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中的群体极化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群体极化的现象在社交网络中逐渐凸显出来。
群体极化是指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趋向于与同样立场或观点的人形成信息过滤和传播的倾向,从而导致意见分歧加剧和社会分裂的现象。
本报告将围绕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展开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过滤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大量信息和观点的流通渠道,然而人们往往会对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过滤,倾向于与自己立场一致的人交流和互动。
这种信息过滤的行为使得社交网络上形成了拥有相似观点的群体,而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相对较少。
2.信息传播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倾向于阅读和分享与自己立场相同的信息,并将其传播给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种信息传播的机制导致同一群体内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但也限制了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
3.极端化观点由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滤和传播机制,相似观点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封闭的社交网络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同一立场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往往更为极端化。
这种群体内的观点极端化现象会加强彼此的相互认同感,同时也增大了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和对立。
二、群体极化的原因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其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1.算法推荐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往往基于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这会导致用户更易接触到相似观点的信息。
算法推荐的存在使得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很难接触到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信息,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社会认同感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立场相近的人交往和互动,这种社会认同感在社交网络中也得到了强化。
社交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求。
3.信息泛滥和验证困难在社交网络上,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准确的验证。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发展和蔓延。
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舆论中表现为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群之间产生对立和对抗,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等方面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进行探讨。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1. 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提升,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却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接受或者忽略某些信息,导致了认知落差的产生。
一旦出现认知落差,就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立场和观点的对立和冲突。
2. 社交媒体的功利性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观点加入不同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只接收到自己认同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导致了用户愈发固化的立场和观点,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
3. 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一旦个体加入某一特定群体,就会产生对这一群体的认同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同一立场的支持,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该群体的认同感。
这种群体认同感的强化使得群体之间的对立更加剧烈,形成了群体极化现象。
二、治理对策1. 多元化信息来源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落差,需要在网络舆论中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治理,加大对网络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和社交平台也需要严格审核和监管用户发布的信息,避免利用网络舆论来制造对立和冲突。
可以倡导人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克服信息茧房的弊端,更全面地了解事实和观点。
2. 提升网络素质与道德水平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应该自觉进行理性表达,避免恶意攻击和谩骂,促进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网络素质和道德水平,鼓励理性、平和的交流和讨论。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导致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群体情绪积蓄、舆论激烈对抗。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和治理。
1、信息的多元化不足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足,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会让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群体互动则更可能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2、人群心理人群心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网络舆论中有的群体容易形成“排外情绪”,发表对立的观点,甚至超越个人的利益,只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立性。
3、诱发机制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和口水战,这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甚至出现群体情绪积聚。
已经形成的极化现象,反过来又会诱发更多的极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理对策商业和政治的信息独占导致了信息的流量往往会被抽走,这也是发展同质化信息的原因。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被信任值的新闻机构。
2、平衡互动平衡舆论互动是消除群体极化现象的有效方式。
当有反对意见的群体出现时,在媒体上必须有不同意见的出现,使反对方的言论也有机会让公众看到,这样的互动会让观点和立场相对平衡。
3、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网络言论的管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要通过信息技术,定期进行监管,发现违规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打击恶劣的言论,消除过度极化因素,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社会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教育中体现多种族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深化人民间的互联互动。
5、专业的调查报告政府应该对重大事件与危机进行及时、专业、真实、全面的调查和公开报告。
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应该公正、中立、全面地公开真相,以平息群体情绪,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BBS的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
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
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bbs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出现的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相反的一种网络现象。
①本文认为有些专家学者忽视了极化存在的原因,即因为群体的压力导致持相反观点的人为躲避群体的“攻击”不敢或者不愿意提出相反的意见,从而导致持相反意见的形成随波逐流或者只看不语的行为,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群体极化的走向。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场所,它的匿名、草根的特性让人们有了自由发表的感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网络虚拟性带给网民的一种“幸福的错觉”。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的每个客户端、每个节点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的心理变化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网络bbs中和现实生活中的讨论并无太大差异,只是讨论的媒介和场景有所不同。
网络匿名性的存在,使网络bbs的发言者可以不考虑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导致了网络bbs中存在一种现象:参与讨论者的情绪失控,对持相反意见者反唇相讥、恶言讥嘲,甚至进行无理的漫骂和人身攻击。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网络群体压力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为每个实体的人上网,都有实质的网络体验,对于网络中的恶言攻击不可能无动于衷。
要发表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必须忍受得住“群体的围攻”和粗俗的恶语,但是并不是每个网民都有如此的勇气。
这种群体压力的存在,使不同意见者大多宁愿成为“看客”,网络bbs群体极化现象由此产生。
群体极化有个加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一致意见的网民跟帖的过程。
以天涯社区中对倪萍的“封杀山寨”事件的评议为例。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能观察到一种有趣且引人深思的现象——群体极化。
简单来说,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讨论或交流之后,群体成员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在各种情境中都有所体现,从网络论坛上的激烈争论,到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立场分化,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小组讨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呢?首先,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传播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更倾向于接触和接受那些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
比如,一个原本就对某个政策持反对态度的人,会更愿意去阅读和分享批评该政策的文章,而自动忽略支持的声音。
当这样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时,他们所交流和共享的也大多是强化这种反对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同质性使得群体内的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逐渐走向极端。
其次,群体内部的社交压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一个人处于某个群体中时,如果他的观点与群体的主流观点不一致,很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质疑。
为了避免被排斥或者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个体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向群体的主流方向靠拢。
这种社交压力会逐渐消除群体中的异质性观点,使得整个群体的观点变得更加一致和极端。
再者,群体讨论中的“回声室效应”也加剧了群体极化。
在一个封闭的群体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就像在一个回声室里,自己的声音不断被放大和回响。
相同的观点被反复强调和传播,而不同的声音则被压制或忽视。
这样一来,群体成员会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和普遍被认同的,从而更加坚定和强化自己的极端立场。
另外,领导者或意见领袖的存在也可能导致群体极化。
如果群体中有一个具有强烈影响力和权威的领导者,其观点和态度往往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引导作用。
成员们可能会出于对领导者的尊重、信任或者追随心理,盲目接受并强化领导者的观点,从而推动整个群体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也是群体极化的原因之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应对策略黄靖逢【摘要】摘要:当前我国网络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比较突出,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需要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以适时发布有效信息,在掌握网络舆情动向的基础上疏导群体舆论,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加强网络监管结合起来,合理规避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
【期刊名称】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群体传播;群体极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逐步展开,各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
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网络信息和舆论传播机制的作用下,加上社会事件的触发,一些利益群体在舆论上就容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原来处于内隐状态的民意表达欲望,往往经由网络群体性事件来宣泄和释放。
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突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数量迅速增长,其规模和影响也愈来愈大,已经逐渐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此,探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本质和应对之策,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极化效应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将“群体”(Group)定义为“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1]。
岩原勉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单个成员在目标取向上具有共同性,他们因共同的利益、兴趣、目的等集合到一起。
同时,群体成员也具有一定的主体共同性,往往具有共同的社会属性,他们因此而产生群体归属感。
这两个“共同性”意味着:群体都具有某种互动机制和使群体共同性得到保障的规范。
在这种机制和规范的作用下,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和舆论的互动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1],这个过程就是群体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的极化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相互争论激烈。与现实生活相比,网上讨论和争 论径渭分明, 持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甚至互相攻击。
二争斗, 这样导致观点的更加分化。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极化的产生原因历来是有争议的,甚 至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成因。但是从 大的方面来说,可以总结为归属感,安全 感和责任风险。
群体极化的原因
1.归属感: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 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 可及团体归属感。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 员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 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勇敢和大 胆,从而使决策更加极端。
网络论坛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新闻学
视频
1,早上起床 2、
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 概念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凯斯· 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 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 在书中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 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 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 成极端的观点。”
谨慎的个人 疯狂的群体
阐述论点
逻辑论战
塞奇· 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 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 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 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 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 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 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 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 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 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 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什么是群体极化
即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 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 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 佳决策的现象。
什么是群体极化
换言之,群体的讨论可以使得群体中 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得原来可能不 是很强烈的意见取向变得强烈,甚至偏激; 而原本群体所反对的意见取向,经过讨论 之后,其成员反对的倾向也更为明显。
互联网提供了交往选择的工具。众多的网站 大多是以趣味取向和意见倾向分类的, 网民根据 个人的喜好自动分类, 自动汇集到某一网站, 所以 网上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网络为志同 道合者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让人更容易找到同类, 可以帮助并强化那些分布遥远但具有相同意识形 态的边缘社团。
•匿名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还受到匿 名效应的影响。网络广泛存 在的匿名制, 一方面给网民 带来了操作的方便和言论的 自由, 但另一方面也削弱了 发言者的社会责任, 刺激了 网民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表 极端言论。
什么是群体极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 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 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 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 为冒险偏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 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 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 偏移。
什么是群体极化
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 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在 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 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 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 了上风。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 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 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 似事件的精神瘟疫。这样一些运动 极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压倒一切 的,因为当群体无意识被激活时, 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
群体极化的原因
2.安全感: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 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 念往往是安全的; 3.责任风险:群体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 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 择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全 部责任,即使决策失败。所以群体的决策 会更加冒险。
网络中的群体极化
• 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的三个因素
一、信息选择
二、交往选择
三、匿名效应
•信息选择
互联网提供了信息选择的工具。网络技 术在增强人们接触信息机会的同时, 也增强 了人们选择信息的能力。它还可以依据人 们的偏好, 替人们量身打造信息。 人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 听到 的是自己的回音。 —桑斯坦
•交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