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现象及其社会影响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

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群体极化是指在社会或群体中,人们的意见和观点逐渐分化、对立和极端化的现象。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的群体极化的例子。
1. 政治极化:在政治领域,人们的政治立场逐渐极化,形成对立的两个阵营。
例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政治对立,导致社会分裂和对立。
2. 种族极化:在种族问题上,人们对种族问题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对立,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3. 宗教极化:在宗教信仰方面,人们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宗教对立,导致了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恐怖袭击。
4. 社会阶级极化:在社会经济方面,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逐渐分化,形成社会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对立。
例如,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5. 性别极化:在性别平等方面,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女性主义运动和反女权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社会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分歧。
6. 环境保护极化:在环境保护领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全球变暖问题上的争议,导致了环保主义者和否认气候变化的人士之间的对立。
7. 科技发展极化:在科技领域,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对于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争议,导致了科技发展的赞成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对立。
8. 媒体立场极化:在媒体报道方面,人们对媒体立场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左右翼媒体之间的对立,导致了媒体报道的偏见和不公正。
9. 经济全球化极化:在经济全球化方面,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对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议,导致了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对立。
10. 教育观念极化:在教育领域,人们对教育观念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对立,导致了教育改革的分歧和争议。
以上是十个典型的群体极化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领域和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和观点逐渐分化、对立和极端化的现象。
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

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1. 前言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指出当人们在同一个群体中接触时间越长,意见就会越来越相似,团结性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种“群体极化”的现象。
这个原理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普遍存在,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并探讨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什么是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们在沟通和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观点、态度和看法会越来越相似,导致他们团结更紧密甚至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人们会不断寻找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并且团结到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成员加入同样的群体,而群体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极端。
3. 群体极化的原因群体极化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因素:3.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因此会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3.2 信息筛选人们在接触信息时,通常会筛选信息以符合他们的思维模式。
这种自我筛选机制会导致人们看到的信息更多是符合自己思想的信息,从而强化了他们原本的观点。
3.3 群体动力由于人们希望获得群体认同,当某一个群体的态度和观点很明显时,成员可能会为了得到群体认同,而努力表达更加极端和激进的观点。
这种现象称为群体动力。
4. 群体极化的影响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有些方面的列举:4.1 政治思潮凯斯桑斯坦群体极化原理,可导致政治极化。
人们希望家族、朋友、同类、政治党派等赞成他们意见的人能够团结在一起。
这样的集聚会强化相似想法,有可能导致政治阵营的产生及新旧政治国家效应。
在社交媒体和政治宣传的机制中,极化现象更容易发生。
4.2 社交生活在现代社交生活中,可能会发生同样的现象。
对于一个人的观点和态度的改变,最可能的来源就是其周围的人。
当人们长时间沉浸在一个群体中时,他们的个人思想往往会受到影响。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作者:王营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6期【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网友的选择性行为使他们很容易发现与自己见解相似的讨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存在文本偏见的新闻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倾向,不仅引来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网友发表意见,而且吸引更多不了解情况的的网友关注并同意该观点,加强了群体极化;网络匿名状态下的群体心理,在讨论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和观点不断复制,传染给其他成员,造成态度极化。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社会影响一、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团体成员从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以“6·9圣战”事件为例,韩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r的粉丝索取门票未果而谩骂、殴打展馆工作人员,该消息在网上曝光后,大量网友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出现网友有组织地反对Super Junior及粉丝的活动,并攻击多家韩国网站和明星贴吧,置其瘫痪。
而在凤凰网对网友的调查中,577065人约92.2%视其为爱国行为,只有不到8%的5万人视其为炒作行为。
②该事件由现实生活中一则扰乱公共秩序事件在网络中迅速演变成以“爱国主义”为旗号的具有破坏性的群体极化现象。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桑斯坦对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强调说服争辩的角色。
”“如果团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就会在这个方向提供更多的论点,只有极小部分会转到另一个方向。
其讨论结果就是让一开始的倾向往前再跨一步。
”③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绝大多数网友对“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倾向于理解为“官二代”在行凶后的嚣张跋扈和不可一世,而对少数网友提出的可能是李启铭在认识到闯祸后的慌张无措与求助的说法则持反对意见或无人响应,最终后种观点湮没在一片对“官二代”的谴责中。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
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应用三大理论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1.群体决策规则:群体之决策原则(如少数服从多数)将有助于极化现象之产生。
此类解释也主张,人们在团体中作冒险决定将觉得较自在,因为其行动之责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员上。
(1)群体诱发的移转是一种内化的,而非临时性的群体产物。
(2)当群体决策法则中的预备测试决策被取消后,移转仍会发生。
(3)偏态无法说明群体极化。
2.人与人之间的比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这一种的影响是受到社会的规范。
从社会比较的过程来探讨,其观点是群体成员会将其意见与群体其它成员相互比较。
一种想要被群体所接受及喜爱的需求,将使个体顺从群体之一般意见。
人与人互动的动态研究上有以下三点探讨:(1)在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间的差异。
(2)从自我评估与推估他人对我之评估上出现的差异与理想差异,是否会产生预测移转。
(3)揭露出他人的反应后,所产生选择的移转。
3.讯息影响论(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听取群体讨论时的争论极获得新讯息(Burnstein &Vinokur,1975)。
由于这些论点倾向于支持成员之最初观点,人们会听到更多支持其主张之理由。
群体可使成员确信其原来之观点,因此导致更加极端之意见。
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

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态度、行为和信念发生极端化的现象,通常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极端化,或者一种消极、悲观、绝望的极端化。
群体极化可以发生在任何群体之中,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等。
下面是一些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1. 社交媒体群体极化: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其他成员的观点和态度。
如果某个社交媒体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互态度和行为发生极端化,那么这种现象就可能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例如,当某个群体的成员开始攻击其他人的观点、信仰或行为时,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其他成员对群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2. 政治群体极化:在政治领域中,群体极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例如,当某些政治群体的成员之间的相互态度和行为发生极端化时,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例如,一些政治群体的成员可能会攻击其他政治群体的成员,或者支持某个特定的政治主张,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3. 社会群体极化:在社会中,不同的群体之间可能会存在群体极化的现象。
例如,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可能会因为社会压力或社会地位而表现出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4. 商业群体极化:在商业领域中,群体极化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例如,一些商业群体的成员可能会因为商业利益而表现出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例如,一些商业群体的成员可能会攻击其他商业群体的成员,或者支持某个特定的商业主张,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的发生。
群体极化可以发生在任何群体之中,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等。
群体极化的发生通常会导致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冲突,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群体极化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极化现象及其社会影响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作为一种群体心理学现象,最早是由詹姆斯斯托勒尔(James Stoner)于1961提出的。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当一些成员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
从消极的一面看,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群体极化似乎很容易在一个具有强烈群体意识的群体内产生,也许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其成员对群体意见常做出比实际情况更一致和极端的错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