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鉴赏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纳兰性德和李清照都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虽然两人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两人的此风都是属于伤感、哀愁的.风格。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的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浣溪沙》①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一剪梅》①宋李清照②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久久未归,李清照以此词寄别愁。
②玉簟:精美的竹席。
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各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答:《浣溪沙》怀念亡妻的哀思与伤心;由“西风”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一剪梅》相思丈夫的愁苦或惆怅,由“香残”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浣溪沙》以“黄叶”“残阳”等意象与“西风”“独自凉”呼应,渲染愁思之情;《一剪梅》以“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与“香残玉簟秋”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2.李清照比纳兰要幸运的多,在“一处相思”时,自知有“两处闲愁”;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都化为一句词,请问是哪一句?试简要赏析。
(4 分)答:“当时只道是寻常。
”为之心痛,因为这七个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仿佛字字皆血泪。
“寻常”二字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念,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含丰富的情感。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1] ,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练习及赏析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练习及赏析《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练习及赏析《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描绘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全词生动的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的阅读练习题,以供大家练习和参考。
浣溪纱纳兰性德(清)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练习(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4分)(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4分)(3)上片写“西风”“黄叶”“残阳”有什么作用?(3分)(4)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当时只道是寻常”。
(5分)(5).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试选择一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
(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1分,意思对即可)(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
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2分)(3)描写萧瑟、凄清的秋景(1分),烘托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2分)。
(4)此句平淡如家常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对早逝的妻子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深情怀想(1分)。
词的上阕写诗人在秋风拂面的夕阳下,面对萧萧落叶,独守疏窗空室,不觉“沉思往事”,下阕诗人回忆起往昔自己与妻子的生活也如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一样简单、朴实而充满深情厚意(2分)。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引言:《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词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纳兰性德《浣溪沙》两篇词章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词。
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
西风渐紧,寒意侵人。
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词人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
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词人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词人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词人心头更添一层秋意。
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
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词人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
孤寂的感受使词人触景生情。
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谁念西风独自凉全诗解析

谁念西风独自凉全诗解析“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纳兰性德笔下的一首词,就像一把能打开往昔回忆之门的钥匙,每一句都藏着无尽的故事和深沉的情感。
咱先来说说“谁念西风独自凉”这第一句。
西风啊,那可是带着凉意的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
一个人站在风中,感觉凉飕飕的可不仅仅是身体,更多的是心里的孤寂。
这就好比啊,你在一个热闹的派对之后,所有人都走了,就剩你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周围的寂静和刚刚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候,哪怕有一点点风吹过来,都会让你觉得特别冷。
可是,周围没有人在意你冷不冷,没有人关心你心里的孤单。
“谁念”这两个字,问得好可怜啊,就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孩子在问“谁还会想起我呀?”再看“萧萧黄叶闭疏窗”。
黄叶萧萧地落下来,这画面感可太强了。
就像秋天到了,树叶像一只只蝴蝶从树上飘落,可这不是那种充满生机的美,而是一种带着凄凉的美。
主人公呢,看着这些黄叶,就把那窗户给关上了。
这一闭窗啊,就好像是想把外面的凄凉给挡在外面,可真能挡得住吗?这就像是你心里有了悲伤,想把它藏起来,可它总会从某个缝隙里钻出来。
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窗前,看着黄叶飘落,眼神里满是惆怅,然后默默地关上窗户,可他的思绪却关不住,还在想着那些让人难受的事儿。
“沉思往事立残阳”,残阳如血啊。
站在这即将落下的夕阳下,人就显得特别渺小。
这时候还在沉思往事,那往事肯定是刻骨铭心的。
也许是和爱人的甜蜜回忆,也许是和友人的欢聚时光,可现在都只能在回忆里找了。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在晚上,看着天上的星星,突然就想起小时候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然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
那是一种带着点甜蜜又夹杂着很多苦涩的感觉。
说到“被酒莫惊春睡重”,喝了酒之后睡得很沉。
这里面好像藏着一种放纵自己的情绪。
也许是想借酒消愁,也许是想在醉梦中寻找那些失去的美好。
我就想啊,这人在喝了酒沉沉睡去的时候,是不是在梦里会有不一样的世界呢?他是不是希望在梦里能重新回到那些美好的时光呢?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也会想,如果能在梦里见到已经去世的亲人,那该多好啊。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的感悟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的感悟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苦闷。
词的开头“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在这里,西风的凄凉孤寂与诗人的心境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接着,“沉忧”、“梦不到”等词语更是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词的结尾“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情的追求,诗人深情款款的表达了对爱情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和眷恋。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婉转描写,将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从文学角度来看,柳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结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爱情的眷恋,使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这首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柳
永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总的来说,这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首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让人们深思人生和情感的真挚。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

纳兰性xx《浣溪沙身xx那畔行》赏析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词上阕写景,“西风”、“黄叶”、“疏窗”、“残阳”,笼罩着一片哀伤怀旧的气氛;下阙用典抒情,表达自己对往事,对亡妻的爱怜不舍的心境。
词中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想到自己和妻子卢氏何尝不是如此恩爱?只是如今相爱之心犹存,相爱的那个人却已然不在,曾经以为是何等平常的点点滴滴,现在却成了最宝贵的零零碎碎的记忆。
全词好似一张古朴的图画,笔不在多:一幅秋景、一份心情、一段岁月、一伤心人尔……
西风乍起,秋意渐凉,又是一年萧瑟的时节。
我孤单地立在窗前,任听片片枯叶敲窗的声响,胸中几许落寞又几许惆怅。
再没有人为我嘘寒问暖,再没有人为我添加衣裳,世间没有了你,这本已凄凉的深秋变得更加凄凉……夕阳西下,沉思过往,点点滴滴又如缕如烟在心头涌上。
曾几何时,我们春日饮酒醉卧雕床;曾几何时,我们饭后赌书泼尽茶香。
这些当时看来平凡的小事,现在回想起来却无比怀念,无比感伤!真是后悔啊后悔,当初不曾多一分珍惜,多一分相守。
时至如今,却再也无法回去那段旧时光……
1/ 1。
纳兰性德诗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诗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代: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
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
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注释】谁:此处指亡妻。
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被酒:中酒、酒醉。
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消得:消受,享受。
【赏析】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
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
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
纳兰性德《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分类标签: 爱情诗悼亡诗作品赏析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
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鉴赏 《·谁念西风独自凉》词中感怀前尘往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鉴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注释 ①谁:此处指亡妻。 ②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③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④被酒:中酒、酒醉。 ⑤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⑥赌书:此处为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⑦消得:消受,享受。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和他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他对这位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词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生平 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1674年(康熙十三年),与妻子卢氏结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无法超越。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与曹雪芹 首先,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人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地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的汉学带入旗籍。从两个不同角度达到同工之妙,对满汉文化融合作出努力。现在最能作证的便是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随康熙南巡驻跸织造署的纳兰性德的诗文交往。
纳兰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此外,纳兰性德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 同是帝王的近臣,纳兰是帝王身边与文化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曹寅是外放江南,一面任官,一面监视江南文人举动,为朝廷笼络人才的'密使。他们的作用方向不一样,但目的与归宿却是一样的,都是清王朝进行文化统治的干将与助手。这便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的同一角色,以及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共同之处。
再者,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封建官僚世家。从龙入关,立有功勋,并数代承袭官爵,是功名奕世,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家不但是地道的正统满州贵族,从血缘上与王朝有着复杂交叉的关系。曹家祖上是明朝辽东驻军军官,后降清改籍,入包衣列,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当过皇帝的侍读(同学),曹雪芹的姐姐又是礼亲王五世孙,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职达六、七十年。尤其不要忘记的是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皇帝是年龄相近的 “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
纳兰家与曹家不但在王朝的关系上,而且在家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祖上都是从龙入关的老资格,并在清王朝定鼎华夏后发迹。两个家族都有一定的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建设。明珠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已曾领衔主编过一批清初的大部头书籍。他对自家子弟的文化进修、发展,尽了心力。儿孙中有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还有喜读书、善藏书的孙子福格。而曹家祖上就是明朝辽阳驻军的游击衔炮兵教官,之后的曹家子孙均是文才出众,并乐于广交天下名士的官员。他们的祖上虽都是武官出身,但在文化的过程和完善文治的大形势下,较早地顺应这个趋势,完成了这个转变。诗书传家,崇文重礼。两个家族都有着“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辉煌,都是“诗书簪缨之族”。但也都遭遇撤职抄家的厄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把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盛衰演绎得如此维妙维肖,再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纳兰,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的命运。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发展,家势的炎凉,也微缩、反映了王朝的兴衰。它们互为影响,互为观照。明珠与大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也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覆辄,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佞臣巨贪和珅看中,据为已有。而曹家赫赫近百载,却被告挪用资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