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重点字词整理

合集下载

苏教版选修《夏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苏教版选修《夏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苏教版选修《夏本纪》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女平水土同“汝”,你致费于沟淢同“洫”,田间水道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同“敷”,分布四奥既居同“墺”,可定居之地九州涤原同“源”,水源众土交正同“征”,征收于是帝锡禹玄圭同“赐”,赏赐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同“避”,躲开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薄衣食,致教于鬼神使……减少卑宫室使……低矮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使……成功完美乃劳身焦思使……劳累,使……焦急2.为动用法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为……感到痛心3.名词用作动词陂九泽,度九山筑堤防4.名词作状语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在陆地上,在水里,在泥泞的路上,在山路上三、一词多义鸿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大)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雁)怀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包围)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 (思念)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怀揣着)负鲧为人负命毁族 (违背)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秦贪,负其强(仪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失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载)等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等死,死国可乎(同样)诛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惩罚)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诛杀)是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正确)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这)唯利是图(“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勉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努力)勉为其难(力量不够而尽力做)让让于契、后稷、皋陶。

(推让)秦二世使人让章邯(责备)克禹为人敏给克勤 (能)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克制,战胜) 克日到达(约定或限定(时间)。

苏教版必修五、《史记》重点文言词语集锦

苏教版必修五、《史记》重点文言词语集锦

必修五、《史记》重点文言词语集锦必修五:一、《陈情表》1、终鲜..兄弟2、刘夙婴..疾病/夙.遭闵凶3、逮.奉圣朝4、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5、寻.蒙国恩6、除.臣冼马7、臣具.以表闻/不为具.食《淮阴侯列传》/李斯,相也,具.于五刑8、日薄.西山9、更.相为命10、庶.刘侥幸,储存余年二、《项脊轩志》1、迨.诸父异爨2、殆.有神护者3、令人长号.不自禁三、《报任安书》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2、假设望.仆不相师..3、特.以为智穷罪极4、用.之所趋异也5、曷足贵.乎6、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士大夫者7、勇者不必死.节8、恨.私心有所不尽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1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功高盖.主1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2、大底发愤.之所为作也13、思垂.空文以自见14、欲以究天人之际.15、草创未就.16、今遭此祸,惜.其不成四、《渔父》1、自令.放为2、遂去,不复与.言五、《逍遥游》1、则风斯.在下矣2、而后乃今培.风3、控.于地而已矣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5、乃今以久特.闻6、众人匹.之,不宜悲乎7、绝.云气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9、彼且.恶乎待哉六、《兰亭集序》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茂林修.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列.坐其次.4、向.之所欣5、未尝不临.文嗟悼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7、一.死生为虚诞《史记》选读:一、《太史公自序》1、使复典.之2、司马氏去.周适.晋/子迁适.使反3、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4、诸侯之相.王5、南略.邛、笮、昆明6、不得与.从事7、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8、道之不行.9、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10、被.之空言..而不敢辞11、萧何次.律令12、俟.后世圣人君子二、《夏本纪》1、下民其.忧2、舜举.鲧子禹3、等.之未有贤于鲧者4、维.是勉之5、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6、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7、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慎财富8、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9、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10、声教讫.于四海三、《鲁周公世家》1、旦为子,笃.仁2、周公把.大钺3、天下未集.4、未可以戚.我先王5、勤劳阻.疾6、发.书视之7、武王有瘳.8、我乃屏.璧与圭9、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10、乃为诗贻.王11、人或谮.周公12、干.神命者乃旦也13、作.其即位14、惟予幼人弗及.知15、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16、臣妾逋.逃/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陈情表》四、《高祖本纪》1、沛公常有大度.2、常从王媪、武负贳.酒3、酒雠.数倍4、此两家常折.券弃责5、单父人吕公善.沛令6、素易.诸吏7、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史记·夏本纪(6)全文

史记·夏本纪(6)全文

史记·夏本纪(6)全文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

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

襄:上漫,淹没。

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

毁族:毁败同族的人。

④等:相同,一样。

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

以:而。

⑩诛:惩罚。

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

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

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

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

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

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

夏本纪

夏本纪

攸,所。同,同一。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刊: 砍削 ;旅:治理。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陂,筑堤防 四海,四方诸侯(指全国各地)
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府,藏财货处,仓库。交:都。正:同 “征”,征收。则:标准、准则。成赋:确定应交纳的赋税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于是,就
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 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同“敷”,分 布。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定:指测定。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为„„悲伤。为动 乃劳身焦思 使„劳累 使„焦虑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朗读课文第5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 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 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 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 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 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 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 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 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 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 利。
《史记》 简介


3、列传:是记一般人臣、古今特殊的人物的事迹。 七十列传有的是一人一传如《伍子胥列传》《李斯 列传》;有的是以类相从,多人一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等。还有几篇总记外国大事、物产风俗如 《朝鲜列传》《南越列传》等。 以上这三部分,是《史记》的主要部分。本纪、世 家是经,列传是纬,在本纪、世家中出现的一些人 物,有专门的《列传》来记叙。另外还有两部分, 属于《史记》的附录性质的部分,能够补充本纪、 世家、列传之不足,它们互相补充配合组成一个不 可分离的整体:

史记·夏本纪(8)全文

史记·夏本纪(8)全文

史记·夏本纪(8)全文①阳鸟:即大雁。

《集解》引孔安国曰:随阳之鸟,鸿鴈之属,冬月居此泽也。

②入:指入海。

③致定:意思是修治完成,指修筑堤防,成为蓄水湖泊。

④竹箭:即箭竹。

竹质坚硬,可以制箭。

布:遍布。

⑤夭:茂盛的样子。

⑥乔:高大。

⑦涂泥:土质湿润。

⑧下下:第九等。

⑨下上:第七等。

上杂:意思是夹杂有上一等的,即第六等的。

⑩金三品:指三色铜。

(依《集解》引郑玄说。

)(11)瑶:美玉。

琨:似玉的宝石。

(12)齿:象牙。

革:兽皮。

旄:旄牛尾,可作旌旗上的装饰。

(13)岛夷:即上文所说的鸟夷。

卉服:草编的衣服。

(14)织贝:贝形花纹的锦缎。

(15)包橘、柚:包着的橘子和柚子。

锡(c,赐)贡:根据天子的指令进贡。

《集解》引孔安国曰:锡命乃贡,言不常也。

(16)均:沿。

《尚书禹贡》作沿。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①。

九江甚中②,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

其土涂泥。

田下中③,赋上下④。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⑤,砺、砥、砮、丹⑥,维箘簬、楛⑦,三国致贡其名⑧,包匦菁茅⑨,其篚玄纁玑组⑩,九江入赐大龟(11)。

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雒(12),至于南河。

①朝宗于海:意思是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大海。

朝宗,朝见。

《周礼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②甚中:意思是都有了固定的河道。

《会注考证》引江声云:中,犹言水由地中行也。

(水由地中行即水顺河道而行。

)③下中:第八等。

④上下:第三等。

⑤杶:即椿树。

幹(gān,干):即柘树。

木质韧细密,可作弓。

栝(guā,刮):即桧树。

⑥砺、砥:磨刀石。

砺粗砥细。

砮:一种石头,可做箭头。

丹:丹砂。

⑦箘簬:一种细长节稀的竹子。

可做箭杆。

楛:一种可作箭杆的荆条。

⑧致贡其名:进贡当地有名的特产。

⑨包匦菁茅:包裹和装在匣子里的菁茅。

匦,匣子。

菁茅,祭祀时用来滤酒的一种香茅。

⑩玄纁:彩色的帛。

玄,黑中带红。

纁,浅红色。

《集解》引孔安国曰:此州(按:指荆州)染玄纁色善,故贡之。

夏本纪

夏本纪

夏本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夏禹的赞美之情,作为一个史官对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3、体会夏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己为民的情怀和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参考课下注释,依靠译文,疏通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1、“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2、《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是《史记》的第二篇“本纪”,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的历史,向人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3、本篇仅节录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

司马迁以极其虔诚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州,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插进了皋陶论“九德”以及舜和皋陶关于元首和股肱的歌词,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A级)(学法指导;参考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时应把它们放到短语、句子、上文语段中辨析它们的词义及特殊用法)1、学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鲧.( ) 颛.( )顼.( ) 殛.( ) 稽.( )首契.( ) 皋陶.( ) 亹.( )亹傅.( )沟淢.( ) 乘檋.( ) 陂.( ) 祗.(( )台.( ) 东渐.( ) 锡.( ) 为嗣.( )2、解释通假字(1)乃殛.鲧于羽山以死(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3)致费于沟淢.(4)于是帝锡.禹玄圭(5)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6)鸿.水滔天(7)女.平水土(8)四奥.既居(9)九川涤原.(10)众土交正.3、一词多义等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父老年年等.驾回表行山..表木..城上千步一表.或援誓以表.心刻石表.功兮炜煌煌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视女其往视.尔事矣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则咸则.三壤成赋尊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其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女其.往视尔事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4、解释古今异义词(1)四海..会同(2)中国..锡土姓(3)天下于是..太平治(4)群臣四岳..皆曰鲧可(5)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5、指出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2)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夏本纪知识点.docx

夏本纪知识点.docx

《夏本纪》知识点一、字音gǔn曾zēng大父襄xiāng更gèng得舜狩shóu殛jí 嗟jiē稽qǐ首契xiè 后稷jì皋陶 gāoyáo敏 j ǐ称 chēng以出亹亹wěiwěi沟淢xù橇qiāo檋jú 陂bēi九度duò九山攸 yōu袛台 zhīyí ji ān于海 j ì qì姓姒 sì氏二、重点字1.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皆不得在帝位。

曾大父,曾祖父。

大父,祖父。

从父,伯叔。

2.浩浩山襄陵。

,包。

襄,冲上,漫上。

3.人命族。

,背。

,坏。

4.等之未有于者。

等,比,衡量。

,能干,有才能。

5.行天子之政。

,代理。

6.行之治水无状。

无状,没有子,不像子。

7.乃殛于羽山以死。

殛,流放,放逐。

8.天下皆以舜之是。

以,。

是,正确,的。

9.于是舜子禹。

,任用。

10.崩。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天子死曰崩,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另:“没”表示去世,后也写作“殁”。

)11.女其往事矣。

女,通“汝”,你。

其,表气,是。

(事),公。

12.禹敏克勤。

敏,敏捷。

克,能。

勤,勤苦,苦。

13.身度,称以出。

称,称量,衡。

14.亹亹穆穆,。

亹亹,勤勉不倦的子。

穆穆,端正恭敬的子。

15.命侯百姓人徒以傅土。

百姓,百官。

人徒:征民夫。

傅,通“敷”,分布。

16.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表,表,里作。

定,定。

17.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室,致于沟淢。

致,表达,献出。

,。

18.陂九,度九山。

陂,堤防,堤岸,里作,筑堤防。

度,量,勘。

19.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及山川之便利。

相,察看,考察。

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20.九州攸同。

九州:冀、、青、徐、、、豫、梁、雍。

攸,就。

同,同一。

21.九山刊旅。

刊,砍削。

旅,治理。

22.中国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土,土地。

姓,姓氏。

袛,恭敬。

史记字词选背(高三复习版)

史记字词选背(高三复习版)

《鲁周公世家》 1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安定),武王有疾,不 豫(安适,快乐)。 2周公乃践祚(登上帝位)代成王摄行。 《高祖本纪》 1常从王媪、武负贳(赊欠 )酒 2高祖为亭长,素易( 看不起 )诸吏,乃绐(欺骗 ) 为谒曰“贺钱万” 3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 4乃以秦王属( 交付,委托 )吏。 5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 嫉恨 )之,贤者疑之。 6沛父兄固请,乃并复(免除赋税徭役)丰,比 ( 和… 一样 )沛。
《屈原列传》 1、屈平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 夺( )之。 2、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 3、乃令张仪详( )去秦,厚币()委() 质( )事楚 4、复之( )秦,竟( )死于秦而归葬。 5、楚人既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6、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
3、能( 同“乃 ”竟然)千里而袭我,亦已罢 (同“疲”)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 者,何以加( 对付 )之 4、韩信使人间视(暗中探听),知其不用, 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令其裨将(副将,偏将)传飧(晚饭), 曰:“今日破赵会食! 6、赵已先据便地(有利地形)为壁(营垒),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 险而还。 7、阴使人至豨所,曰:“弟(同“第”但只 管 )举兵,吾从此助公。
7、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 敢直谏。 8、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 ()自失矣。” 《项羽本纪》 1、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 抵栎阳狱掾司马欣。 2、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 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3、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 焉。
3、能( )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 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 )之 4、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 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 会食! 6、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 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7、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 此助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本纪》重点字词整理
一、重点字词
1.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滔:大水弥漫怀:怀抱,包围襄:冲上,漫上】
2.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
..皆曰鲧可
【求:寻求,寻找四岳:四方诸侯的领袖,古又称方伯】
3.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负:违背毁:败坏】
4.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等:比较】
5.九年而水不息,功用
..不成【功用:成效】
6.舜登用
..天子之政,巡狩【登用:进用,提拔重用摄行:代理执行】..,摄行
7.行视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鲧之治水无状
【行视:巡行视察无状:没有样子,不像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殛:流放,放逐诛:惩罚】
8.于是舜举.鲧子禹【举:选拔】
9.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美:使美,即发扬光大居官:做官,担任官职】
10.维是
..勉之.【维:句首语气词是:此,指平水土这件事之:复指“是”】
11.女其
..往视.尔事.矣【女:同“汝”,你其:还是视事:办理公事】
12.禹为人敏给克勤
....【敏给:敏捷克:能勤:勤苦,劳苦】
13.声为律,身为度,称以
..出【称:称量,权衡以:才】
14.命诸侯百姓
..以傅.土
..兴人徒
【百姓:百官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同“敷”,分布】
15.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表:表记定:指测定】
16.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伤:为……悲伤诛:惩罚劳:使动焦:焦急】
17.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薄:使……少,节俭致:表达】
18.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卑:使……低矮,指简陋致:送沟淢:田间沟渠】
19.陂.九泽,度.九山【陂:筑堤防度:测量,勘测】
20.令益予众庶
..稻,可种卑.湿.【众庶:庶民平民卑湿:低湿之地】
21.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均:使均衡】
22.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相:察看,考察便利:交通是否方便】
23.于是九州攸同
....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九川涤原
..,四奥既.居,九山刊旅
【攸:就同:同一既:完全,都刊:砍削旅:治理
涤原:疏通水源四海:四方诸侯会同:会合】
24.六府甚修,众土交正
..,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交:都正:同“征”,征收致:极,最则:标准,准则(以……为准则)】
25.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距:同“拒”,违抗,违背行:行为】
26.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渐:流入被:覆盖暨:及,达到讫:穷尽,达到】
27.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嗣:继承人】
28.禹辞辟
..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辞:推让辟:避,躲开】
二、重点句子(在文中找到句子的翻译)
1.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2.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3.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
纲为纪。

4.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5.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