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_刘青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程子豪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伴随而来的便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主 要涉及社会突发性事件中的瞬时性、危机性、急迫性以及传播语境中政府的策略、网络的推动和网民的素养。本文从社会性突发 事件出发,探索群体极化形成的原因,并对基本的应对之策加以总结。 关键词:社会突发性事件;网络群体体利益的纠纷等问题,各种社会性突发 事件呈明显上升态势,其所涉及的内容 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种迹象都表明, 社会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稳定 的 “顽疾” 。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 迅速扩散,其多元化、开放化与互动性 特征,使网民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成本 大大降低,种种意见、态度和情绪便捷 的表达,使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以及规 模远远超过传统的舆论形成过程,从而 形成“网络极化”现象。 1 群体极化与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界定 群体极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授凯 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 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指 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而突发事件一般分为两类:自然性 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前者是指 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后者则包 括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 事件。本文主要研究社会性突发事件, 因为这些事件都存在一定的人为原因, 与某些社会因素如监管不力、失职渎职 等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发生的原因 2.1 社会性突发事件特性导致群体 极化的原因 2.1.1 瞬时性:信息的片面与碎片 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一个非常显 著的特征就是事件爆发具有瞬时性。由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摘要: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为传播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原本较为分散的信息逐步集结起来,由此出现了网络传播极化现象。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现象;研究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发迅速。

同时,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日益增大,新时代下公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复杂性。

但网络群体的集聚,使得极化现象日趋严峻。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不仅可以使得传播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效率都以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会各界能够在较为良性的网络传播氛围中,正确地解读相应的信息,进而为民众高效参政议政带来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参与极化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已主要采取新媒体工具对信息进行传播。

然而,新媒体也给有序参与带来一定的挑战。

这是由于公民的话语对立冲突将会导致偏激观点,进而出现秩序不佳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公民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任由其发展起来,将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新媒体参与环境,以便于更好地维持秩序,出现极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第一,现实社会矛盾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网络计划的潜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民物质生活也逐渐富足。

但是来自于群体利益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突发事件的出现,让一部分人发表过激言论,试图宣泄自己的不满,就会出现极化现象。

第二,网民的从众心理、自身素养等方面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民的素质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我国网民的年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就会导致网民言论行为都会存在一些偏差。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调研报告: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也得到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出现了极化现象,即意识形态观点的分化和对立。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特点及其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三、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对不同学校的大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意识形态倾向。

2.深度访谈: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中出现的极化现象,针对性地对一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其观点及背后的原因。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特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体现在对一些敏感和热点问题上的观点对立,彼此分化严重,难以达成共识。

2.影响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因素:a.信息泛滥:互联网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让大学生难以甄别真伪,容易被误导和煽动。

b.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社交媒体平台倾向为用户推荐与其观点一致的内容,加剧了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

c.兴趣群体的聚集:大学生往往倾向与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兴趣圈子,而这种圈子又容易形成封闭思维和固化观点。

3.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a.危害学校稳定: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观点对立可能引发冲突和矛盾,危害学校的稳定和和谐。

b.影响大学生发展:极化的网络观点会导致大学生过于偏执和固执,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影响其全面发展。

c.加剧社会分裂: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也会带动社会的分裂,增加社会的紧张程度。

五、推荐对策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增强他们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能力。

2.完善社交媒体监管: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减少算法推荐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影响。

3.多元化交流渠道:鼓励大学生参与多样化的交流渠道,开拓视野,增加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渠道。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本文结合台州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认为当前台州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良好,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责任分散以及破窗效应等问题,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因此,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大力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和网络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发扬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正能量。

标签: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群体极化;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是公民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表达政治主张意愿和利益诉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定和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冲突依旧存在,面对这样的信息化社会大环境,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参与行为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同时,由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广泛、互动等特性,使网民的政治参与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出现,并且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表现出“群体极化”现象。

换言之,原来群体支持的意见,经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来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会变得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特殊群体,是一个集独立性和依赖性为一体的矛盾体,其新鲜感和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易受网上舆论引导和影响,从而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

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研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发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正能量。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现象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诸多病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演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群体极化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决策或讨论中,个体意见趋向于群体内更极端的立场,从而导致群体决策偏离理性、客观的状态。

这一现象不仅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探讨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

本文还将从信息传播、用户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讨影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因素,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针对群体极化现象,本文将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政府、企业等相关机构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规律,为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群体极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它描述了群体决策过程中个体意见向群体内极端立场靠拢的趋势。

因此,对于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

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群体极化对社会共识形成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群体决策往往倾向于极端立场,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侧重于探讨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如从众心理、权威效应等。

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研究进展评述

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研究进展评述

网络群体极化理论研究进展评述作者:董青秀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的现有研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广度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评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此,笔者综合国内外文献,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可取方式,给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此理论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道德绑架;舆情网络群体极化(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2003年由美国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群体极化一定会发生在网络之中……人们可以在网络之中无障碍、高频率的进行交流沟通,很难听到跟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一、研究方法针对此问题,当下大部分学者侧重于定性研究,或从相关理论寻求合理性解释,或结合典型性热点事件具体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一小部分学者使用计算机和数学的方法获取大规模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如龚艳萍、马艳玲《不同情绪对网络群体极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或者对网络群体行为进行仿真,通过对模型仿真的结果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如王飞等《网络舆情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动力机制仿真和调控策略研究》。

然而,总体来说,对于网络群体行为,目前结合传播学或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的或者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事实上,对于此类互联网相关问题,使用传统问卷或样本统计方法比较低效。

互联网本身给予了相关研究大数据研究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如前述龚艳萍等研究所用到的python爬取数据、LIWC文本分类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数据量,喂给模型更多的信息,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

因此,现阶段对于网络群体极化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研究内容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现阶段关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一方面,没有将网络群体按特征细化,大多将网络群体泛化为一个整体,却忽视了网民这一对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年 5 月第 3 期May 2013No.3北京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olice College【社会治安】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刘 青(北京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综述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58(2013)03-0056-04网络群体极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研究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数量,但是有关网络群体极化的学术论文却很少。

在已出版的著作中,也没有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单列出来系统地加以研究,只是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发散性、快捷性、自由性的特点,网络信息存在着信息来源多元化和缺少把关人等特点,使得过去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个体在网络中变得更容易聚集。

在经历了近年来由网络舆情引起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后,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研究关于群体极化概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莫斯托纳提出的“冒险转移”。

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

在此基础上,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一词,他认为群体极化是一种意见在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

并且在《群氓的时代》中,他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认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

他们糅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

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1]关于“群体极化”最经典的定义则是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在该书中,他列举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案例,总结得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他把这一现象定义为“群体极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行为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倪建均在《高校BBS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分析与防范对策》中指出了网民的特点:“网民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倾向更加明显,网络群体中人们常常倾向于夸大意见群体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肯定,导致一些情绪性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地弥漫和扩散。

”[3]2010年,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通过对Twitter上近三万条关于George Tiller医生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

美国的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互联网心理学》一书中对网络中的心理和现实中的心理进行对比后指出: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他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

”[4]桑斯坦也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发现: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群体在经过讨论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

从而证明了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比现实中更加复杂、更加突出。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研究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寻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

收稿日期:2013-05-01作者简介:刘青(1986-),女,北京警察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教师。

*本文系北京警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

(一)传播学角度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新特点和网络新的传播规律。

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便捷性、时效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状,使现今网络舆情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复杂。

网络使民众的言论更加自由方便,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但是也容易导致极化现象的产生。

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文化传播的角度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群体极化,主要从文化在网络这种媒体中传播的特点来进行研究。

文化具有传递性,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进行传播。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

周青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思考》,从文化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新特点的角度来总结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5]李熠煌和熊恩涛的《网络人肉搜索引擎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则从人肉搜索这个特殊的网络文化传播角度去研究群体极化。

该文认为:网络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网络参与的特殊现象,是网络环境下群体参与的扩大化。

[6]该文用群体极化理论对网络人肉搜索引擎的形成、产生机制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指出应该从规范群体效应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中的人工搜索行为予以规范。

2. 网络传播自身特点的角度相较于现实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而言,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

研究者们认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是网络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

社会现实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土壤,许多网上舆论的形成是从传统媒体开始的,但同时网上舆论的扩散与传播影响着电视媒体、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导向。

叶宁玉、王鑫的文章《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也指出:网络群体极化虽然可以起到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如果发展不当,容易形成一种“多数人的暴政”。

[7]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导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网络把关人”的缺失以及互联网自身的匿名性,网络把关很难实现。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传播方式具有发散式和多向性的特点,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过滤极为复杂,同时互联网缺少统一的“网络把关人”,每一个网民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是发出者,网民个体身份具有模糊性,难以确定网络上每条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网络媒体的“小众化”趋势[8]。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一些小众媒体和网络社区的作用开始突显。

这些网络社区中的群体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的观点,对待同一件事情更容易引起共鸣,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的现象。

再次,起作用的还有协同过滤机制,网民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环境、兴趣爱好等因素对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过滤,选择与自己的意见想法类同的信息进行关注,这就客观上使其本身持有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超链接”也是一种网络协同过滤机制,一般网站都会选择与自己内容相关,观点具有一致性的网站作为超链接,“就某种程度而言,这种缺乏竞争观点的信息揭露,将无可避免地导致群体极化”。

[9]3. 舆论传播的角度从舆论传播的角度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主要是研究网络上舆论的形成以及传播的过程。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角度:首先,学术界对于舆论传播模型的研究,主要借鉴了病毒传播的几个主要模型,比如说典型的SIR模型、SIS模型等[10]。

再次,从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从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参与者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网络社区网民进行统计后得出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是:男性,年龄介于18至35岁之间,主要的职业是普通职员和学生,网龄一般在五年以上。

[11]较长时间的网龄使他们能够在网上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这个年龄段和较高受教育水平也决定了他们对于各种网上的舆论有着自己的观点。

对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统计发现,网上舆论集中的事件主要有政治类事件、社会民生类事件和娱乐新闻类事件。

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平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猫扑、豆瓣、新浪微博、视频分享网站、贴吧等都是高发地带。

这类网站主要是一些网络社区,具有自由对话的平台和信息的互动平台等特点。

最后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舆论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模式。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大众传播场模式,他认为受社会环境因素、群众舆论反映、媒介组织的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

[12]美国传播学者R.E.希伯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波纹中心模式,他认为:传播过程如同投石在水池中产生的现象——石子激起波纹,波纹向外扩散,到池边时又朝中心进行反向波动。

在网络群体极化事件中,一个新闻事件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向波纹一样进行传递,引发关注,同时网民的反应和观点也会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心理学角度目前,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心理根源。

1. 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直接或隐含的引导与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其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过程中,从众心理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莫阿施的著名的群体压力测试,在群体的压力下,人们会在判断上不自觉地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和看法保持一致,因而导致判断上的错误。

肖浩、王勇在《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一文中指出:“群体极化事件的主要心理特征就是人员的从众效应。

人们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在特殊情境下容易采取从众行为。

多数人参加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说服力。

”[13]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典型心理。

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沉默的螺旋”机制。

1974年伊丽莎白·莫诺依曼在对德国议会选举的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在《传播学刊》上发表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并且首次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14]她指出人类具有类似动物一样的对孤立的恐惧,并且提出了沉默螺旋的五个假设:(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念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念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念;(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均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