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合集下载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
亲爱的评审专家委员会:
我谨代表XX大学XX学院,向贵委员会递交本申请书,申请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年来,我们始终秉持"勇攀高峰,奋勇争先"的理念,在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着。

如今,迎来了这个施展才华、彰显实力的绝佳时机。

我们坚信,凭借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卓越的科研成果,我们完全有资格加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行列。

说到师资力量,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学有专精的教授团队,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孜孜以求,追求卓越。

以我校王教授为例,他不仅是国内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极具教育情怀的导师。

多年来,他手把手教导学生,启迪后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再谈及科研硬件,我们学校斥巨资引进了全球领先的仪器设备,为创新研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我们正在研发一种全新的半导体材料,有望在芯片制造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性突破。

最值得自豪的,莫过于我们累累硕果的科研成就。

近五年,我们学院共发表SCI/EI论文3000余篇,其中多篇刊登在顶尖期刊;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就有60多项;主持重大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0余项……
这一切成绩,源于我们对学术追求的执着。

我们将教书育人、科研服务视为神圣职责,矢志不渝地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推动科技创新。

我们怀着虔诚的期盼,祈请评审委员会能够认可我们的努力与付出,批准我们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了这个肯定与支持,我们定将再接再厉,为国家科教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谨此衷心感谢评审委员会的悉心审阅,并期待着您们的慧眼识珠!。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尊敬的评审专家:我校特向贵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提交本申请书,望能获得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科研工作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创新发展,我校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科技创新方针,积极推动研究工作的国际化、高水平化,致力于提升学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声誉。

为此,我校打算申请建立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提升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此实验室将侧重于探索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并且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推动相关技术、工程和应用的创新。

二、实验室建设目标1.学术引领:实验室将以国内外先进科技水平为引领,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通过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

2.科技创新:以突破性科研项目和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为目标,提升我校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和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3.人才培养: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招揽国内外优秀的研究人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验室建设规划1.实验室组织架构:实验室将建立由一流科学家、教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并设立领导人员和科研骨干的职位,建立科学、规范和高效的管理机制。

2.实验室研究领域:实验室将侧重于XXXXXX研究领域,通过探索和研究最新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提升自身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成果产出。

3.实验室研究设备和平台:为了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验室将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先进的研究设备,并建立相关的研究平台,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四、预期效益与社会影响1.学术影响力:实验室将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成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教授和研究人员加入,推动学科知识更新和学术前沿的提升。

2.技术成果应用:实验室将通过与企业、行业和政府合作,将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发展结合,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企业重点实验室申请书模板

企业重点实验室申请书模板

企业重点实验室申请书模板尊敬的领导:您好!为了推动我国XX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特向您申请建立“XX企业重点实验室”。

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实验室名称拟申请建立的实验室名称为:“XX企业重点实验室”。

二、实验室定位与目标1. 实验室定位:本实验室立足于XX行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搭建一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

2. 实验室目标:致力于解决XX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我国XX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与任务1. 研究方向:围绕XX行业的发展需求,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示范。

2. 实验室任务:(1)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2)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科研项目,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4)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5)定期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实验室影响力。

四、实验室建设条件与优势1. 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企业已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实验需求。

3. 企业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实验室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4. 企业具有良好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有利于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五、实验室建设计划与进度安排1. 实验室建设期:预计历时3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完成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招聘与培养关键技术人才(1年)。

(2)第二阶段:开展核心技术研究,承担相关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实验室影响力(1.5年)。

(3)第三阶段:总结实验室建设经验,优化研究方向,提升实验室整体实力,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年)。

2. 实验室运行期:在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投入资金与人力,确保实验室研究方向的稳定发展,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重点实验室申请书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代表xx大学的科研团队,向贵校提交申请,请求设立一个重点实验室,以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发展。

下面是我们的申请书。

1. 概述:本实验室的设立是为了推动相关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本实验室将致力于以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在此进行简要描述)2. 申请实验室的重要性:2.1 当前研究现状和问题:(在此分析本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说明为什么设立实验室可以解决这些问题)2.2 国内外实验室的对比:(在此分析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状况并与本申请实验室进行比较,说明我们的优势和独特性)3. 实验室目标和规划:3.1 研究目标:(在此详细列出实验室的研究目标和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3.2 实验室规划:(在此详细描述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办公设备和实验设备的配备情况)3.3 团队建设:(在此介绍实验室的团队构成、人员配备和招聘计划)4. 预期成果和影响:4.1 预期科研成果:(在此列举本实验室预期能够取得的科研成果)4.2 学术影响:(在此说明本实验室的研究对学术界的贡献和影响)4.3 社会影响:(在此说明本实验室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5. 预算和经费使用计划:(在此详细说明实验室的预算和经费使用计划,并列出具体的数字和数据支持)6. 结束语:我们相信设立这个重点实验室将会为推进本领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我们将全力支持和配合实验室的建设,并努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感谢评审委员会对本申请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期待能获得贵校的批准,并与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此致xx大学科研团队日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尊敬的教育部领导:我作为某某大学的相关负责人,代表校方向您提交我校申请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书。

一、申请单位概况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XX年,位于某某城市。

学校现有教职工XXXX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XX人。

学校下设XX个学院,并拥有XX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XX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具备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条件。

二、申请实验室概述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实力,我校决定申请建设一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将针对某特定领域进行研究,以推动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和人才培养。

三、实验室建设计划1. 实验室名称:XXXX实验室2. 研究方向:XXXXX3. 实验室目标:a) 在所选研究方向上取得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b) 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资源;c) 进一步增强我校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4. 实验室建设规划:a) 人员配置:拟聘请一批具备相关研究背景和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作为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同时引进一定数量的博士后和硕士研究生;b) 实验设备:计划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满足研究的需求;c) 实验室空间:安排专门的实验室场地,保证研究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环境;d) 经费保障:申请相应的科研经费支持,以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四、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1. 研究计划:a)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内容、方法和进度安排;b) 召集优秀的研究团队,进行有序的合作研究;c) 加强学术交流,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

2. 预期成果:a) 在所选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论文、专利等;b) 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c) 提升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实验室带动作用及社会影响1. 实验室带动作用:通过实验室建设,我们将激发学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2. 社会影响:该实验室的建设将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2024年专业实验室使用申请书

2024年专业实验室使用申请书

2024年专业实验室使用申请书申请人(姓名):申请单位:联系方式:2024年专业实验室使用申请书尊敬的管理部门:我谨以此函申请使用贵单位的专业实验室,以便开展科研项目并提升学术水平。

我所在单位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特此向贵单位提交以下申请,并希望能够得到批准。

一、研究项目概述本次申请旨在开展关于(项目名称)的研究。

该研究项目将主要涉及(简要介绍项目内容)。

二、实验室使用需求1. 实验室资源需求我们希望能够获得以下实验室资源支持:(1)实验室空间:提供足够的实验室空间,用于布置实验设备和研究相关工作。

(2)实验设备:提供所需的专业实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列举所需设备)。

(3)安全设施:确保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以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2. 使用时间安排(1)申请使用的时间范围:从(起始日期)到(结束日期),共计(天数)天。

(2)使用时间段:每天的使用时间为(具体时间段),共计(小时)小时。

三、申请理由1. 研究需求我们的项目需要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详尽的实验研究,以便深入了解其特性和性能。

贵单位的实验室拥有高质量的实验设备和资源,能够满足我们对研究所需的要求。

2. 专业支持贵单位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且专业素质较高的研究团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对我们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贵单位的专家交流和合作,我们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并将其应用于相关领域。

3. 推动学术进步我们的研究项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且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使用贵单位的实验室,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并取得更为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从而推动学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四、申请人责任作为申请人,我们将严格遵守贵单位的实验室管理规定,并对实验室内的设备和资源负责。

同时,我们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有效利用实验时间,合理安排实验进程,并保证项目完成后,将实验室恢复到原有状态。

特此申请,如果我们的申请能够得到批准,我们将不胜感激。

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一、项目名称XX省重点实验室二、申请单位XX大学三、项目负责人XXX(姓名)四、申请理由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科技进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加强我省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特申请建设XX省重点实验室。

五、实验室建设目标1. 成为全省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2. 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摇篮;3. 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4. 成为国内外知名、具有影响力的实验室。

六、实验室研究方向1. 研究方向一:XX领域基础理论研究2. 研究方向二:XX领域关键技术攻关3. 研究方向三:XX领域应用技术研究4. 研究方向四:XX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七、实验室建设内容1. 实验室场地建设:申请建设面积约XXX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实验区、办公区、会议室、资料室等。

2. 设备购置:申请购置价值XXX万元的实验设备,主要包括高性能计算设备、分析测试设备、实验仪器等。

3. 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团队。

4. 科研项目申报: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科研经费支持。

5. 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实验室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八、实验室管理制度1.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2.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设备和人员安全。

4.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

九、预期成果1. 在相关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2.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贡献;3. 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十、经费预算1. 实验室场地建设费用:XXX万元2. 设备购置费用:XXX万元3. 人才队伍建设费用:XXX万元4. 科研项目申报费用:XXX万元5. 学术交流与合作费用:XXX万元综上所述,为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特申请建设XX省重点实验室。

申请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申请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申请重点实验室申请书一、研究背景实验室作为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本申请旨在申请成立一个重点实验室,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研究目标本实验室旨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推动学科前沿研究的深入:通过整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源,开展前沿研究,解决学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2.提高学科应用研究水平: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3.培养创新人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三、研究内容本实验室将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学科前沿研究:对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

2.技术创新研究:结合产业界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提供解决方案,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3.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学科的长远发展。

四、研究团队本实验室将由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组成,团队成员包括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

团队成员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各研究方向上展开深入的合作研究。

同时,本实验室将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提升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

五、研究设施本实验室将建立完善的研究设施,以支持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

实验室将配备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硬件条件,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支持。

六、预期成果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3.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七、申请计划本实验室的申请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建研究团队:招募优秀的研究人员,组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申请材料目录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1)申请书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 (36)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41)负责人简介及组成人员名单 (4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58)规章制度 (58)实验室管理制度 (60)实验室安全制度 (61)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 (62)学生实验守则 (64)实验中心主任职责 (65)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66)实验室保管员工作职责 (67)实验室规则 (69)实验教师工作职责 (70)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71)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72)仪器设备报修报废管理条例 (74)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76)主要设备一览表 (76)关于推荐设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函 (82)学科:食品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申请书实验室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依托单位:主管部门: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邮箱(E-mail) :填报日期: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二○一五年制填表说明1. 本申请书由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部门填写;企业或转制院所不在此列。

2.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名称应填写“内蒙古自治区+学科(领域)名称+重点实验室”。

3.“依托单位”指实验室所在行政隶属单位。

4.“主管部门”填依托单位的行政隶属部门。

5.“组建日期”指本实验室由部门被批准的日期。

6.申请单位应如实、详细填写有关内容。

7.本申请书一式六份报至(同时报送电子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一、重点实验室简表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四、实验室研究水平五、实验室人才队伍状况六、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七、审查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实验室是实现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平台和载体,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学院教学和科研、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是充分发挥实验室效益的重要举措。

(一)总体目标建立起以科研为主,与专业课教学实验室、研究创新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实验室新体系。

形成检测与控制一体、无损检测、形态分析多技术融合、速测化、便携化方向发展。

在研究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多方面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把我院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建设成与学院地位相适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体制规范、管理科学、仪器设备较先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

学科发展服务赤峰地区经济发展,符合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团队建设老中青年龄搭配合理,高中初技术职称衔接的校企共建、共享开放型实验室。

(二)重点建设发展的内容与目标1、将发展方向确定为农牧产品、蔬菜农残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我区牛羊肉、蔬菜产业,2016年与内蒙古中谱安信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重点发展农牧产品检测设备和厂房,建设实验场地1200多平方米,增加设备1200多万元。

未来5年内在实验室人员培养、设备购置集中在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发方向发展。

2、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他们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实验室开放,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只有具有创新观念的人才能领导和策划实验室的一切工作,实验室建设重要的是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队伍,将采取加强原有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选送一些实验技术人员到实验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学习、将学历层次高动手能力强的教师从理论教学一线充实到实验教学工作岗位,引进高学历人才不断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分析检测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方向,目前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专职教师21名,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规划将建立科研水平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团队。

引进人员计划3、实验室资源共享除了满足自身科研研究外,还需与更多的学校、企业共享实验室,目前已经与内蒙古中谱安信检测有限公司、中国大唐新能源研究院油品检测实验室共建共享实验室,与内蒙古伊品科技有限公司共享实验室实现进行校企合作师徒制教学,今后两年与一家相关企业实现实验室共享。

实验室共享可以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教学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要针对不同功能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开放共享形式,形成有利于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

要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和开放共享制度,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4、加强交流与合作,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接纳地方科技人员及优秀人才来实验室从事合作科研工作,开展学术、技术交流,使得实验室能够更好地把握并紧密跟踪本专业领域及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研发方向。

5、面向社会设立开放课题,开展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工作实验室除了充分利用主管部门下拨的有限资金和实验室自筹的经费以外,还将积极与企业加强科研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

面向社会及全院的科研人员设立开放基金,大力资助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开放课题实施过程跟踪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监督模式。

对于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则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向企业转让,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建立数字化开放平台。

拓展实验室与企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广度和深度,提供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途径。

研究成果共享、信息交流、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无论是直接参与开发建设的实验室人员,还是应用建设成果的企业专家,都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与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合作、交流,获得更加直接、深入的技术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简介及组成人员名单实验室负责人简介及组成人员名单学术委员会主任简介:陈洪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为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后任南京陈洪渊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后兼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成员、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学科、学部评委;中国化学会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质量协会与质量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测试协会与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仪器仪表学会仪器委员会委员,全国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等。

Electronic devices; Micro-Total Analysis System.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纳米重大研究计划: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和仿生界面构建的研究)、科技奥运攻关项目(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流控多功能检测芯片)等。

陈洪渊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提出了超微电极及其阵列的几种理论模型,解决了一系列耦联化学反应多级电极过程复杂体系稳态电流的求解问题;阐明了超微电极扩散层重叠对阵列总电流的影响及计算公式,有关成果已被写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正式通过的IUPAC正式技术报告中;提出了各种电极表面功能化和形成各种类型催化膜的新方法,发现促进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新材料、构建了一系列三维有序仿生催化界面,据此建立了几十种有关核酸、蛋白质(酶)、辅酶和生物活性小分子等的高灵敏、高选择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的稳定、长寿的生物传感器件,在生物物质检测和医疗诊断上有广阔的用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微流控芯片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拓宽了电化学方法在芯片实验室中的应用范围。

所建立的各种分析方法和传感器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推介。

2015年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教授为我院院士工作站院士,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

为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的建设、科研指导工作。

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协助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并在项目课题研究上实施指导。

增强了本实验室科研实力,促进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提升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

学术带头人情况:徐锦忠,男, 1972年8 月出生, 1994年7月,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士;2003年6月,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2005年9月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后;1994年8月~2004年12月江苏教育学院化学系,副教授;2005年1月~2010年4月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实验室,高级工程师;2010年5月江苏中谱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4年10月聘为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农牧产品检测技术研究实验室主任。

已经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的30多篇,发明专利6项。

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南京市321科技创业家培养对象。

蜂王浆国际标准专家组成员,国际蜂蜜委员会(IHC)成员,中国蜂产品出口商会副监事长。

1. Xu, J. Z., Zhu, J. J., Wu, Q., Hu, Z. and Chen, H. Y. (2003). "An amperometric biosensor based on the coimmobilization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nd methylene blue on a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electrode." Electroanalysis 15(3): 219-224.2. Xu, J. Z., Zhu, J. J., Huang, Q. and Chen, H. Y. (2001). "A novel DNA-modified indium tin oxide electrode."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3(11): 665-669.3. Xu, J. Z., Zhu, J. J., Wang, H. and Chen, H. Y. (2003). "Nano-sized copper oxide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s as an amperometric sensor for amikacin." Analytical Letters 36(13): 2723-2733.4. Xu, J. Z., Zhu, J. J., Wu, Q., Hu, Z. and Chen, H. Y. (2003).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glucose oxidase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1(8): 1088-1091.5. Xu JZ, Zhu JJ, Zhu YL, Gu K, Chen HY. (2001) "A novel biosensor of DNA immobilization on nano-gold modified ITO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fepristone. " Anal. Lett.,34 (4): 503-5126. Xu, JZ; Xu, S; Geng, J; Li, GX; Zhu, JJ (2006). " The fabrication of hollow spherical copper sulfide nanoparticle assemblies with 2-hydroxypropyl-beta-cyclodextrin as a template under sonication." 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 13 (5): 451-454.7. Xu, JZ; Zhang, Y; Li, GX; Zhu, JJ. (2004). " A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constructed by nanosized silver particles doped sol-gel film."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B, 24 (6-8): 833-836.8. Xu, J. Z., Zhao, W. B., Zhu, J. J., Li, G. X. and Chen, H. Y. (2005). "Fabricating gold nanoparticle-oxide nanotube composite materials by a self-assembly method."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90(2): 450-454.9. Li, N; Xu, JZ; Yao, H; Zhu, JJ; Chen, HY (2006). " The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of myoglobin based on the electron tunneling in protein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0 (23): 11561-11565.10. Zhu, J. J., Xu, J. Z., Hu, Z. and Chen, H. Y. (2005). "Reagentless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based on the multi-wallcarbon nanotubes and nanogold particles composite film."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0: 521-529.11. Fu, R. L., Xu, J. Z., Li, Y. R., Wei, Y. L. and Zhu, J. J. (2005). "Fabrication of a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 based on a self-assemble composite oxide film."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0: 2841-2847.12. Ren, T., Xu, J. Z., Tu, Y. F., Xu, S. and Zhu, J. J. (2005).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of CdS spherical assemblies."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7(1): 5-9.13. Zhu, J. J., Xu, J. Z., He, J. T., Wang, Y. J., Miao, Q. and Chen, H. Y. (2003). "An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for assay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alytical Letters 36(8): 1547-1556.14. Yang, M., Xu, J. Z., Xu, S., Zhu, J. J. and Chen, H. Y. (2004). "Preparation of porous spherical CuI nanoparticles."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7(5): 628-630.15. Qiu, X. F., Xu, J. Z., Zhu, J. M., Zhu, J. J., Xu, S. and Chen, H. Y. (2003).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via a simple sonoelectrochemical method."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18(6): 1399-1404.16. Wang, H., Xu, J. Z., Zhu, J. J. and Chen, H. Y. (2002). "Preparation of CuO nanoparticles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44(1): 88-94.17. Qiu, X. F., Xu, J. Z., Zhu, J. J. and Chen, H. Y. (2002).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its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a p-mo heteropolyanion modified ITO electrod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3(7): 649-652.18. Xu, Q; Zhao, Y; Xu, JZ; Zhu, JJ (2006). " Preparation of functionalized copper nanoparticles and fabrication of a glucose sensor."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114 (1): 379-386.19. Yao, H., Li, N., Xu, S., Xu, J. Z., Zhu, J. J. and Chen,H. Y. (2005). "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a new methylene blue/silicon oxide nanocomposition mediator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stable biosensor of hydrogen peroxide."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1(2): 372-377.20. Jiang, L. P., Cai, S., Liu, B., Xu, J. Z., Zhang, J. R. and Zhu, J. J. (2005).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mmobilized on the surface of Au ring/AET/Au electrode." Chemistry Letters 34(9): 1212-1213.21. Yao, H., Li, N., Xu, J. Z. and Zhu, J. J. (2005). "A glucose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glucose oxidase in chitosan network matrix."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3(3): 275-279.22. Zhao, W. B., Zhu, J. J., Xu, J. Z. and Chen, H. Y. (2004)."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Bi2S3 nanoflowers on an alumina template."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7(7): 847-850.23. Zhu, J. J., Gu, K., Xu, J. Z. and Chen, H. Y. (2001). "DNA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for the detection of 6-mercaptopurine." Analytical Letters 34(3): 329-337.24. Liao, X. H., Zhu, J. M., Zhu, J. J., Xu, J. Z. and Chen,H. Y. (2001). "Preparation of monodispersed nanocrystalline CeO2 powders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10): 937-938.25. Zhu, J. J., Zhou, M. G., Xu, J. Z. and Liao, X. H. (2001). "Preparation of CdS and ZnS nanoparticles using microwave irradiation." Materials Letters 47(1-2): 25-29.26. Gu, K., Zhu, J. J., Zhu, Y. L., Xu, J. Z. and Chen, H. Y. (2000).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ifepristone at a DNA-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368(8): 832-835.27.Yuan Jiang, Jin-Zhong Xu*, Chong-Yu Shen, Tao Ding, Hui-Lan Chen, Bin Wu and Wei-Jian Shen,Determination of Chloramphenicol in Royal Jell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 2006, 89(5), 1432-1436.28.DING Tao, XU Jinzhong, SHEN Chongyu, JIANG Yuan, CHEN Huil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