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合集下载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摘要: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为传播信息带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开放性,发散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原本较为分散的信息逐步集结起来,由此出现了网络传播极化现象。

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网络传播群体;现象;研究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越发迅速。

同时,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日益增大,新时代下公民对信息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复杂性。

但网络群体的集聚,使得极化现象日趋严峻。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不仅可以使得传播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效率都以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会各界能够在较为良性的网络传播氛围中,正确地解读相应的信息,进而为民众高效参政议政带来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参与极化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已主要采取新媒体工具对信息进行传播。

然而,新媒体也给有序参与带来一定的挑战。

这是由于公民的话语对立冲突将会导致偏激观点,进而出现秩序不佳等诸多问题,影响到公民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任由其发展起来,将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因此,需要建立良性的新媒体参与环境,以便于更好地维持秩序,出现极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第一,现实社会矛盾的存在已逐渐成为网络计划的潜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民物质生活也逐渐富足。

但是来自于群体利益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突发事件的出现,让一部分人发表过激言论,试图宣泄自己的不满,就会出现极化现象。

第二,网民的从众心理、自身素养等方面的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民的素质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我国网民的年龄、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别,就会导致网民言论行为都会存在一些偏差。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

从舆论反转事件看群体极化现象去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拖下车暴打"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网友纷纷对男司机出手伤人表示一致谴责,而几天后女司机不文明驾驶,多次变道险造成事故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人们的言论又一致地转为对女司机的批判.还是在去年,10月13日网上出现一则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新闻,网络上传播后网友纷纷对女子的“善举"表示赞许并捐款,七天内筹集善款多达70万元。

而在一周后,有媒体人爆料称此事是一场从头至尾的策划,伤者是被男友养的狗所咬伤,并没有做出见义勇为的行为。

舆论哗然.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对它们并不陌生。

这些事件都在发生的过程中引发了公众态度和言论的极大变化,它们被称为网络舆论反转事件.我们注意到舆论反转事件中每一次公众舆论的发声都十分统一,同时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存在至少两次甚至更多群体极化现象.那么在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舆论反复极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一些新闻报道过分求新求快,导致内容“失真"。

一则包含耸人听闻或触及社会敏感问题内容的新闻出现时往往就吸引公众眼球.其二,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会对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

主流媒体对某个事件的评论转发会使得事件更加引发公众关注。

主流媒体对公众议题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的认知,最终导致公众观点的“一边倒”。

其三,从网民群体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行为会与现实生活中不同,会不经过审慎思考,轻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其四,群体行为的内在机制也会导致舆论的极化.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舆论的迅速发酵。

舆论会随新闻的走向而改变。

新闻事实突然逆转,舆论立刻随剧情变化而出现反转,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

如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中信息可信度的低下,还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舆论反转事件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以舆论反转事件为表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场的稳定。

最新-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 精品

最新-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 精品

网络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综述摘要网络几乎具备传统社会的一切要素。

传统社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广泛存在且具有新的特点。

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特点剖析入手,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几种类型产生原因一是网络本身的特点,它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外在力量,它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起推动作用。

并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虚拟性;互动性;超越空间;;;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行为方式。

如果说网络10时代,信息是网络传播者编辑、定制并向受众传播的话,20时代每个网民则成了网络内容的供应者、参与者。

网民通过积极主动的出击,在网上攻城掠寨,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和话语空间。

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被技术进步催化后,在网上建立家园与话语空间的同质性群体广泛形成。

这些同质性群体形成诸多利益共同体,当其利益受到侵害时,这个共同体就易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共同反击并争取他们应得之利益。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含义是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群体极化现象和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所描述的群体无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斯通用三大理论支持他的观点一是群体决策规则,他认为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三是讯息影响论,由于这些讯息倾向于支持成员的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的理由,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斯通发现这种现象时,网络还未诞生。

对照斯通的观点,网络难以符合他的三大支撑观点。

事实上,网络上存在更多的非理性偏执行动。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的管理策略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指一组人的意见越来越极端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一些无意义的争吵和对立,并可能造成社会分裂。

因此,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效应非常重要。

下面提供一些管理策略。

1. 提倡理性、客观、中立的言论网络上有很多偏激、激进、极端的言论,这些言论可能会加剧群体极化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理性、客观、中立的言论,避免把情绪引入到讨论中。

在评论和讨论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使讨论达成更好的结果。

2. 加强信息的可信度良好的信息是减轻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人们容易相信和转发他们认为可信的信息。

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信息的可信度,提供真实的、客观的、准确的信息,并及时澄清错误信息。

3. 增加互动和交流相互交流是减轻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可以通过互动和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彼此,并减少他们之间的误解。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来增加互动和交流。

4. 关注群体情绪和参与度如果群体情绪越来越激动、参与度越来越高,群体极化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密切关注群体情绪和参与度,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调节和引导。

5. 鼓励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网络上的群体极化现象通常是由于人们只接受了一种观点导致的。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鼓励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让人们接受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进一步减轻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

总之,管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的策略去减小和消除这种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

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

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

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

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

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

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

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简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简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简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作者:刘超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7期摘要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某个观点或某件事情的看法,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评论。

但因为网络呈现无中心、发散式、多向度的特点,造成网络把关人的缺失,信息流向和舆论强度的多元化局面等问题。

总之群体极化在网络上发生的机率大大增加了。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危害措施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Network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LIU Chao(News and Promulgat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AbstractInternet is an open platform, where netizens can make comments on some ideas or issues free. However, Internet takes o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centric, emanative and polydirectional, which results in lacking of gate-keepers, and diverse situations. In sum, group polariz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increasing.Key wordsinternet; group polarization; perniciousness; measure1 群体极化及其影响1961年,詹姆斯·斯通研究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讨论后,决策变得更加保守。

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冒险,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会更加冒险,这种现象被成为群体极化现象。

对群体极化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要从两个方面看:从正面看,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理念得以实现,特别是争取公民权利方面,如美国反奴隶制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戴笑慧冷天虹
去年底,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

与会的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

此事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为茅先生观点摇旗呐喊者有之,大骂茅为“汉奸走狗”的亦有之,且数量更多。

笔者对2008年12月25日网易报道这则新闻后的7465条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

①另外,笔者还对同条新闻在搜狐网的1915条跟帖评论②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相等的比例。

占绝大部分的反对茅于轼意见的跟帖中,简单的谩骂、谴责又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网易4580条,占全部反对意见跟帖的87%;搜狐1188条,占84%,这两个比例也几乎相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茅于轼观点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使是使用尖刻的语言。

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丧失理性和个人偏见。

网络上类似情况并非今日才见,比如最近的杭州飙车事件、邓玉娇刺死公务员事件,网络论坛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性的偏激言辞,这都可以称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③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群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群体的意志。

当群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他认为,当个人聚
集到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

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

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④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

在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

当群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似事件的精神瘟疫。

这样一些运动极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压倒一切的,因为当群体无意识被激活时,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中——你就是运动本身。

?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杀害,便是群体极化瘟疫在现实中爆发的极端例子。

网络传播的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让过去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更容易集群,让过去靠口口相传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

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变得更为突出。

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他与同事也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⑥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也指出:“毫无疑问的,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

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

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
网络群体极化的原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如此突出的原因,许多学者进行研究认为?: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模糊的状态下迷失本身,沉浸于一种“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另一方面意见领袖对网络事件的推波助澜,甚至控制网络事件使之朝着某个预定的轨道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以网络推手和网络打手为职业的群体后。

除此之外,推动网络群体极化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网民害怕被孤立或者被疏远的社会心理,所以当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派的时候,便不表明自己的观点。

网络社区接入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得每个人能够很容易地参与到其喜欢的群体之中去。

众多的网站大多是按照不同的趣味取向和意见倾向分门别类的,网民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

很少有网民自愿进入观点与自己相左的网站,因为那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被孤立、围攻的风险。

所以,在某一网站所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共同之处的帖子,从而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

因为没有人知道网络群体的确切规模,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从而完成自我肯定。

并且这种自我肯定还会很快地复制,以至于事实本身常常被淹没于口水之中,导致情绪型舆论在网络中不断弥散。

比如去年发生的杨佳袭警案,网络论坛中很少有对6位无辜警察的哀悼,相反,却有很多人为杀人者叫好,甚至把杨佳称为“大侠”。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还是比较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他们认为警察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杨佳袭警这种暴力维权是偏激的、伤害无辜的。

但是当他们看见网络论坛中大多数网民在为杨佳叫好,理性的声音却遭到侮辱谩骂时,便选择了保持沉默,把想要说的话都咽了回去。

网络群体极化背后的社会心理
当然,并不是所有网络话题都会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它一般是某种社会情绪的反映、激化与宣泄。

比如近期的网络群体极化的“引爆点”,常常是民族主义情绪、同情弱势群体心理、仇富心理、憎恶贪污腐败现象心理的释放。

也就是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对“社会病”的一种病态反映,正确地看待和思考这些偏激言论,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利益调整、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可能起到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出气筒”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毕竟是对民主的公共空间的破坏,无益于形成理性的舆论氛围,需要我们警惕和尽力规避。

特别是,当前网络群体极化中出现更趋复杂的动向:
——各种力量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论,制造群体极化现象。

在去年的哈尔滨6警察打死大学生的事件中,网络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同情死者。

而当网络中出现相关资料,透露死者父亲是“房地产开放商”,林本人开“大奔”、吸毒、飞扬跋扈时,网络舆论又来了个惊天大逆转,认为这样的恶少罪有应得。

后来查明,是有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左右网络舆论。

再有,前不久“香水女生”抨击中国教育体制事件,后来也证明纯属商业炒作。

在这类事件中,网民成了某些利益体的工具。

——网络群体极化从虚拟世界转为现实的破坏力。

比如去年奥运会火炬在法国传递期间一度受阻,使得许多国人无比愤怒,甚至出现在网上相约围攻法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家乐福的事件。

这些新动向,让我们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能掉以轻心。

如何规避网络群体的极化
既然问题已经存在,而且毫无疑问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那我们又如何尽量地规避网络群体极化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群体对事实的真相不了解,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意见。

因此,笔者以为,最关键的还在于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发生后,政府或相关的当事人和权威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地公布事实真相。

事实证明,隐瞒真相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更可能引发谣言四起,网民追查真相的意愿更加强烈,使得事态向更加恶性的方向发展。

这在华南虎事件,以及最近的杭州飙车案中可见一斑。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较,具有信息源更权威、可信度更高的优势。

因此,传统媒体应该及时跟进,发布真实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引导舆论,使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消弭在形成之中。

当然,网民的自律意识提高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状态下,网民应该学会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之后做出回应。

在没有成熟的考虑之前可以保持沉默,静观事态的发展,以免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利有弊。

这些年,网络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在引导舆论方面的各种缺憾,如何取其利而舍其弊是值得思考的。

使网络最大限度发挥正面效应,避免盲目的群体极化现象发生,是我们从“反茅于轼”事件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系)
注释:
①/08/1225/05/4U04CD7H0001124J.html
②/20081225/n261407557.shtml
③群体极化,wiki百科网
④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第18~1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78~7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⑥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第88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第50~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葛琳:《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传播》2008年9月上半月刊
/eastday/xwjz/node345692/node345693/u1a447683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