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新年的资料30字

合集下载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20篇)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20篇)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20篇)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20篇一、春节由来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20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精选2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1名称变革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

关于新年的来历的资料

关于新年的来历的资料

关于新年的来历的资料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

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关于新年的来历的资料,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春节的来历【1】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习俗【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新年快乐手抄报内容30字

新年快乐手抄报内容30字

1、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2、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3、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4、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5、大年初一,金鸡报晓。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新春知识点总结大全

新春知识点总结大全

新春知识点总结大全新春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贴春联、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外,新春还有许多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本文将从新春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食物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新春知识。

一、新春的历史新春,又称春节,是中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农历年初一的庆祝活动。

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法,农历的每年都有一个春节,因此新春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农历而定。

一般来说,新春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新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新年举行祭祀活动,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后来的汉代、唐代、宋代,新春的庆祝活动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辞旧迎新、祭祀神灵、拜祖先、游神等传统习俗。

在清朝时期,新春成为了正旦大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前夕,皇帝会在紫禁城的太庙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天地神灵,祈求国家和人民的安康。

同时,民间也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新春庆祝活动,如贴年画、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等。

二、新春的传统新春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

但总的来说,新春的传统包括贴春联、戴新衣、收年礼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新春的传统习俗。

1.贴春联贴春联是新春的传统习俗之一,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贴上春联。

在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会在门上、窗户上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以迎接新的一年。

春联的内容通常包括对祝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对家庭幸福的祈求等。

2.戴新衣新春期间,人们都习惯穿上新衣。

这是一种让自己焕然一新的方式,也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得到好运。

同时,戴新衣还代表了对新一年的期望,希望新的一年里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3.收年礼新春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年礼。

这是一种表达长辈对晚辈关爱和祝福的方式。

春节的来历30字

春节的来历30字

春节的来历30字春节的来历1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

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

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

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

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春节的来历2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来历3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

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

团圆夜,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春节由来和简介

春节由来和简介

春节由来和简介春节由来和简介(附征文30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由来和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一、春节由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节简介:(一)历史简介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1、春节,新年初始,新的开始,也是对于去年的总结。

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喜喜乐乐。

2、春节也意味着春天即将来到,万物复苏,草木更新,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即将来到。

3、沉甸甸的馒头,热气腾腾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在雪花飘零的冬日,穿梭着忙碌的身影。

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始时。

4、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

5、越是临近春节,鞭炮声就越大,越多,融入人们的心底,滴落,飘扬。

这时,我陶醉了,我的心飘到了风景如画的故乡,回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春节。

6、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焕然一新。

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是。

7、“当当当……”十二点钟声敲响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

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

窗外的烟花,身边的家人,愿我们平安喜乐。

8、年三十的清晨,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

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1. 春节的由来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年终祭祀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在腊月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形式,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 春节的时间春节是根据农历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1月或2月份之间举行。

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固定,但一般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多天,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3. 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的心情。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赏灯笼、舞狮子、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代代相传,成为了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4. 春节的装饰物品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各种装饰物品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常见的装饰物品包括红色灯笼、福字、剪纸、年画等。

这些装饰物品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被视为带来好运的象征。

5.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年糕等象征团圆和幸福的食物;南方人则偏爱年糕煮汤圆,寓意团圆和团结。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交换红包,并进行祭祖等仪式。

6. 春节的传统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烹饪一些传统的美食来招待亲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是饺子,由面粉皮包裹各种馅料而成,象征着团圆和满足。

此外,糖果、糕点、年糕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食品。

7. 春节的民俗活动除了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外,春节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人们穿着龙或狮子的服装,在街上表演舞蹈,以辟邪驱疫,祈求平安和好运。

8. 春联和窗花春联和窗花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品,它们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春联是一种由对联组成的横幅,通常贴在门口或墙壁上,用于迎接新年;而窗花则是一种用剪纸制作的窗户装饰,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新年的资料30字
新年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手抄报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新年风俗壮族的新年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新年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新年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新年风俗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

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
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