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摘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是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其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在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方面,社会分歧、信息过滤与传播技术等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其发展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助长、立场偏执等因素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是关键措施。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促进理性讨论和信息传播,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通过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和谐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发展,治理对策,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网络素质,信息辨识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舆论中出现了群体极化现象,即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分歧加剧、信息传播渠道不畅、个人情绪引导等。
这种现象的发展过程也备受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
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网络素质与信息辨识能力等措施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日益凸显,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与对立愈发严重。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研究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

构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媒体应对机制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体集聚成具有明显特定倾向的群体。
这种极化现象往往会导致信息闭塞、对立激化以及舆论战争的升级。
面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机制,以降低极化程度,促进信息流通和舆论平衡。
媒体应加强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网络群体极化一方面是因为信息选择性过滤,个体更倾向于接收与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失衡,某些观点和声音被过度宣传。
媒体应积极引导舆论关注全面客观的事实信息,传递各种不同角度的声音,避免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立场的报道,减少信息偏见和信息过滤。
媒体应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意见。
针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应通过增加具有不同观点的报道和评论,打破“信息孤岛”,让读者、观众能够接触到多元的声音和观点。
媒体可以开设专栏、讲座等平台,邀请各方专家学者、政治人物等,就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和观点,使读者能够理性思考、客观评判。
媒体应加强事实核查和数据分析的报道。
网络群体极化常伴随着假新闻、谣言的传播,媒体应加强事实核查,确保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可靠。
媒体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专业研究,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可以采用统计和调查数据分析,展示不同群体的观点分布和影响力,并加以解读,有助于读者了解群体极化现象的具体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避免盲目跟风和一味追随。
媒体应加强沟通和对话。
网络群体极化往往是因为意见分歧激化和对立对抗,媒体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媒体可以组织专题讨论、座谈会等活动,邀请来自不同立场的代表进行交流,倾听不同观点的声音,增加相互理解和共识。
媒体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线直播等手段,鼓励公众参与讨论和互动,传递积极正能量,减少极端对立的风险。
面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媒体需要构建相应的应对机制,包括加强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意见、加强事实核查和数据分析的报道以及加强沟通和对话。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docx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随着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
所谓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上的人们在某个特定的议题或事件上,围绕着反对或支持的两极观点,逐渐形成严重的立场对立和敌对情绪。
本文将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定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定义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基于其惯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特定的话题及环境下逐渐形成两极化、极端化的立场。
常见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社群分裂,言语暴力,恶意攻击和污名化等。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次的与同一立场的人互动,影响了人们对其他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度,倾向于接纳一定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深化个人立场。
2.信息过载:人们进入过多的信息噪声或者信源的偏颇导致了定向的信息获取,最终加重了个人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任度。
3.认知偏差:对不同信源的信息评价和讨论会因人们先验的基础知识和情感偏见而存在偏差,提高了定向和极端信仰的可能性,加速了群体之间的对立。
三、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问卷调查、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其中网络分析可以用于研究网络社区的形成和稳定性分析,包括社交网络、微博网络、新闻网络等。
而社会网络分析则可以用于研究网络中的影响者和指示者,以及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度等。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结论1.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群体极化存在密切关系。
同一立场的人们在一个相对闭环的社交网络内互动,相信分享同样立场的提供的信息,加深他们对同一立场观点的信仰。
2.不加限制的场景下,信息过载对网络群体极化的产生影响较大。
由于信息过剩,人们趋向于接受过去的信息,而不是采纳新的、与自己立场不同的、更准确的信息。
3.不同个体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观决定了群体之间的异化和极化。
仅靠简单信息的推送制动不能根治群体极化现象。
综上所述,网络群体极化是网络空间中的重要现象,其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导致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群体情绪积蓄、舆论激烈对抗。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和治理。
1、信息的多元化不足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足,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会让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群体互动则更可能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2、人群心理人群心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网络舆论中有的群体容易形成“排外情绪”,发表对立的观点,甚至超越个人的利益,只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立性。
3、诱发机制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和口水战,这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甚至出现群体情绪积聚。
已经形成的极化现象,反过来又会诱发更多的极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理对策商业和政治的信息独占导致了信息的流量往往会被抽走,这也是发展同质化信息的原因。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被信任值的新闻机构。
2、平衡互动平衡舆论互动是消除群体极化现象的有效方式。
当有反对意见的群体出现时,在媒体上必须有不同意见的出现,使反对方的言论也有机会让公众看到,这样的互动会让观点和立场相对平衡。
3、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网络言论的管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要通过信息技术,定期进行监管,发现违规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打击恶劣的言论,消除过度极化因素,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社会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教育中体现多种族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深化人民间的互联互动。
5、专业的调查报告政府应该对重大事件与危机进行及时、专业、真实、全面的调查和公开报告。
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应该公正、中立、全面地公开真相,以平息群体情绪,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

群体极化的典型例子群体极化是指在社会或群体中,人们的意见和观点逐渐分化、对立和极端化的现象。
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的群体极化的例子。
1. 政治极化:在政治领域,人们的政治立场逐渐极化,形成对立的两个阵营。
例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政治对立,导致社会分裂和对立。
2. 种族极化:在种族问题上,人们对种族问题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对立,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3. 宗教极化:在宗教信仰方面,人们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宗教对立,导致了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恐怖袭击。
4. 社会阶级极化:在社会经济方面,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逐渐分化,形成社会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对立。
例如,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5. 性别极化:在性别平等方面,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女性主义运动和反女权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社会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分歧。
6. 环境保护极化:在环境保护领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全球变暖问题上的争议,导致了环保主义者和否认气候变化的人士之间的对立。
7. 科技发展极化:在科技领域,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对于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争议,导致了科技发展的赞成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对立。
8. 媒体立场极化:在媒体报道方面,人们对媒体立场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左右翼媒体之间的对立,导致了媒体报道的偏见和不公正。
9. 经济全球化极化:在经济全球化方面,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对于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争议,导致了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对立。
10. 教育观念极化:在教育领域,人们对教育观念的认知和态度逐渐极化。
例如,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之间的对立,导致了教育改革的分歧和争议。
以上是十个典型的群体极化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领域和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和观点逐渐分化、对立和极端化的现象。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上,不同的群体因为观点、立场、利益等不同而形成对立甚至敌对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网络舆论中十分常见,不仅造成了用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理解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并进行有效的治理对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 信息过载与筛选偏好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加多样和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的过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采取筛选偏好,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割裂与对立,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
2. 社交网络算法与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平台借助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兴趣,为其推送更符合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内容。
这种个性化的推送往往会加剧用户信息的碎片化和单一化,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于自己狭隘的信息范畴中,进而导致群体之间的观点和立场的差异进一步加深。
3. 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网络舆论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化倾向的影响,容易被一些煽动性、极端化的言论所左右,而忽视了理性思考和客观评价。
由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很难对其进行系统性、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容易滋生出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以上几点是导致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信息过载、社交网络算法的影响、情绪化倾向和信息碎片化。
在此基础上,群体极化现象得以不断发展与蔓延。
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立矛盾逐渐加剧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倾向而导致的对立矛盾,将在网络舆论中逐渐加剧。
这种对立矛盾表现为言辞激烈、立场偏激,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造成网络社会的分裂和纷争。
2. 兴趣聚焦导致的信息孤岛化网络舆论中,由于社交网络算法和数据分析的影响,人们更容易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信息范畴,形成信息孤岛化现象。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社会极化与群体思维第十一章第三节1一.群体极化的概念二.冒险转移三.群体极化的解释四.群体思维的表现五.群体思维的过程与防止方法第三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2一.群体极化的概念群体极化假设指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的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
这样,原先群体支持的意见,讨论后会变得更为支持;而原先群体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反对的程度也更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
定义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极化假设3实验:群体讨论对群体态度的影响赞成+中性0反对-讨论前讨论前安乐死4二.冒险转移个人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也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
5心理学家斯托纳(Stonen, 1961)曾设计一份两难问卷,问卷是一篇短文,大意是:某位工程师,他有两份工作可选择,一份是薪水一般的大公司,这家公司有很好的医疗保险和退休保障;另一份是一家新开的风险较大的公司,该公司工资很高,如果新公司成功了,他将有美好前程。
现在这一风险高、工资高的新公司盈利和成功的可能分别是1/10、3/10、5/10、7/10、10/10,斯托纳问被试至少要达到哪种概率才值得去接受这份新工作。
他首先让被试在单独情况下独自选择,然后让其所属群体共同讨论如何选择,最后再让被试单独进行选择。
两者比较发现,被试在群体讨论的情境下所提的决策意见更具冒险性,也就是所谓的冒险偏移。
6冒险转移的原因(一)个人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二)责任分散(三)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四)信息有限7三.群体极化的解释为了实现群体目标,人们总是希望凡事应该大家共同讨论,集体决定,这种期望是合理的。
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追求决策的一致性固然必要,但也应预防整体偏离、冒险偏移,那样也会给工作带来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极化的原因群体极化这事儿啊,挺有趣也挺让人深思的。
啥是群体极化呢?简单说就是一群人在一起讨论事儿的时候啊,他们的观点会变得比原来更极端。
那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的原因可不少。
有一种原因就像是跟风的羊群。
你看啊,在一群羊里,只要有一只羊开始往一个方向跑,其他的羊就会跟着跑。
在群体里也一样,要是有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先提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其他人可能就会跟着这个观点走。
比如说啊,在一个小团体里讨论一个新的电影好不好看。
有个特别能说会道的人说这电影简直是烂透了,一文不值。
他这么一说啊,其他人可能本来觉得电影也就一般般,可听他这么一说,就也跟着觉得这电影差到不行了。
为啥呢?因为大家都不想显得自己不合群,就像羊不想脱离羊群一样。
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让群体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了。
再有一种情况呢,就好比是在回音谷里喊话。
在回音谷里,你喊出的声音会被放大传回来。
群体里的人往往会跟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在一起讨论。
这就像在回音谷里一样,大家的观点互相强化。
比如说在一个球迷群里,都是某个球队的球迷。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球队的比赛。
本来大家就都觉得这个球队特别棒,一场比赛输了,他们不会觉得是球队的问题,而是裁判的问题,或者是对手使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这种觉得球队没错的观点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极端了。
因为大家听到的都是和自己相似的观点,就像回音一样,不断地把这种观点放大。
还有一种原因呢,就像是一场比赛的啦啦队。
在群体里,大家都想表现出自己对这个群体的忠诚和热情。
要是讨论的话题跟群体利益有关,那大家就会更倾向于提出极端的观点来显示自己的忠诚。
就像一个公司的员工在讨论公司的竞争对手。
员工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公司的热爱和忠诚,就会把竞争对手说得特别坏,把自己公司说得特别好。
哪怕心里可能知道竞争对手也有优点,自己公司也有不足,但在这个群体氛围里,就会说出更极端的观点。
这就好像啦啦队在赛场上,为了给自己的队伍加油,声音喊得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夸张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Myers, D. G., & Lamm, H.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6) 83(4), p602-627【緣起】作者利用西洋棋測驗所引出的觀念,希望讀者為文中的棋士作決定,若採用較冒險的方式才有較大的勝算,發現經由討論後,團體決策反而較未經討論前的平均決策更為冒險性,而且其程度超過任何一個人的冒險性。
經過討論的效果使平均數往risky 的方向移動,這現象稱為risky shift。
不過在之後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謹慎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謹慎;同理,若團體中原先的傾向是risky的,則經討論後的決議會更risky,這就是作者所指出的:團體極化假定---平均團體後(postgroup)反應,會與團體前(pregroup)反應同方向,但更為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
本文以一個小測驗開頭,測試一般觀念中,團體決策會較個人決策保守,不過這只是本文中所陳述的一半觀念而已,經討論後的團體決策也會較個人決策積極(Risky),這就是本文題目的來由---極化(Polarization)。
文中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內容大意】James Stoner (1961) 首先提出此一論點:一個人在經過與群體討論後所作的決定,往往是比討論前更為冒險的決定,所以稱之為風險移轉(risky shift)。
然而,Nordhoy (1962)則認為,有些決策在討論後更明顯的趨向保守謹慎,故稱之為謹慎移轉(cautious shift)。
不論是風險移轉或謹慎移轉,後來在群體決策的研究領域中都統稱為群體極化現象。
本文主要探討極化(Polarization)現象。
首先探討團體討論七大影嚮,再以三大理論解釋之,最後是以整合以上觀點,並對以後學者作建議。
(一)七大影嚮原因:1.態度態度與所處的社會和其生活的兩難(dilemma)有關,會造成相似的極化效果。
2.陪審團的判決在一些比較無關緊要的案件,陪審團較會作出寬大的判決,但在一些罪刑重大的案件上,陪審團反而會作出較嚴厲的處分,不過致於什麼是寬大或什麼是嚴峻,在心理上並無所謂的中立點的定義。
至於說經由團體討論後,是否會使結論往極端的方向走,在美國三級的審判制度中,關於公民權的判決,在集體決策後,反而趨於較公平。
學者在這裡又更深入的指出,在所謂深思熟慮的過程,其實大家心中早有了定見,而透過團體中理性的說服,社會壓力,及個人心理機制的運作,才使個人意見暴露在團體討論中。
3.道德性的決定有經討論的結果會較趨向一般的道德規範,由其是一些已成為公認的項目上,不過重罪犯在經過討論後,反而更加地偏好違法的行為,還好利他行為也會因互動後而有所增進。
在這裡作者指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慷慨雖是一般所公認好的行為,但在要求學生捐助時,在討論後反而更小氣了,但在討論用學生基金的動用時,反而非常大方,這現象值得深思一下,那麼公共工程中官員浪費公帑的現象可以得到解釋了。
4.判斷在原先極化程度已經夠強時,所產生的共識就足以吸引個人意見往極點跑。
而在社會及政治議題上,既使討論後,亦無法改變原先個人的立場。
這點就與Group Polarization Hypothesis的觀點不同了。
5.個人認知有一些學者在作學生對於教職員的評比時,若有放入一些正面的提示,學生的評比就會傾向正面,反之,則傾向負面。
6.溝通和衝突在組織內若有衝突發生時,組織成員更是會發展出緊密的信念,並認為他們的行動有道德上的正當性。
這例子有許多,如美國參與越戰,或是之前我們所討論過的承諾昇高都是。
7.冒險打賭的利益是正的時候,團體會採用較冒險的方式,但當利益是負的時候,則會採取較保守的方式。
一般而言,當面臨兩難的決擇時,以上的証據都相當支持Group Polarization Hypothesis,但是原先的平均傾向並不是容易能觀察得到,而且一旦觀察到了,都是較小量的強度。
再者,負面的結論比拒絕虛無假設的記載還少,不過這並不影嚮此檢定的正確性。
(二)三大理論:作者利用三大理論來解釋Group Polarization 的現象。
若我們能將原先的傾向辨視清楚,將有助於在面臨特定情形時,能預測出演變的方向和範圍。
1.Group decision rule群體決策法則(多數法則)整合所有個人的傾向而預測出團體的結論,此法下並不需要心理學的喜好作為基本條件。
此項解釋認為,群體中個別成員的偏好將可用來預測其群體產物(group product)。
也就是說,當群體中多數人支持某個傾向或是其原始選擇的分配呈現偏態時,依據此一法則可預測出朝向該具有支配性傾向的一方之移轉現象。
基本上,此一法則只是統計的加工品(statistical artifact),並未有心理學的理論依據。
然而,將既有資料分析後卻發現與此一法則所認定的群體極化是統計上的結果有互相矛盾之處。
這些發現有:(1)群體誘發的移轉是一種內化結果,而非短暫性的群體產物。
移轉效果不受群體決策的存在與否所影響。
例如,未加入群體討論的非參與觀察者仍有移轉現象,而群體誘發所導致群體討論參與者的移轉只持續數星期。
(2)當群體決策法則中的先行測試決策被取消後,移轉仍會發生。
由數項實驗中顯示,沒有經由先行測試以區分群體的傾向、屬性而進行的分組設計,結果仍產生移轉效果。
(3)偏態無法說明群體極化。
依據多數法則,原先多數的態度傾向不會受群體討論的影響,因此其中位數也不會受影響。
然而有研究顯示,群體中位數的移轉並沒有顯著地小於平均數的移轉。
此外,多數法則預測原始反應的平均數與後來移轉效果的平均數間會有關連;不過,事實上,針對不同分組間的同一試驗項目進行分析後發現,原始反應的平均數與後來移轉效果的平均數間並沒有關連性。
2.Interpersonal Comparison人際間比較以社會的激勵作為結論移動的解釋。
受試者必需要在眾人面前陳述他的喜好,會影嚮到其他人去調整論點以符合社會需求的印象。
人際間的比較是以社會性動機來解釋移轉,此一理論將群體極化視為具規範的社會性影響下的一種型態。
根據此項解釋,當人們發現他人與其共通的傾向超過其預期時,將促使人們進行改變。
然而,關於人際間比較的動態性,研究的發現卻沒有一致性的結論且存在著一些困惑。
人際間比較的動態性的相關研究主要在探討下列幾點:(1)自我評分、推定之他人的評分與理想的評分間是否存在著差異。
(2)根據自我評分、推定之他人的評分與理想的評分間所存在的差異是否可預測移轉的發生。
(3)顯示出他人的反應後,是否會使決策產生移轉。
rmational influence訊息性影響此一解釋認為反應的改變,係歸因於對討論中的論點產生認知的學習。
經由討論所產生的論點,會具有支配性地支持原始偏好的方案,而對任一既定的個人,這些討論出來的論點可能是具有說服力的新論點。
因此,認知性的學習往往是發生於具支配力的方向,而反應則跟隨著修正。
不過,認知性的學習並非是態度改變的充分條件,還須有認知的一再復誦(強化)方能產生態度上的改變。
討論會使原先受偏好的提案受到青睬,認知的學習會延著主流的方向進行,而反應也會修正得更一致。
Anderson(1971)提出,這是個人與團體意見的整合,而非個人與團體意見的比較。
(三)觀念整合:作者認為有些重要變數(見圖1),如爭論和人際間的比較,都不是各自獨立地運作,而是相互影嚮著。
所以作者以爭論作為起點,指出它是溝通的程序,並且social motivation 也會引出爭論。
在假定人都是受社會趨使而且都是理性的前題下,social motivation 會趨動人們以言語作為表達自己及與社會取得一致立場的工具,並也藉以表達他的知識與能力;經由如此,將不協調降低,以達成自我認知的學習,訊息影嚮的強度在圖中,以發自Cognitive Foundation的雙箭頭作為代表。
有証據顯示這種未經討論前的爭論,會造成一些極化的效果。
言而總之,需要認知及表現自我與其他人關連的社會趨動力,會透過人際比較的程序改變態度,這也會趨使人們表達出社會所需要的論點,如此說者達成了認知上的複述,而聽者就達成了認知上的學習,所以social motivation 就以如此說與聽的過程中,達到了認知的複述與學習。
作者再進一步指出,以口語的方式比起用書面方式,更會對主流的方案有決定性的優勢,因為和人交談的過程會使個人趨於極化,而單獨一人面對資料所書寫的東西,就不會如此。
需要以事實作判斷的工作,個人認知會作決定,但如果是在社會接受方面,個人原先在心中的立場可能是較妥協的,但是在眾人面前說出時,所接收到的反應超過他所預期,更加使其堅定他的立場。
這是作者對極化現象的解釋。
圖1、觀念整合架構(四)群體極化研究的重要性:1.直接得自群體討論效果的知識:群體極化現象是各種群體討論的普遍性結果。
這個現象的重要性可由下列三者的重要性來評估:態度改變的小團體溝通、可能的實際意涵、實際的實驗資料。
以第一點來說,大眾媒體的意見就不如與家人朋友的面對面溝通來得有效。
其理由在圖一中可得到說明。
作者在此提到一個與群體討論有關的團體迷思(groupthink)觀念。
Janis (1972)研究美國政府的重要決策過程發現,導致珍珠港事件、豬玀灣事件、韓戰、越戰等這一類造成不幸的失敗決策,在於凝聚力很強的決策小組常會發生一種所謂團體迷思的現象。
其原因在於小組內的個人為了保持小組的團結一致與個人的自尊,常常會壓抑異議與評論。
而這種現象似乎也印證了討論時的論點常會比書面的論點更傾向於合乎主流意見。
2.了解社會影響與群體過程的間接啟發本文的貢獻在於進行充分的文獻回顧後,提出一個能解釋群體極化現象的整合架構。
(如圖一)在此一架構中,作者揚棄了群體決策法則(多數法則)而採用人際間比較(社會性動機)及訊息性影響(認知基礎)兩項理論,並加入行動承諾這項解釋變數以探討對態度改變的交互關係。
後來的學者Kaplan(1987)則提出規範性影響與訊息性影響來解釋群體極化現象,也討論了在哪些情況下哪一項影響比較會發生作用。
在台灣本土的研究中,陳啟光(1996)發現,一群體在經過彼此的討論之後,反而得到一致性的反極化現象。
該作者認為可能是研究所使用的衡量尺標與先前的其他研究不同所致。
團體討論存在於現今許多的組織中,如果我們了解了群體極化現象,也相信其存在的可能性,那麼下一次進行團體討論時,你會想去避免這個現象嗎?如果想避免,又該如何去做?【管理意涵】本文有以下之管理含意:(一).本文的觀點屬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主要是一些社會心理學家解釋觀察群體現象的成果,如群體迷思,群體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