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2013 年 5 月第 3 期

May 2013

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

【社会治安】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刘 青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

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1]关于“群体极化”最经典的定义则是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在该书中,他列举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总结得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他把这一现象定义为“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行为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倪建均在《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了网民的特点:“网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倾向更加明显,网络群体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夸大意见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导致一些情绪性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地弥漫和扩散。”[3]2010年,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通过对Twitter上近三万条关于George Tiller医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对网络中的心理和现实中的心理进行对比后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4]桑斯坦也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从而证明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寻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5-01

作者简介:刘青(1986-),女,北京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一)传播学角度

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新特点和网络新的传播规律。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便捷性、时效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状,使现今网络舆情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使民众的言论更加自由方便,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但是也容易导致极化现象的产生。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文化传播的角度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群体极化,主要从文化在网络这种媒体中传播的特点来进行研究。文化具有传递性,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进行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周青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从文化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新特点的角度来总结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5]李熠煌和熊恩涛的《网络人肉搜索引擎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则从人肉搜索这个特殊的网络文化传播角度去研究群体极化。该文认为:网络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网络参与的特殊现象,是网络环境下群体参与的扩大化。[6]该文用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人肉搜索引擎的形成、产生机制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指出应该从规范群体效应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中的人工搜索行为予以规范。

2. 网络传播自身特点的角度

相较于现实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而言,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者们认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是网络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社会现实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土壤,许多网上舆论的形成是从传统媒体开始的,但同时网上舆论的扩散与传播影响着电视媒体、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导向。叶宁玉、王鑫的文章《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也指出:网络群体极化虽然可以起到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如果发展不当,容易形成一种“多数人的暴政”。[7]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导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网络把关人”的缺失以及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网络把关很难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传播方式具有发散式和多向性的特点,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过滤极为复杂,同时互联网缺少统一的“网络把关人”,每一个网民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是发出者,网民个体身份具有模糊性,难以确定网络上每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网络媒体的“小众化”趋势[8]。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一些小众媒体和网络社区的作用开始突显。这些网络社区中的群体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的观点,对待同一件事情更容易引起共鸣,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的现象。再次,起作用的还有协同过滤机制,网民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环境、兴趣爱好等因素对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过滤,选择与自己的意见想法类同的信息进行关注,这就客观上使其本身持有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超链接”也是一种网络协同过滤机制,一般网站都会选择与自己内容相关,观点具有一致性的网站作为超链接,“就某种程度而言,这种缺乏竞争观点的信息揭露,将无可避免地导致群体极化”。[9]

3. 舆论传播的角度

从舆论传播的角度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主要是研究网络上舆论的形成以及传播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角度:首先,学术界对于舆论传播模型的研究,主要借鉴了病毒传播的几个主要模型,比如说典型的SIR模型、SIS模型等[10]。再次,从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参与者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网络社区网民进行统计后得出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是:男性,年龄介于18至35岁之间,主要的职业是普通职员和学生,网龄一般在五年以上。[11]较长时间的网龄使他们能够在网上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这个年龄段和较高受教育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对于各种网上的舆论有着自己的观点。对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统计发现,网上舆论集中的事件主要有政治类事件、社会民生类事件和娱乐新闻类事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平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猫扑、豆瓣、新浪微博、视频分享网站、贴吧等都是高发地带。这类网站主要是一些网络社区,具有自由对话的平台和信息的互动平台等特点。最后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舆论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模式。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大众传播场模式,他认为受社会环境因素、群众舆论反映、媒介组织的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行

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12]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波纹中心模式,他认为:传播过程如同投石在水池中产生的现象——石子激起波纹,波纹向外扩散,到池边时又朝中心进行反向波动。在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一个新闻事件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向波纹一样进行传递,引发关注,同时网民的反应和观点也会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心理学角度

目前,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心理根源。

1. 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直接或隐含的引导与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其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过程中,从众心理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莫阿施的著名的群体压力测试,在群体的压力下,人们会在判断上不自觉地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和看法保持一致,因而导致判断上的错误。肖浩、王勇在《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指出:“群体极化事件的主要心理特征就是人员的从众效应。人们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在特殊情境下容易采取从众行为。多数人参加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说服力。”[13]

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典型心理。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沉默的螺旋”机制。1974年伊丽莎白·莫诺依曼在对德国议会选举的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在《传播学刊》上发表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并且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14]她指出人类具有类似动物一样的对孤立的恐惧,并且提出了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念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念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念;(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综合起来考虑,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诺依曼认为,正是由于以上五个假定的成立,在人群中总会有某些观点占上风,而某些观念不为多数人接受的现象。为了防止在群体中被孤立或者受到社会制裁,一般人在表明自己观念之前首先要感觉一下周围的“意见气候”,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现有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同或相近,便会较为大胆、积极地发言;如果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人的意见,便会迫于舆论的压力趋向于保持沉默。于是舆论便成为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沉默的螺旋理论。[15]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使网络上一部分人的观点越来越被强化,人们可能不考虑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就盲目地跟随,导致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侥幸心理的影响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16]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很多人将没有得到求证的信息在网络上大加传播,引起恐慌。由于人们常常用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个人在网络上的真实身份通常是被掩盖的,某些人发表一些过激言论时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更加容易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散布一些虚假信息。例如,2012年8月14日,公安部A级通缉犯周克华在重庆被公安民警击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网民散布谣言被击毙者不是周克华本人。制造这些谣言的个体往往带有侥幸心理,大量的网民不加求证就将此消息大量转发,火上浇油,煽动民众情绪,极易造成网络群体极化事件。

(三)社会学角度

网络群体属于社会群体的一种,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群体的特点。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会群体,是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17]社会群体不仅仅是简单的多个人的集合,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通过对群体规范的遵守,群体中的成员就有了与群体外的人区分开来的共同特征,比如共同的价值观、一致的群体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社会学在对社会群体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倾向于和自己某些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群体的这些共同的特征,使群体具有冲动、易变和急躁等特征。由于群体中信息传播的主导性以及群

体规范的影响,群体的交流会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念得到加强,最终群体会出现比其个体成员的平均观点更为夸大的观念。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群体不会预先去策划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而正是因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才能使它们变得难以统治。”勒庞在详细分析了“无名称的群体”和“有名称的群体”的情况,前者比如街头群体,后者如陪审团、议会等。结果是,这些不同的群体都有相似之处:“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是谁,也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是相同还是不同,当他们因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变成一个群体时,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会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大相径庭。”“他们受着感情因素极强烈的影响,很少被证据打动”,“也深受名望的影响”。[18]群体的这些缺少判断、易被左右、易激动、非理性的特点,使它更易走向极端。

极易受人暗示是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而且在网络的群体中暗示的传染性达到一个较大的程度,任何一条信息在网络中都有可能发生裂变式的传播。研究群体极化现象需要借助于社会学方面关于社会群体研究的相关理论,来讨论群体压力对于舆论产生的影响。

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展望

我国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纵观这些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一些介绍性的学术文章。无论是从网络群体的特点还是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多是一些碎片化的解读,且多热衷于个案,就事论事,流于表面,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分析和深刻的理论,缺乏严谨、系统且有价值的理性思考和学术研究。目前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多局限于概念的确定和原因的分析,没有能够系统地解析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措施。

从现实来看,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不断出现,使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变得极为迫切。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作为多个学科的交叉部分,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首先,综合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综合研究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带来的影响。最后,加强对不同议题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解决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3.

[2] [美]凯斯·莫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倪建均.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

防范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1,(11).

[4] 萨拉·莫凯拉尔.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1.

[5] 周青.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

[J].实践与探索,2007,(8).

[6]李熠煜,熊恩涛.网络人肉搜索引擎中的群体极化效应

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6).

[7] 叶宁玉,王鑫.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 探索经纬,2012,(1).

[8] 刘毅.简析舆情变动规律[J].天津社会科学,2007,(03):63-65.

[9] 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J].东南 传播,2006,(12).

[10] 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南昌:江

西财经大学,2011.

[11] 卫君.基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研究[D].成都:西

南财经大学,2012.

[12] 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南昌:江西

财经大学,2011.

[13] 肖浩,王浩.我国当前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J].法学研究, 2010,(3).

[14] 罗春.“沉默的螺旋”在网媒中的消解[J].新闻爱好者, 2008,(10).

[15] 汪燕娟.BBS的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J].新媒

体,2010,(7).

[16] 刘冰.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J].新

闻知识,2006,(11).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47.

[18]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

南昌:江西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姚 林

A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Group Polarization

LIU Qing

(Beijing Police College, Beijing 1022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the phenomenon of internet group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Key words: 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 overview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904890.html,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作者:牛月龚小润 来源:《新闻论坛》2019年第03期 【内容提要】群体极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处于群体决策的人们如何影响相互之间的观点,随着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网络暴力、网络人身攻击的乱象,寻找这种现象发生的规律和形成机制,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对群体极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是从网络舆论方面入手,从群体的言语表达进行观察。 【关键词】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意见气候; 产生发展; 治理对策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网络凭借其简单、便捷、匿名等特点,聚集起海量的、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民意,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源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舆论扩张的速度也变得史无前例的迅速起来,网络舆论一触即发。群体极化从现实转向网络,网络群体极化中,情绪型舆论越来越多,理性思考的成分越来越少。网络空间中,说话的责任通过数万网民分担和弱化,群体极化变得更加容易发生。各种由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所引起的现实群体性事件也有“井喷”之势,网络塑造的公民性格可能会影响未来社会,因此,群体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网络舆论和网络群体极化的含义及表现 (一)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简称网舆,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①网络舆论相比传统的舆论而言具有快速性和集中性,“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群体的意见形成舆论总有较长的过程。网舆的快速性和集中性,使意见纷争更加激烈,各种众意特别是两种对立的舆论很快就会出现。” 一个舆论热点的诞生从客观上提供了网络群体极化产生的可能,“舆论”一词本身就代表了公众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群体在网络上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同观点之间针锋相对,并且伴随着各自的支持者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发展到不能被调解的地步也有可能出现网络暴力。 (二)群体极化和网络群体极化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2013 年 5 月第 3 期 May 2013 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 【社会治安】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刘 青 (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 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 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1]关于“群体极化”最经典的定义则是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在该书中,他列举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总结得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他把这一现象定义为“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行为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倪建均在《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了网民的特点:“网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倾向更加明显,网络群体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夸大意见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导致一些情绪性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地弥漫和扩散。”[3]2010年,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通过对Twitter上近三万条关于George Tiller医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对网络中的心理和现实中的心理进行对比后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4]桑斯坦也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从而证明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研究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寻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5-01 作者简介:刘青(1986-),女,北京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戴笑慧冷天虹 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笔者对2008年12月25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7465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①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1915条跟帖评论②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4580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87%;搜狐1188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③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个人聚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舆论哗然。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 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 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 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频发,社会各方都应做出相应努力。

BBS的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bbs中的群体极化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出现的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相反的一种网络现象。①本文认为有些专家学者忽视了极化存在的原因,即因为群体的压力导致持相反观点的人为躲避群体的“攻击”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相反的意见,从而导致持相反意见的形成随波逐流或者只看不语的行为,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群体极化的走向。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场所,它的匿名、草根的特性让人们有了自由发表的感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网络虚拟性带给网民的一种“幸福的错觉”。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的每个客户端、每个节点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的心理变化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网络bbs中和现实生活中的讨论并无太大差异,只是讨论的媒介和场景有所不同。 网络匿名性的存在,使网络bbs的发言者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了网络bbs中存在一种现象:参与讨论者的情绪失控,对持相反意见者反唇相讥、恶言讥嘲,甚至进行无理的漫骂和人身攻击。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网络群体压力存在的主要原因。因为每个实体的人上网,都有实质的网络体验,对于网络中的恶言攻击不可能无动于衷。要发表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必须忍受得住“群体的围攻”和粗俗的恶语,但是并不是每个网民都有如此的勇气。 这种群体压力的存在,使不同意见者大多宁愿成为“看客”,网络bbs群体极化现象由此产生。群体极化有个加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一致意见的网民跟帖的过程。以天涯社区中对倪萍的“封杀山寨”事件的评议为例。2009年3月4日15点18分,天涯社区中的“天涯杂谈”中贴出了标题为《政协委员倪萍建议立法封杀山寨现象。你觉得呢?》的帖子,文章引导性的词句表达了楼主对倪萍封杀山寨的批评,如:“很多对‘山寨’现象的指责我觉得很无聊……这样的指责很外行”,②引导性语句表露了楼主的观点偏向,吸引了共同意见者,这些意见的表达就加强了楼主的观点偏向,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bbs中的“沉默的螺旋” 德国社会学家纽曼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③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仍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导致网民“沉默”的心理发生了一些改变。在网络bbs中,网民保持“沉默”的原因笔者认为已经与纽曼所说的“害怕被孤立”有所不同,更大程度上是害怕被群体恶言攻击。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在网络bbs跟帖中,人们的这种本能表露无遗,它的存在使得网络bbs中的主导意见对持有不同意见者造成一种群体压力。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人们的心理感受是真实的,当受到群体的攻击时,仍会产生心理波动。为了免受指责或者攻击,他们对相反的意见保持沉默,而不是因为网络的匿名、自由等特点而肆无忌惮地发言。仍以天涯社区中对倪萍的“封杀山寨”事件的评议为例,楼主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终极

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网络群体”这一名词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群体行为容易产生极化性事件,在网络社会的条件下,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和理论构建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对现有研究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进行评析,并对笔者关于网络群体极化中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前景作出阐释。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群体价值取向,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社会化的特征促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极化性事件与价值取向“移植”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虚拟的网络也成为人们“本性表达与释放”1的社会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十分密切,将社会热点问题搬到网络上便被迅速地传播与放大,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与碰撞,就会引起事件的相关人员和非相关人员的集体关注,并试图以群体行为和极化的价值取向来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向,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在国内,2009年上海“错钓案”、2013年陕西交通执法人员带名表事件、2015年99%访民“精神病”说、2016雷洋案以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等。在国外,2011年“阿拉伯之春”事件、2014年“冰桶挑战”事件等。 2005年到2016年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趋势 笔者自注 在查阅和了解国内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之后,笔者发现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1宋嘉庚:《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0年,第7页。

群体极化现象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Myers, D. G., & Lamm, 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 83(4), p602-627 【緣起】 作者利用西洋棋測驗所引出的觀念,希望讀者為文中的棋士作決定,若採用較冒險的方式才有較大的勝算,發現經由討論後,團體決策反而較未經討論前的平均決策更為冒險性,而且其程度超過任何一個人的冒險性。經過討論的效果使平均數往risky 的方向移動,這現象稱為risky shift。不過在之後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謹慎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謹慎;同理,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risky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risky,這就是作者所指出的:團體極化假定---平均團體後(postgroup)反應,會與團體前(pregroup)反應同方向,但更為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文以一個小測驗開頭,測試一般觀念中,團體決策會較個人決策保守,不過這只是本文中所陳述的一半觀念而已,經討論後的團體決策也會較個人決策積極(Risky),這就是本文題目的來由---極化(Polarization)。文中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內容大意】 James Stoner (1961) 首先提出此一論點:一個人在經過與群體討論後所作的決定,往往是比討論前更為冒險的決定,所以稱之為風險移轉(risky shift)。然而,Nordhoy (1962)則認為,有些決策在討論後更明顯的趨向保守謹慎,故稱之為謹慎移轉(cautious shift)。不論是風險移轉或謹慎移轉,後來在群體決策的研究領域中都統稱為群體極化現象。 本文主要探討極化(Polarization)現象。首先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一)七大影嚮原因: 1.態度 態度與所處的社會和其生活的兩難(dilemma)有關,會造成相似的極化效果。 2.陪審團的判決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 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 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 (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在比较群体决策与群体内部成员个人决策时,事实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在有些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更多情况下,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 事实上,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群体的决策结果反映了在群体讨论过程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决策规范。群体决策结果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讨论规范。 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冒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胆。 另一种看法是,美国的社会祟尚冒险,我们敬慕那些敢于冒险的人,群体讨论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意冒险。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会更冒险。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解决方法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提出的,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最早把群体极化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提出“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同时指出:团体成员最初就存在某些偏向,并引起偏向性而组成团体;在讨论后,因为缺乏对立的意见和争论,人们更强化了原有的偏向,甚至形成了极端的观点。①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传播路径 《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集中在权、民、法,即官员的依法行政、民众的公共利益、政法机关及其司法正义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容易引发舆情风暴。②传统媒体是第一层面上的传播者,然而当媒体上的评论被呈现在网络上之后,网络载体成为另一层面上的传播者,将事件推向新的热点,引起更多网民关注。之后,事件引起网民的聚集,网民开始发表对事件的看法。与此同时,意见领袖也发表看法,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出去。而网民情感和观点被意见领袖所感染,其言论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趋向于同一。随着网络热议升温,网民的负面意见出现强化,继而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一般而言,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网络言词的极化,即网民的意见偏向一个观点,向一个极端偏斜。另一个层面是现实行为的极化,即网络上的群体行为作用到现实社会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直接“讨论”的缺乏。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路径中没有看到网民的“讨论”过程,网民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念或是意见领袖的意见对事件发表看法。 2.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呈现短期的爆发式效果。随着时间的进展,网络受众对议题的关注度下降,这与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是密切相关的。 3.主流媒体责任重大。媒体在报道中的偏颇是导致受众意见产生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极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领袖在其文章、微博、博客和论坛言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种网络群体。意见领袖在每次热点事件中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网络论坛中,特别是通过微博的传播,意见领袖起了重大作用。 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相比,网络受众有其明显的群体特征。同时,网络作为一个载体工具,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出现在网络上之后,会迅速引起网民们的大量聚集,并发表对该事件的意见。与此同时,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也会积极发表对事件的看法,而网民们的思想和观点很容易会被意见领袖所引导,如果这是在某一网络社区中或网络小群体中,由于某些特定网络社区或网络小群体之间的同质性,其意见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会更加趋向于统一。此时,如果当群体内部意见高度统一,便会走向极化的言论,甚至形成网络群体极化事件。 主流媒体的责任 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一直以来都处于较高水平。然而近年来,民众对其的信任度却在下降,特别是在网络社会,网络受众更喜欢从意见领袖方面寻求信息、验证信息,而置主流媒体的信息于不顾。因此要从媒体自身入手寻找对策,明确责任。 1.舆情的管理责任 在社会化媒体(如微博、论坛、博客、播客)兴盛的背景下,要特别注重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对网络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以及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进行监控,并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判断。 2.意见领袖的培养责任 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应该利用好所掌握的信息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提出:如果一开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讨论后,决策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法国学者勒庞认为,这样一些运动极富感染力,差不都是压倒一切的,因为当群体无意识被激活时,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中——你就是这种运动本身。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体 极化”在网络中则表现的更加明显。 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发生碰撞,中国渔船船头装上巡逻车船尾,发生相撞的中国渔船和日本巡逻船均未沉没,巡逻船部分受损,没有人员伤亡。9月7日晚日方在钓鱼岛海域扣留中国渔船及渔民。被报道后,受到广泛关注。 9月13日,被日本非法抓扣的14名船员安全回家,外交部强烈谴责敦促日方放还被抓船长。9月20日,日方没有放还中国船长, 外交部称停止航空,煤炭及公民赴日旅游等协商,中日双方暂停中日双边省级部以上交往。9月25日,被非法抓扣的中国船长安全返回。 10月16日,成都,郑州,西安,武汉等地相继发生反日游行。 在这个事件中,许多门户网站论坛等都对此进行报道,群体极化也逐渐发生

1.简单的情绪宣泄,群体极化未发生 9月7日腾讯网转载“日本决定逮捕与巡逻船相撞的中国渔船船长”网友态度如下 2.群体极化正在发生 9月13日腾讯网转载“外交部再次强烈敦促日方放还被扣中方渔船船长”网友态度如下 3.群体极化全面爆发 10月2日腾讯网转载“日本右翼组织在18个城市发起反华游行”网友态度如下 日本右翼组织发动反华游行的行为激怒网友,群体中沉默的更加沉默,强势话语权越发大声疾呼,群体极化爆发,并走向更极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