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教学设计

Tips:1.教学过程中括号中的内容为设计意图以及思路。
2.教学过程中括号外的内容为课件展示以及教师的过渡和总结性语言。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材和高考分析及应对策略】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九课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其治国理念和策略。
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卷一试题的分析发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2015年考察的成吉思汗与丘处机西行,2014年是包拯,2013年是王安石,2012年是道光帝,2011年是钱玄同,近五年的新课标一卷除了2011年考察近代以外,其余都是古代政治家。
考察角度各异,可分为背景类、原因类、作用和意义类和内容、措施类。
而且除了2013年的第一问让概括指出道光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之外,其他的均直接考察考生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理解,对问题的把握和灵活应对能力。
不过我还注意到2011年的试题是考察的是陈寿、朱熹和郭沫若对曹操的态度还有人物评价的方法。
且材料即使不是整段的文言文,也会在关键位置因为文言文。
综上,我认为古代政治家的评价侧重于政治家生涯的重要事件的原因、背景、内容或措施、意义和作用方面,且要多引入文言文原典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
且,封建帝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影视剧涉及较多的素材,所以在课堂结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实现课堂的升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普通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且历史基础知识和素养会比较差,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去学习,要多正面引导。
【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唐太宗德治的特点和贞观之治的表现;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会人物评价的方法: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一分为二。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提拔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罚,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4)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思维点拨“贞观之治”主要表现为选贤任能、善于纳谏、克制私欲、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派大将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 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 精品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目标】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背景(1)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建唐,624年实现统一大业。
(2)李世民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功勋,被高祖加号“天策上将”。
2.经过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李建成、李元吉,两个月后登基称帝。
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2.措施(1)中央官制: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集体议政和监察机制。
(2)法律制度:修订颁行《唐律》。
(3)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4)经济制度: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采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措施,使唐初的社会经济逐步恢复。
3.表现《贞观政要》记载太平盛世的景象,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升平富足的社会图景。
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君主(1)唐太宗统治期间,注意轻徭薄赋、舒缓刑罚,一生不封禅,不求仙,不巡游。
(2)选官不拘一格①知人善任,兼听纳谏,促成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
②求贤若渴,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
2.开放的时代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出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3.晚年欲望膨胀贞观后期,太宗欲望膨胀。
649年,因服丹药毒性发作而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唐太宗执政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自主学习】1、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依据教材内容归纳)(1)治国思想上:(2)用人策略上:(3)政治:(4)经济:(5)文化:(6)民族关系:(7)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出现了“”的局面。
2、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我检测】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4、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探究主题一 贞观之治 [探究点 1] “贞观之治”的原因 情境材料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研究李世民,与 魏征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探究思考 (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 什么成就? 答案 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答案 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 等。
[深化理解]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 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 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重点精讲]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 (1)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 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 局面。
探究主题二 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情境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
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
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
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
4.影响 (1)唐朝国威远播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 天可汗 ”。
三、贞观之治 1.表现
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文化艺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原因 (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 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 休养生息 ,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总结贞观之治的原因及表现。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谈谈贞观之治的原因和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你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请大家说一下与唐有关的现象和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从提取有关“唐太宗”的信息,导入新课。
介绍本节课主要几幅图片,走入盛唐。
一、变:玄武门之变。
1、教者简单介绍:结合图片2、玄武政变,隆登帝位。
(学生讲故事)3、谈谈你对此事件认识。
二、治:贞观之治1、表现: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
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修养生息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
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文德治国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经济方面: 修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
……
心存百姓
②客观: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 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条件
劳动人民的努力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唐初概况 边境不稳 2.策略和措施
①策略: "战而后和"
②措施(?):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东 突 厥: 武力征服、设羁縻府州(?)、册封 ✓西北各族: 设羁縻府州、册封(“天可汗”) ✓西 突 厥: 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西域?)、册封 ✓吐 蕃: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教材P10“历史纵横”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步辇图》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 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 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贞观政要·君道》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晋阳起兵 统一全国 封为“天策上将” 设立“文学馆” 玄武门之变 626年 登上皇位 626年
二、“贞观之治”
1、含义:(时间、原因、表现)
商唐旅太野宗次时,期无,复盗任贼用,贤囹良圄、常虚空怀,纳马牛谏布,野实, 行外轻户徭不薄闭。赋又,频放致宽丰刑稔罚,的米政斗策三四,钱并,完行善旅 了自一京系师列至于制岭度表,,促自成山了东政至治于沧清海明,、皆社不会粮, 安取定给、于经路。济入发山展东、村文落化,繁行荣客、经过民者族,融必合厚、 中史加外称供交“待流贞,或频观发繁之时、治有国”赠力。遗强。盛的升平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
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
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③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要点突破
“治世”和“盛世”
1、含义: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
这就是所谓“治世”或“盛世”。
但需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
“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
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
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2、出现情况:
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②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
③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具体原因:
教训: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个人素质与用人: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经济: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
政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民族政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外交: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科技文化:文化繁荣和科技新成果;
物质基础: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考演练
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2、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原浪费人力物力
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
4.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5.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A. 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
B. 贸易往来频繁
C. 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
D. 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6.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