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导学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梳理】一:元谋、云南、元谋、170万、工具、天然火二:周口店、70-20万、天然火三:周口店、3万、人工取火、骨【自主检测】选择题:B.A.B.A.A.C.非选择题:1、元谋人—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约3万年—懂得人工取火和缝制衣服北京人—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2、⑴A⑵北京人⑶C【拓展视野】 B C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梳理】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自主检测】选择题:B.D.D. D.D.非选择题: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2、A: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B: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拓展视野】1、C 2、D第3课华夏之祖【知识梳理】一:炎帝、黄帝、涿鹿、蚩尤、华夏族、黄帝二:尧、舜、禹、禅让制、2070、夏、奴隶制【自主检测】选择题:AABAB非选择题:尧、舜、禹;“禅让制”【拓展视野】 B D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二、材料题21、(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2、1、启;2、世袭制;3、夏朝;4、奴隶社会,夏、商、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知识梳理】一:启、世袭、家天下二:约公元前2070年、禹、约公元前1600年、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三:西周、周天子、诸侯、国人、公元前771年【自主检测】选择题:C.D. A.D. D.非选择题:⑴分封制;⑵巩固西周的统治;⑶开发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拓展视野】B A B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知识梳理】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自主检测】选择题:A.B.B. D. B.B.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拓展视野】B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梳理】一:周平王、春秋、战国、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齐国二:韩、赵、魏、齐、秦、楚、燕、赵、魏、韩、桂陵、齐国、魏国、齐国、魏国、长平、四十多【自主检测】选择题:A.D.B.D. A.B.A.非选择题:见七上P33页【拓展视野】B D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二:战国、李冰、岷江三、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建、县制、土地、耕战、封建四、战国、地主、农民【自主检测】选择题:A.A.C.B.B.D.非选择题:(1)商鞅;秦国;(2)主张变法;法家(3)地主阶级;使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2课教案
课题:中国古代的王朝和文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王朝及其特点;
2.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王朝及其文化成就。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和文化成就。
2. 学习:讲解中国古代的王朝,如夏朝、商朝、周朝等,以及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和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个展示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和文化的PPT。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教科书;
3. 电脑和投影仪。
教学参考:《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
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七年级北师版历史第二课导学案

课题
课型
新课
第2课时
备课人
备课时间
2014年8月27日
上课时间
2014年9月4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
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
(看图: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提问:这些箭头说明了什么问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经使用弓箭。)提问:在弓箭发明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来获取猎物?(石器和木棒)提问: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增加了安全系数、准确率高、省力、猎取的东西增多等。)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书第9页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骨耜”)提问:从“石斧”的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石斧的刃部经过了精细的打磨,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磨制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圆洞,说明当时半坡居民钻孔的技术十分熟练,斧上有洞,说明半坡上可能会在斧上安装木柄,便于劳动。石斧的作用主要是开垦荒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
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河姆渡聚落:
1.距今年代:7000多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

初中历史上册第二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暴政表现,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
2. 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3. 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 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学策略:史料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讲授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有关秦朝灭亡的相关史料、秦的暴政的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的形式,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知识,排练课本剧《陈胜的‘鸿鹄之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建立者秦王嬴政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朝灭亡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自主学习秦朝的暴政表现,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朝的暴政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重税赋等。
三、小组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互相交流,形成共同的认知。
四、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结合史料,详细讲解秦朝的暴政措施,引导学生理解秦朝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为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埋下伏笔。
五、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表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八、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

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第一单元拓荒新天地第一课拓荒新天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课早期文明与帝国的兴衰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帝国的兴衰史,包括汉唐帝国、罗马帝国、希腊帝国和埃及文明等内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等内容。
第四课万邦来朝与丝绸之路本课主要介绍了汉代的万邦来朝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礼乐中华第一课古代礼仪之邦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第二课在家之道与国家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家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包括《论语》的思想、尚书的历史内容等。
第三课对外交往与文学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的介绍。
第四课钟鼓楼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钟鼓楼,包括其历史渊源、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等。
第三单元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课家族与王室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家族和王室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二课民间百态与大众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百态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包括饮食文化、娱乐文化和传统民俗等内容。
第三课太极和气功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和气功,包括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功效和实践等。
第四课中华传统艺术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以上是新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历史全册导学案讲义的内容总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1-5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学段第三学段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单元第一单元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东古学校主备人张立刚初审人李云霞终审人张官福合作团队张立刚杨志英黄芳教学目标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隋初经济的繁荣。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个案补充反思纠错预习检测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①原因:、。
②表现:、。
二、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
②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今北京市,南至,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
③地位和作用:大运河是。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上学期,我们学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1.简单叙述从人类到南北朝的历史。
2.检测对本课内容的预习。
呈现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历史的发展。
2.能根据不同朝代的发展,有效地总结出隋朝短暂繁荣的历史。
本节课,我们要知道隋朝的统治和大运河开通的价值。
呈现目标导学过程合作探究1.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3)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简评价此河?此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学案。
部编版历史七上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学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学习目标】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 ,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 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 ,有了哪些进步.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半坡、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开展.【学习难点】对原始农业的理解认识.【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为 "半坡居民的生活〞. 第二局部为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第三局部为 "原始农业的开展〞.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阅读教材 ,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 (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2. 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古代居民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今天的学习 ,请思考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阅读教材 ,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 (包括生活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2.阅读教材 ,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区域劳开工具农作物房屋样式农业工具家畜乐器纺织工具其他技术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1973年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材料二1954年 ,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4.观察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模型图 ,看一看它们在房屋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三、原始农业的开展1.阅读教材 ,简述中|国原始农业的开展过程. (举例、兴起地点、农业工具的演化等方面)2.依据教材指出 ,原始农业兴起和开展的重要标志及意义.【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 (2021·贵州黔东南 )黔东南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 ,列出的关键词是 "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 ,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原始人群A.元谋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山顶洞人2. (2021·海南省 )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 ,草木茂盛 ,虫兽较多. 因此 ,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A.洞穴B.干栏式房屋C.搭上草棚的水井D.半地穴式房屋3. (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 )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宄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 ,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C.白菜4. (2021·湖南常德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 ,到一个馒头 ,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 ,主食 ,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5. (2021·湖南益阳 )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与 "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房屋〞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原始居民是A.河姆渡人B.半坡人C.元谋人 D.北京人6. (2021·云南省 )图1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 相似建筑曾发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课后反思】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过程】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约六千年 ,陕西西安 ,黄河流域 ,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家禽;使用陶器 ,有乐器 ,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2.居住条件优越 ,从事种植业 ,劳开工具更为先进.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距今七千年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居住干栏式建筑 ,木结构水井 ,人工栽培水稻 ,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雕刻技术和用漆技术先进 ,创造织布机 ,学会养蚕缫丝.2.阅读教材 ,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3.(1)河姆渡、半坡(2)同:从事种植业、先进的劳开工具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开展三、原始农业的开展-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湖南发现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 "刀耕火种〞 - -用耒耜等生产工具进行耕作.2.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开展.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根底.【直击中|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第二课

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一、 学习目标:课标目标: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配套教材目标: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中考或期末考试所占分值:期末考试 2分二、 温馨提示: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晚期出现社会转型三、课前热身: 预习课文四、自主学习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简表五、绘制思维导图六、巩固提升:(一)基础题1.“民以食为天”。
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粟B.水稻和小麦C.水稻和玉米D.粟和小麦2.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
右图是我国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A.北京周口店B.陕西半坡村C.山东大汶口D.浙江河姆渡2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 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4.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 ( )A.余姚B. 西安C.北京D.泰安5.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 )A.采集B. 渔猎C.制陶D.农耕(二).提升题6.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半地穴式房屋 图二:干栏式房屋(见课本)材料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他们已经挖掘水井,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材料三: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粟,饲养家畜,还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鱼。
住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
请回答:(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房屋?(2)除了建造的房屋不同,两种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点?课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蓝飞媚组审核:备课组审核人_____ 班别组姓名_______课题: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课型:新授课
第2课时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学习过程】
引入新课读学交流读学疯狂合作展示目标
明确目标文本初步感知记忆探研点评测评
2分钟 5分钟 5分钟 3分钟 6分 15分钟 4分钟
【引领读学】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生活位置:流域;使用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生活位置:流域村;使用工具--- 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地点;出现陶和陶;在后期,出现了和,原因是:的发展。
【合作探究】
1、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
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
【总结反思】我的收获:
【当堂检测】单项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