險移轉(risky shift)。然而,Nordhoy (1962)則認為,有些決策在討論後更明顯的趨向保守謹慎,故稱之為謹慎移轉(cautious shift)。不論是風險移轉或謹慎移轉,後來在群體決策的研究領域中都統稱為群體極化現象。 本文主要探討極化(Polarization)現象。首先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一)七大影嚮原因: 1.態度 態度與所處的社會和其生活的兩難(dilemma)有關,會造成相似的極化效果。 2.陪審團的判決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

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

网络语言的现象与分析

网络语言的现象与分析 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定义为网络上使用的语言。网络本身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承载、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是它的基本功能,这一点它与传统的传媒,如报刊、电视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作为大众传媒,网络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它在承载和传递信息时必须使用社会上通告的语言形式。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既然如此,那么网络语言的内涵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网络语言应该同科学语言、职业语言一样,指的是某一特殊社会文化群体内部所使用的不同于社会通用语言形式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他们常常花很长的时间逗留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自称为“网虫”。因此,网络语言的内涵是指“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网络语言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社会文化变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即伴随“网虫”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 “网虫们”在网络上交际的主要方式有BBS(Buiietin Broad System)、聊 天室和各种聊天工具,他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网络交际的参与者们互不相见,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进行交流。这种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与别人交流,真实的身份在这里被隐去了。因此,符号性和匿名性是网络语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这种网络交流方式使得网络语境具备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平等性。每一个进入网络世界的交流者除了自己的绰号以外一无所有,他原先在真实世界中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用处,因而每一个网络交流者都是平等的。其次是行为与责任相分离。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是行为的主体,也是责任的主体,个人必须承担由自己行为所引发的责任。但在网络世界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行为的主体依然是个人,但责任却被转嫁到个人在网络上的代号上去了。行为者是真实的人,而被惩戒的对象却是那个人所使用的用户名。也就是说,行为与责任在这里发生了分离。网络语境还有一个特点是角色扮演的随意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由社会决定的。而在网上,由于交际是以匿名方式进行的,人们摆脱了社会对自己的约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从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网络语言”具备以下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 (1)特殊词汇的使用网络语言最鲜明的特征是其特殊词汇的使用。 对于一个刚刚步入网络世界的人来说,最让他们感到迷惑和好奇的首先是那些稀奇古怪的词汇。现举几例,并略作解释如下: “网虫”:人们把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人称为“网虫”。把长时间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虫子在电脑上爬,不含贬义,充满善意的调侃。“伊妹儿”:电子邮件,英文E—MAIL 的音译。因为电子邮件非常方便快捷,网友就给它起了这么一个昵称。“泥巴”:一种网络游戏,英文叫做MUD,是Muitipie User Du ngeon 的缩写,按照其英文缩写的意义翻译为“泥巴”。这种游戏一旦参加,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有陷入泥潭之感,故称“泥巴”十分贴切。“猫”:即调制解调器(MODEM),是上网必不可少的硬件,犹如“网虫”们的宠物,故称为“猫”。“斑竹”:即“版主”,是对网站版面主持人的昵称。“TMD”:“他妈的”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组合。“MM”:“妹妹”的拼音缩写。网络上用来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 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祟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会更冒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