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有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11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11篇)林徽因传篇1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
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
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
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
读《林徽因传》心得5篇

读《林徽因传》心得5篇1.《林徽因传》是一本难以忘怀的悲剧史料。
书中描述了林徽因从小顽皮到成为女性文艺大家的经历,以及她在前南京大学建校时的奋斗历程。
这本书不仅深深描绘出了林徽因对无穷尽弃、对非常规性思考、对中国旧文化、对国际文化和对美学之间的差异的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令人深深叹服,把握着林徽因的决定性的最后一步,并试图从内心深处研究背后的原因,结合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 这本书也展示了林徽因的绝佳求学精神,她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她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困难,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习之路。
林徽因虽然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生命的完整性,让自己的心灵收获到真正的教育。
3. 《林徽因传》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读者回顾林徽因及其他文艺家的历史。
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录,它描绘了林徽因一生的精彩,也为南京大学建校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称赞。
林徽因虽然无法在大学里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但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浪漫,将南京大学点燃了激情,奠定美丽梦想的基础。
4. 《林徽因传》也记录了关于林徽因令人遗憾的命运。
林徽因曾有过多次被谴责和逼迫,受到m恶意攻击的痛苦经历,但她依然在困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以感人的姿态抗争,甚至自己去面对现实,面向死亡。
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字和荣誉,林徽因在极端动荡时期在团结友谊中以愤慨情绪离开大家,用自己的灵魂点燃了一束明火,照亮了成千上万的文艺学生的梦想,让他们在深厚的知识底蕴中发掘自我的真实价值。
5. 林徽因的传记让我深深反思,突然意识到,人生可以有多重可能性,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的。
林徽因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拥有真正的知识,就可以突破迷雾,真正走向明亮。
只要坚持追求,跟随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收获美好,让自己拥有自由,实现真正的人生。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一:《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
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
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
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
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
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
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篇二:《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
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
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
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林徽因传》读后感_《林徽因传》读书笔记五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_《林徽因传》读书笔记五篇《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本书自发行开始广受好评,详细而具体描写了民国一代才女的传奇一生。
关于《林徽因传》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一)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
——题记“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
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
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
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
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
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
《林徽因传》读后感11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11篇《林徽因传》读后感1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林徽因传读后感。
——题记“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
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
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
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
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
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
我做不到她那样才华横溢,独立于世间,但我想如她那样,用爱浇灌梦想,用一生追求梦想,至死不悔。
如是,我将站在梦想之路上,洒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静里,活在诗意中,也终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传》读后感2何彼浓矣,华若桃李。
自古江南出美人,林家有女初长成。
杭州,天堂;人间,过客。
一九零四年,陆官巷,林家大院,黄昏灯如星,暮色轻如绸,林徽因,一个白莲似的精灵悄落凡间。
林徽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林徽因读后感林徽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徽因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徽因读后感1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
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
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勇气林徽因与徐志摩相遇在那个烟雨迷离的伦敦,两颗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拢,擦出了爱的火花。
可是林徽因的断然决绝,只能让徐志摩在康桥上轻轻叹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因为林徽因没有勇气去爱,怕面对世间的流言蜚语,所以只好爱的平静,爱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独自舔伤口。
勇气,这个词语,大概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拥有的。
我们需要在面对抉择时那份果断的勇气,我们需要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份坚毅的勇气,我们需要在受伤后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的那份乐观的勇气。
勇气,这个看似沉重的词语,我们必须把它装进行囊,悄悄带走,让它随我们人生漂泊旅行,让我们拥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心态。
坚守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每个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在林徽因死后要另娶她人?难道是他们之间的爱输给了生老病死,时间以及欲望?难道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找个妈妈吗?旧人已不在,新欢胜旧颜。
曾经的誓言,曾经执手相老的诺言,曾经暖人心窝的甜言蜜语,难道都只是随口说说,并无真意吗?正如张爱玲所说: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的。
既然爱了,就要坚守,为什么要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将那份爱掩藏?为什么要让自己忘记曾经的美好?难道怕回忆时,只能在脑海中寻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脸孔吗?其实,我想缺的就是一种坚守吧。
《林徽因传》读后感11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11篇《林徽因传》读后感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徽因传》读后感1看过好多关于林徽因的书籍,对于这位奇女子的敬佩无以言表。
像许多写她的书一样,林徽因的一生所有的所有,都被写的淋漓尽致,毫无疑问,作者的才气让我对此更加爱不释手。
但是更多的是这位女子的一生带给我长久的震撼。
在那么一个年代,可以把家庭,事业,感情等等处理的如此顺畅的女子,极为罕见呀。
直到今天,仍然会看到好多人抱怨女子成家之后,圈子会变得很小很小,心里只有自己的小家。
至于梦想呀,事业呀,以及闺蜜等等,都渐渐的与自己渐行渐远。
是的,生活确实给了女性太大的压力,既要上的了厅堂,又要下得了厨房。
既要在事业上叱咤风云,又要在家庭里细致入微,但是这并不是抱怨的理由。
在那个对女性要求并不是现在这样高的年代里,林徽因竭尽全力去经营着一个那个时代看似并不适合女性的梦想和爱好,支撑着一个大家,还要有文艺气息。
虽然有时会在处理的时候出现一些小意外,但是她始终未曾放弃任何一种。
那个时代给了她太大的压力,让她在坚持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匍匐前行,会痛,但是我想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有梁思成这样的伴侣,有青春时期扎实的知识,有战乱时期带着儿女母亲逃命的阅历……她不坚强还能有什么选择。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林徽因这样的女子,除了她天生的姿色无法改变之外,其他的我们都可以有。
但是经历的太少,意志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往往让我们许多人成不了林徽因。
《林徽因传》读后感2她如一位仙子,从一片清池中走出,婷婷袅袅,步履翩然。
经历了分分合合,经历了炮火喧天,经历了颠簸,经历了动乱。
当她回到她所来的那个世界里时,她依然清丽,依然温柔,依然美好。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间仙娥,好一位贤妻良母,好一位建筑名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500字六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500字六篇1.《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传》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传记,读后我被林徽因那坚定、自由、强大的个性所打动。
她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意义的人。
她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敢于挑战世俗观念,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她在面对命运的动荡时,不屈不挠,永远保持自己人格的清醒和自由强大的力量。
林徽因坚信自己的价值,不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她选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始终坚定并不屈服。
即使在婚姻失败和流浪生活中,她没有颓废,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
她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却能在这些挫折中不断成长,在痛苦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
另外,林徽因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
她任何时候都不愿受传统思想和现有规则的限制。
她通过研究和尝试,积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她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林徽因是一个勇敢、自信、独立、充满自由和创意的女性。
她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挑战与创新,余音绕梁,令人难忘。
2. 《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传》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林徽因是一个女性,在她那个时代,女性是很难获得应有的权利的,不过,她却是个例外。
她的守护者是她的母亲,她们的关系充满了母爱的细腻和深厚。
她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那么有思想,她真的很特别。
她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爱好,她不满足于安分守己,而是要追求更多的出发点。
这点在她后来的学术领域中表现出来。
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她的思想很独特,她的诗歌也是这样。
她更是一个坚强的人,她经历了很多困难,却从未放弃,这种勇敢坚强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还有她的思想。
她的思想是非常独立的,她敢于挑战传统,敢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她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坚持现代、科学的理念,这也是她在这个时代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总之,林徽因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思想和精神,对我们有很多启示和指引。
这本书值得我们去反思。
她不仅是文学,甚至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3. 《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传》是林徽因的传记,作者通过对林徽因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的描述,展示出这位女性追求自由、拒绝束缚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林徽因传》有感
林徽因,一位灵魂具有香气的传奇女子,一生中赢得了三位男子对她深深地欣赏与爱恋,徐志摩恋她,梁思成爱她,金岳霖痴她,因此,在我看来,她的一生是幸福的。
而这幸福,与她周身所散发的清淡简约却不失才气有着莫大的关联,而这一切说到最根本,是因为家庭氛围的熏陶。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了杭州这个天堂般的城市,她的到来给她的家族带来了喜悦,乖巧而灵动的小粉脸令人百般宠爱。
她出身在官宦世家,她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早年留学于日本。
祖母游氏高贵典雅,是一个端庄贤惠的美丽女子。
父亲林长民擅长诗文,精通诗画。
她的大姑妈林泽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
林泽民也是林徽因的启蒙老师,在林徽因时五岁便开始带领她读书识字,背诵词赋,接触人生最初的课程。
在那个时候时候的大家闺秀,常常与深宅大院联系在一起,虽然那里不缺少诗情画意,缺少了自由的气息,她们常常低吟,为寂寞,也为未来的迷茫,等待她们的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林徽因就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然而幸运的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开明人士,他们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乐于迎接新式的思想思维。
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林徽因的身上既传承了父辈的优秀血统,成就了她与倾国倾城的绝代容颜相得益彰的端庄气质,又使她日后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代才女成为
必然。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的圆满是很重要的,父母之间的和睦和婚姻的完满是圆满的核心所在,但是她的父母的婚姻并不圆满,可以让人说是遗憾。
林徽因的父亲富有性情,性情之外又兼有才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子。
而她的母亲何雪媛是典型传统就旧式妇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之她的父亲是个商人,因此她一直以来过着
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擅长操持家务,因此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又讨不到婆婆的欢心。
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林徽因,虽然这个女儿立即得到了全家人的疼爱,但是她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不久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明又娶了一房妻室,何雪媛更加备受冷落,因此埋藏在她心底的嫉妒开始疯长,性情也变得多愁善感,阴晴不定,即便是在女儿的面前,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折让林徽因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情感,她既爱她的父亲,又恨他对于母亲的残忍,她既同情她的母亲,又怨母亲的懦弱。
林徽因的少女时代,受时局与生活所迫,整个家族一直处于迁徙状态。
13岁的林徽因,有时独自待在家中,却也能将家中打理的井
井有条,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充实、精彩。
她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时,无疑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她的诗意与柔美总是那样的醉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父亲的要求下,梁思成来到林长民的家中去见林徽因,在未见到林徽因时,梁思成按照当时的时尚想象,林徽因应该梳着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穿着绸缎衫裤。
然而,年仅14岁的
林徽因走进来时,梁思成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梳着两条
小辫子,穿着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黑色绸裙上,五官精致,双眸清亮,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
这是他们的初识,也可能是在此时,梁思成对于林徽因一见倾心。
然而,少女的心境中总是充满了爱情的浪漫,生性沉静的梁思成并不能给予她这样的浪漫情感,所以这时的林徽因并不能因他的平静而安然心动。
有人曾说:“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走到一起。
原本是两个一同行走的人,期间一个在路途中探看了其他的风景,而另一个一直在原地等待。
”很显然,林徽因旧式那个采撷风景的人,而梁思成则是原地等待始终不肯离去的那一个。
为了结识狄更斯,徐志摩拜访了林长民,两人聊得很有契机,感情也不断加深,徐志摩便也成了家中的常客,与林徽因也渐渐熟络起来,时间久之,徐志摩也为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倾心,他带领林徽因走进了英国诗歌的境地,而林徽因正在用一颗炽热的少女心感受着这一切,她对于文学艺术的痴迷也迷惑了她自己。
而此时的徐志摩已有妻儿。
张幼仪是一个温良的女子,安分守家,侍奉公婆,但是徐志摩对她确实冷漠无情,弃之不理,而对于林徽因却是柔情似水,深深眷恋,为了她,即便是父亲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他也毅然与张幼仪离婚。
而聪慧的林徽因,她岂能让自己沉陷与这样的爱情中作茧自缚?她既要自己洒脱的离开,也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她选择了转身,对于他们的情感,她展现的那么决绝。
到最后林徽因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书中写到这么一段对话,在婚礼的夜晚,梁思成说:“有个问题,我一定要问,而且就问这么一次,
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
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在以后的生活里,林徽因也很好的诠释了她的这个答案。
对于金岳霖,林徽因被他的绅士与理性所吸引,金岳霖也对林徽因的才华赞美至极,呵护备至,再渐渐的林徽因发现她对金岳霖产生了依恋,但是她没有隐瞒。
一天,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他说:“我现在苦恼极了,因为我好像同时喜欢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对于梁思成来说,无疑是电光火石,经过深
思熟虑后,梁启超告诉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幸福。
”林徽因将他的话原原本本的讲述给了金岳霖听,金
岳霖听了之后,说出了更为坦率的一句话:“看来梁思成是真正的爱你,我不能够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言犹在耳。
看来金岳霖的爱并不比梁思成的差。
林徽因是幸福的,她得到了两个男人真心的无杂质的爱,更重要的是,这两份爱都不是自我的。
金岳霖一生都陪伴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左右,成为他们亲密的伙伴,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了,金岳霖也会从中调和,他们的后代,也会尊称他一声“金爸”。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们走遍大江南北,考察各处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房屋建筑。
有人说他们的结合是完美的,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丝一毫不差,林徽因可没那本事。
战火总是无情的,无尽的硝烟使得他们颠沛流离,唯一能给他们
短暂快乐的,只有朋友相聚在一起时的学术探讨,古建筑研究成果,以及当地风景给他们的视觉冲击。
林徽因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但是她一直不曾倒下去,她一直在为祖国的未来操劳着,再为祖国的发展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林徽因是我心中的信仰,她的爱情令我向往,她的性情令我着迷,她的贡献令我敬仰。
她,一位灵魂带有香气的女子,她,很多人梦中的一朵白莲。
伊人已逝,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人间四月,还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