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文言文重点字词整理(9)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第9篇 《富贵不能淫》

4.[ 教 参 教 学 设 计 改 编 ] 孟 子 提 出 的 可 以 称 为 “ 大 丈 夫 ” 的 三 个 条 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心向阳光 笑对人生 蓬勃向上 多彩成长
第 9 篇 富贵不能淫
[2020][2022版课标删去此篇目] 《孟子》
【复习目标】
1.能背诵默写“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 丈夫”。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会翻译文章。 3.正确理解文意,体会大丈夫精神。
1.[教参整体把握改编]景春和孟子各自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张仪这 一类人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结构导图】
【主旨情感】 本文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
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观点的反驳,阐明自己 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课堂基础自测
(标“▲”为通假字或词类活用现象)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_指__有__大__志__、__有__作__为__、__有__气__节__的__男___子__ (2)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_指__战__争__停__息__,__天__下__太__平____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_怎__么__,__哪__里______________
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 有声。变式设问 孟子对景春观点的反驳有破有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只答第一段)
4.[ 教 参 教 学 设 计 改 编 ] 孟 子 提 出 的 可 以 称 为 “ 大 丈 夫 ” 的 三 个 条 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中考必背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字词整理

(1)题目:讽用比喻、暗示等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批评意见。
(2)修:同“修”,长,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 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有:通“又” (4)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6)窥镜:照镜子。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2)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莫:没有谁。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之:用于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 代词,相当于“……的人”。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 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句式 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 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通假字 孰:同“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有:通“又”,表示在整数零数之间。(邹忌修八尺有余) 一词多用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观刈麦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观刈麦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观刈麦(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15)悬:挎着。
(16)敝(bì)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诉说。
顾:视,看。
(18)输税(shuì):缴纳租税。
(19)曾(zē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消费。
曾:竟然。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20)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如今念shí)(21)岁晏(yàn):年底。
晏,晚。
(22)念此:想到这些。
(23)尽日:整天、终天。
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重点字词解释

文言文考试篇目重点字词解释汇编一、陋室铭(1)山不在.高:在于;(2)有仙则名..:则:就;名:出名;(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惟:只是;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鸿儒: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7)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可以:可以用来;调:弹奏;(9)阅.金经:看;(10)丝竹:泛指音乐;(11)案牍之劳形...: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劳:使……劳累;形:身体;(12)诸葛庐.:茅庐,茅屋;(13)何.陋之.有: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爱莲说(1)水陆草木之.花:之:的;(2)可.爱者甚蕃.:可:值得;蕃:多;(3)自.李唐来:自:自从;(4)甚.爱牡丹:非常,十分;(5)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从……中长出;而:却;染:沾染污秽;(6)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7)不蔓.不枝.:蔓:牵连;枝:枝节;(8)香远益.清:益:更加;(9)亭亭净直....:亭亭:笔直的样子;净:洁净的;植:站立;(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可以;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指莲;(11)予谓.菊:谓:认为;(12)花之.隐逸者也:之:的;(13)花之君子..者也:指品德高尚的人;(14)陶后鲜.有闻:鲜:少;(15)宜乎众...矣:宜乎:当然;众:多。
三、橘逾淮为枳(1)晏子将使..楚:将:将要;使:出使;(2)谓.左右曰:谓:对……说;(3)齐之习辞..者也:习:擅长,善于;辞:辞令;(4)今方来:今:现在;方:将要;(5)吾欲辱.之:辱:侮辱;(6)何以.也:以:用;(7)为.其来时:为:于;(8)臣请缚..一人:请:请允许;缚:捆绑;(9)过王而.行:而:表示修饰;(10)何为.者也:为:做;(11)何坐.:坐:犯……罪;(12)酒酣:酒喝得正高兴;(13)诣.王:诣:到;(14)缚者曷.为者也:曷:什么;(15)齐人固.善盗:本来;(16)避.席:避:离开;(17)橘生淮南则为..橘:则:就;为:成为;(18)生淮北则为.枳:为;变成;(19)叶徒.相似:徒:只是;(20)其实.味不同:实:果实;(21)所以然.者何:然:这样;(22)水土异.也:异:不同;(23)民生长..于齐:生:生活;长:成长;(24)入楚则.盗:则:就;(25)得无:莫非;(26)非所与熙..也:与:和;熙:同“嬉”,戏弄;(27)反取病焉...:取:遭到;病:辱;焉:句末助词,无实义。
中考必背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字词整理

中考必背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字词整理1.篁竹:成林的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玉佩、玉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
3.清洌:清澈。
4.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为:成为;作为。
5.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8.坻,水中高地。
9.屿,岛屿。
10.嵁,不平的岩石。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左右。
13.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布:映现。
彻:穿过,透过。
15.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16.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忽明忽暗,一会儿显现,一会儿隐没,隐隐约约可以看到。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19.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21.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冷清清。
22.居:停留之:代小石潭的景物23.隶而从者:跟随着我们一起来的人。
隶:随从。
而:表并列。
从:跟随,动词。
24……小生:年轻人。
2024年初中语文09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

0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分两层)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三层)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2、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凭,用)战?——您凭借什么作战?5、衣食所安.(养生),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也。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语言真实)。
——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8、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实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类)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公将鼓.(击鼓)之。
——庄公想要击鼓进军。
13、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齐军溃败。
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
14、遂.(于是)逐.(追击)齐师。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15、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6、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17、一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必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重点字词
整理
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
3、畎亩:田间、田地。
畎:田间水沟。
4、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5、筑,捣土用的杵。
6、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7、市:集市。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乏:绝。
空乏: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6、行:做,所行。
17、拂乱:使……颠倒错乱。
18、拂:违背。
乱:扰乱。
19、所以:用来。
20、动:使……惊动。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
益:增加。
23、恒:常常。
24、过:过失。
这里指犯错误的意思。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
指有所作为。
28、征:表现、表露。
29、发:抒发。
喻:了解。
30、入:在国内。
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2、拂(bì):同“弼”,辅佐。
33、出:在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中考必背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重点字词整理重点字词:
1.心:天性,天良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8.患:祸患,灾难。
9.辟:通“避”,躲避。
下同。
10.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1.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的办法。
12.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3.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5.非独:不单,不仅。
独,只,仅仅。
16.是:这。
17.勿丧:不丢掉。
丧:丧失,丢失。
1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竹篮”
1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2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尔:语气助词。
《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而,连词表修饰。
21.蹴(cù):用脚踢 与:给。
22.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屑,认为值得,长于“不”连用。
2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
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则,连词,这里表假设。
“辩”通“辨”,辨别。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5.为:为了。
下文“向为”“今为”的“为”都念“wei(四声)”。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
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通“向”,原先,从前。
29. 已:停止,放弃。
30. 本心:天性,天良。
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31.是故:因此。
32.能:能够。
33.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34.已:停止,放弃。
中考必背文言文《论语》十则重点字词整理1.注音。
愠yùn 三省xǐng 吾身 论lún语 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不亦说乎 说: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