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岗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

追梦小岗,鼓舞人心的光辉历程摘要:一、引言二、小岗村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历程1.土地改革前的小岗村2.土地改革的实施3.小岗村的发展与变革三、小岗村的成就与启示1.经济发展成果2.社会进步的表现3.小岗村的启示四、结论正文:【引言】追梦小岗,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历程。

位于我国安徽省滁州市的小岗村,是一个具有光荣改革传统的地方。

这里曾经孕育了一场改变中国农村格局的土地改革,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缩影。

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小岗村,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启示。

【小岗村的历史背景和改革历程】【1.土地改革前的小岗村】小岗村,一个地处江淮丘陵的小村庄,早年间深受地主剥削之苦。

在土地改革前,这里的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土地资源分配不均,劳动人民饱受压迫。

【2.土地改革的实施】1978 年,小岗村发生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改革。

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实现了“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这一改革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小岗村的发展与变革】土地改革后,小岗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村民们辛勤劳作,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小岗村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小岗村的成就与启示】【1.经济发展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岗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村民收入逐年提高,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昔日的贫困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2.社会进步的表现】小岗村的改革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成果上,还体现在社会进步方面。

如今,小岗村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3.小岗村的启示】小岗村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改革创新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毛概 小岗村改革的发展

“‘大包干’始终得到邓小平、万里等领导同志的 热情呵护和坚定支持,否则我的命可能在26年前就 没了!”26年后的今天,当时的生产队长、“大包 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对伟人的钦佩与感激之情仍溢 于言表。“对全国农民来说,真是幸亏有了邓小平。” 现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年近40岁的严德友说: “我为父辈们逢上这样伟大杰出的领导人感到庆幸。 是小平爷爷挽救了社会主义命运,从文化大革命的灾 难性后果中挽救了中国。小平爷爷顺应时代潮流、反 映民心、顺应民意,正确解决了时代提出的问题
+ 人口:108户人家,476人 + 人均年收入:4000元 +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 工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业,
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 1978年复,安徽大旱,这年夏收分麦子,凤阳
县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全队18 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 + 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 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办法就 是不吃大锅饭! + 副队长严宏昌再也不想出去要饭了。1978年秋 天,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我豁 出去了,要是我被抓起来,村上人会养活你们 娘几个儿的。”他很悲壮地对自己的婆娘说。

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 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 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 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 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 “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 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温饱之后不再困惑——小岗村调研侧记

温饱之后不再困惑——小岗村调研侧记

温饱之后不再困惑——小岗村调研侧记摘要:人们对小岗的关注超过了中国其他的任何一个乡村。

大包干让小岗一夜成名,小岗因此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一村”。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小岗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小岗人对此并不满足,并为此困惑。

他们困惑:为什么敢为天下先的小岗人没有续写辉煌?为什么小岗的经济发展没有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对小岗作进一步探讨之时发现,这些困惑源于小岗今天的基本定位和对中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标志性意义,源于小岗人没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锻炼出较强的做“+”法的能力。

中国政府和所有高度关注小岗的其他人为小岗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法,但小岗的未来需要努力增强其做“+”法的能力。

关键词:改革先锋;温饱的困惑;“+”、“-”法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小岗人无疑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十年前小岗人的那纸秘密契约和十八个鲜红的手印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年周年之际,怀着对小岗的向往,我和我的学生一行九人前往小岗村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调研。

虽然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不足以完整全面地了解小岗,但通过调研,我们还是对小岗和小岗人有了更为生动真实的认识。

走进小岗,看到了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家里堆满了丰收的粮食,友谊大道上穿梭着关心小岗的外乡人……和三十年前相比,小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亲眼所见的小岗与想象中的小岗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这样的成绩足以让人惊叹,但对于“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总是期待着更加喜悦的变化。

小岗人说,大包干证明了改革之初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但小岗人没有再续辉煌,小岗没有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先锋。

一、改革先锋:“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一)大包干的缘起责任田在凤阳试行,始于1961年3月。

而责任田之风吹到小岗,则是1962年的春天。

责任田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包产到户(生产队),定产到田,大农活包公到组,田间管理农活(即小农活)包工到户,按大小农活的用工比例计算奖赔。

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

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

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唐智慧(政法管理系13级法律事务一班)摘要本文以2014年12月6日至7日,随思政部老师去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为线索,通过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和大包干纪念馆,具体描述了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心得。

关键词: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改革正文2014年12月6日,第一次踏上了小岗村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诞生、孕育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

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因此小岗村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感想(一)、奉公无私,情系小岗“两人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的前言,也是沈浩同志兢兢业业六年的真实写照。

2004年,当他第一次走进小岗村,就仿佛注定了与这片土地的生死相依,沈浩同志被选派为安徽第一批下派农村干部,赴凤阳县小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间3年。

此时的小岗虽然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的名声在外,但是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刚上任的头两个月里,他跑遍了全村108户人家,与每一位村民促膝长谈,谈的话题只有一个小岗只有发展才能富裕。

沈浩同志为小岗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小岗修上一条水泥路,这条路并没有采取招标的方式,而是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按劳分酬,既省了钱又凝聚了全村人的心。

沈浩同志也天天扎在工地里,与村民们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没有一丁点儿的官架子,而这条路就是后来的“友谊大道”。

通过这件事小岗人的心里有了数,这个书记是真心来为小岗办实事的!春去秋来,转眼间沈浩的任期满了,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他的老伙伴们,又聚到了一起,这一次他们的集聚不是为了别的,他们要把沈浩留下。

几天后,一张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的真正的发展

四、小岗村的发展
•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 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 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 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 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 改革开放的序幕; • 2004年,时代先锋,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 部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全 体党员、民众进行新的创业,小岗村又获得了飞 跃式的发展;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敢为人先, 想前人所不敢想,做前人所不敢做的胆 魄; • 面对困难和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面 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能够正确的做出正 确选择;
我们所在受到的启示
•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不以无所作为的 理念来干事; • 杜绝安逸不思进取 ; • 爱祖国但不能包庇时代的错误。
二、大包干——十八位农民的抉择
• 那个夜晚,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清清楚 楚地印上了十八个红手印。那个夜晚,以 十八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红手印为证, 以十八个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 庄稼汉子的心愿为证。 • 那个夜晚,从小岗村射出了十八支响箭, 放飞了十八颗五光十色的火球,开启了九 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又一个崭新的黎明。
十八个红手印
——安徽凤阳小岗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一、时代背景
•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 “三靠村”; • 中国大的格局稳定,但发展方式未固 定,处于混乱当中; • 部分农民渴望一个政策能够稳定自己 的生活。
一、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
• 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 • 毛主席的亲密战友, 最红的红太阳,伟大 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 的导师,伟大的领袖, 林副统帅,永远健康, 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伟大的统帅,伟大的 舵手,我们最最最最 •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 敬爱的毛主席,万寿 亲 无疆,万寿无疆,万 寿无疆。

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

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农村发展:小岗村经验的启示和借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三农”问题越来越凸显,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的名字:小岗村。

小岗村的经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岗村的发展历程和所给我们的启示。

一、小岗村的发展历程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是一个行政村,总人口768人,耕地152.3亩,平均分配到每个村民家庭的只有0.2亩。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村的粮食产量开始逐年下降,到1980年只有5000斤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全村居民的需求。

当时,村民们的生活非常贫困,饥寒交迫。

在此背景下,1978年底,小岗村的18名村民决定试验自留地制度,将所有的耕地平均分给每个家庭,自己负责种植和管理。

这场试验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饥荒问题,还开创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先河。

之后,全国范围内也相继推出了土地承包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

1984年,小岗村的村民们又自发组织了一个小麦合作社,通过合作种植、抗旱、除草等,彻底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实现了小岗村的由穷变富。

二、小岗村的启示和借鉴1. 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小岗村的村民们通过试验自留地制度,在土地承包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广之前,首创了一种基于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2. 基于合作的经营理念。

小岗村的村民们通过自发组织的小麦合作社,彻底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实现了小岗村的由穷变富。

这证明了集体经营和合作的力量,为今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 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

小岗村的村民们在试验自留地制度的时候,破除了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守思想和地方利益的束缚,大胆探索,实践出真知。

这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先导。

4. 突破政策的束缚。

小岗村的试验在当时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上级部门甚至发文指责。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跨越式发展模式探究

模式 , 岗村 继续成为新 时期我 国农 村改革 的样 板 。 使小
1 “ 大包干” 的历史地 位及小 岗村 的基本情 况
样在 闲暇之余进城 打工 。不仅农 民谈 不上 富裕 , 而且集 体经 济基本 上也是 “ 空壳” 。如果 说 小 岗村 与其 他 村庄 有 区别 的
话, 那就是在 村头 竖 了一块 “ 国改 革第 一村 ” 中 的牌子 , 里 村
摘要 凤 阳小 岗村 作为 中国农村改革 的发源地 , 三十年来 , 管纵向 比较取 得 了长足的进步 , 尽 但横 向相 比还存 在较 大 差距。探 究 小岗村
“ 先行” 未能“ 富” 先 的深层 次原 因, 出实现 小 岗村跨 越 式 发展 的模 式 , 提 不仅 对 小 岗村 的发展 而且对 全 国农 村 改革 和发展 都 具 有借 鉴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 hi g . e 20 ,7 1 ) 64 59 J r l f nu A r Si 0 93 (2 : 9 — 66 on i . 5
责任编辑
章炼红
责任校对
傅真治
安 徽省 凤 阳 县小 岗村 跨越 式 发展 模 式探 究
卫平媛, 锐 (埠 二 ,徽 埠20) 苏 蚌 市 中安 蚌 30 30
省 花 园村 、 云南 省福 保村 、 江省 滕头村 等处 于 经济发 达省 浙
先” 的精神 , 张“ 在一 包产 到户 ” 契约上 按下 鲜红 手印 , 实行 了
农业 “ 大包 干” 大 包 干 ” 1年 , 岗村 就 发 生 了巨 大 变 。“ 第 小 化 , 队粮食 总产 6 6 全 .5万 l , 当于 15 到 17 的 粮 c相 g 95年 90年
份的“ 明星村 ” 比, 不 能与 年销 售 收入 超 过 30 元 、 相 更 0亿 号

走进小岗调研报告

走进小岗调研报告

走进小岗调研报告走进小岗调研报告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缩影,1982年底,小岗村的18名村民打破人人分得“平田”的计划经济思想束缚,试行了“家庭经济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崭新篇章。

如今,小岗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农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小岗村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我们特地前往小岗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整理出了一份报告。

一、调研背景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缩影。

它以“家庭经济责任制”改革为标志,使全国农村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

在乡村基层实践中,小岗村踏出了一条积极的、富有实效的改革之路,使人们从中看到了农村变革的新希望。

因此,我们想要探究小岗村经过了什么样的历程才有今天的成就,特地前往小岗村实地考察,寻找答案。

二、调研过程我们于一个月前完成了小岗村的实地考察。

在小岗村,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观察到小岗村的经济状况较好,社会氛围开放,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很强。

但同时,少数人群体的收入状况相对欠佳,施工场地有限制,公共设施水平不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小岗村的发展离不开全村干部的努力,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并衷心地希望能够为小岗村的发展造福乡亲们。

在座谈会上,我们和小岗村座谈,发现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困难等等。

他们对政府的施策以及新型农村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让我们深刻感到,政府和全体乡亲们应该紧密团结,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调研结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岗村的发展有以下亮点:1.改革勇气首先,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勇气可嘉。

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当时小岗村是受到了不少抵制甚至打压。

然而,小岗18位村民不屈不挠,他们勇敢地探路,努力开拓,最终使得企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

正是由于他们的勇气,才使得改革推动的主题延续,推动小岗村从传统的农业为主转变为繁荣的产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