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了的故乡是远方_初一作文

合集下载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不知不觉离家已整整6年,才十几岁的人却有将近一半时间是在外度过。

我生在一个小县城,小县城的孩子想要博得更好的前程,只能背井离乡去省城读书。

姐姐初中毕业那会儿,去省城读书的人还不多,幸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重视,毫不犹豫的送她去省城读高中;及至我,竞争更为激烈,父母更是小学毕业就将11岁的我独自送去西安读初中。

乡下孩子刚进城,啥都没见过,啥都没吃过,甚至普通话都不标准,不敢开口说话,着实自卑了好长一阵子。

记得初一整整一年在班里开口说话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时候暗暗在心里想,这应该是最不会忘却的一段日子了吧,然而如今对此的记忆却早已模糊不清,记得真切的反而是每夜学校外面小区里透出的盏盏昏黄灯光。

在外寄读的日子一到晚上就格外难熬。

每夜下晚自习,同学们都各自回家,只有我们少数几个外地孩子默默收拾书包,回到楼下的宿舍。

想家厉害了,就去操场走几圈,看围墙外面高楼里的万家灯火,想像着什么时候有一盏灯是为我而亮,猜着父母此时在家中小院做些什么。

姐姐长我10岁,她15岁外出读书时我才5岁。

印象中和姐姐一起成长的时光也是少而模糊,也曾因为姐姐不在家我能独享父母的宠爱而窃喜,不想短短几年之后我也同她当年一样背起行囊北上求学。

姐姐读书之时,不会穿衣打扮,每一季都是母亲从家里寄去衣物给她。

记得有一年寒假回家,母亲拉着姐姐把满行李箱的冬装试遍之后,意犹未尽地问那些寄去的春装、秋装如何,穿着好看合身不,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姐姐春秋时节的模样了。

自从离家读书起,故乡于我们,便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梦里不知身是客”,如今我自己在西安求学也将满6年,和身边的同学早已混熟。

父母也专门在西安买了套小房子以便节省周末回家时间,不用每次都得坐火车回县城;偶尔回县城,故乡的幼时玩伴也已生疏,曾经打滚的门前小路也已不见旧时模样。

我们这一代孩子虽说长在城镇,却常年在外读书,不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关于远方作文800字(精选30篇)

关于远方作文800字(精选30篇)

关于远方作文800字(精选30篇)远方作文800字篇1随着第二季诗词大会的热播,“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瞬间再度成为了“网红”。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这后半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人们常言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正是因为这些俗语勾起了我对“远方”,对自身“远足”经历的回忆。

还记得自身初次“远行”,只不过是被大人抱进婴儿车,然后被推出去散步,这次“远行”的目的地也不过是楼下小区的公园。

那时的我对“远方”并没有什么概念,只不过是觉得有人带我出去“溜达、溜达”很是兴奋,坐在婴儿车里高兴地“手舞足蹈”,当婴儿车被推出家门的那一刻,我更是“哇、哇”地叫了起来,不是哭,而是咧嘴大笑。

当我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时,我叫得更起劲了,不过一会儿就停下来了,因为我似乎知道,过不了多久,我又会被带回家,于是我很是安眈,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身边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很是珍惜这一分一秒。

于是,一个小小的公园成了我记忆中的第一个“远方”。

如果“公园”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个“远方”,那跟干妈一起去“美国”则是某种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远方”。

去美国的这次“远行”是在我四年级的暑假,由于妈妈工作的原因,她没能和我们一起去,于是,我被送到干妈手中,妈妈一再提醒我要听话。

那时的我还不是特别“明事理”,只是常常在大人口中听说“美国是个较大、很厉害的国家”“那里有名牌大学,好好读书,以后争取去那里念大学”……就这样,“美国”成为了我心中的“圣堂”。

因此,当听说干妈要带我去美国时,我高兴地蹦了起来,激动了整整一天。

在准备出发的晚上,我激动得没有睡着。

“轰,轰,轰”飞机准备降落了,我激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我们到了,到美国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出那远的门,我到每个地方都要拍照留念,头几天还是兴奋十足,可到后面就想家了,甚至还开始哭了:“我要回家,我要归家”。

就这样,我结束了这次旅行……在人生中的“远方”有很多很多,而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远行”,一次又一次地寻找“远方”,才造就了我们完美的人生!远方作文800字篇2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心思。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是故乡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是故乡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是故乡我的故乡沉积在时光河流的最下游,不断后退的现实和风景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题记我的故乡在豫东南大平原的淮河之滨,那里满眼一望无际的平原,没有峰峦俊秀的奇山,也没有碧波浩瀚的深邃海洋……但是这些并不重要,因为有一条川流不息的母亲河便足矣浸润出故乡的灵秀之气。

我是一个淮河边长大的孩子,我家的老房子就在淮河大堤上,曾经,出了后院就是高高的黄土坝——百年一遇的洪水已经湮没了几代人的记忆。

黄土堤坝上布满茂密的各色植物群落,也栖息着各种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和小动物。

春天,河水初融。

乍暖还寒的季节,却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了。

岸边的堤坝上,最先是黄灿灿的迎春吐出了暖意,接二连三的不知名的花草也慢慢露出了绿意。

春天的河水温柔而恬静,在春日暖阳的关照下,两岸的黄绿与碧波的河水有层次的渐变,把河水衬托得更加柔情。

夏天,河水宜人。

热情的季节里,最享受的生活方式莫过于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与亲朋好友江中游弋。

上涨的江水并不凶猛,潮起潮落间,人们嬉戏的欢声融入了江水里。

堤坝上已经满眼的绿色,显现出夏天的色彩,爬藤的枝蔓,密密缠绕着堤坝,间或不知名的小花,吐着脉脉余香。

蜻蜓蝴蝶飞舞,虫奏蝉鸣配合,一幅生动的大自然图画。

傍晚的时候,江风拂面,水边嬉闹的孩童,岸边漫步的人们,堤坝下暧昧的情侣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这个夜晚,心静似水,暑热顿消。

秋天,河水妩媚。

清晨和夕阳下,除了嬉闹的孩童和休闲散步的人们,又多出了很多垂钓者的身影,孩子们则用自制的捕捞工具收获着喜悦。

岸边的花草在逐渐露出斑驳的色调,秋风掠处,时而也绚烂热烈,时而也清新淡雅,时而又质朴原色,若想看尽秋日里的花样年华,倒不如糅合成一盏秋之迷离,醉倒众生。

冬天,河水料峭。

飞雪纷落舞翩翩,银装素裹顿觉寒。

岸边草木上积雪似白涛,只是不见桅帆。

偶尔的封冻给人们制造了一个冰雪天堂,天微微亮,冬日懒阳洒在上冻的水面上,白雪折射出奇妙的影像——赛陀螺,凿冰捞鱼……童话般的世界里,银铃般的笑声在冰面上荡漾。

到不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到不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到不了远方,回不去故乡文/山野村夫一外地朋友发信息给我,说是要到我的老家旅游,让我给他推荐一下。

他还问了一个具体的旅游区的名字,我竟然答不上来。

不得已,只能找妻子帮忙。

这才发现,对于故乡,我已经是个外乡人了,甚至连外乡人都不如。

故乡腾冲,算是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县级市,有名的和顺古镇,奇特的“火山热海”,可我都不熟悉,要不是因为高中就读于益群中学,恐怕连和顺也是陌生的。

尽管“热海”景区,就在我的家乡清水,但我仅去过一次,还是小学三年级的事了,距今差不多二十年了。

许多外地人耳熟能详的“北海湿地”、“樱花谷”、“银杏村”,我也只是听说过而已,一次也没有去过。

前些年,一直在外地求学,或是南昌,或是北京。

相对于故乡,我所熟悉是滕王阁、八一大桥、秋水广场;比起“热海”我更熟悉“后海”,说到公园,似乎只对天坛公园、地坛公园有印象。

可对于我来讲,再熟悉,那也是他乡,我终究得离开,任凭时间将一副副清晰的画面,淡化出我的生活,最终成为了一个背景:以我为主角,不停在更换。

年轻时,一心只想往外走,走走停停,但从未想过落户安家,就在他乡某地,觅一城,寻一人,然后终老。

哪怕再美再繁华,一心的眷恋,还是故土。

终究是回来了,在很小的一个县城,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却迷路了,找不到来时的路。

本该熟悉的故乡,却成了他乡。

现在工作了,回到了故乡,我却没有选择在腾冲工作,而是选择了邻县,一个有我童年回忆的地方。

前几天妻子来看我,我带着她去了允燕山,喋喋不休的说着目瑙纵歌广场之前的样子,哪里曾经是山,哪里曾经是湖,还说自己喜欢以前的设计:广场是圆的,像太阳,旁边有个人工湖,月牙形的,象征着月亮,阴阳结合,滋生万物。

还有看台、小山和坟包包。

妻子循声望去,只有冰冷的围栏和硬生生的水泥地。

她看不见的月牙湖,也是我被时间掩埋的儿时记忆。

前几天,母亲来看我,说起家里的变化,说起佤族风情寨的建设,说起佤王府的建盖。

借助家里人发的朋友圈,我看到儿时砍柴,捉迷藏的大箐,也已被开发,铺上了石子小路,建了凉亭,就连几棵古树,也挂上了牛头,路边立着夸张的人像木雕,显得阴森恐怖。

远方并不远初三作文800字

远方并不远初三作文800字

远方并不远初三作文800字1.远方并不远初三作文800字(篇1)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都叫故乡。

——汪曾祺满镇开着桔梗,蒲公英飞得比柳树还高,一直飘进山脚的稻海,在大多数人心中,自己的故乡后来会成为一个点,如同亘古不变的孤岛。

故乡即远方。

那是个阳光纯洁的像雪的日子,玻璃窗外的丁香簇簇地开着,素素妆,淡淡笑,羞涩地望着这个世界。

我望着这一切,记忆落进如花的故乡。

故乡的房旁,也有丁香。

那是姥姥特意种下的,她常笑说,“人啊,就是该给别人带来点什么。

这丛丁香,就是为了给路过的人留下一串温暖的清香。

”小时候总是乱跑。

从故乡的院再往后走上一会儿,有个后山。

那便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用力一蹬爬上我的小树,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

远处的山,比我这边的还要高。

我看到一道光冲入云层,变成了一个小点。

石板路上筛下树叶的影,黑尾鱼一样的。

当阳光从背后的山头落到我的发上时,姥姥的声音便会准时响起。

“妞儿啊,快下来。

”我赶忙跳下树枝,跑向姥姥。

姥姥系着花色围裙,在阳光下,笑弯了眼睛。

正午的太阳是那般热烈,我拉着姥姥,踮着脚尖轻点阴凉的地方,一街之上,我的脚步如细雨轻洒。

在故乡的日子,姥姥总喜欢做丁香花饼。

那时候,小小的我,靠在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案台上,看着姥姥觑着眼睛剁花瓣、搅蜂蜜。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风是混合着丁香和蜂蜜的清香的。

我小小的心,软软地动了动。

忽然远处传来不知名的夏虫的叫声。

望着窗外的丁香,却闻不到一点独属于它的温暖的清香,这样的丁香,怎能和故乡的相比呢。

我心黯然。

或许那些故乡的日子,我再也回不去了。

那是我触不及的远方。

它和我之间的距离,已无法用距离来衡量。

夏天的黄昏留恋地望着世界,我看见杏树浅绿色的微风吹动,在墙头弄出斑斑驳驳的花影。

这样的黄昏总是令人感伤。

晨起,微凉。

厨房里传来稀稀拉拉铁碗碰撞的声音。

好奇,走近。

那因熹微的晨光而形成的剪影,分明是姥姥的样子。

姥姥没有开灯,大概是怕吵醒我。

从后面看,姥姥踮着小脚,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仙女教母。

【抒情作文】家乡,远方

【抒情作文】家乡,远方

【抒情作文】家乡,远方
好久没有回来了,将头倚在靠背上。

看市局的荒凉。

不远处,是家乡。

凉风中的湿气静静地流过手指间的缝隙。

夏天有点凉爽。

轻松自如的表情,无畏的脸庞。

更多的,是一种荒与复杂。

家,在一条大公路的道旁。

随目光远去,路,遥遥向远方……
在天边路上,风在吉他上吹口哨,刺激了空腔,刺痛了琴弦。

嗡嗡作响
火轨架在桥上,随各色冰冷的铁皮车厢,寄思念到远方。

这里没有夸张,没有荒山的脊梁,没有死水,没有寂静的心。

它只是在路上……不是终点,在道旁。

沿着这条路走,有成千上万的岔路口,相互连接的生活道路和泥泞荆棘的尽头。

选择走在路上,就请一直向远方,没有目的,慌乱生的迷茫。

在山脊上,流动的风被放在吉他上。

没有人听到,有一个声音回荡,
也没人知道,我弹的是家乡。

哪里没有风景,哪里就很难悲伤。

家在哪里。

不是殇。

现实和梦想,有时是一面镜子,有时是地狱和天堂
揭穿了梦的虚幻,留下的是现实的迷茫。

一切都不完美,包括家乡。

沉重的雨打在柔软易透的衣上。

哧哧轻响。

在铁轨上,声音叮当作响,指引着我家乡的方向。

远方不会有雨,所以现在有雨的,就是家乡。

没人问是怎么回事,也没人自己称。

看地平线那头,那头天上。

是否有人对视众生的迷茫。

在吉他上,在云端。

天空之城回荡
紧紧潮潮的背带,挂在身上。

我只是拿着我的东西朝我的方向走再遥望我的家乡……。

回不去的才是故乡,到不了的才是远方

回不去的才是故乡,到不了的才是远方

回不去的才是故乡,到不了的才是远方1年幼的时候,在语文课上学习席慕蓉的散文《燕子》。

作者的父亲生于长城外,将歌曲《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错听成了“长城外,古道边”,因着对故乡的思念错爱这首歌许多年,后来得知真相的那一刻,独自黯然伤怀。

打动我的倒不是这美丽的错误,而是朦胧在字里行间的乡愁——该是怎样一座故乡,可以让半生出走的人生生记着那么多年?抬头,窗外的平凡小城恰好没入消沉暮色中。

那时,我所生活的西南小城,面积只有巴掌大,普通又平凡,东家的故事十分钟内即可传往西家去,沿街喧闹的水果摊挤占出单调的景象。

这里的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踩着幼儿园、小学、初中的轨迹按部就班地成长,仿佛谁和谁都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此,我去过最远处就是百余公里外的省城,乡愁这一概念一时无迹可寻,反而一直想着必须要走出这里,去往北京,一梦梦了许多年。

那座只在想象中鲜活的城市,有西单灯光如焰火,有十万细雪压北平,是一枚虔诚的图腾,深深信仰在心。

不巧,终于盼来了填写高考志愿,却屈从于父母对现实的选择,只得留在省内读書。

后来出差到过很多地方,武汉、兰州、西安……北京均不在此列,仿佛在一个人生的重要关口错过了,往后就只能承接一系列错过。

2站在二十五岁的尾巴上,就在我以为北京将永远是天边一抹白月光后,单位有了一个去那里见习三个月的名额,因为单身又相对年轻,我竟意外地获得了这只身赴京的机会。

为了省钱,我选择的是红眼航班,飞机落地在凌晨两点,城市被无边无尽的黑夜吞没了原本清晰的轮廓。

我手脚并用地拖着沉重的行李,打仗一般地到达了事先预定的宾馆,办齐入住手续后只觉得骨头快要散架,根本无暇欣赏神圣的北京城。

因为疲倦,那一夜意外安眠,均匀的呼吸声随同窗外的树影婆娑摇曳,仿佛梦想不停地蓬勃起伏。

第二天清晨,我咬着牙刷推开窗,看着即使在寒冬也灿烂得过分的明朗天隅,那种通透,不同于四川盆地终年的阴郁,惊喜感终于后知后觉地来临——我居然就这么来到了北京。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远方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无法到达的美好幻想。

它是遥不可及的地方,令人向往却触手不及。

我们总是向着远方出发,在无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梦想与希望。

家乡是一种时光,是一段不能重复的回忆。

它是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也无法感受到的温暖和亲切。

我们总是向着家乡回忆,在追寻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故事与情感。

远方与家乡,似乎是两种相悖的存在。

但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远方与家乡相互纠缠的迷离与辩证。

远方中的美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憧憬,家乡中的回忆也不再是无法复制的经历。

远方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是我们向往的未来。

远方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境界的精神。

它是我们持续努力和不断奋斗的动力来源。

远方是我们从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探索和渴求。

回不去的家乡也不再仅仅是一个过去,它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情感和记忆。

家乡是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根深蒂固的依恋和眷恋。

它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思维方式的来源。

家乡是我们对美好年华留下的珍贵回忆和深刻印记。

远方中的美好经历,可以成为我们寻觅家乡的路标。

一个城市的繁荣和富裕,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

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文化和人情味道的地方,那些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角落。

正是这些独特的风景和人文魅力,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回忆中的家乡,可以成为我们追求远方的灵感。

一个地方的纯朴和宁静,才是真正重要的。

没有了浮华和繁杂,我们才能真正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梦想和品味。

正是这种独特的氛围和人际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影子始终会伴随着我们。

远方和家乡,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灯塔。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追求远方的勇气和向往,也不能忽略家乡的根基与情感。

它们相互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路程,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在追寻远方的过程中,我们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归处。

这个归处既可以是一个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是一个对自己真诚相待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不了的故乡是远方
我的故乡是地处西北的一座很普通的小城,小时候冬天的小城总是被那种很大的雪掩盖,萧索而荒凉,我周围的村落就一直这样孤单地生长着,也许从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同那方水土血脉相连了。

那片土地上的春种秋收,那块生长过我的希望和幻想的地方,那块孕育过我的生命元素的故土,总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可释然的情怀。

然而,生命是躁动的,生长着希望和寻觅。

稍长之后,远行的希冀,文化的诱惑,生命的底色在不断地涂抹着幻想。

生命被创造出来后,既有坚执的笃守,又有无定的漂泊,更有苦苦的追寻,一端连结着故乡那方水土,一端又同现代文明的风景接通。

于是,选择了从故乡走向远方,是那样的毅然,带着年少的叛逆不羁,轻装急行,虽然背负着老辈的叮咛,但义无反顾。

因着文化的差异,我渐渐懂得了故乡的贫乏和单调,我不忍心说她幼稚,说她浅薄,说她陈旧。

然而回望她的时候,心怀的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我们寻找精神的家园,我们皈依灵魂的故乡,这并不是回顾过去的出生地。

在大城市喧嚣的日子里,我向往故乡村头淡泊静谧的柳荫。

可是,我们的这种情感又不能与他人分享。

故乡是无法诠释的辞目,那种囿于本土的故乡观念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的浪打下已经奄奄一息,现代人被绑在工业的车轮上,早已远离了自己的故乡。

诗人里尔克因此不无神伤地说,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异乡,所有的故乡都杳无人迹。

无奈的情状中,人或许只有一种平衡的选择,那就是“反认他乡是故乡”。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其实,我们人生当中,故乡既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方位,又是一个抽象的无定居所。

在我们所谓的家园寻找中,我们从当代文化的种种精神现象中,剥离了故乡和家园的真实存在,追求向往的是一个虚拟物,一个文化的生存空间。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需要慰藉的时代,我们生活在热闹和躁动中,寻找寄托之物,我们的文化现状造就和培植了寻找主题和漂泊的精神。

我们面对着今天令人兴奋而又不尽如人意的竞争和创造,我们怀想往昔,追念真情,这一切是生命的必然,也视这一切为故乡的给予和馈赠。

我们的故乡情感实际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过程,或者可以看作一种精神源头的对接。

繁华褪色,心境归于平静。

一路走来,我不会忘记我在故乡小城的岁月中领悟到的许多人生精髓。

这些精髓已融化在血脉里,成为我延续生命的精神食粮,也是我敢于不断去爱的生命动力。

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在夕阳的余晖下,所有的一切,包括绞刑架,都被怀旧的淡香所照亮”。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